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与农民转移意愿——基于恩施州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为例

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为例

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为例作者:曹永彬,吕宗耀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期摘要:本文立足于湖北省恩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对其发展中遇到的限制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照,从而推进我国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地区恩施市合作社联合社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003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1 恩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截止2016 年5 月,恩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929 家,涉及全市17 个乡镇和办事处,入社普通农户数38 181 户,入社率达21%,带动非成员农户数64 622 户,覆盖率达35.6%,培育国家级示范社2 家,省级示范社9 家,州级示范社9 家,州“百强”社11 家,市级示范社28 家。

通过对恩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数据及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以下三个发展特点:1.1 发展速度快恩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2006 年年末为77 家,到2015 年年末则达到了809 家,年平均增长81.3 家,年平均增长率为29.87%,而在“十二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长速度大幅提高,年平均增长131.2 家,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9.52%。

1.2 发展规模小2015 年年末恩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规模在50 万元以下的有489 家,占总数的60%;50~100 万元的有198 家,占总数的25%;100~500 万元的有90 家,占总数的11%;500~1000 万元的有24 家,占总数的3%;1 000 万元以上的有8 家,占总数的1%。

2015 年年末恩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在50 人以下的有402 家,占总数的50%;50~100 人的有254 家,占总数的31%;100~200 人的有145 家,占总人数的18%;200 人以上的有8 家,占总人数的1%。

我国中部地区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湖北省部分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

我国中部地区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湖北省部分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

我国中部地区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湖
北省部分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
余姣萍;许阳奎;段尧清
【期刊名称】《图书情报知识》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本文首先基于信息素质提出了农民信息素质的概念,继而从农民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手段三个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并分析数据,从定量的角度反映了当前
我国中部地区农民信息素质的现状,从定性的角度总结出了影响我国中部地区农民
信息素质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余姣萍;许阳奎;段尧清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1
【相关文献】
1.农村消费信贷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基于中部地区农村的调查数据 [J], 王平晓;
2.转型期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其干预机制——基于湖北省麻城市的调查数据分析 [J], 郭剑鸣;刘黄娟
3.湖北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基于湖北省103个县市区调查数据的分析 [J], 谢俊杰;游京颖
4.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渠道选择的金融供给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地区782户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 [J], 石涛
5.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 [J], 田野;赵晓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恩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恩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恩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及对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三农”,难点也在“三农”,而“三农”问题最根本、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农民增收难,不仅影响了全市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成为引发各类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民占我市总人口的80%,深层次分析阻碍我市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恩施市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1、农业的产业性质决定了其从业人员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一是农产品需求弹性小。

从消费环节来看,农民增收必须依赖“三农”外部的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为农业所提供的市场,市场越大,农民增收的可能性就越大。

恩施全市共有78万人口,城市人口不到20万,所占比例不到总人口的1/4,相对较少的城市人口为农业所提供的市场份额也是很小的。

恩施市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商企业也很少,目前只有九洲牧业公司、宏业魔宇公司、希之源公司等少数几家,而这些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为农民增收创造的空间并不大。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难,抗灾能力弱。

相对于二、三产业,农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科技创新难度大,而且生产周期一般较长,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因此,进入工业化初期后,农业发展就会慢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应地,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增速也会低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三是种粮的比较效益过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增加。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幅度不大,经济农作物比重低,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较低。

从种植业内部来看,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很低,影响了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

二是土地难以集中规模经营。

我市农业人口多,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业难以获得规模效应,阻碍了农业面向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是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不长。

