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1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综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脑、脊髓和与之相连的神经根。

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有助于判断异常情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头部CT扫描头部CT扫描主要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横断面的影像图像,用于评估头部疾病和损伤。

常见的应用包括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的检查和诊断。

1.1 颅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结构和密度,评估是否存在颅骨骨折、颅骨畸形等病变。

1.2 脑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密度,评估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病变。

1.3 脑室和脑池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室和脑池的形态和大小,评估脑积水、脑脓肿等病变。

二:脑部MRI扫描脑部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脑部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脑部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1 T1加权影像T1加权影像对脑灰白质的结构和解剖学特征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结构的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

2.2 T2加权影像T2加权影像对脑白质的结构和病变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白质病变、脑水肿等情况。

2.3 弥散加权影像弥散加权影像可以评估脑部水分的分布情况,对评估脑水肿和缺血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4 功能性MRI功能性MRI可以评估脑部的功能活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脊柱MRI扫描脊柱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脊柱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脊柱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1 脊柱骨骼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脊柱骨骼的结构和畸形情况,对脊柱骨折、椎体滑脱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2 神经根和脊髓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神经根和脊髓的结构,对脊髓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3 椎间盘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椎间盘的结构和病变,对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分辨率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分辨率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分辨率影像学诊断高分辨率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CNS)是人体的最重要的调控系统之一,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许多疾病可以影响CNS,如肿瘤、卒中、感染和退行性变等。

为了准确诊断这些疾病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高分辨率影像学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高分辨率影像技术1.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MRI是一种非侵入式无剂量辐射的成像技术,能提供优质的解剖和功能信息。

MRI通过检测原子核自旋产生信号,并以高对比度显示组织结构及异常区域。

在CNS疾病的诊断中,MRI广泛应用于头颅CT扫描、脑卒中评估、肿瘤检测和神经退行性变等方面。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CT扫描使用X射线束通过人体进行旋转扫描,并生成切面图像。

CT音像图提供了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很好地显示骨骼和血管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CT扫描常用于头颅外伤、出血和急性脑卒中等情况。

二、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1. 脑肿瘤MRI是脑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

通过MRI扫描可以明确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并对与周围组织相互影响提供信息。

此外,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以评估肿瘤周围区域的功能连接。

2. 脊髓肿瘤对于脊髓肿瘤,MRI也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工具。

它可以确定肿块是否位于蛛网膜下隙或脊髓内,并提供有关与周围神经组织和血管的解剖关系。

三、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在卒中评估中的应用卒中是CNS最常见的紧急情况之一,及时准确的卒中评估对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在卒中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X射线检测大脑和颈部动脉血液供应情况的诊断方法。

