中华进士第一村考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状元梦
科场舞弊

湖 南

江 西
大 著 名
句衡登商长庐书
容阳封丘沙山院
)))) )))))):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论语·季氏篇》:
“鲤趋而过庭,(孔子)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2、发展期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李,王,张,刘,陈,杨,黄, 赵,周,吴,徐,孙,朱,马, 胡,郭,林,何,高,梁,郑, 罗,宋,谢,唐,韩,曹,许, 邓,萧,冯,曾,程,蔡,彭, 潘,袁,于,董,余,苏,叶, 吕,魏,蒋,田,杜,丁,沈, 姜,范,江,傅,钟,卢,汪, 戴,崔,任,陆,廖,姚,方, 金,邱,夏,谭,韦,贾,邹, 石,熊,孟,秦,阎,薛,侯, 雷,白,龙,段,郝,孔,邵, 史,毛,常,万,顾,赖,武, 康,贺,严,尹,钱,施,牛, 洪,龚。
蒙学读物之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绛县古代五府院

绛县古代五府院

绛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仍存留着古代五座府院,均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荣耀的家族、斐然的名宿、辈出的人才为世人称道,堪称古绛厚重历史文化的实物标本,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欣赏考究。

陈村道台府在绛县,流传着“上了陈村坡,秀才比驴多”的古语,意思是说陈村是个出人才的地方。

1984年续编的《陈氏族谱》载:“始祖复礼自明初年由洪洞县万安镇迁徙于绛,占籍中条山之麓、涑水之滨、景色宜人之陈村,历经数朝,至今已六百一十多年,世系昌衍二十多代,成为一本九族,户达二百余户,男女人口已到一千二百余口,成为县之大族。

吾绛县古代五府院◇ 刘玉栋族耕读传家,德泽后裔,数世以来,人才辈出。

明清之时,族业兴盛,先祖力耕其业,诗书其家,子姓蒸蒸,伟人云起,游誉序者多人,举孝廉而成进士者多人,仕宦而至首府、分府、县令、学官者又复多人,乡贤节妇,旌表甚多,皆忠于国家,清廉一身;孝事长老,自肉奉亲;冰心霜节,抚孤成名;见义勇为,济贫扶困;典范伟基,至今犹存。

皆记入族谱,载于县志。

旨赠‘忠孝节义’匾额,给以旌表。

近数年来,形势发展,社会前进,后裔子孙,矢志向上。

各条战线,争立功勋。

现任职于厅、县、局长,卫国军官,校长教师,技师工人,革命干部为数多人。

人人热爱祖国,忠于革命,勤于工作,廉洁奉公,保卫边疆,为国捐躯,培养后代,呕心沥血,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乃系吾祖德之熏陶,陈族之光荣也。

”翻开历代《绛县志》和其他史料,出自陈氏家族的杰出人物有明代进士陈疏,清代进士陈所抱、陈梦说、陈所优及陈昭、陈让、陈所性、陈愈耀、陈所读等举人、秀才、贡士及知同、千总、县丞、学正、教谕、吏目、经历等一百多名有学位和官职的人才。

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陈梦说。

陈梦说(1735—?),又名陈梦月。

自幼家寒,无钱入塾读书,只得站在教室外听课,被私塾先生发现,免费收其为徒弟。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中戍辰科进士。

先后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曾出使暹逻国(今泰国),写就《入粤纪事》,乾隆帝御览后赞赏不已。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展开全文(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作者:徐汇1.秀才,知识水平可能相当于现在的985院校硕士,人数不少,许多村都能有1-2个。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唐代科举考试中还实行投卷、荐举制度。

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

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A.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沿袭了汉代察举制的模式C.丧失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D.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A.中原从分裂开始走向统一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九品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D.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3.如表唐代各时期落第诗的数量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初唐制度首创,科举尚未实施B.盛唐励精图治,科举绝对公正C.中唐社会动荡,科举倍受追捧D.晚唐国祚将败,科举有失公允4.“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5.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A.公平性B.民主性C.家族性D.强制性6.“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

”该材料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两面性评价B.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C.说明科举制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D.指出土族实现了对选官权的垄断7.中国历史上不讲血统、不论功绩、不重门第的选才用人制度,开始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8.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竞想去皇陵哭诉。

中阳进士第一人

中阳进士第一人

中阳进士第一人曹彦勤一日闲来无事,翻开•宁乡县志‣细心品读,发现水峪曹氏先祖之一曹科乃中阳县有史以来考中进士第一人,我系曹氏后人,怀着对先祖的崇敬之情,于是有了写一点曹科的冲动,收集相关资料,查阅各种史志,就其经历升迁变动的有关史料进行了整理,以使历史人物再现当今。

