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者响应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2020年第3期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Heli Wang(王鹤丽)Li Tong(童立)摘要:企业社会责任(CSR)是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但受困于误解与争论。

本文将简短回顾当前CSR研究的理论背景,并指出其理论和实证中的部分不足。

我们进一步总结出中国情境下CSR研究的特点,例如中国文化、政治和制度演变对其的塑造或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建议。

我们希望本文能够指引研究者,特别是对中国情境下的CSR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无所不在且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价值观;政治关联;中国情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CSR广受各国学术界及实务界的关注。

在CSR获得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及活动家等各方面广泛关注的同时,学术界对该话题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CSR逐渐成为商业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它不仅在管理学领域得到研究,也受到经济、金融、营销、运营和社会学领域的欢迎。

CSR通常被视作满足社会需要,但超出典型商业范畴的企业行为。

例如,Gottschalk(2016)把CSR定义为“以增加社会福利目的,超出企业明确交易利益之外的非法律强制的企业行为”。

与之相仿,Mackey等(2007)把企业社会责任描述为“旨在改善社会或环境条件的自愿企业行动”。

在CSR是否及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问题上,现有研究尚未形成共识。

一些研究认为,CSR是企业盈利和实现价值的重要动因(Flammer,2015;Wang&Qian,2011);然而也有研究认为,CSR会分散企业资源,且是一种不划算的投资(Masulis&Reza,2014;Wang&Bansal,2012)。

虽然对于“公司将其职权范围扩大到股东价值之外是否合适”这个问题,学术界尚存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仍然选择积极应对更大的社会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简要概述CSR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局限性,并为未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综述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66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综述潘捷1 关俊文21.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1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420一、引言在最近的十年中,人们越来越对理论上的企业社会责任(CSR)感兴趣。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最合适的理论分类,目前还没有新的共识。

先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的回顾提供了不同的标准,例如公司角色,管理自主权和分析水平(Klonoski,1991;Secchi,2007;Frynas和Stephens,2015)。

值得注意的是,CSR研究的理论观点应能够跨层次解释现象。

基于现存的多层次研究(Bies等,2007;Hitt等,2007),本文辨别出三个不同的分析层次:微观层次(涉及个人的心理基础),中观层次(涉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和宏观层面(涉及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态),并明确采用了Mellahi(2016)等人的综合概念框架,最终将理论分类为与解释CSR的外部驱动因素有关或与CSR 的内部驱动因素有关。

Mellahi等(2016)认为,外部驱动因素的理论涵盖了各种观点,这些观点被定义为关系,政治或综合的观点,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制度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这些观点集中在对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性质的分析上。

它们特别适合于测度外在前置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

同时,本文探讨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代理理论侧重于内部驱动因素的分析,这些理论专注于理解公司管理和组织内部个人的社会价值,因此特别适合分析内部动态以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

本文则基于内外驱动因素的理论划分来探讨在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中实际应用的理论。

我们还将考虑在将来的理论构建中必须解决的更广泛的研究问题,并将确定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与企业社会责任外部驱动因素的相关理论(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是可以帮助或损害公司的群体,包括那些与公司(例如,雇员、客户)以及更广泛的公众(Ansoff,1965;Freeman,1984)。