它可以显示动脉内的狭窄、堵塞或扩张等,帮助医生确定卒中类型和进行治疗规划。

2. 弥散加权成像(DWI)DWI利用MRI技术测量水分子运动,可检测急性卒中病例。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
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绝对禁忌对体内带有铁磁性物质或异物的病人亦有严格限制检查时间长,重症患者不适合对皮质骨、钙化的显示不如CT
禁忌症及缺点
各种金属性物体严禁进入MRI检查室!
T1WI
T2WI
平扫
01
MRA
DSA检查
02
各种检查方法的优选(一)外伤颅脑外伤一般直接行CT检查。脊柱外伤一般先行平片检查,再对骨折节段进行CT检查,对于脊髓压迫情况的判断需要用MRI检查。(二)肿瘤颅内肿瘤选用CT或MRI检查。MRI特殊检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椎管内肿瘤应首先选用MRI检查。(三)血管性疾病对于出血的急性期,CT检查敏感。出血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检查价值优于CT。脑梗死首选MRI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脑梗死。对于动脉瘤、血管畸形,可以选用CT或MRI,但MRI优于CT。CTA、MRA可显示大部分病变的血管改变。(四)炎症及脱髓鞘性病变炎症及脱髓鞘性病变,直接选用CT或MRI检查。(五)先天畸形颅脑和脊柱先天畸形,应首选MRI检查。
脑静脉
上矢状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正常CT表现(平扫)
颅骨及含气空腔脑实质皮质的CT值32~40HU,髓质的CT值28~32HU含脑脊液的间隙:脑室、脑池、脑沟呈水样低密度非病理性钙化:发现率较X线平片高
正常CT表现(增强)
脑实质轻度强化,灰质较白质明显脑血管明显强化其他:大脑镰、脉络丛、垂体、松果体明显强化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平扫
增强扫描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脑池、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MRI:中等信号影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2、大脑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基底节,丘脑,内、外囊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小脑(天幕分界)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3. 重要的几个区: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脑静脉与静脉窦
脑静脉造影
正常颅脑CT
Chinese gooseberry
颅脑CT的正常解剖
• 颅骨 • 硬脑膜 •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
叶及小脑、脑干 • 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等 •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三脑
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脑
裂。脑池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 膨大:鞍上池、环池、桥小脑 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 脑纵裂池及小脑上池等 • 血管系统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
椎动脉造影(侧位)
4 3 2 1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
2、静脉与静脉窦期 (1)浅静脉:为分布于大脑表面的皮质 静脉。
(2)深静脉:分布于大脑深部的静脉。 (3)静脉窦
头颅正位
头颅侧位
正常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头颅正位片 显示的颅缝
侧位片上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颅压增高时显示颅缝增宽
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
脑膜中动 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 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正常的 解剖结构,是蛛网膜突入 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 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 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第一节 正常影像表现
头颅X线平片
• 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
X线平片
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教案标题: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 学会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

教学内容与方法: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教师讲授)- 大脑皮层和脑髓核的解剖结构-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生理学2.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教师讲授、案例分析)- 脑血管病变(脑卒中、脑血管畸形)- 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脑转移瘤)- 脑感染(脑炎、脑脓肿)- 脑外伤(颅骨骨折、脑震荡)- 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 先天性异常(脑裂隙、脑积水)3. 医学影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诊断中的应用(教师讲授、举例演示)-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4.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提供真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资料-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展示相关的解剖标本,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理解5. 学生自学任务(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查找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资料,并撰写小组报告。

-小组讨论和互相评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选择题、判断题):考察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常见疾病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评估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报告的质量。

3.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表现:评估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和解剖结构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资源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图像3. 解剖标本展示物备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基础进行相应调整和补充。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颅骨病变:骨折、炎症和肿瘤 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和颈静脉孔扩大,协助定性、定位
26
基本病变表现-CT、MRI
27
疾病影像表现
28
胶质瘤
组织类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分级:I级星形细胞瘤、II级成星形细胞瘤、III、IV级
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
影像表现:
平片:颅高压、肿瘤定位征 脑血管造影:现少用 CT、MRI:
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脑室内
组织类型:合体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
型、成血管细胞型
影像表现:
CT、MRI:CT平扫或T1W呈等或略高密度/信
号,T2W等或高信号,常有钙化,与脑膜广基相连, 界清,有占位效应,瘤周水肿无或轻,均匀明显强 化,MRI可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14
正常表现-MRI
15
16
17
基本病变表现-平片
颅高压征:颅内占位病及继
发脑水肿或脑积水 儿童:
头颅增大、囱门增宽、颅板变 薄、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
成人:蝶鞍改变
鞍背和鞍底骨质模糊或消失
18
基本病变表现-平片
脑瘤定位征:
局限性颅骨变化:破坏(恶性肿瘤)、增生(脑膜瘤) 蝶鞍改变:增大(鞍内型)、扁平(鞍上型)、双鞍底
MRI:T1W稍低信号,T2W等或高信号
33
垂体瘤
C+-
C+
T1W
34 C+
垂体瘤
T1W
T2W
C+
T2W
T1W
35
听神经鞘瘤
影像表现:
CT、MRI:桥脑小脑角池内CT平扫或T1W等、低或高,
CTA:静脉团注水溶性碘剂后,当对比剂流经脑血管时,进行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277页)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277页)