欠发达地区影响农民购买农机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

欠发达地区影响农民购买农机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

欠发达地区影响农民购买农机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
童庆蒙;何德华;代立;万佳玮;王舒劼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15
【摘要】农业机械化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不仅仅是经济状况等客观现实条件,还有农民接受以及推广的主
观意愿,主要表现在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决策上.从农民购买意愿的视角,构建了农机购买决策模型,基于log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必要性、成本、补贴政策、效益期望等因素对农民购买农机决策产生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总页数】4页(P138-141)
【作者】童庆蒙;何德华;代立;万佳玮;王舒劼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
【相关文献】
1.影响农户购买财政补贴农机具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黄淮地区农户的调查 [J], 李红军
2.农机安全互助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陕西、湖北的调查数据[J], 韩珂;陈宝峰;李颖玮
3.从庐丰农民涌跃购买新式农机具看影响农机推广的几个因素 [J], 李凤兰
4.欠发达地区影响农民购买农机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 [J], 童庆蒙; 何德华; 代立; 万佳玮; 王舒劼
5.农户农机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新疆、安徽、山西以及江苏四省为例 [J], 张晓泉;赵闰;石研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迁移意愿的研究及思考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迁移意愿的研究及思考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迁移意愿的研究及思考作者:段辉等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年第9期段辉1,2 李桦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基于农民迁移意愿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民支持或响应城镇化建设。

吸引农民迁移的主要因素为子女教育的改善及收入提高,影响农民迁移的因素是失去土地保障和进城风险。

应重点加强对小城镇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公共政策的配套和扶持,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农民迁移意愿城镇化0 引言城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真正的推动主体还是大量的城乡农民,农民对进入城市的热情和意愿对于未来的城镇化进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 农民迁移行为分析农民迁移主要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农民迁移,一般来说多数农民从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迁移。

总体上,年龄结构偏小、受教育程度高、已有一定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民家庭更愿意迁移进城市[1]。

1.1 动因分析①城乡收入差距。

收入的差距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收益和生活消费水平,与农村相比,城市化的劳动收益和生活水平都较高,相应地,农民的迁移方向也必然遵循从经济落后的农村向城市流动[2]。

②城乡发展差距。

相比农村而言,城市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论基础设施还是物质生活、文化底蕴、教育卫生条件、休闲娱乐的发达,个人发展和成长空间是非常广阔的,这些对于生活在农村特别落后的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向往的,为了给家人和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也是促使农民迁往城镇的条件之一。

1.2 成本分析①预期收益是迁移的出发点。

农民迁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不仅包括对更好的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包括对改善生存环境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以自己的预期目标最大化为行动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农民素质与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民素质与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地 区 不识字 小学 初 中 高中 l 中考 大专 以卜
仝 省 。 4 6 0 9 8 2l 5. 9 }0. O 0.1 1 .3 4 .7 3 4 6 0

2 技 术 素 质 及 其 影 响 。农 民的技 术素质 .
是指 农 民所 具 备 的科 技 知 识 水 平 , 所 掌 握 的科 技 即 知识 的 数 量 、 量 及 运 用 于 生 产 实 践 的 熟 练 程 度 质 据有 关 资料 显示 , 北 省 每 千 个农 村 劳 动 力 仅 有 农 湖
技 人 员 38 .5人 , 加过 作 物 栽培 、 术园 艺 、 业 技 参 果 林
术、 渔业 养 殖 、 业 机构 等农 技 培 训平 均 每 百个 农 村 农 劳 动 力 也 只有 4 2 .5人 , 接受 法市 教 育 、 } 扫盲 、 业 技 工
术 、 业 技 能 以及 其 他 等 项 培 训 的 就 更 少 。 由 于 湖 就 北 省农 村剩 余 劳 动 力 的技 术 素 质 普 遍 较 差 , 多 数 大
素 质较 低 , 小学 及 以下 文 化 程度 者 占 5 .0 , 中 56 % 其
女性 占 6 . 1 , 中及 以上者 仅 有 6 1 % , 中女 65% 高 .9 其 性仅 有 3 3 % 。 .1 表 1 湖北 省 各地 市 农村 住 户 从 业 人 员 文 化 程 度 分布 情 况 单位 : %
农 民 的文 化 知识 水 平 , 受 文 化 知识 的教 育 程度 , 接 它
小 学 及 以 下 6 8 3 1 4 l 5 2 6.l 2 .2 岱 .5
1 3 2
初 中 {3 1 52 79 3 6 5 .63 .6 .5 3
4 5 2

恩施州金融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恩施州金融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恩施州金融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恩施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

自从扶贫工作以来,恩施州的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金融扶贫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

本文将就恩施州金融扶贫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资金需求大,资金匮乏恩施州是一个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众多。

金融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由于资金匮乏,恩施州金融扶贫的资金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一些贫困户无法获得金融扶贫的支持。