曹科,字甲联,中阳县水峪村人(原宁乡县水峪村人),生卒年不详,大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会试三甲八十二名进士。

累官正三品顺天府尹,爵位显耀、忠君爱国、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正己律下、拓扬风纪、寇除民安、施泽乡里、居民称颂、朝廷封奖。

现将曹科为官情况摘要如下:嘉靖三十二至三十五年(1553--1556)任三河县令(正七品),掌一县之政。

见•三河县志‣卷八†职官‡(19页)载:“曹科,山西宁乡人,由进士嘉靖年任,为政宽和,处事简约,清苦自持,不染一尘,事治民实,允称良吏,升户部主事,转汝宁府,累官山东布政、顺天府尹。

”嘉靖三十六至三十八年(1557-1559)任户部主事(正六品)。

掌其分省之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禄俸,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

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1560—1562)任兵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正五品)。

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

嘉靖四十二至四十四年任(1563—1565)任汝宁知府(正四品)。

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

见•汝宁府志‣卷八†官师〃明宦‡(46页)载:“曹科,宁乡人,进士,嘉靖四十二年守汝宁,公廉峭直,诸吏惴惴,奉法无敢以疑事尝之者,布袍蔬食、俗化其俭,终其任未尝取民间一物,擢天津兵备副使,老稚攀留不得,行者累日。

初来已二輿二笥来,仍以二輿二笥去,其清操如此。

”嘉靖四十四年至隆庆三年(1565-1569)任山东按察司兵备副使天津整饬兵备道(正四品),授中宪大夫。

掌天津、沧洲二处,巡历,操练军马,修理城池,禁革歼弊,督捕盗贼,问理刑民,监管河道。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

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

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

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

宋朝定制。

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

后历朝沿用,亦称殿。

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

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进士,科举制度。

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

”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

”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

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众科之中,此科尤贵。

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

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

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

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举人,选举制度。

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

后俗称举人。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沿至清末,1905年始废。

一千三百余年间,设闱试,选拔取士,任用官吏。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亦称大比。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痒生),考中的称为举人。

第一名俗称解元。

乡试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

会试在京城由礼部组织举行,一般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进行,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取中后称贡生,第一名俗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又称廷试,考策问。

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为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通渭八进士在古代“科举取士”中,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八位通渭学人考中了进士。

王瓒,字宗器,号中林,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今鸡川镇金城村人,后迁居县城。

27岁考取举人,34岁中进士,后入仕任工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升为工部郎中,先后出任河南省怀庆府知府、开封府知府。

他博学多才,长于诗赋,著有《中林集》、《通渭八景诗》。

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

李鏊,今平襄镇人。

明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举人,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

登第后任行人司行人,主管封藩事宜。

韩三奇,字良玉,今安远镇(1950年划属甘谷县)人。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官至知州。

魏藻德,今平襄镇西关村人。

他和安远韩三奇同为明天启年间恩贡,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廷试,上大悦,赐同进士”。

曾任四川石泉知县,升云南北胜知州。

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

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

在四川省任职。

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

清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中国进士第一村—— 宁波走马塘村

中国进士第一村—— 宁波走马塘村

.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1“四明古郡,水陆之饶。

”在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南面,有一个被誉为 “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浙东古村——走马塘村。

自北宋至明清,这个水乡古村共出了76名进士,“学霸”的基因赓续了数百年。

走马塘村名的来历,与陈氏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存放在宁波天一阁的陈氏家谱,清楚地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千年变迁。

北宋端拱元年(988),苏州进士陈矜任明州(今宁波市)知府。

他勤政爱民,为救百姓舍生取义,死后葬在走马塘北面的茅山。

其子陈轩为父守孝,带家眷定居走马塘。

此后,陈氏子孙以耕读持家,兴学重教,繁衍至今已传38代。

走马塘村地处浙东平原,水路四通八达,村庄由四条河流环抱,村中有布局科学的水系,这是走马塘先人规划引水、造福后人的杰作。

古村口就是一大片荷花池,陈氏的祖先将荷花尊为“族花”,要求子孙后代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品格。

池塘中别出心裁地横有两条石砌的独板桥,据说这是陈氏先人治家理念“门风正直,出淤泥而不俗”的形象化表达。

走马塘村中明代建筑目前保留下来的尚有8处,清代建. All Rights Reserved.1.古村口就是一大片荷花池,据说这是陈氏先人治家理念“门风正直,出淤泥而不俗”的形象化表达1筑更是比比皆是。