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企业 社会 责任研 究需要 关注 的问题 。
[关键词] 消费者视角 企业社会责任 综述
中图分类号 :F715.1
文献标示码 :A 文章编号:1003-0670(2,博 文(H.R.Bowen)在 其著 作 商人 的社 会责 任 给 出了商人社 会责 任的最初定 义 :“商人有义务 按照社 会所期望 的 目标 和价 值 来制定政 策 、进行 决策 或采 取某 些 行 动”,这个定义 正式提 出了企业 及其 经营者必须 承担社会 责任的观点,由此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领域。随后, 企 业社会责任 的概 念 不断演进 ,内涵 不断丰富,研究 的领域 也不断扩 大,西方 管理 学家在 企 业社 会责任 的研 究过 程 中 对企 业社会 责任与企业 利益之 间关系 的实证 研 究正不 断增 加,由于消费者 可以通过购买行 为直接 影响企业财务业绩, 因而被认 为是 企 业最 为 重要 的利益相 关者,消费 者对企 业 的社 会责任观 念 以及 企业 履行社会 责任的具体 行为 的态度 和评 价无疑 对促进 企业 积极承担社 会责任起 着至关 重要 的 影响 。 本 文试 图在 文献 回顾 的基础 上,对 西方学 者 和我 国学 者关于 企业 社会 责任 的消费 者 认知 、企 业社 会 责任与消 费 者 响应的关 系等方 面的研 究 进行 梳理 ,并简要 分析 我 国企 业社会责任在 未来研究所 需要关注 的问题 。 二 ,国外 研究现 状 1.企业社会责任对 消费者认知 的影响 国外学 者 基于 消费 者 视角 对企 业 社会 责 任 的研 究 表 明,企 业社 会 责任 促 进了企 业与利 益相 关者之 间的 良好 的 关系。这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加快了 “识别”的过程 ,通 过 这个 过程 ,利 益相 关者感 受 到其个人 的 价值 观 与公司价

基于消费者响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

基于消费者响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

2012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199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9基于消费者响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研究孟繁富(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价文献的梳理,提出消费者评价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价实证方法,并基于对消费者的调查,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7类因子,因子的顺序反映了消费者的看重程度。

它们分别是慈善与社会公共责任、顾客与商业伙伴责任、员工发展责任与产品责任、环境责任、竞争者与供应商责任、员工基本责任、股东责任等。

基于消费者响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制定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并按消费者反映将各类社会责任指标予以排序,是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一个较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中图分类号]F7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3-0162-05一、问题的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由英国人奥利弗·谢尔顿首次提出。

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应该承担何种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实践结合起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此,企业社会责任开始成为各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的重要维度,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也发生了转变,不单单注重产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关键购买因素,更关心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它涉及到环保、劳工和社区等社会责任内容。

在发达国家,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较强。

Augereta(2007)的研究表明,在购买产品时,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社会责任特性比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更为关注。

我国社会经济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二元经济的特征依然明显,中国市场仍属于发展中市场,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差异性也十分显著。

所以,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如何认知,以及基于这种认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价成为了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及支持倾向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及支持倾向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及支持倾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也在逐步提升。

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除了追求经济利润以外,还应该承担起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责任。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

消费者认知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对企业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有责任感的社会。

1.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1.1 消费者认知企业社会责任的渠道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了解。

首先,企业本身的宣传是最直接的渠道,如企业门头、广告等。

其次,媒体也是消费者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渠道,如新闻报道、杂志等。

此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公益活动等方式进行了解。

1.2 消费者认知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认知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也会更高。

(2)消费者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收入等多个方面,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女性更加理性和关心社会责任,高收入者更加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等。

(3)媒体和政府的宣传力度。

媒体和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越大,消费者的认知程度就会相应提高。

1.3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内容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内容也较为全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保。

消费者非常关注企业的环保行为,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

(2)员工权益。

消费者认为企业应该给予员工公平的待遇,并保障其权益。

(3)生产过程。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遵循规范,并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和安全。

(4)公益活动。

企业参与公益活动,如扶贫济困、捐款捐物等,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2.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支持倾向2.1 消费者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消费者支持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对社会贡献的认可。

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满足了社会需求,消费者对此表示认可。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归因理论的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归因理论的综述