2. 贫困户金融意识不强在恩施州,由于长期贫困,部分贫困户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金融扶贫的需求认识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使用习惯。

这使得金融扶贫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贫困户无法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来脱贫致富。

3. 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恩施州金融扶贫中,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不够高。

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缺乏了解,缺乏农村金融扶贫的专业能力。

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全覆盖,部分贫困户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

1. 增加资金支持为了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需要增加资金供给,提高恩施州金融扶贫的资金规模。

一方面,政府可以增加对金融扶贫项目的投入,增加扶贫贷款的规模。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扶贫,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为了解决贫困户金融意识不足的问题,可以开展金融教育活动,提高贫困户的金融知识水平。

通过开展金融知识培训班、宣讲会等方式,加强对贫困户的金融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金融观念和金融使用习惯。

为了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可以针对金融机构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扶贫专业能力。

可以引入科技手段,发展金融科技,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恩施州金融扶贫的支持力度。

4. 加强合作机制为了解决金融扶贫中的协同问题,可以建立金融扶贫的合作机制。

一方面,可以建立恩施州金融扶贫的联动机制,将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相关利益方组织起来,形成合力。

有关恩施的三农问题研究 _0

有关恩施的三农问题研究 _0

有关恩施的三农问题研究一、关于“三农”问题的本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

这不是本人的新发现,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

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5月25日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文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

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

大家想一想,如果农民都富裕了,过上了小康生活,还有三农问题吗?穷不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而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中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是三农问题在农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集中反映。

穷有穷的原因,穷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呢?理论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

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

这样,才好问病开方,对症下药。

不然,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加重病情,既使不加重病情,也会延误治疗的时机。

笔者认为三农问题是因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安排造成的,是经过长期形成和演变的结果,是我国特有的。

从最初的以土地问题为主到改革前的粮食问题为主,再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农民负担问题,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包括农民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农民负担问题和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在内的综合性问题。

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农村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分析和研究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之外来进行,通过多予、少取、放活等多种途径来实现,要有城乡统筹观念、全局意识、长期眼光和战略思维,要坚持可持续的、统筹兼顾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共同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农 ” 问题 的核心 是农 民问题 , 减少农 民才能 富裕 农 民。富余 农 民转移 出农 村后 能提 高被 转 移 农 民
的收入 , 可扩 大 留守农 民 的人均 资源 占有 量 , 而 提高 当地农 民收 入l 。重 要 的是 , 移 农 民是 工 业 化 和 从 】 ] 转 现代 化 发展 的必然 选择 , 真正 富 民强农 、 是 解决 “ 三农 ” 问题 的关 键所 在 , 移农 民是继 家 庭 联 产承 包 责 任 转 制 、 展 乡镇企 业 、 发 发展 小城 镇之 后实 现统 筹城 乡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又一 大 战略 。通常 人们认 为农 民的转移 意愿 要受 到 自身 因素 、 收入 因素 和其 他 因素 的影 响 , 民 的 自身 因素假 设 包 括 自身 素 质 ( 里 主要 指 文化 农 这
经营 为 主 。为 保证 数据 的 准 确 性 , 用 长 江 大 学 经 济 学 院农 林 经 济 管 理 专 业 2 0 利 0 3级 学 生 实 习 的机 会
( 0 6 7月 1 20 年 5日至 7月 3 O日) 划 定 了 2 , O个取 样点 , 选取 了外 出务 工 1 以上 的农 民共 4 0人 进 行农 年 1 民转 移意愿 影 响 因 素的调查 , 出 问 发
维普资讯
长江大 学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20 年 6 第 5 第 2 : 08 月 卷 期 农学 Jun l f agz nvri ( a c E i Jn 20 , o. . : r S i or a o n t U i s yN t i d ) u . 0 8 V 15No 2 Agi c Y e e t S t
现 自然转 移 的群体 。在分析 中 , 将个 人调 查 问卷 中 回答 “ 愿意 ” “ 不 或 无所谓 ” 的认定 为 没有转 移 意愿者 ( 赋 值 为 1 , 回答 “ 意成 为务 工地 正式 人 E” )将 愿 l 的认 定 为 有转 移 意愿 者 ( 值 为 2 。把 转 移 意愿 与 外 出人 员 赋 ) 文 化程度 、 出人 员 年龄 、 出年 限 、 出务工 收 入 、 别 ( 值 为 : 女 性” 1 “ 性 ” ) 家 庭 拥 有耕 地 外 外 外 性 赋 “ 一 、男 一2 、
湖 北 欠 发 达 地 区农 民素 质 与 农 民 转 移 意 愿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 于 恩 施 州 的 实证 研 究
殷善 福 , 杨 舟 ( 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湖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N0 442) 湖北  ̄ 305 l x l
[ 要] 摘 当前 农 业 和 农 村 发 展 中 面 临 着许 多 新 的 矛 盾 和 问 题 , 突 出 的 是 农 民增 收 困难 , 些 纯 农 户 的 收 入 最 一 持 续 徘 徊 , 延 缓 新 农 村 建 设 目标 的 实 现 。 而 农 民 增 收 关 键 是 促 进 农 民 转 移 , 少 农 民 才 能 富 裕 农 民 已经 会 减 成 为 各 界 的共 识 。通 过 对 湖北 比较 典 型 的 欠 发 达 地 区 恩 施 州 2 0个 村 的 农 民基 本 情 况 进 行 实 地 调 查 , 现 发
响 因素进 行实 证分 析 , 出促 进农 民转移 的 主要 对 策 。 提
样 本 来 源 及 主 要 变 量 描 述
本研 究数 据 主要来 源 于人户 问卷 调查 , 选取 湖北 省 西部恩 施 州作 为样本 点 , 获取相 关 性研究 数 据 。鄂
西是 比较典 型 的欠 发达 地 区 , 恩施 州农 业人 口所 占比重达 到 8 左 右 , 村 富余 劳 动力 较 多 , 本 上 每个 O 农 基 农 户 家庭 都有 外 出劳动 力 , 家从 事农 业生 产 的农 民也 大部分 集 中在种 植业 , 在 农业 生产 方式 以小 规模 分户
维普资讯
第 5卷 第 2期 : 学 殷善福等 : 农 湖北欠发 达地 区农 民素质与农民转移意愿——基于恩施州 的实证研 究
2 农 民转 移 意 愿 的 影 响 因 素