额叶 vs 颞叶
Moeller TB, Reif E. Sectional Anatomy, Thieme
横轴位各脑叶的分布
基底节区 vs 具体核团
脑室的正常变异
颅脑大血管的影像
表现
DSA影像
后前位左侧颈内动脉系统造影
侧位椎基底动脉系统造影
CTA
矢状位重建影像
脑组织的信号异常
强化方式的差异
脑水肿-血管源性水肿
• 脑水肿是由于脑组织中液体过多贮积而形成的
脑水肿-细胞毒性水肿
T2WI
DWI
ADC图
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
与脑脊液渗透压力有关
脑积水-非交通性
脑室内通路阻塞引起的脑积水
脑积水-正常颅压性
Evan指数大于0.3
脑积水 vs 老年性脑改变
CNS的影像学方法
• X线摄影时代(1895~)
诊断信息少,检查有创
• CT的时代(1971~)
对CNS疾病的诊断具有里程碑意义
• MRI的时代(1985~)
没有离子辐射,最佳软组织对比 划时代意义
• 超声
囟门未闭的小儿
经颅多普勒检查
• 核医学
SPECT:灌注 PET:代谢
鞍区占位病变
垂体微小病灶的检出
鞍区增强表现
视N III IV V2 海绵窦 蝶窦 VI
颈内A
V1
Anne G. Osborn, Brain, 2004
MRI对脑神经的显示
额叶 vs 顶叶
Moeller TB, Reif E. Sectional Anatomy, Thieme
脑叶/脑回的分界
颅骨的溶骨破坏
转移瘤所导致的骨质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或增强明显,可见结节状增强,大脑皮层者呈实质性
或多囊性,增强后可见厚壁环状及结节状强化
3岁,小脑毛细 胞型星形细胞 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I/WHO)
* 常发生在结节性硬化的病人 * 常位于Monro孔附近, CT可见钙化 * 肿瘤生长缓慢,常常静止,可用手术治 愈
结节性硬化伴室管膜 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IV 级
1、星形细胞肿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WHO)

