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杭州)茶叶深加工产业高峰论坛举行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茶叶科学 2019,39(2):115~122Journal of Tea Science 投稿平台:收稿日期:2018-12-27 修订日期:2019-01-08基金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研究项目(CARS-19B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400803)作者简介:刘仲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茶叶加工、茶与健康、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研究。
Email :larkin –liu@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刘仲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01028摘要: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
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茶叶深加工;资源利用;茶叶提取物;终端产品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2019)02-115-08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end of Chinese Tea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dustryLIU Zhonghua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for Utilization of Botanical Functional Ingredients , Tea Processing Laboratory of China Tea Research System, Key Laboratory for Tea Science of Education Ministry 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01028, ChinaAbstract: China is rich in tea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tea is greater than the sal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middle or low grade tea, summer and autumn tea resources are low, which affects the benefit level of tea industry.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of tea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ea resources and the scale and efficiency of tea industr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s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s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s.Keywords: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tea extracts, finished products中国是茶的祖国,茶资源极为丰富。
浅谈茶叶精深加工在乌龙茶业发展作用

浅谈茶叶精深加工在乌龙茶业发展作用【摘要】本文在此论述了茶叶精深加工在乌龙茶业发展作用。
【关键词】茶叶精深加工,乌龙茶业,发展作用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茶制品登上了货架,袋泡茶、速溶茶、奶茶、茶面包、茶月饼、茶瓜子,以及功能性含茶制品,茶多酚胶囊、含片等都已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儿。
茶多酚等系列产品是天然抗氧化剂,是食品行业使用抗氧化剂首选原料。
这些茶制品的大量涌现标志着茶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即对茶叶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需求出现喜爱中高档茶叶,低档茶叶少人要,市场上已经出现低档乌龙茶滞销的现象,价格持续下跌。
由于低档茶占茶叶总量的30%左右,市场疲软,这部分产品常常因为没有直接的市场出路而被白白浪费,严重影响了茶农的收益,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严重制约着潮州乃至粤东地区茶叶的发展,成为制约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开展茶叶的深加工,开发茶叶系列产品,努力提高茶叶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已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茶叶深加工技术从乌龙茶中综合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多糖、咖啡因等活性物质,制作高附加值产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合理综合利用茶叶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出更多更新既方便又健康的茶产品,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个性化消费的需要。
开展乌龙茶叶深加工有以下优势:一是有资源优势。
潮汕地区是我国乌龙茶产区,现有茶园22万多亩,年可产2.8万吨茶叶。
潮汕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气候,高度迎合茶树喜温、好温、耐荫的生理学特性,茶叶中所含的活性物质茶多酚含量远高于岭南以北的其他茶区,特别是茶多酚中的酯型儿茶素,其含量一般比低温茶区茶叶高出20%左右。
另外,大量研究表明,叶型大的品种,茶多酚、茶氨酸含量也高,潮汕地区种植的是大叶乌龙茶品种,其茶多酚和egcg含量,分别比我国中部的小叶型茶品种高出47.5%、4.81%。
基于SWOT 模型的名山茶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茶产业是名山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特别是在4·20雅安地震之后,如何更好地促进当地茶产业的恢复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笔者在实地走访调研以及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著名的SWOT模型,对名山茶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名山茶产业SWOT分析发展战略雅安市名山区作为四川省传统的茶叶产区,其境内的蒙顶山被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确立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由于蒙顶山海拔、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目前,名山茶业种植面积已达30余万亩,茶产业已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本研究根据实地调研成果,运用SWOT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了名山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1优势(Strength)分析1.1自然条件优越蒙顶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海拔1456米,雨量充沛,终年温暖湿润。
年均气温15.4℃,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均无霜期298天,年均日照1018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2%,适合茶树的生长。
1.2茶叶文化深厚被奉为茶叶鼻祖的吴理真最早就是在蒙顶山种植茶叶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悠久的茶叶历史积淀成了深厚的茶叶文化。
1.3茶区土壤符合有机标准蒙顶山茶区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水平基本满足发展无污染、低残留绿色茶叶的需要,pH值符合国家无公害茶园土壤质量标准。
1.4土地资源充裕充足的土地资源是发展茶产业的基础条件。
名山现有茶园面积超过30万亩,约占全国茶园面积的1%,全省茶园面积的9%,其中15个乡镇茶园面积突破1万亩,全区农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1.26亩,位居全国首位。
2劣势(Weakness)分析2.1农村劳动力短缺茶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种植、采摘阶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很难使用机器加以替代。
而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导致出现劳动力短缺、茶叶采摘不及时等情况,造成了鲜叶的浪费。
安化黑茶基础知识(修正版2)