( )动 机 归 因的 差 异性 :消 费 者 对企 I 业 实 施 社 会 责 任行 为 的动 机 归 因 存在 差 异 性 ,主 要 感 知 为 外部 动 机 和 内部 动 机 。在 这 一 基 础 下 也 可 以进 一 步 细 分 为 不 同 的动 机类型 。 ( )动 机 归 因 的复 杂 性 。综 合有 关 的 2 胡 晟 浙 江 大 学 3 0 5 10 8 研 究 发现 ,消 费 者 同 时 感 知 到 外部 动 机 和 内部 动 机 ,混 合 归 因 的 存 在 为企 业 实 施 企 业 社 会 责 任 提 供 了新 的思 考 框架 。 的认 知 和 行 为 反 应 。 ( )不 同 的 动 机 归 因 影 响 了 消费 者 行 3 基 于 消 费 者 , 究 者 大 多 将 C R动 机 为 。 因此 企 业 实施 社 会 责任 行 为 需 要 考 虑 研 S 分 为 两 种 动 机 : 内部 动 机 和 外 部 动 机 。 不 消 费 者 的 感 知 动 机 。 少 学 者 对 C R归 因进 行 研 究 后 发 现 , 费 S 消 未 来 的研 究 可 以从 以下几 个 方 面 进 行 者感 知为内部动机 时会 对 CS R行动作 出 深化 和扩 展 : 积极 的响应 ;当感知为外部动机 时会作 出 第一 :消费者层 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动 消 极 响 应 ( o e a d和 Cre , 0 3 。 机 归 因的 影 响 因 素 的 进 一 步 探 索 和 挖 掘 。 F rh n ir 2 0 ) , F r a d和 G ir ( 0 3 oh n re 2 0 )的 研 究 也 指 出 , 现有 研 当消 费者 感 知 为 外 部 动 机 时 ,C R活动 导 S 究 辨 识 了 动 机 归 因 的一 些 触 发点 ,但 致 更 加 消 极 的 企 业 评 价 。 一 步 , b 和 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难 以涵盖潜在动机归 进 We b Mo r(9 8 采 用 深 入 访 谈 的方 法 的研 究 因 的触 发点 ,现有 研 究 也 缺 乏 一 个 系 统 的 h 19 ) 发 现 ,在 真 实 世 界 中 ,大 多 数 消 费 者 同时 框架 来囊 括 已有研 究的成果 。 感 知 到 内 部 动 机 和 外 部 动 机 。 消费 者 可 能 第二:基于消费者动机归因的企业实 感 知 企 业 参 与 C R 是 为 了 自 己获取 利益 , 施 企 业 社 会 责 任 的 策 略 和 方 式 的 探 究 。 S 他们也相信一 些企业 的动机是利他 主义。 第三 :不 同情 境 下 的 消 费 者 动 机 归 因 他 们认 为企 业 参 与 善 因营 销 的 动 机 可 以 分 研 究 。结 合 我 国特 定 的 经 济 文 化 背景 进 行 为完全 自我动机 、利 己动机为主 、利他主 消费者的动机归 因研究 。 圃 义 动 机 为 主 、完 全 利他 主 义 四 类 。 在这一基础上 ,复杂的动机归因越 来 【 考 文献 】 参 1 C c r n P. 、 oha , L. Th v lt n f c ro a e e e o i o o p r t uo 越 受 到研 究 者 的 关注 。一 些学 者 基 于 消 费 者 视 角 进 行 了动 机 归 因的 进一 步辨 识 和 探 s i gs nb y ] 0 75()4 9 4 5 oa eosi [ , 0 ,06:4  ̄ 5 cl p it O 2 l 2 He e , F. T s co g o 蛔诵巾静s l ir d e h P y hl y f o ∞a 究 , 涌 现 出 了一 批 颇 有 贡 献 的研 究 成 果 。 glis ] e o :Wl ,9 8 e tnM .Nw Yr ao [ k i 15 。 