般 而 言 , 外 出务工农 民和从 事农 业生 产农 民 2个 主要 的农 民群体 中 , 出务工 农 民是最 有可 能实 在 外
程度 , 当然也有 培训 , 在实 地调 查 中发现 , 但 在农 民中接 受过 培 训 的人 数 太 少 , 在此 忽 略 ) 性 别 和 年 龄 ; 、 收
入 因素 主要包 括外 出务 工 收入和 本地 从事 农业 生产 收入 ; 其他 因素主要 包 括 当地 的人 均拥 有耕 地情 况 、 农 民外 出年 限等 。笔 者在 对鄂 西恩 施州 农 民基本 情况 进 行实 地调 查 的基 础 上 , 过对 农 民 的转移 意 愿 的影 通
入与统 计分 析, 主
要 变 量 见 表 1 。
[ 稿日期"07 2 6 收 ] 0 ~1 —2 2 [ 金 项 目 ] 北 省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05 9 )湖 北 省 教 育 厅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 o 5 o 9 基 湖 2 0 08 ; 2oz8) [ 一 作 者 简 介 ] 善 福 ( 9 4 ) 男 , 北 京 山 人 , 师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农 业 经济 理论 与 政策 . 第 殷 16 ~ , 湖 讲 主
表 1 变 量 描 述
Ta e 1 Des i i fv ibl bl crpt on o ara e
卷 4 0 份 ,收 回 1
4 0份 , 中 有 效 1 其
问卷 为 3 9份 , 9 有 效 率 9. 2 , 7 3 % 使
用 SS P S统 计 软件
系统进行数据的录
农 民素 质 对 农 民 的 转 移 意 愿 有 重 要 影 响 。
[ 键 词 ] 村 劳 动力 转 移 ; 民素 质 ; 移 意 愿 ; 证 研 究 关 农 农 转 实 [ 图分 类号  ̄ 3 3 6 中 F 2 .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16 3— 4 9 20 )2一 0 6— 3 文 - 7 1 0 (0 8 0 S 9 0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