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完整)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完整)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

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

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1、同级观。

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次之分,是并列关系。

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

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而J.J。

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宋超王刚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 (2)1.1 CSR的概念形成阶段 (2)1。

2 CSR的争议阶段 (2)1。

3 CSR的后续发展阶段 (2)2 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研究 (4)2。

1 国外学者对CSR维度的研究 (4)2。

2国内学者对CSR维度的研究 (5)3 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研究 (7)3.1国外关于CSR评价的研究 (7)3.1。

1 声誉指数法(Reputation index) (7)3。

1.2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7)3。

1。

3 Fortune指数法 (7)3。

1。

4利益相关者模型 (8)3.1。

5 KLD指数法(the KLD Index) (9)3.1.6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 (10)3.1.7 FTSE4good (10)3。

1。

8 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10)3.2 国内关于CSR评价的研究 (10)4 CSR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13)4。

1负或无相关的文献 (13)4。

2 正相关的文献 (13)4.3 我国学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 (13)5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15)5。

1 CSR信息披露的外在驱动因素研究 (15)5。

1。

1 来自规章制度的压力 (15)5.1.2 来自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15)5。

2 CSR信息披露的内在影响因素 (15)5。

2.1 成本和利益 (15)5.2.3 企业规模 (16)5。

2。

3 行业属性 (16)5。

2。

4 企业财务绩效 (16)5.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17)5.3。

1 国外相关研究 (17)5。

3.2 国内相关研究 (17)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20世纪初期就已经凸现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诸多学科领域中,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才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Moskowite(1972)是最早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经验研究的学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

现代西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所谓研究成果主要沿着两条线索进行:意识相关理论研究;二是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包括外在的压力和内在驱动力。

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一词的是西方学者谢尔顿,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满足产业内外人们需要的责任相联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有道德因素。

弗里德曼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法律和相应的道德标准的前提下赚尽可能多的钱”,这种定义被认为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倡导者最极端的一个定义,即把企业社会责任限定在经济责任范围之内。

卢代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Roberts(1992)、Mitchell等(1995)研究证实,负债比权益的比率越高,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就越高。

但是Becchetti等(2008)、Mc Guire等(1988)、Orlistky等(2003)的实证研究却发现财务风险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负相关关系。

Nazli & Ghazal(2007)等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国家持股数正相关,与公司内部董事的持股数负相关。

Delphine & Evans(2009)发现,政府和机构投资者控股的石油公司相比家庭控股石油公司,能够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Cowen等(1987)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最高的是化工行业,而其他类别的社会责任信息与行业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文献综述

业 社会责任 。1953年 Howard R.Bowen在 《商人 的 社 会责 任 》中阐述 了企 业社会 责任 的概 念三 方面 内 容 :公 司是 企业 社会 责任 的承担者 ;公 司管 理者是 企 业社 会责 任 的实施者 ;企业 对社会 责任 的 承担是 自愿 的 。Carroll则 于 1979年 开创性 地 提 出 了 CSR 四层 次模型 ,即 CSR应 当包括经济责任 、法律责任 、 伦 理责 任 和慈善 责任 四个方 面 。此 后 ,利 益相 关者 理论 成 为企业 社会 责任 的理论 基础 。根据 利益 相关 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强 调企业对股东 、顾 客 、员工 、 环境 、政府 等所 有利益相关者 的社 会责任 。1997年 , 英 国商人 John Elkington首次提 出了 “三重底线 ”概 念 ,该理 论认 为企业 要充 分考虑 利益 相关 者和社 会 的期 望 ,即企业 在保 证持 续经 营的 同时也 应关 注环 境保 护 和社会 公 正。这一 包含 经济 、社会 和环 境 的 理 论逐 渐 成 为理 解 企业 社会 责 任 概念 的共 同基 础 。 Jensen(2001)认 为那 些 可能从 参 与企业 经 营活动 中获利 的人 就是 利 益 相关 者 ,这些 活 动 包括 人 权 、 环境 、社 区和更 加社 会化 的事项 。世 界可 持续 发展 工 商理 事会 (WBCSD)于 2004年 提 出了企 业社 会 责 任 的宽泛定 义 ,即 “企业 社会 责任是 企业 立 志为 经济 可持 续发 展做 出贡献 ,同员工 、其家 庭 、社 区 和整个社会 一起提高他们 的生活质量 的承诺 ”。
二 、企业社会责任 的概念及维 度
企 业社会 责任 至今未取 得统一 的标 准来界定 企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是企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承担的义务,为推进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