e y 如, o Yo n等 (0 6 探 讨 了消 费者 对 声 誉 20 ) 3 P i l H. a d h mpo rn e, g n T o sn, M| e a d . r n 不 良的 公 司 ( 烟草 公 司 )实 施 企 业 社 会 如 S i :H w as-rl e m rei bis p i o cue e td ak t g ud r t a n l 责 任 的 认 知 和 行 为 反 应 。 研 究 发 现 ,真 诚 b ns ] or l fCn mrMren, r dd.Ju a o os e aktg a [ n u i 的 动 机 有 助 于 企 业 形 象 的 提 高 ;模 棱 两 可 2 0 , () 5 -4 6 0 0 1 5 :4 5 6 . 7 的 动 机 对 企 业 形 象 的 提 高 毫 无 帮 助 ;而 不 4、 F rh n oea d, M. R . Gr f S. Wh t s , i , e a j 真诚的动机 ( 部动机 ) 外 会产 生逆 反效 应 , HnsyteBs Pl ?T1 Efc fSa d oet h et o y } feto tt i c e e 进 一 步 损 害 企 业 形象 。 Cmay ietO Cn mrS e i mJ. o pn n n i o ue kpc [ t l s ti 】 s P vo 和 Ad m (0 9 a ls a 2 0 )引 入 消 费 者 J un l o C nU聊 Py h l y.2 0 ; or Os a f n sco g o 0 5 1 5 感 知 的 服务 质 量 作为 调 节 变 量 ,研 究 了 不 ()3 9 5 5: 4 —3 6. 同 的动 机 对 消费 者 信 任 、重 复 购 买 意愿 和 5 W b ,D.J ,Mor . ^ 、 eb h,L A. ol b; y o C n u r f o s me Rep ne t C u e s o ss o a s ~goa e lt d 推 荐 意 愿 。研 究 结 论 表 明 :消 费 者 的归 因 M ren:Fr kpi 0cn ! d ] a tg om Setst oc, [ . ki c BoJ n 直接 影响了消费者响应 。 Ju a o ul oc & M r e 嘿 l 9 or l f P bc P l n i i y ak t i 9 8, ( )利益 相 关者 驱 动 的动 机 与 消费 者 1 1()2 6 2 8 2:2 - 5 . 7 信 任 、 购 买 意 愿 和 积 极 的 推 荐 显 著 负 相 6、 Y o , Y. G ira -Ca l Z, a d on , t h n ni , , n 关; S h r . N. T cwa z № E f t f oprt oil f ̄ o C roae S ca ( )价值驱动 的动机 与消费者信任 、 2 脚 n t CR Atiso c忡鞠 1t 曲难 So cvi n o ^} y( ) i e t 『 =l I 购买意愿和积极 的推荐显著正相关 ; B d g ptt n J.Ju a o Cnue a euaig 1 or l f Osm r o[ n ( )战 略 驱 动 归 因 与 消 费 者 信 任 、购 3 p c l y 0 6 1()5 7 5 0 s ho ,2 0 ,6 :7- 9 . y og 4 7 Pvs 买 意 愿 和 积 极 的 推荐 显 著 负 相 关 ; a l A. Vl hs, A. Ad m, P. , o a o P. , c a V. e J oprt nSoN msom t A tbt). ta.Croai c P pnNi o y: tduin ( )自我 中心驱动的动机与消费者信 4 任 、购 买 意 愿 和 积 极 的 推 荐 显 著 负 相 关 。 1 ay n t eii o ft sJ. o l ,ad h md tg reo r t ] yt e an l u [ J un l f h a a e c o ra o te c dmi ma k tn cec r eig S i e, n 通 过 对 现 有 的企 业社 会 责 任 行 为 归 因 2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 :7 一1 0 0 95 ) 1 O . 8 动 机 的 系 统 梳 理 ,我 们 可 以发 现 :