古时有6个祠堂,分别是老祠堂、东房祠堂、泉公祠堂、祖堂、树德堂和行五堂,如今保留下来的还有4个,树德堂和行五堂已旧踪难觅。

行走在古村幽静的小巷小弄里,两侧的石壁上会时不时有图案各异的石雕花窗映入眼帘。

走马塘除了被誉为 “中国进士第一村”外,还有一大奇观,那便是被誉为“浙东第一窗”的石雕花窗。

街巷中形态各异的石花窗上的图案以 “福”“廉”等文字和古钱形为主,有一扇独特的石窗被赋予了木窗一样的开启功能,还配备了可以活动的插销;有两扇石窗,上半段是镂空的花形,镶嵌栩栩如生的牡丹花,起到了采光通风的功能,下半段各雕一把长命锁,实用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让游客为之惊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我国古代进士,曹村进士八十二,名副其实第一村
中华进士第一村位于浙江温州瑞安曹村镇。

曹村距瑞安市区 18.7 公里,温州市区 64 公里,平阳县城 34 公里,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

后晋年间( 936-947 ),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霭、曹霅、曹昌裔三兄弟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迁居许峰。

经过 200 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从此许峰就叫曹村。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1157 ),曹逢时首登进士第,曹村文风渐盛,一时人才辈出。

据《曹氏族谱》统计:“登进士甲科者 29 人,武进士者 6 人,特奏名进士者 21 人,太学进士者 38 人,武学进士者 6 人,乡贡进士者 9 人,胄贡进士者 35 人,漕贡进士者 16 人”。

[ 1 ]曹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进士村。

2003 年,曹村新建牌坊,上书“中华进士第一村”。

曹村能不能称中华进士第一村,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游人的关注。

为了郑重其事,瑞安市有关部门邀请笔者对此进行考证。

一、我国古代之进士
考证中华进士第一村,主要是考证曹村进士的人数,看它是否全国第一。

考证人数,首先必须搞清进士的概念。

何谓进士?进士“意即贡举人才”。

[ 2 ]在封建社会,向皇帝贡举人才,隋朝以前实行“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用考察举荐的方式选用人才。

这些办法有很大的不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政权掌握在豪强大族手中。

从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采用分科取士,通过公开考试来选用人才,史称“科举制度”。

[ 3 ]这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学、最民主的选官制度,考卷面前人人平等,“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

其公平、民主程度,使今天的西方民主的人士赞叹不已。

唐代进士考试一年举行一次。

考生来源:一是由国子监、地方州县学校的保送者“生徒”,二是经州县考试选拔出来的自学者“乡贡”。

考试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道举(玄学科),童子(十岁以下能通一经者),开元礼(开元时的礼仪),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

进士科之外,其他各科称“诸科”,考中均称进士。

[ 4 ]举子主要集中在进士、明经两科。

明经科着重考儒家经义,进士科着重考诗赋和政论。

考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称“礼部试”(又称“省试”),习称举进士。

考试合格称“登科”,“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或称“状头”。

这是取得出身资格的考试,具备了做官的条件。

做官还要经吏部的“释褐试”,考中脱下布衣穿上官服做官。

[ 5 ]宋代进士考试最先一年一次,后来改为三年一次。

考试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学究、明经、明法,神宗时增设经义、诗赋、明经行修科,南宋高宗设立博学宏词科、八行科。

[ 6 ]举子来自太学、漕举和解试。

解试由各州府进行考试,次年将合格的考生解送礼部。

[ 7 ]太学是宋代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上舍上等,立即“引见释褐”,可直接授官;上舍中等“免礼部试”,可直接参加殿试;上舍下等“免解试”,可直接参加礼部考试。

[ 8 ]漕举又称“漕试”、“牒试”、“胄试”、“别试”。

宋代为防止考官舞弊,规定有关官员子弟、亲戚、门客牒送国子监、转运司考试。

考试合格,即赴礼部应试。

[ 9 ]宋代(太祖赵匡胤)增加了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合格才称进士,所有考生成为“天子门生”。

殿试及第即行授官。

[ 10 ]殿试的名次: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983 ),“始分三甲”。

孝宗乾道二年( 1166 ),“御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甲、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称“榜眼”,南宋以第三名为“探花”。

