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课件(语文)
2019年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刷题: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全国卷一、(2017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1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
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
考》,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 是确实存在的。
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
A.《尚书· 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
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 √ 题型归类:信息筛选、整合和推断题 对应考点:C—(1)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考点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 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倡 “二重证据法 ”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
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
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 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1)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1.圈重点,抓关键。
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等)。
2.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单元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 考点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
考点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总述: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指代性词
B.考法帮·题型全突破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C.积累帮·素养大提升 积累1 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积累2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类型 积累3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常设陷阱
积累4 论述类文本三重比对法
考纲原文
考情精解读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
考纲原文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
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 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纲原文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规律
题型和 分值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设问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考查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 和论证方法;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命题规律
[续表]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和 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①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周振鹤《历史 文学、 3道单选 ②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2016全国Ⅲ 中的文学与文 历史 题,9分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学中的历史》 是 ③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2抓核心技能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要领 5:领会文意,把握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 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要领 6:分析材料,理解意图 梳理文章中的事例、事理材料,将材料与作者的评述性文 字相参照,明确作者引用材料的意图。
一、三步骤解答信息筛选整合题(第 1 题) 步骤 分析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题的部分选项, 第一步, 阅读选项 有时候会绝对化,回归原文比对前可以对这 初筛选, 绝对化选 样的选项进行筛选,先对具有可疑词语的选 项先标疑 项进行判断并将其标记出来,有的时候说法 绝对化的选项可能直接就呈现出错误
三、三角度解答逻辑推断题(第 3 题) 角度一 要素推断
一般论述类文本都具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涉及 三要素推断的命题主要有两类: 1.单一判断题 这主要是针对论点和论据的正误判断。首先要看原文有没 有类似的表述。 如果没有, 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如果有,看它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看它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 用,且要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
要领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2)作论据的句子——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 如“首先、其次”“第 一、第二”“总之”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 一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 握文脉。 要领 3:简短批注 对重要句子,尤其是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强调作用的语 句,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 等作用的句子,作简短批注,方便下一步操作。
推断题选项的主要类型有: 1. 将原文中论述的对象(或角度)变换成另一对象(或角度)。 2. 对部分信息片面理解, 或对整个材料居于次要地的性 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3. 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 然后推断出 一个错误的发展趋势,等等。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13.doc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1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
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
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
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
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 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 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 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 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 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 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 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 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 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 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 【考纲解读】 • 《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这一考点的要求是:1.理 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 含意。“理解”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分析综合”是对阅读材料的分解剖析和整理归纳, 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阅读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 【考查方向】 • 1.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考查一般采用单一命题形 式,以3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 2.论述类文本中的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 考查。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3套试题在论述类文本方面命 题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1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2 题侧重对文本论证的把握,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推断、 迁移、运用。
•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 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 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 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 “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 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 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 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向1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上述考查内容从根本上来看考查的都是考生快速准确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预计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这样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
考生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以下高频考点的试题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的观点; 第二部分(2~5段),分写,每段写一个影响。
答案
真题训练·(约9分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它 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
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 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
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பைடு நூலகம்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
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 盘庚》篇,其中 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 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 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
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 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
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解析 答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 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 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 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题型归类:信息筛选与整合题 对应考点:C—(1)
存 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
究 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 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题型归类:信息筛选与整合题 对应考点:C—(1)
解析
答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 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
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
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 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2.分析综合 C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 分析概括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内容索引
全国Ⅰ 全国Ⅱ 全国Ⅲ
全国Ⅰ
一、(2016· 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
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
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 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所 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 纪 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
《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
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
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整体阅读·(约5分钟)
1.圈点阅读: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 (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 复强化的词语)
2.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
答案
这篇考古论文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
远的影响”为中心,分别谈了四个方面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 朝的存在,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
载的可信性增强,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答案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全文共五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提
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 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 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 年王
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
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
时代。特别是 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考》,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 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 《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 力
[考点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
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