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
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动作

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动作
1. 跌入: 前肢紧抱裹贴躯干、抬起大腿,双腿抬起,使躯体竖立,上身后后仰,将身体倒下。
2. 跌落: 以双臂和大腿紧抱对方,头部略低对方,双臂抓住对方衣服和腰部,将对方身体向后仰抛去。
3. 跌扣: 以双臂和大腿紧抱对方,双脚远距离地紧贴地面,同时力量以上抓住对方腰部和背部,将对方冲向地面扣击,上身相对抬起。
4. 肘击: 右肘右膝成向,以右肘右膝作抗阻力,双手紧握对方,双腿交叉与对方手臂平行,将对方身体背至腰部击落。
5. 跌腿: 双手紧握对方,衣袖扭绳严密,双膝向前送出,以右膝直抵对方足腕,压使对方失去平衡,身体跌击地面。
6. 铰肘: 用双臂与大腿抱住对方,下身后仰,尽量使自身处于低处,以双肘铰将对方肘部向上撑开,使对方失去平衡跌倒。
什么是中国式摔跤

什么是中国式摔跤摔跤的分类有很多,今天店铺就给您介绍一下中国式摔跤,欢迎阅读。
什么是中国式摔跤中国式摔跤是以摔的技术为主体的,起源于徒手武术中的一门专门技术。
它是中国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大主技之一。
后来它和踢、打、拿分开了,集武术各个门派择取的精华徒手动作,自成一门。
但现在和拳术仍有联系,只是各自发展了据史书记载:最早在战果时期“以为戏乐,用相胯示”秦汉称“角抵”,晋代又称相搏、手搏、相扑。
三国时期魏主曹操将摔跤引入兵营,作为练兵的科目,唐代敬宗、庄宗、文宗都喜欢摔跤,致使摔跤猛发展到轻盈、敏捷相当的水平。
公元960年宋代,1110-1127年北宋末期《水浒传》中的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燕青打擂争跤王,已将“摔”的技艺描述的淋漓尽致。
书中所述动作就是现在中国式的散手跤,穿裆掼。
书中所记“太原相扑擎天柱任原教师爷教着二三百个上足徒弟,二三十个相扑(摔跤)高手”。
“当日燕青与宋江禀到:小乙自幼跟着卢员外学得这身相扑,好歹上台攧一跤,输了,攧死用无怨心。
倘或赢时,也与哥哥增些光彩。
”所说宋代已将摔跤技艺升华及推向普及阶段。
南宋岳飞据守雁门关抗金御敌,全军上下以跤健魄。
至今遗有“雁门跤风”四字,也就是在这个朝代年间开始、摔跤竞技已形成,单独分门立派奠基者,笔者认为,按史书所记应推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卢俊义(卢员外)为跤祖。
中国式摔跤经历代演练,容纳各族及各个省份地区的摔法,于清朝已为朝廷所垄断并职业化。
清代皇室从大漠草原步来,偏爱摔跤竞技,跤技高手经层层选拔,与宫廷武术大内高手精英,珠联璧合,进一步挖掘、研究、整理、演练、锤炼,使这一摔技,铸成、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所纳高手组成“善扑营”,也就是保护皇帝不挂刀的职业贴身御林军。
“善扑营”的武士跤技高手称谓“布库”,摔跤技术定义形成并为鼎盛时期。
中国式摔跤从清代开始到现代在燕召河北最为流行,目前我国各地的中国式摔跤技术都是从京、津、保流传出去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河北是中国式摔跤的摇篮。
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一、比赛规则1.对抗规则:比赛双方站在场上的两个边界线上,通过动作和技巧争夺对方的控制权。
比赛中禁止使用击打、撞击等攻击性动作。
2.分数计算:比赛中,裁判员会根据选手的技术动作和表现给出相应的分数。
比赛中,摔跤选手可以通过对方的“打地”、“倒地”,或者对方出界等方式获得积分。
3.胜负判定:比赛时间结束后,对方得到的分数高者为胜。
如果比赛时间结束后双方的分数一样,则通过计时赛或者裁判员的判决来决定胜负。
二、裁判法1.权威性:裁判员应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对比赛规则进行全面的掌握,并且明确权威地执行。
2.专业性:裁判员应对比赛规则、技术动作和判决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和熟练掌握。
比赛中裁判员要迅速准确地判定选手的动作是否合法,给出相应的分数。
3.公平性:裁判员应保证比赛的公平性,不偏袒任何一方选手,秉持公正的原则进行判决。
4.沟通能力:裁判员应能与选手和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释比赛规则或者判决结果。
三、裁判员的角色裁判员在中国式摔跤比赛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判决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