信息披露是企业展示其CSR实践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监督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

本综述选取了国内外新近的研究,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监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监管机制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的责任意识逐渐增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已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到对社会、环境、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影响,这即是企业的CSR。

信息披露是企业展示CSR实践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监督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当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公开自身的CSR信息,以满足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等需求。

本综述选取了国内外新近的研究,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法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以分为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方法。

自愿披露是指企业在CSR信息披露方面的决策权由企业自主决定的方式。

自愿披露可以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真实面貌,表明企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但自愿披露在透明度方面存在不足,很难让利益相关者获得和企业同等的信息。

强制披露是指企业CSR信息的披露受到政府和其他法律规定的限制和约束。

强制披露可以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减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企业的商业秘密,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

三、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因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公司规模:规模较大的公司往往更容易披露CSR信息。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将近年来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等内容研究的较多,而员工责任对消费者和政府责任的影响的研究几乎空白,值得研究。

标签: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员工责任的实质,就是责任主体分内应该做的事,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应该做的分内事。

企业社会责任一词首先由谢尔顿提出,霍华德.博文(1953)提出商人的社会责任,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

在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股东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供应链责任、环境责任、公益慈善等。

笔者通过研读,发现在现有的文献中,对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等方面。

1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朱彬,刘谨(2004)认为,要用机制来保障中小企业担负社会责任,并且政府要严格执行、督促落实。

同时,要引导中小企业建设先进、高尚的企业文化,让污染、生态等企业的外部问题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这才是解决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问题。

李双龙(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受到一国历史、文化、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要受到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以及企业自身规模、所有制、预期心理等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其中,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影响因素。

殷格非,崔怡(2005)认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路径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积极参与社会责任的审核和认证,尽快建立起完整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第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CSR方式,构筑中国企业的CSR竞争优势。

邓泽宏,何应龙(2010)认为,对于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我国政府的作用路径是政府通过规制、促进、合作和支持的方式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陈智,徐广成(2011)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贡献指数,利用我国A股市场的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因素是影响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因素。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承担对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员工是构成企业的细胞,是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如何承担好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是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界,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文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并进行简要评价,帮助企业理解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社会责任;员工;梳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一系列责任。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指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企业对员工应承担的责任。

自1924年英国学者欧立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以来,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的研究也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相较于企业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例如股东和消费者,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一、国外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现状(一)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利益者相关理论的提出以及sa8000认证机制的实施是国外学术界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的真正推动力。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学者们的研究注意力聚焦到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明确提出了企业应该对员工、股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之前,理论界就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从谢尔顿1924年首次提出社会责任,到霍华德·鲍恩在其出版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正式给社会责任下定义以来,都没有明确提出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鲍恩当时在书中给社会责任做的定义是企业家有义务根据社会目标与价值观来制定政策、做出决策、采取措施。

该定义强调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

国外的学术界还就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只是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测评体系、并对国内外CSR维度进行比较,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企业在处理CSR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现状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一)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渊源在中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不过20余年。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我国第一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发表在《瞭望》杂志1985年第三期,而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

此后,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

”随后,我国学者相继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2008年全球性金融爆发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

盛斌、胡博(2009)阐述了由金融危机到来引发的政府与企业一系列问题。

在经济繁荣之时,政府力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该任由企业倒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而且,这些问题在不同社会文化类型的国家势必会引起不同的反应。

另外,做为金融危机导火索的商业银行,关于它的社会责任也是备受关注。

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因为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的贪婪性,引爆了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大灾难,并且致使全球经济到目前为止仍发展缓慢。

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文中用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实践对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做了统计。

其理论模型主要有四部分,分别设计以责任管理为中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础,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18-09-18T09:53:27.603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向思[导读] 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

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本文在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

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本文在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文献综述;
近四十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SR)是否与财务绩效(CFP)有关,以及影响财务绩效的路径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Lu et al., 2014)。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现有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最初,国内外学者仅仅是对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开展研究。

部分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Freeman, 1983;Jones, 1995)提出CSR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获得并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增长。

