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
七年级语文(上新)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新)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学生情况分析一、课程介绍1. 教材版本及内容简介:本套七年级语文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共30篇文章,涵盖古代诗词、现代文学、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体裁。
本章主要介绍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特点及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1. 学生年龄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2. 学生语文水平: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但阅读和写作能力参差不齐。
3. 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文言文等体裁感到困难。
4. 学生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听课走神、作业拖延。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一、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景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4. 支架式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逐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二、教学策略1. 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实物、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2.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3. 跨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一、教学内容1. 古代诗词:学习古代诗词的韵律、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现代文学:欣赏现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议论文: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课时安排1. 古代诗词:4课时2. 现代文学:6课时3. 说明文:8课时4. 议论文:10课时第四章:课堂活动与评价一、课堂活动1. 诗词朗诵:学生分组朗诵古代诗词,培养语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教案 新人教版

《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工具书与课文注释,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2.学会赏析,品味语言,感知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形成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感知。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强化诵读(重音),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2.理解并感受文章突出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3.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难点:揣摩关键词语和重点词句的表现力,品味优美语言,加深对春的理解与感受,体会诗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教学法,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4.提问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想到春天,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呢?是大片大片的花田?田野上小草的嫩芽?河中潺潺的流水?也许第一个让你醒悟到春来的,并不是田野里盛开的野花,而是清晨小路上打湿了鞋袜的露水;也许是昨夜的春雷;也许是那一天忽然变得温暖的阳光。
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的春天,是从耳朵唤醒的。
李清照说:“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的美景,是在对话中生长的。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笔下的春是怎样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散文常识(三)听朗诵注意字词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1.多音字:涨、散、薄、黄晕、应和;(学生查字典)2.生字词:蓑、笠烘托朗润嗡嘹亮抖擞呼朋引伴花枝招展酝酿窠巢喉咙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卖弄:炫耀呼朋唤友: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与自然课时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内容- 课文:《人与自然》- 重点词汇:自然、关系、环境、保护- 重点句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讨论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
2. 阅读课文《人与自然》,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 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4. 分组讨论自然环境的保护方法,并展示讨论结果。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身边的一个自然环境,说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保护的建议。
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是否能从多个角度思考自然环境保护问题-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文明、有逻辑的短文第二单元:古代人的生活课时一: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理解古代人的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 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内容- 课文:《古代人的生活》- 重点词汇:古代、生活方式、不同- 重点句型:古代人的生活与现代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古代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古代人的生活》,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3. 帮助学生对比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
4. 分组讨论古代文化中有趣的事物,并展示讨论结果。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了解古代文化。
6. 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化,写一篇小作文描述其特点和意义。
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对比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否能写出准确、连贯的小作文,描述古代文化的特点和意义...(继续编写其他单元的教案)教学反思本教案整体设计简洁明了,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对自然和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1615e3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c.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目标本教案旨在全面覆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将提高对语言理解和词汇积累的能力。
2. 语言运用:通过有针对性的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3. 写作技巧:通过写作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 文学欣赏: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组织课堂讲解:教师将通过讲解课文和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合作完成语言运用和写作练,促进彼此研究和交流。
3. 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能力。
4. 评价反馈:教师将定期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提高研究效果。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们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文和练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 板书:教师将通过板书方式呈现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多媒体教具:教师将使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安排本教案将根据学校的课程表和学生的研究进度进行教学安排,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计划。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我们相信学生将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培养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为未来的研究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的简要概述,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 《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 春语言赏析技巧1.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或从……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
2.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彩方面进行赏析。
3.修辞句的赏析:(1)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2)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态(感情、思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3)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的……特征。
(4)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特征。
(5)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6)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了……的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1.语言运用:掌握“朗润、酝酿、窠巢"等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2.思维发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音、停连、节奏、语气和感情基调等朗读知识;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领略景物之美,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3.审美鉴赏:学习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调动感官描写景物的表达效果。
4.文化传承: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音、停连、节奏、语气和感情基调等朗读知识。
2.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领略景物之美,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1.学习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调动感官描写景物的表达效果。
2.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诵读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篆体字,有谁认识?课件出示:篆体字“”点拨:这个字是“春",其字形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艸”是绿草丛生;中间的“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面的“日”是暖阳。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1.《忆读书》

1.忆读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词语及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重点)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其无标题的自由小诗,晶莹清丽、轻柔隽逸,后结集为《繁星·春水》出版,被人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其散文集《寄小读者》显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题材广泛和写作方法灵活多变;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根据表达方式的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本文属于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笸.箩(pǒ)天罡.(gāng)地煞.(shà) 怒发冲冠.(guān)4.解释下列词语。