以下是裁判员的主要角色:1.维护比赛秩序:裁判员应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维护比赛的秩序和规则。
2.判定分数:裁判员需要迅速准确地判定选手的技术动作是否合法,并给出相应的分数。
3.监督选手:裁判员需要监督选手是否违反比赛规则,如使用禁用的技巧、过度的攻击等。
4.解决争议:如果比赛中出现争议或者纠纷,裁判员需要迅速决定并解决,确保公平和秩序。
总结起来,中国式摔跤的比赛规则及裁判法是在国际摔跤规则的基础上,经过中国的实践和改进而形成的。
裁判员在比赛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并保证比赛的公平和秩序。
只有遵守规则并正确执行,才能保证比赛的公正性,提高比赛的水平。
中国式摔跤竞赛所需材料

中国式摔跤竞赛所需材料
首先是场地。
中国式摔跤的比赛场地一般是一个较大的擂台,通常为方形或圆形,直径约为8米,高度约为1.2米。
擂台上要进行一系列的摔跤动作,因此需要有一个较为平坦的表面,以确保选手在比赛中的安全。
其次是摔跤服装。
选手需要穿着特定的摔跤服装来进行比赛。
一般来说,摔跤服装由上衣和裤子组成,颜色多为红色和蓝色,以区分两个对立队伍。
摔跤服装材质一般为棉质或弹力面料,以保证选手在比赛中的舒适度和灵活性。
接着是抓地鞋。
抓地鞋是专门设计用于摔跤运动的鞋子,它具有特殊的纹路和材质,以保证选手在比赛中有更好的抓地力和稳定性。
抓地鞋通常采用柔软而耐磨的材料,以适应比赛中各种摔跤动作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裁判员所使用的计分板和计时器。
计分板用于记录比赛过程中的得分情况,以便裁判员进行判定。
计时器用于记录比赛的时间,通常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为3分钟,中间有一分钟的休息时间。
计分板和计时器的使用有助于保证比赛的公平和顺利进行。
最后是安全设备。
摔跤是一项激烈的运动,选手在比赛中可能会发生摔倒和碰撞等情况。
因此,为了保护选手的安全,还需要提供一些安全设备,如头盔和护具等。
头盔能够保护选手的头部免受摔倒或碰撞造成的伤害,护具则可以保护选手的关节和身体部位免受扭伤和撞击等伤害。
总之,中国式摔跤竞赛所需的材料包括场地、摔跤服装、抓地鞋、计分板和计时器、以及安全设备等。
这些材料不仅能够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顺利进行,也能够保护选手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国式摔跤名称的演变 -回复

中国式摔跤名称的演变-回复【中国式摔跤名称的演变】中国式摔跤,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特质。
其名称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角抵”、“相扑”,到后来的“摔跤”、“中国式摔跤”,每一次名称的变化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以及运动本身的发展历程。
一、角抵——战国秦汉时期的摔跤雏形追溯中国式摔跤的起源,最早可至先秦时期。
那时的摔跤活动被称为“角抵”,这一名称见诸于《礼记·月令》等古籍记载。
“角抵”原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是模拟野兽争斗的方式进行力量与技巧的较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生存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重视。
二、相扑——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摔跤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抵”逐渐演变为“相扑”。
相扑一名源于日本,但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在唐代,相扑作为一种竞技娱乐活动深受民间喜爱,且在宫廷中也设有专门的相扑比赛。
此时的相扑不仅注重力量对抗,还融入了更多技巧和策略元素,标志着中国式摔跤在形式和内涵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摔跤——明清时期的普及与规范明清时期,摔跤这一名称开始广泛使用,替代了原先的“相扑”。
明清两代对摔跤运动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使其更符合礼仪制度和社会风尚。
此时的摔跤已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成为了一种体现尚武精神、锻炼身心的重要方式,被纳入军队训练体系,并在各地广泛建立了跤场,摔跤技艺得以迅速推广与发展。