大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都发现二者是正相关关系(Reverte et al., 2016; Wang and Sarkis, 2013;Flammer, 2013; Goll & Rasheed, 2004; Tsoutsoura, 2004;徐二明,2013)。

但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不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如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1970)认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实施社会责任将占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并且CSR的实施成本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收益,因此它并不会带来财务绩效的提升。

Brammer, Brooks & Pavelin(200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CSR和财务绩效负相关。

另外,Galashiewicz(1997)基于代理理论指出由于大部分企业对CSR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高管可能将本应用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资源用于企业实施CSR,从而获得个人名誉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因此CSR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也有学者的研究结论为CSR与财务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Aupperle, 1985; Fauzi, 2009; Mulyadi & Anwar, 2012)或者存在混合关系 (e.g., Barnett and Salomon, 2012;Lu et al., 2014)。

除了实证分析外,相关学者还采用元分析方法对CSR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Orlitzky (2003)认为CSR正向提升财务绩效。

多数学者元分析的研究结论都为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为正相关(Beurden & Gossling 2008; Boaventura et al. 2012; Orlitzky et al., 2003; Margolish & Walsh, 2003)。

Boaventura(2012)的研究结论表明65.5%的研究文献认为CSR与财务绩效正相关,19%认为负相关,剩下31%认为二者相关性不强或相关关系不确定。

Endrikat(2014)和Javed、Reverte(2016)认为由于没有考虑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或对其考虑不够科学,导致现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而沈戈(2017)认为对CSR和财务绩效的定义、衡量方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不一致,导致学者们对CSR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很难形成统一的结论(Malik, 2015)。

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CSR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可能是通过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间接形成的。

国内外学者为探究二者的真实关系,开始从战略管理、公司声誉、无形资产、研发投入、顾客满意度、媒体关注度等中介视角展开研究(e.g., Bear et al., 2010; Park et al., 2014;Bear et al., 2010; Park et al., 2014)。

Cheng(2014)、刘计含(2012)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利益相关者关系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效应。

谢雪梅(2017)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在CSR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中国制度环境正向调节CSR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而在越南制度环境正向调节CSR和销售收入的关系。

徐二明(2013)认为在 CSR和财务绩效中市场发展、政府所有权起调节效应。

Brammer and Pavelin (2006)引入公司声誉这一变量,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实施一系列积极的社会行为,这些积极的措施将会形成企业良好的声誉,但这CSR对公司声誉影响程度并不一定。

周丽萍(2016)也将公司声誉作为中介变量,对266家上市公司2000——2014年的数据进行检验,证实了短期内CSR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但长期来积极履行CSR将会提升财务绩效,并且公司声誉的中介作用十分显著。

Surroca(2010)将无形资产作为中介因素研究它在CSR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McWilliams and Siegel (2000) 得到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CSR和财务绩效之间直接关系不明显的原因是没有考虑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会对产品创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陈胜军和李勇坚(2013)构建了周边绩效作为CSR和财务绩效中介变量的绩效影响链条,指出CSR影响周边绩效,周边绩效推动财务绩效的提升,因此建议企业积极履行CSR。

陶文杰和金占明(2012)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发现媒体关注度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财务绩效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近年来,随着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认清影响CSR和财务绩效的中介因素十分重要,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结果、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Mercedes Rodriguez-Fernandez(2016)以西班牙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三大理论即资源依赖理论、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探究了CSR与财务绩效的双向关系。

研究发现CSR与财务绩效二者是正向的良性循环体系,即履行CSR有助于企业获利,企业盈利状况越好越愿意积极履行CSR,从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并且还发现公司治理在CSR和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公司治理得越好的企业,其通过积极履行CSR获得的财务绩效越高。

Xiang Liu and Chen Zhang(2017)对中国重污染上市公司2008-2014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公司治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重污染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履行CSR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可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确保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Agan et al. (2016)指出某一特定环境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财务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Reverte et al. (2016) 认为企业创新将协调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Zhihong Wang and Joseph Sarkis(2017)基于合法性理论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财务绩效之间的的中介效应,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水平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参考文献
[1]王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于洪彦,黄晓治,曹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企业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5,27(01):169-180.
[3]杨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J].法学研究,2014,36(05):131-1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