因其独特性和不可代替性,获得了国家地理 标志保护产品。
独特的制作工艺
2008年,国家公布第二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茶制 作技艺被列入其中,里边就包 括湖南省安化县千两茶制作技 艺、益阳市茯砖茶制作技艺。
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的黑茶制作技艺具有悠久 的生产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湖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克 英给华莱题词
湖南省人大原副主任、湖南省 城市经济学会会长罗海藩给华 莱题词
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郑茂清给华莱题词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 隆平给华莱题词
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原副局长顾洪涛莅临公司视察
பைடு நூலகம்
全国人大代表莅临我公司视察指导工作
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刘力耕来我公司调研
地标性产品
茶中极品、茶品的终结者,中国独有、世界独尊。 茶品中的黑茶就像酒品中的茅台!《安化黑茶》 也是第1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 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 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 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2010年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 专家,在北京召开了“安化黑茶”地理标志 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一致认为,“安化黑 茶”符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要求, 同意“安化黑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受国 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2年9月,公司被益阳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013年1月,“华莱健”商标被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2014年5月,公司被认定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龙头,这不仅是公司近几年来蓬勃 发展的见证,更标志着公司的产业规模、示范带动作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4年7月,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这标志着公司在黑茶产业技术创新、产品 创新、服务管理创新以及企业队伍建设等各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4年8月,公司举办举办赈灾助学慈善晚会,现场募集善款500万元,将用于安化灾区重 建,改善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华莱希望小学,同时还将特别资助一批 寒门学子完成学业。 2014年10月,我公司以严格的质量管理、先进的生产设备、优良的产品品质、优质的销售 服务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我公司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上已与国际 接轨。 2014年10月,在“第六届湖南茶业博览会”颁奖盛典上, 我公司作为安化黑茶领军企业, 被认定为“2014湖南茶叶‘科技创新十强企业’”。 2014年10月,在“第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公司再度蝉联“2014中国茶叶行业综合 实力百强企业”,董事长陈社强荣获“2014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十大经济人物”。 2015年2月,公司“中国驰名商标”正式授牌,这标志着公司在自主品牌建设和商标保护 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3篇)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3篇)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1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
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
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xx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
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xx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
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
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和发展对策浅见

收稿日期:2022-12-06作者简介:周静怡(1981年-),女,主要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工作。
E maiI:34351410@qq.com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和发展对策浅见周静怡1 冯海强2 罗列万2(1.杭州狮峰茶叶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8;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310020) 摘 要 本文旨在西湖龙井茶产业现状与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湖龙井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建议,并就茶叶企业作为和担当提出了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技艺传承;品牌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 8921(2023)02 106 03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manufacturingskillsofWestLakeLongjingteaZHOUJingyi1,FENGHaiqiang2,LUOLiewan2 (1.HangzhouShifengTeaCo.,Ltd,Hangzhou310008,China;2.Zhejiang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Center,Hangzhou310020,China)Abstract Basedonthe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andmain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theWestLakeLongjingteaindustry,theauthorsdiscussedtheintegrationofinheritanceandprotectionoftraditionalproductiontechniquesofWestLakeLongjingtea,withregardstotheresponsibilityofteaenterprisesunderthenewsituation.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acingtotheWestLakeLongjingteaindustrywerealsoproposed.Keywords WestLakeLongjingtea;passingonofskills;brandcultureprotec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近二十年,是西湖龙井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西湖龙井茶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大幅提升的一个黄金期。
扛起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责任和使命