四、中国式摔跤——现代以来的传承与创新进入近现代,为了区别于源自日本的国际摔跤(即自由式摔跤和古典式摔跤),同时凸显中国特色,原有的摔跤运动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式摔跤”。
这一名称的确定,既是对中国传统摔跤文化独特性的肯定,也是对其技术体系、竞赛规则及文化内涵全面总结和提炼的结果。
中国式摔跤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体育科学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式摔跤与竞技能力分析

中国式摔跤与竞技能力分析
中国式摔跤对力量的要求非常高。
由于中国式摔跤是一项力量型运动,选手在比赛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优势。
力量是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强大的力量可以让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加具有优势。
为了提高力量,中国式摔跤运动员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和力量训练,包括举重、器械训练和爆发力训练等。
在比赛中,力量不仅可以帮助运动员在对抗中取得优势,还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抗压能力和持久力,这对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式摔跤对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
中国式摔跤是一项传统的摔跤运动项目,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和特色动作。
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摔法和技巧,善于使用对手的力量来反制对手,从而获得制胜的机会。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中国式摔跤运动员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训练和对抗训练,不断完善自己的摔法和技巧,提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
在比赛中,技术的运用往往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因此中国式摔跤运动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中国式摔跤对体能的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体能是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中国式摔跤比赛通常是极为激烈和持久的,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耐力、爆发力和反应速度,以应对比赛中的各种挑战。
为了提高体能水平,中国式摔跤运动员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有氧和无氧训练,如长跑、短跑、爬楼梯、蛙跳、原地踏步等,以及爆发力和反应速度训练,如跳箱训练和躲闪训练等。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体能水平,运动员才能在比赛中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中国式摔跤与竞技能力分析

中国式摔跤与竞技能力分析中国式摔跤,又称陕西式摔跤,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陕西、甘肃一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与国际摔跤相比,中国式摔跤更偏向技巧与身法,并注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下面我们将从竞技能力方面对中国式摔跤进行分析。
竞技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体能。
中国式摔跤比赛过程中需要选手展示出优秀的力量、耐力和爆发力。
选手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合理的饮食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应对比赛中的高强度运动。
灵活的身体机动性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需要选手进行系统的体能训练,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技能力。