是一种星形细胞瘤的特殊类型,以青少年为多, 童胶质瘤的30%
占儿

肿瘤边界清楚,血管贫乏,可形成单或多囊
CT表现: 85%为边缘清楚囊性病变,20-25Hu. 钙化10%;CT增
MRI表现: 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 Gd-DTPA增强,不均匀
脑膜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边界清楚的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病变,很少发生囊性变。肿瘤与颅骨内板和脑膜的关系密 切。若肿瘤邻近的颅骨增生肥厚,则是具有特征意义的诊 断征象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脑膜瘤表现为显著而均匀一致的增
强,肿瘤边界清楚锐利。增强的幅度为40~50HU或更
多。其中60%肿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称为硬膜
2.脑室、脑池、脑沟 在脑室、脑池及脑沟内含有大量的脑脊液,其主要成分为 水,在T1WI上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 3.颅神经 高分辨率MRI多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各对颅神经 4.脑血管
动脉因其血流迅速造成流空效应,常显示为无信号区,静
脉血流速度慢而呈高信号。利用这种流空现象,MRI可以 直接显示颅内血管的位置、分布与形态 5.颅骨与软组织
正中矢状面: 垂体呈椭圆形高信号影, 前 后径10mm,高<7mm。
冠状面鞍区MRI解剖: 垂体呈灰白色均匀信号影,两侧对 称,高<7mm,宽8mm。垂体柄居 中, 垂体、垂体柄及其上方的视交叉三
颅内压增高:
颅缝增宽:多见于儿童
脑回压迹增多:
蝶鞍改变: 增大及后壁骨吸收破坏。多见于成人 脉管压迹改变: 多表现为脑膜中动脉压迹异常增粗弯曲
形细胞瘤
间变星形细胞瘤(III/WHO)
• 局部或弥漫间变,细胞数增加,多形性改变, 核不 典型及核分裂活跃血管增多及坏死缺如 • 生物学行为似胶母细胞瘤,可以很快转为胶 质母细 胞瘤 C T 表现:边界不清,低密度或等高密度有水肿 ,肿块 效应较明显 。局部增强或不增强
左颞间变星形细胞 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IV/WHO)
• 又称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可为原发性或继发于间
变性
星形细胞瘤 • 组织学诊断特点是存在明显的血管增生或/和坏 死 C T表现:高、中、低混杂密度,肿瘤边界模糊;
9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2、脑膜瘤:
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丛,与蛛网膜颗粒关系密切,是典型的脑 外肿瘤。好发部位的顺序是:大脑镰,大脑凸面,嗅沟, 鞍结节,蝶骨嵴,三叉神经池,小脑幕,桥小脑角,斜坡, 枕大孔 CT表现
星 形 细 胞 肿 瘤 分 级
级别
I级 II 级 III 级
名称与病理
局限型 , 良性 , 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 ; 星形细胞瘤,广泛浸润 , 但分化良好 ; 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 , 局限或弥漫性间变 , 细胞数增多 . 非典型性及核分裂活跃 , 明显侵 润性生长,属恶性 ;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除有三级特征外 ,尚伴 有明显坏死,微血管增生 .
第四篇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检查方法及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头颅平片:
常规正侧位片检查,可观察头颅大小与形态、颅骨骨质、
密度与结构;
蝶鞍:侧位上可观察蝶鞍大小、形状及结构。正常蝶鞍
前后径平均为11.5mm,深径平均为9.5mm
颅内生理性钙化:
①、松果体钙化:
侧位上居鞍背上端后上方约3cm,后前位上居中线。
成人显影率高达40%。其位置较恒定,可根据其移
位方向,判断肿瘤或血肿的大致位置
②、大脑镰钙化:
后前位上呈三角或带状致密影,居中线。显影率近 显影率近10%
③、床突间韧带钙化:
侧位上呈带状致密影居蝶鞍前后床突之间,使蝶鞍
呈 “桥形”。显影率为4% ④、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少见,显影率不及0.5%
、基底节钙化
尾征或脑膜尾征
脑膜瘤影像表现:
CT表现——脑膜瘤引起的邻近骨质改变
骨质破坏
骨质增生
脑膜瘤影像表现: ——MRI增强多明显强

脑膜瘤增强-脑膜尾
脑膜瘤影像表现: ——钙化及引起颅骨增生
表现
垂体腺瘤
分 类:
临床上根据有无激素活性症状及体征分为两 类: * 功能性腺瘤:
* 无功能性腺瘤:
功能性腺瘤: 泌乳素细胞腺瘤(PRL腺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 星形细胞瘤
Ⅱ型星形细胞瘤(Ⅱ/WHO)
侵袭性生长的肿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均匀的低 密度病灶,类似水肿。 C T 表现: 园形或椭园形低密度区,10-15%钙化; 增强检 查,一般不增强.
MRI表现:很少形成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表现
;瘤周
右额II型星形 细胞瘤
左额II型星
颅缝增宽
脑回压迹增多
蝶 鞍 增 大 及 后 壁 骨 吸 收 破 坏
疾 病 诊 断
颅内肿瘤
以星形细胞肿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 和转移瘤等较常见
脑肿瘤的直接征象
即肿瘤本身所引起的CT密度异常和MRI信号异常的种种表现,
包括注射对比剂前后的CT密度和MRI信号的变化,是脑肿瘤
诊断和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床突间韧带钙化
松果体钙斑
二、脑血管造影:
颈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进颅先后分出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动脉
后者分为大脑前、中二动脉。大脑前动脉分为胼周动脉及胼 缘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出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 颞后
支,于侧位上易分辨。前后位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 而大脑
中动脉则居外方,其分支重迭
三、脑CT: 四、脑MRI: 1. 脑实质 脑髓质与脑皮质相比,含水量少而含脂量多,在T1WI上 脑髓质信号高于脑皮质,在T2WI上则低于皮质,基底核 区在大脑半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其内靠脑室, 外邻外囊,在豆状核与尾状核、丘脑之间有内囊走行, 在MRI扫描中此区结构显示得非常清晰。由于MRI图像清 晰而且无骨伪影干扰,是后颅窝区神经系统疾病最理想 的检查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