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9届高三3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山东省2019届高三3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潍坊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
③邓林:桃林。
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4.A1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15.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6分。
态度2分,分析4分)菏泽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剑南西川①门感怀陆游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②。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③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
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稿》。
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
③投老:垂老,临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山东省2019届高三3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潍坊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
③邓林:桃林。
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4.A1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15.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6分。
态度2分,分析4分)菏泽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剑南西川①门感怀陆游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②。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③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
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稿》。
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
③投老:垂老,临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观察世界三大“大湾区”,带动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 纽约湾区,政府早前推动了应用科学招商引资,后来又搞了“数字纽约”,提供高科技 公司最完善的信息服务。东京湾区也有财团推动的传统,大财团会投入大量研发经费, 和大学合作搞科研。 很多国内的企业家去旧金山的硅谷考察后发现,那里有一种氛围,是仅仅照抄人家自由 散漫的工作环境抄不来的,就像那里可以包容乔布斯这样脑袋和正常人不一样的人。高 校学生的氛围也不是急功近利赶紧找个体面的工作,总有一批人会热衷于“创造”出些 什么,并为之着迷,可以不关心薪酬,可以熬过类似于“在车库里最初创业”的日日夜 夜。 美国或是日本,对于侵犯知识产权,是有相当恐怖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日本本来也没有, 是到了上世纪末引入了惩罚性赔偿)的,甚至可以把抄袭侵权者赔得倾家荡产。为什么 境内山寨多,根本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抄袭比创新的性价比高。那么有惩罚性赔偿制 度,就能把违法成本大幅提上去,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进而才能让那些搞专利研发 的有动力、敢投入,而且还能一环扣一环地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 资兴业。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据世行统计,全球 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而几乎发展条件最好 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若以 2010 年 GDP 计算,将湾区视为国家, 那么东京湾、纽约湾、旧金山湾在全球国家的经济排名分别为第 9 位、第 14 位和第 23 位。如果说东京湾 1.8 万 亿美元 GDP;那么纽约湾就是玩转金融游戏,2340 万人在 2.15 万平方公里上创造的 GDP 高达 1.4 万亿美元;旧金山湾则是科技创新见长,仅 1.79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760 万 人却产生 0.8 万亿美元 GDP,湾区经济的能量可见一斑。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
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
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帝王之尊,将相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古文”,并且强制规定“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
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
韩愈则不同。
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
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
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
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是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定的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而不顾(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但谩骂攻不倒骈文。
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
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
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王勃《滕王阁序》,称赏备至。
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
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明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
他的优秀“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 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 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含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课标全国卷、卷、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第五部分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潍坊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 —15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
③邓林:桃林。
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4.A1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15.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态度2分,分析4分);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6分。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③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 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
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 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 有《剑南诗稿》。
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
③投老:垂老,临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 情基调。
B . “吴京” 一词运用借喻, 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C .颈联叙述诗人身处条件恶劣的地方,疾病缠身,生活困窘,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 奈。
D .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垂老的自己渴望太平 的愿望。
15 .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好在哪里?请从语言和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 析。
(6分) 14 . B ( “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 ”错误, “吴京” 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抒写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15 .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见不到旧友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四合的景象融为一体, 游子思归之情和又一年春水上涨之景相融。
②用词准确,画面感强。
一个 “合”字,将傍晚时分云雾 漫天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 一个“生”字,准确再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
(每点3分,共6分) 济宁一模菏泽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小题,9分) 14-15 题。
①登剑南西川 门感怀 陆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14〜15题。
陈维崧词二首卜算子•阻风瓜步(甲)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
乌臼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
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
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点绛唇•阻风江口(乙)浊浪堆空,暨阳[注]城下风涛怒。
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
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
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暨阳,今江苏江阴。
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
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博闻善辨,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 “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
C.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 “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乙词下阕借助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15.比较分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 M B(-不鼻“利■”从容欣与全闻主當不符).............................. ”15丄两门河捧表达ram风面滞督江边引发的憋悄「e甲薛通过:冃广极目八側9T的动作刻■•以及■何不的*问语1c主豪哀达制盼启程■归心叙篇的急迫心#L③乙伺通过凤大浪离社矣Ml 的描绘和对春申計的联想•主■衰达对历史杰出人物的功立业•有所作为的渇0L (6分Q禅点2分)淄博一模5.(9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寄黎眉州苏轼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
②胶西:诸城。
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
④六一: 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C. “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错,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
(2)第一句诗人用到“陶渊明”的典故,借用了其作品《归去来兮辞》。
这就需要考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去考虑,陶渊明一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渴望归隐,再看苏轼,苏轼当时不满新法,故诗人想借此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对当时的时政不满以及思乡归隐的想法,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不得志。
第二句“共将诗酒趁流年”表现出诗人想要和友人共同饮酒作诗,这是一幅相聚的温情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1) Co(2)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
这两句对比鲜明。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密州任上寄赠黎錞的。
黎錞,字希声,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他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所以称“黎眉州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黎錞的友情,并表达了对他们共同的恩师欧阳修的怀念。
由于苏轼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思乡、归隐之情也油然而生。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聊城一中3月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6分)16.(3 分)A17.(6分)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
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
(2分)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
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2分)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
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2分)济钢高级中学3月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一剪梅蒋捷注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隋,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17.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18.C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C项,“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分析不正确。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这三句是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情景,属于虚写。
故答案为C项。
19.①“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
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
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透,芭蕉又绿了,春天过去夏又到了。
从手法上来看,时光流逝本是不可见的,这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春光以人的情感,用“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利用樱桃变红和芭蕉变绿这两种植物的颜色的变化,把抽象的时光流逝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飞逝,表达出诗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