技术与策略也是中国式摔跤竞技能力的核心。
中国式摔跤强调“守招”、“斗智”,技巧非常多样,包括扭腕、翻身、翻转等等。
选手需要通过不断训练和实战来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且根据比赛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选手还需要根据对手的特点和弱点制定相应的策略。
技术与策略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选手在比赛中的成绩。
心理素质也是影响中国式摔跤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
选手在比赛中要面对来自对手、裁判和观众的各种压力和干扰,包括对手的侵略性动作、裁判的判决和观众的呐喊声等。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选手保持冷静、集中注意力和控制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选手通过训练和竞赛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团队合作与协调也是影响中国式摔跤竞技能力的重要方面。
中国式摔跤比赛通常是以团队对战的形式进行,选手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发挥个人的优势,协同作战,共同争取最好的比赛效果。
团队内部的默契与协调,以及团队整体实力的提高,对选手的竞技表现和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式摔跤竞技能力的分析主要涉及体能、技术与策略、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与协调。
选手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战经验的积累,可以提高自身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取得好成绩。
中国式摔跤实用教程

中国式摔跤实用教程
中国式摔跤是一种古老而精彩的传统运动。
在这个实用教程中,我们将向您介绍一些基础的中国式摔跤技巧。
1. 前扑摔跤:这是一种基础的技术。
首先,您需要迅速向前冲,用双臂抱住对手的腰部,并用力将其摔倒在地。
同时,注意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以免被对手反击。
2. 侧扑摔跤:这种技术需要您迅速侧身,用一只手臂抓住对手的胳膊或身体侧面,并用力向一侧推挤。
同时,您可以借助自己的身体重量,将对手摔倒在地。
3. 擒拿摔跤:这种技巧可以用来控制对手并迫使其认输。
您可以利用控制技巧,比如腕部锁定,将对手的手臂固定在背后,然后用力将其摔倒在地。
4. 投技摔跤:这是一种利用对手的力量和动作进行反击的技术。
当对手试图攻击您时,您可以巧妙地使用对手的力量,将其摔倒在地。
以上是一些基础的中国式摔跤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请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和灵活性,并且始终要注意对手的动作。
记住,练习和实践是掌握这些技巧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摔跤运动竞赛规则
竞赛的性质: 个人竞赛、团体赛、个人和团体竞赛 年龄分组: 青年组:15~18周岁 成年组:18周岁以上
体重级别
青年组 46kg以下级 49kg级 52kg级 56kg级 61kg级 66kg级 72kg级 80kg级 90kg级 90kg以上级
成年组
52kg级 57kg级 62kg级 68kg级 74kg级 82kg级 90kg级 100kg级 100kg以上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反蒙古的风俗,力 图恢复唐宋旧制,大力提倡相扑,相扑在 宫廷和民间又有所恢复。但拳术在当时有 了很大发展,削弱了相扑在搏斗运动中的 地位。
清代,顺治、康熙皇帝等看到采取民族隔 离政策的局限性,于是主动学习并吸收汉 文化,在本民族原有的“布库”基础上, 吸收蒙汉各民族的技艺大力提倡相扑。所 以,清代的摔跤活动,较唐宋更为盛行, 风靡全国。 清廷侍卫府专设有“相扑营”,后称之为 “善扑营,是清朝皇家摔跤队。
互不得分
双方同时倒地,分不出先后上下者,判互 不得分。
பைடு நூலகம்
进攻有效与无效
在比赛区内使用方法将对手摔倒在保护区,判进攻有效。 在比赛区内将对手摔倒后,自己踏入或跌入保护区,判进 攻有效;对方着地与进攻者踏入保护区同时发生,判进攻 有效;把对手摔倒着地以前,自己踏入或跌入保护区,判 失1分 两名运动员有一只脚踏入保护区,裁判员及时喊“停”, 判出界者失分,双方运动员回到场地中央重新开始。在使 用方法过程中,进攻者在比赛区,双方在保护区而被摔倒, 判进攻有效。 踩着对方的脚进攻,或松开对手的脚后即刻进攻,判进攻 无效。 抓着对方的裤子使用动作,判进攻无效。 场上裁判员发出“停”的口令后,在进攻无效 将对手摔倒着地与计时员鸣哨与鸣锣同时发生,判进攻有 效。