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关注度

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关注度

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关注度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调查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

通过对多个调查样本的分析和数据收集,得出了有关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关注程度的重要结论。

本报告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展示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关注度的现状。

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较高。

本报告的研究结果对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引言: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作为一种企业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可从消费者那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为了解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以及关注度的变化,本报告通过针对不同群体的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对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关注度进行调研。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教育水平的消费者进行抽样调查。

其中,调查问卷包括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程度、重要性认知、购买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并采用多项选择和打分等方式进行回答。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合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得出了关于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和关注度的重要结论。

二、调研结果:1.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整体较低。

仅有45%的受访者能够准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其中,20%的消费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不会对其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另外,3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在购买商品时并不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2.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尽管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较高。

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理

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理

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理本文在已有的企业与政府博弈模型基础上,结合有关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及反应的实证研究,将消费者需求变量引入模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理。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理消费者需求博弈分析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作为市场行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承担的义务以及对企业选择的不良行为所应承担的后果。

随着SA8000和ISO14000等企业社会责任体系逐渐嵌入国际市场规则,不少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已经感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要求。

但由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还处于成长期,公众的整体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等原因,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很大的缺失,并且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机理,对于消除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研究评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获取利润是保证企业生存下去的首要条件。

如果没有内在动因或外在压力的作用,期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显然是不现实的。

企业改善其社会责任绩效的意愿是由制度、道德、经济的因素共同驱动的,但经济动因才是最根本的内在动因。

现实中,很少有企业纯粹出于道德动因而承担社会责任,纯粹出于制度动因承担社会责任则往往是对制度的被动适应。

企业如果没有利益,是不会承担社会责任的。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质疑和担忧,主要出于成本的考虑。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只有当所得超过付出,承担社会责任才是企业值得选择的策略。

或者说,只有当外在压力转换成内在经济动因时,企业才会从不自觉地适应到自觉地改变,使社会责任真正得到体现。

因此,当市场的力量回馈企业时,企业会自愿采取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

Lois A·Mohr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对产品的反应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增加产品价值。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可,最终通过对企业产品的选择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消费者响应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综述[摘要]本文以消费者响应为视角,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中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进而从消费者内在响应和外在响应两个角度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并提出基于消费者响应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在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响应视角;内在响应;外在响应1引言总体来看,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阐述大体分三个过程: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绩效。

一般认为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1924)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1953年Bowen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被认为标志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始。

20世纪60年代消费者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必须对社会压力做出反应。

进而在20世纪70年代催生了企业社会回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的概念。

企业社会回应将企业看做比较机械的―刺激—反应‖系统,其重点在于对普遍性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压力的制度化回应。

它提出的本意在于避免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观性和含混性,但在实践中它却陷入了困境。

因此,学术界不得不另外创造出一个更精确的概念——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这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之后,迅速主导了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主流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认为是可用于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两大理论从而出现了全面结合的趋势。

究其原因,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又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实证检验的方法。

消费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而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进入21世纪,从消费者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更聚焦在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研究上。

因此,本文试图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中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总结基于消费者响应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在研究中所关注的问题和现有研究的不足。

2消费者响应视角消费者响应是消费者在确定品牌、购买率、购买数量时进行的决策,是消费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忠诚程度与印象评价。

Holbrook和Hirschman(1982)提出特定的环境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响应系统,即认知—影响—行为。

Melissa A. Martin(2002)进一步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产品中只会产生响应,既包括心理上的响应,也包括行为上的响应。

在此基础上,Bhattacharya和Sen(2004)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关于消费者对企业意识和对企业评价态度的内在响应;二是关于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意向及购买忠诚等的外在响应(Bhattacharya&Sen,2004)。

他们认为企业进行企业在社会责任活动首先会使消费者产生内在响应,然后再转化为外在响应,虽然消费者的内在响应和外在响应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但外在响应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更为直接。

这个研究框架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研究消费者是如何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做出响应的。

因此,本文在这一研究框架下对中西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

近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响应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连续几年都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上。

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响应研究的重点也从对较易观察的外在观察变量的研究转向对潜在变量的研究上,这个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3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响应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响应是指消费者因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而产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的反应。

它是消费者对自身心理活动的一种感知,因此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可预知的收益,也没有可供直接观察的有形结果。

但这些内在响应的结果会对企业和社会事业都产生重要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内在响应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生意识;其次,消费者对产生的意识进行归因;最后,消费者形成对产品和公司的态度。

意识是指消费者是否感知到了企业在CSR领域的努力。

这是消费者能够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做出响应的首要条件。

也就是说当消费者对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努力一无所知的话也就无从谈起消费者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心理上的感受了。

早在1975年,Webster就开始研究消费者的社会意识,他认为具有社会意识的消费者愿意考虑自己消费行为的公共影响,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来影响社会(Webster,1975)。