[ 11 ]这是“正宗”的甲科进士。

宋代有特奏名进士。

《宋史》记载:“凡士贡于乡而屡黜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数举,参其年而差等之。

遇亲策士则另籍其名以奏,经许附试,故曰特奏。

”太平兴国二年( 977 ),太宗御殿复试,得进士 109 人,诸科 200 人。

“又阅贡籍,得十举以上至十五举进士、诸科 180 余人,并赐出身。

《九经》 7 人(考试)不合格,亦怜其老,特赐同三传出
身。

凡 500 余人,皆赐袍笏”。

[ 12 ]建炎初年( 1127 )高宗下诏:下第进士年四十以上,六举经御试、八举经省试,五十以上四举经御试、五举经省试,河北、河东、陕西特各减一举;元符(哲宗)以前经过省试,两举不限年龄,一举年五十五以上的,各道转运司允许直接赴京廷试。

这年秋天,四方士集行在,帝亲试于集英殿。

“第为五等,赐正奏名李易以下 451 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特奏名第一人附等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第三人赐同进士出身,余赐同学究出身。

”[ 13 ]这是皇帝的恩赐进士。

明清进士考试也三年一次,考试科目按旧制。

乡试之后,各省举人(省城考试中举称举人)集京会试。

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题,考试形式重八股。

考中称贡士,然后再参加殿试。

“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明朝殿试后进行授官。

清朝一甲前三名也在殿试后授官,授翰林院修撰和修编。

其他进士还要进行朝考,按等第分授庶吉士、侍中、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再次授推官、知州和知县等。

[ 14 ]除了文科进士,还有武举进士。

《通典》记载:唐武举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702 ),由礼部主持。

每年武举考生和明经、进士的乡贡一样,由各州举选。

考试的项目有马射、步骑、平射、马枪、负重等,高者“授以官。

”[ 15 ]宋代武举三年一次。

天圣八年( 1030 )仁宗亲试武举十二人,先试骑射,然后试策,“以策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

”南宋武举与科举、三舍法并重。

孝宗乾道五年( 1169 ),武举殿试才和文举一样,“始给黄牒,榜首赐及第,余并赐武举出身。

”[ 16 ]明朝洪武十三年( 1387 )朱元璋采纳礼部的建议,“立武学,应武举,其武臣子弟令于各直省应试。

”宪宗成化十四年( 1478 ),采纳太监汪直的建议,诏武举,乡试、会试按“文科例”。

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改定武举三年一次,张榜赐宴。

”[ 17 ]清代武举与文举一样,各省武子集京会试、殿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一、二、三名分别称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 18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武进士。

二、曹村进士八十二
对照以上历代有关进士史料的记载,来看曹村进士的人数。

根据明代嘉靖《瑞安县志》、万历《温州府志》、清代乾隆《温州府志》、嘉庆《瑞安县志》及《瑞安市志》的记载,曹村甲科进士 26 人:
绍兴丁丑(二十七年, 1157 )王十朋榜:曹逢时,严州司户,福州教授。

淳熙辛丑(八年, 1181 )黄由榜:曹易,台州通判,四川茶司。

淳熙甲辰(十一年, 1184 )卫泾榜:曹杭,黄州教授。

绍熙庚戍(元年, 1190 )余复榜:曹叔远,涪州通判,遂宁、袁州知府,工部侍郎,秘书省监,国史馆修编,礼部侍郎兼侍讲,徽猷阁待制,《宋史》有传。

嘉泰壬戍(二年, 1202 )傅行简榜:曹豳,隆兴府靖安县主簿,大理寺秘书丞,浙东提刑点狱,左司谏,福建知州,工部侍部,礼部侍郎,《宋史》有传。

嘉定戊辰(元年, 1208 )郑自成榜,曹觱,刑部侍郎。

嘉定辛未(四年, 1211 )赵建大榜:曹泳,庆元司法参军。

嘉定丁丑(十年, 1217 )吴潜榜:曹靖,新州知府。

嘉定庚辰(十三年, 1220 )刘渭榜:曹黼,福州帅参。

嘉定庚辰(十三年, 1220 )刘渭榜:曹子辰,司理参军。

绍定壬辰(五年, 1232 )徐元杰榜:曹邰,惠州知州。

瑞平乙未(二年, 1235 )吴叔吉榜:曹良平,沿海制置三司。

嘉熙戊戍(二年, 1238 )周坦榜:曹愉老,沿海制干,大理寺丞。

淳祐辛丑(元年, 1241 )徐俨夫榜:曹良度,审计司干。

淳祐甲辰(四年, 1244 )留梦炎榜:曹元发,户部侍郎。

淳祐丁未(七年, 1247 )张渊微榜:曹良朋,礼部侍郎,监察御史。

淳祐庚戍(十年, 1250 )方逢辰榜:曹茂冲,定海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