悬念:文中指挂念,惦记。
无聊:文中指精神无所寄托。
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
文中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
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识字教学
板书内容:校正、认读含有词根“正”的汉字。
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词根“正”的意义和运用。
课时安排:30分钟
第二课时:课文朗读
板书内容:经典课文《孔雀朝飞》
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和意义。
课时安排:40分钟
第三课时:课文理解
板书内容:生词解释及词性分析
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讲解难点词汇及句子结构。
课时安排:45分钟
第四课时:语文综合
板书内容:古诗词赏析
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学生欣赏古诗词,教师讲解古诗词背景和意义。
课时安排:50分钟
第五课时:作文指导
板书内容:写话题作文《我的梦想》
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学生自主构思写作,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及表达思想。
课时安排:60分钟
第六课时:语文综合应用
板书内容:阅读理解
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学生阅读文章,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并提出问题。
课时安排:40分钟
第七课时:课文复习
板书内容:重点句子及短语梳理
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复习本单元重点内容,教师解答学生问题并帮助弱势学生提高。
课时安排:50分钟
第八课时:单元检测
板书内容:语文单元测试
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学生完成单元测试,教师批改试卷并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
课时安排:60分钟
以上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知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2、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3、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磁带一、课前训练,展示自我风起绿了风雨飘绿了雨春天一觉醒来扑进我们怀里刚刚醒来的小溪还没顾上清清嗓子就把脆脆的歌儿撒落了一地刚刚醒来的果树还没顾上长出叶子就爆燃出团团刺眼的绚丽春天最数燕子忙碌她一边呢喃细语一边用锃亮的剪刀精心剪裁着春天的新衣春天尽管有时仍会让你感到有些寒意可性急如火的春天毕竟把一个沮丧的冬天带出灰蒙蒙的记忆……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名作呢?谁来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写春天你会写些什么呢?你会表达什么感情呢?二、激趣定标,自主学习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文学家朱自清的《春》。
朱自清的许多作品都出现在我们中学课本上,例如《荷塘月色》《背影》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自清写的春和我们写的春有什么不同。
2、师播放朗读,生描绘美丽的春的画面。
请你描绘一下你所听到的最美丽画面3、纠正字音: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精神应和三、师生质疑,合作探究1、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作批注,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交流,用下列句式:我喜欢,因为这句(或这段)用了写法,写出了。
示例: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因为这句钻字生动写出来小草勃勃生机。
3、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喜爱和赞美4、有感情的朗读你认为最美的段落。
读出感情来。
5、小结美的文章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就象我们沐浴着春风一样。
我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增加我们的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6、美的文章是怎样表现出美的呢,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前两节、(1)“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相同的词连用,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急切盼望的心情,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语文版初一(上)全套教案1、忆读书冰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1.教师启发学生: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三、导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3. 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四、初步感知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参考问题: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前者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后者说三人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2).“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这是指三国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采用自由抢答问题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问题设计如下:1)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2)读书有什么好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3)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见文中批注)4)全文哪些句段是写“读好书”的?(见文中批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后明确: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究: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给课文分层次,怎样分比较好?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议论。
注意:学生对分段的出发点不一,分法也不一,只要理由充分,思路正确,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教师的分法供学生参考。
(见板书设计)五、小结本节课,教育学生: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观照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作业:1.课后“字词积累部分”,解释,并抄写三遍。
2.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给冰心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简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师生座谈:教师由冰心的话引入交流座谈会。
1.教师启发提问: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学生交流发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意在复习昨天内容)。
2.教师启发提问:读书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发言,谈读书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读书的好处。
3.教师启发提问:冰心奶奶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有许多好处,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读书的好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请各位同学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交流,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整体把握全文主旨,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
1.教师由学生刚才的交流进行总结,导入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图)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读书与我们的成长有许多好处,要认真读书。
2.教师就本文的语言启发提问:关于读书,家长、老师平时也多次教导我们,你认为冰心的说法和家长、老师的说法,哪一个你更好接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揣摩、品味本文的语言。
(完成练习三,见课文批注)归纳:冰心的语言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别人,语言简洁亲切,如话家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叙述中,使人容易接受。
三、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思考、探究:1. 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 就你个人的体会而言,你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言。
各大组派代表或自由发言。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书,怎样读书?四、教师引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教师启发提问: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呢?学生分析自己读书现状,制订读书计划(当堂写出,200字以内)。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计划。
五、课文阅读训练(写在课堂练习本上)(一)教师针对课文难点启发提问:.你对课文提到的以下作家有所了解吗?请你按照题意,起来给大家讲一讲。
1.读作品,写作者:《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茶花女》2.看作者称呼,写出作者、时代,并各举出一篇作品:柳柳州李长吉李易安岳武穆(二)阅读课文下列片段,回答有关问题(课件展示)“我自从回认字后不到几年……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P2-31. 第一段中,“不是……而是……”突出表现了什么?2. “我”为什么常常“含泪”上床?3.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意义。
(1)我只好带这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2)我决定咬了牙……4 “……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三)填空组词(或成语):人情故然无味津津有一知解兴亡盛不能自风雪月气愤填官民反无病呻自作情心动神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六总结本节课内容,教育学生: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与书为友,与名人交游,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
七、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完成“课堂阅读训练部分”的作业。
(交老师)2.课外作业:A.将自己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写在日记本上。
(交家长、老师审阅)3.课下搜集、摘抄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并任选其一背诵。
(早读抽查)4.完成基础训练部分(组长检查)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美)马克·吐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 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 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 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板书设计: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2.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板书设计: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生动的故事情节热爱生活鲜明的人物性格文学才华热爱文学辛辣幽默的讽刺精彩的文学语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1.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 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 教师提问: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
“我”共做了三件事。
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
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教师: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