扛起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责任和使命文/陈付祥 曹宏毅 洪洁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
大华种业作为国有大型种企,身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高地的江苏农垦,自觉扛起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责任,使命光荣,责无旁贷。
必须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努力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建设现代种业航母。
“十四五”时期,大华种业将聚集主业,发挥自身基地优势,致力打造现代化自主可控种业产业链,不断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强基础、抓优势,打好种业翻身仗 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是集农作物种子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有大型现代种业集团,是国内生产经营量最大的种子企业。
公司总部位于南京,下辖21家分公司、6家控股子公司,广泛分布在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南京等市和陕西、安徽、河南、山东等省,员工600多人。
“十三五”以来,大华种业坚持以提质增效为发展主线,全面建设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多年来,公司潜心耕种、久久为功,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完整的产业体系从科研到产品,从土地到餐桌,江苏农垦是从土地到餐桌纵向一体化、全产业链的国有农业产业集团。
大华种业依托江苏农垦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科研、良繁、收储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特色产品回购加工6大体系。
构建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上下游高度协同,产业链运转高效。
(二)良好的发展基础过去10年,大华种业一直坚持提质增效,始终保持小步快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在整合资源上市的过程中,公司持续优化、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提升投资、科研、管理的效率,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打造企业规范高效的运营管控体系,保障企业行稳致远。
“十三五”期间,公司种子的销售量、销售收入年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幅,利润稳公司以“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繁种基地涵盖农垦14个国有农场及周边农村,有近百名农业技术人员、专业质检人员和种子管理人员,产业惠及数千户职工和周边农户。
刘仲华等:创新驱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茶学基础研究到支撑产业发展

刘仲华等:创新驱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茶学基础研究到支撑产业发展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目前,我国茶园夏秋茶占茶叶生物产量的50%以上,大部分都没有被有效利用,而茶叶深加工的重要目标是将中低档茶或弃采的夏秋茶通过提取、分离、纯化而制取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等茶叶功能性成分及速溶茶、浓缩汁等提取物,使茶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因此,中国茶业在这一轮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一定要高度关注茶叶深加工。
在茶叶深加工领域这些年来也有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如在茶汁沉淀控制方面,揭示了茶汁可逆沉淀与不可逆沉淀形成机制,提出了茶汁分类沉淀理论及茶汁沉淀控制方法。
在解决夏秋茶苦涩味方面,揭示了茶汁苦味、涩味及回甘滋味形成机理,构建了茶汁苦味、涩味及回甘滋味强度预测模型,明确了茶汁苦涩味/回甘滋味转化的临界点,为茶汁滋味品质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夏秋茶苦涩味转化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并在产业中广泛应用。
在茶饮料(速溶茶)方面,发明了茶饮料(速溶茶)专用原料加工技术,提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的纯味和调味绿茶饮料用原料加工技术体系,解决了速溶茶浸出慢、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发明了速溶茶定向制备关键技术,在探明茶汁品质浸出特性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级逆流提取柱,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变量动态逆流浸提—高质化定向收集新工艺;发明了基于单宁酶、蛋白酶等复合酶水解的茶汁苦涩味调控技术,结合水解过程pH的变化规律,实现茶汁滋味品质的在线调控,解决了绿茶汁苦涩味强、品质低的问题;发明了用于高香型速溶茶的茶汁ARS/微胶囊包埋加工新工艺,速溶茶香气品质及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常规对照显著提高,解决了传统热溶速溶茶香气低的问题;发明了基于茶鲜叶固/液态复合发酵的红茶汁加工技术;创新了中空颗粒型速溶茶加工核心技术,突破了喷雾干燥工艺制备速溶茶流动性、溶解性、抗潮性的技术瓶颈,为速溶茶的大众化消费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功能性成分提取方面,创建了以纯水或酒精为溶剂,柱色谱、膜分离等技术相结合的儿茶素、茶氨酸绿色高效提制技术体系,解决了传统技术的安全性与分离效率问题;实现了儿茶素单体制备从实验室克级向吨级的跨越,填补了我国儿茶素单体规模出口空白,使我国儿茶素单体在国际市场具有绝对主导地位;提出了聚酯型儿茶素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制备技术;创建了通过儿茶素进行生物定向合成、分离纯化,最终形成工业化、规模化的茶黄素混合物和单体的茶黄素酶促氧化制备技术体系,突破了茶黄素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这一技术使茶黄素制备成本降低70%以上,为今后茶黄素及其衍生产物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