罚则
判定胜负
一、采用三局二胜制,一场比赛分三局,胜两局者获该场胜利,如果 三局中有两局是平局,则另一局胜者获该场胜利。 二、每局比赛2分钟,比分多者胜。 三、 若一局比赛中双方得分相等,则判为平局。 四、三局比赛结束后,如双方出现平局时,则比较三局得分总和,得 分多者胜;如还相同,则比较得2 分次数,次数多者胜;如还相同, 则比较技术分,技术得分多者胜;如还相同,则先得技术者胜;如还 相同,则先受处罚者负(劝告或警告);如还相同,则比较个人体重 (原始体重),体重轻者胜。如还相同,进圈决定胜负(设 3 米为直 径的圈被摔到者或出圈者为负)。 五、 采用循环制时,每场结束后胜者计 2 分,负者计0分。因对方弃 权获胜时,计2分弃权者为0分,其技术(小分)为0:0(不算优势胜 利)。如果比赛进行中一方弃权,已有技术分,则按场上的技术分记 录。
中国摔跤运动发展简史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摔跤运 动发生、发展最后整合、升华、规范与 现代化的产物。
先秦——中国摔跤运动的萌芽与形成
“轩辕初立,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臂,……轩辕氏诛之与 涿鹿之野”。 ——《史记.五帝之本》 摔跤也称为角抵,在冀州一带也称为蚩尤戏。 摔跤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训练科目。 “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礼记.月令》 “春秋角试,以徕精才”。 ——《管子》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 ——《庄子.人世间》
摔跤运动遍布世界各地,但由于生活方式 和风俗习惯等影响,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 摔跤术。 1、古典式摔跤(希腊) 2、桑勃(俄罗斯) 3、博克(蒙古族) 4、布库(满族)
中国式摔跤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体育工 作者以中国几千年摔跤运动实践为背景, 参照现代体育竞赛规则,以京津两地的摔 跤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多个民族的摔法而 定型的一个现代竞技运动项目。
中国跤的技术特点
站立快跤,规则简明 技术丰富,流派众多 着装大方,精干简捷
学习中国跤的意义
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挖掘传统体育理论,丰富体育科学内涵.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社会体育的内容. 是发展青少年身心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
怎样学好中国跤
注意传统方法、经验和现代教学训练理论的结合 学习技术动作要与理解技术文化内涵紧密结合 要重视中国跤基本功的练习 全面掌握技战术的同时,有选择地练就绝招 以实战促学习,以比赛促训练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摒弃一些陈规陋俗和不文 明习气。
近现代中国跤运动的发展
清末民初,皇家善扑营的扑户流散于全国 各地,有的成为摔跤师傅,有的街头卖艺,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跤的普及和推广。 民国时期,中国跤成为第6届(1935年)、 第7届全国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体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 重视,国家体委对我国特色的摔跤运动正式冠名 为“中国式摔跤”。每年举办一届单项锦标赛。 且“中国跤成为第1-7届全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体委执行“奥运争光 计划”,中国跤离开了全运会的舞台,一度使中 国跤走向低谷。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繁荣,国际地位不 断提高,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式 摔跤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性、激烈的对抗性、精彩 的观赏性逐渐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接受。
侵人犯规
