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三首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原文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原文

九年级上册的《诗词三首》原文如下:
1.《行路难・其一》
1.作者:唐・李白
2.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唐・刘禹锡
2.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作者:宋・苏轼
2.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理解三首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词的场面描写和现实与梦想相对比的手法。

三、顺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词。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某某某某)人,南宋词人。

曾生活于金统治区,对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斗争有深切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他在22岁时聚集2000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后耿京被叛徒杀害,他闯入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带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这份英雄气概,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当时年仅23岁。

辛弃疾初到南方,对抗金北伐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了不少奏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但均未被朝廷采纳。

这之后,他先后被派往某某、某某、某某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重要的地方官职,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干得十分出色。

然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辛弃疾尽管胸怀大志,但不为官场所容,在他42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退居某某。

此后20年间,除一度出任某某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到了64岁时,再度被启用,被任命为某某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亲临前线,并准备组建一支万人军队,以备渡江作战,但不久又被调离了,恢复祖国山河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1207年病逝于铅山,年68岁。

辛弃疾在文学上的创作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他的《稼轩词》共收词600多首,是宋代词作最丰富的一家。

【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翁媪(ǎo)无赖(lài) 莲蓬(liánpéng)2、理解下列词语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梦回:梦醒。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霹雳:形容弓弦的响声。

了却:完成。

君王天下事:指恢复中原等大事。

身后:死后。

吴音:泛指南方话。

翁媪:老公公,老婆婆。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诗歌创作的背景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

这三首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水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在诗歌鉴赏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诗歌内容和主题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表现了作者对壮美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全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以及对繁华曾经的感慨。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抒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2.《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静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直截了当地表现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了对故土情怀的深切。

3.《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诗人旅发白帝城的经历,表现了对国家兴亡命运的思考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感怀祖国和表达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并展现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宽广眼界。

三、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思考,《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悟。

在我看来,这三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国家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

总结回顾在学习《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程中,我们深入品读了三首优秀的古诗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深刻体验了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情感。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项经典内容,其中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简介和赏析:
1. 《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民族为题材,描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斗争。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奋斗的精神。

2.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戍卫为题材,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卫的艰辛。

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现了边疆戍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豪情壮志。

3.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诗。

此诗以夏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岁月的感慨。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诗词三首九年级

诗词三首九年级

诗词三首九年级
九年级诗词三首一般指以下三首: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雨说
现代·郑愁予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鱼儿说声好
在轻歌曼舞时不妨请小鱼儿跳跃
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
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李清照:词三首

李清照:词三首
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 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
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 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 ——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 沧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水声的交响乐章。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 境界啊!
主旨:
这首词在对大自然的赞美
之中,又渗透着词人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性
格特征。
如梦令
齐声朗诵这首 词,注意读出 清新的画面美 来。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关于词牌“一剪梅”的由来
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它规定某一词牌的 字数、句数、平仄及韵脚。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 令”。如梦令,古时词牌名称 。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 派代表。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 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丈夫赵 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 收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南渡不久,其夫病死,她精 神上受到沉重打击.1129年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生活颠沛 流离.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早期作品,韵调优美,多写闺中生活和 离别相思.南渡后,深厚的故土之思, 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抒发在她 的作品里,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大了.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 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1.泊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洲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 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 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 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 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赏析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 这边的“瓜洲”很近,只一条江水的距离, 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不 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 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为千古名句,点 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 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 结合,用得绝妙。结句“明月何时照我 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 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 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 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赏析
上片展现作者浓浓的乡情。“夜 深千帐灯”,是心深苦之写。夜深时 灯火通明,因思乡而失眠。 下片在重 叠复沓中,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 着时间,因乡情阻隔心烦意乱。作者 乡心聒碎梦难成,难以承受。在故乡 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叠 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 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就是此词 的佳处。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凉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 封家书。与亲人沟通、向亲人 诉说。 可太匆忙,捎信人即将 出发, 我又拆开信封检查漏没 漏。
赏析
•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 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 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 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 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 “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 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 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 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 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 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豪壮 4、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完成大业、赢取功名 ,这里洋溢着作 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4、 这些情景可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
雄壮
的军营生活、

壮烈 豪壮
的战斗场面、
的雄心壮志
5、可是,这样的“壮志豪情”在现实中作者 体会到了吗?
材料: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 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 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 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 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 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 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 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 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 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 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 托在所写的词里。
3、 这几句写了哪些内容? A、军营生活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从分食牛肉、翻奏战歌、检阅 军队具体描绘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官兵们昂扬的斗志。
B、战斗场面 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进 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 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 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 前。 C、雄心壮志
问题: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 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 出 了 塞 外 怎 样 的 景 致 ?
2 、怎样理解 “ 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 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 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鬓微霜,又何妨!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 尚有用武之地。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 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 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 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 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 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 的愿望。
渔 家 傲
范仲淹
衡阳雁去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上阕写景 异
借 景 抒 情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下阕抒情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 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 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 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赏析:
1、 “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醉”表达了此人此时内心的愁闷, 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他仔 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剑”,是一种 兵器,可见他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 愿望是多么强烈。
2、 这种愿望在词中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梦回吹角连营……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一切,只是梦中的回想,现实中,仍 然是壮志难酬,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 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何等悲愤!何等苍凉! 结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 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