基于前人对消费者社会意识的研究,Mohr,Webb和Harris 提出了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 behavior,SRCB)的概念,并认为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知水平受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Mohr,Webb&Harris,2001)。

国内学者郭红玲(2006)也对不同人口特征(如学历、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差异进行了调研,得出了与之相似的结论。

归因是消费者如何看待企业参与这些社会责任活动的动机。

归因决定了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程度。

消费者经常会对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的动机产生疑问。

消费者认为仅仅因为企业参与了社会责任活动并不能排除该企业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企业,因为有时候企业参与社会责任的动因并不是出于道德或者责任感,而仅仅是为了减税或者掩盖其他的不良因素。

因此,归因首先受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消费者契合度的影响。

企业在从事社会责任活动时,如果希望得到消费者回报,其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就必须与营销的目标群体保持高度的一致,并根据消费者的特点来选择所从事的推动社会责任的事件(Drumwright,1996),因为消费者会重视所感知到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自身的关联(Creyer&Ross,1997)。

对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研究,使企业社会责任支持(support of CSR domain,CSR support)的概念出现,进一步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支持程度不同使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感知不同,高支持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认可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Sen&Bhattacharya,2001;Mohr&Webb,2005)。

态度是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

通过意识和归因,消费者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产生态度上的响应。

消费者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态度越积极,就越会促使其将这种态度转化为对企业的外在响应。

通过研究发现,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让消费者做出积极的产品评价,消极的企业社会责任会损害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Brown&Dacin,1997)。

并且,当企业采用不道德行为时,无论产品本身质量如何,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仍是消极的。

不道德的企业行为对企业声誉的毁坏度也远远大于道德的企业行为所带来的企业声誉的提升度(Folkes & Kamins,1999)。

积极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影响消费者态度还表现在对企业负面信息进行抵御,即消费者会通过愿意忽略甚至原谅企业非蓄意的偶发过失来支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传播良好口碑,即将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良好印象告诉给他们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们,并向他们推荐这些企业(Bhattacharya & Sen,2004)。

4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在响应消费者的外在响应是指消费者对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营销行为所作出的购买行为和品牌忠诚等的反应。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与顾客忠诚两个方面对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在响应进行研究。

并且,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外在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上。

而现有文献中对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能引发顾客忠诚的探讨仍然比较有限。

最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是通过实验方法完成的。

Lafferty和Goldsmith利用广告和报纸来控制代言人和企业可信任度,积极的企业可信任度通过企业在环保和慈善方面的贡献来体现,结果显示企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有显著影响(Lafferty & Goldsmith,1999)。

之后,Sen和Bhattacharya (2001)研究证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Sen&Bhattacharya,2001)。

但这种直接影响将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比如,感知产品质量(周延风,罗文恩和肖文建,2007)、价格水平(常亚平,阎俊和方琪,2008)、公司声誉(谢佩洪和周祖城,2009)和消费者类型(马龙龙,2011)都会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

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过程十分复杂,环节众多,直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

虽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对企业具有重大意义,但一个品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购买其产品一次的消费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那些经常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

进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但现有文献中对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能引发顾客忠诚的探讨仍然比较有限。

部分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间接作用于顾客忠诚(Salmons&Bosque,2005)。

金立印(2006)的研究也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能有效地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度和忠诚度。

Marin等(2009)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有两条路径影响顾客忠诚:第一,通过提高顾客对公司的正面评价,使顾客有更强的购买意愿,外在则表现为更高的行为忠诚;第二,增强顾客的心理认同感,进而导致更高的态度忠诚(Marin,Rutz&Rubio,2009)。

5现有研究局限及结论基于消费者响应的视角,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现有大部分研究暗含的假设是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或者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对称的。

而这一假设应该受到质疑,因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是完全对称的,企业做得好与不好并不等同于利益相关者觉得好与不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解读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过程。

因此,需要加强直接针对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研究。

第二,现有的研究以探讨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为主体。

国内学术界虽有一些论述,但基本上是定性分析,而鲜见从消费者角度定量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