以手、肘、膝、头撞击对方或抓对方生殖器者 用脚尖踢对手或用脚蹬踹对方者。 用脚踢、弹对方小腿中部以上者。 使用反关节动作有意伤害对手者 按压对手眉口之间的面部、咽喉、或抓对方头发 者。 双手搂抱对方头、颈者。 已将对手摔倒,还故意砸压对方者。 将对方抱起后,对方已失去控制能力时,把对方 的头朝下垂直摔下去,有意伤害对方者。
秦汉至南北朝——中国摔跤运动的发展
秦代角抵由军事功能逐渐向竞 技活动和娱乐活动转变和发展。 秦代宫廷将角抵戏发展成为文 体表演项目。
两汉竞技、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角 抵戏内容丰富,被人称为“角抵奇戏”或 “角抵百戏”。 《汉书.艺文志》“兵技巧”类中,记有《手 搏》6篇,可能是对当时手搏经验的总结。
消极
运动员在比赛中不积极主动进攻,有意拖延比赛时间为消 极,以下为消极比赛具体表现: 比赛进行中,一直不让对手抓握。而自己又不抓握对手, 故意后退无进攻意图者。 比赛进行中,不主动抓握,被对手抓握后又多次逃脱,逃 脱后不积极抓握进攻仍有意逃避者。 比赛进行中,双手抓住对手,但不使用动作故意拖延比赛 时间者。 比赛进行中,抓住底手封住对方而不主动进攻者。 比赛进行中,用头顶住对方,故意拖延比赛时间者。 比赛进行中,仅使用假进攻动作而无真正进攻意图者。
比赛前三分钟,三次点名未到,或点名报到后未经请假擅自离场,不能按时 上场比赛者,按全部弃权处理。 凡犯有第九条第一款“侵人犯规”之一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劝告、 警告或取消该场比赛资格处理。 凡犯有第九条第二款“技术犯规”之一者,裁判员应及时给予劝告。若劝告、 警告无效,则出示红牌将其驱逐出比赛场地。并上报处理意见。 双方运动员正在攻守中,一方犯规,如对犯规者有利时,应立即停止比赛, 并按规定给予处理,如对犯规者不利时,则不停止比赛,等该进攻动作结束 后再叫停,并按规定给予处理。(如犯规者将对手摔倒则不得分,如犯规者 被对手摔倒,则判对手得分)。 因一方运动员犯规使对手受伤,而不能继续参加比赛,裁判员可根据情节轻 重,取消犯规者该场比赛或全部比赛的资格,并判受伤者获得该场比赛胜利。 两单位运动员为挤掉其他运动员或其他比赛队伍名次,有计划地进行非竞争 性比赛,应取消一方或双方运动员该场比赛或全部比赛资格。 比赛进行中,运动员采取消极态度逃避比赛时,场上裁判员可中止比赛,对 消极运动员(一方或双方)进行教育、劝告,经对教育、劝告无效者给予警 告处理。 运动员消极比赛累计达20秒,可警告一次,在警告一次后,进行第二、三次 警告之前,不再给予劝告。 比赛中如一方运动员受到一次警告,则判对手得1分,一方受到三次警告,则 取消该场比赛资格,判对方获胜,并取消被罚者的技术分。
宋代摔跤称“挣跤”或“相扑”。宋代宫 廷军队中设有专门的组织对摔跤手的训练 进行管理,并有一套对相扑手进行甄别、 考试、选拔、晋升、赏赐等的严格制度。 宋代还出现民间摔跤组织。如相扑社、角 抵社等。
元明与清——中国跤多民族的融合
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王朝,为了防止汉族和其 他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元朝统治者严禁民间习武 及相扑等活动,以便“恣悍之术不作,凶悍之技 不传”。所以汉等民族中相传的摔跤活动便很快 衰落了,但蒙古族有自己的摔跤运动,称“巴邻 勒都”或“搏克”,与宋朝的相扑不同,元代之 前的贵族与现代的“自由式摔跤”相似,即摔倒 后,仍可以相搏,以令对方双肩着地为胜。 摔跤是蒙古“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搏克) 之一,不仅男子喜爱,女子也善其道。
称量体重和抽签
运动员比赛开始前2个小时称量体重,此项 工作须在1小时内完成。 称量体重由裁判长,裁判员1~2人、记录员 1人和医生组成称量体重组,另聘请教练员 代表监督进行监督进行称量体重工作。
竞赛通则
每场比赛3局,每局2分钟,局间休息30秒 钟。
得分标准
在比赛中,除两只脚外,身体其他部位先 着地者失分(跪腿摔除外)。一方被摔倒 后,根据倒地的情况,判对方得2分、1分 或不得分。
隋唐至宋——中国摔跤活动的繁荣
“郡邑百姓自正月十五日起角抵戏……大业 六年丁丑,角抵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 能毕集,经月而罢”。 ——《隋书》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文化方面具 有高度的开放性,表现出兼容并包,雍容 华贵的气象。 唐代摔跤在宫廷、民间、军事训练方面均 广泛开展。
唐代宫廷中设有专为皇帝娱乐的“御用” 摔跤队——“相扑朋”。
技术犯规
场上裁判发出开始口令之前或叫停之后,仍然进 攻者。 比赛进行中,作为教练员、助手干扰比赛或进入 场地者。 比赛进行中,自行停止比赛者。 比赛中故意抓对手裤子者。 将小袖和直门连在一起抓把(串糖葫芦)者。 比赛中佩带饰物或坚硬护具者。 比赛进行中,跤衣带、跤靴带松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