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尔登in《双城记》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双城记》这部小说。
因着它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所以得到很大的推崇。
在我们还不知道查尔斯狄更斯是何许人物的时候,他作品中的人物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双城记》并不是狄更斯最好的作品,也不是他在世界文学中最为出名的作品(当然,在国内是非常popular 的,因为你知道对于名著的翻译,是有选择性的。
)。
年少时读这部作品为的是爱情,直到再大一些,再成熟一些,读懂它更为深刻的内涵。
而《双城记》也是一生需要读的十部有关信仰作品中的其中之一,(今后,我们会陆续给大家介绍其他九部有关信仰的作品。
)不说那么深的宗教意义,今天推荐它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的男主角之一—卡尔登。
备注:卡尔登就是那个为了心爱的女子的幸福,顶替自己的情敌上了断头台的痴情男子。
西得尼卡尔登,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 作者狄更斯用他来展示他对人类本质力量的深切思考。
而作者对卡尔登这个理想人物的独特处理方式构成了该书艺术创作的鲜明特色。
在《双城记》中,卡尔登的死去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
因为他作为一个道道地地的英国人,本来他与法国革命的所有对立的阶级、阶层及其矛盾冲突都完全扯不上边,对女主人公路茜由于只是一厢情愿的单恋,非亲非友,他也并不负有任何义务,没有任何感情亏欠。
对于其丈夫代尔那也并不负有任何责任。
而且他们是情敌,如果以一个卑
微的人的心理测度之,在这种场合他最有可能的心理反应是窃喜、没事偷着乐,甚至会乘此可乘之机对路茜起凯觑之心。
但是, 卡尔登却为了他人的幸福,视死如归,依然决然地走进了雅各宾派的监狱,做了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殉道者。
在全书的末尾, 作者通过卡尔登临刑时的感想,以及他对未来的憧憬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独特理解和美好未来的坚定信仰。
“我看见一个美丽的城市和一种光荣的人民从这地狱中兴起。
而且,在他们为真正的自由而斗争之中,在他们的胜利和失败之中,经过长长的岁月,我将看见这时代和产生这时代的过去的时代的种种祸
害逐渐自行消灭和被扫除。
”
在这里,狄更斯借卡尔登之口, 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未来的积极乐观的信念。
尽管这种信仰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并没有现实的客观基础和确凿无疑的可信度,但对于面临周围血腥杀戮的残酷现实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来说,仍是十分难得的。
对于他为之献身的路茜一家人的美好归宿和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卡尔登更是充满了期待和坚信。
“我看见我为之而放弃生命的人们,安宁地、有益地、兴旺地、幸福地生活于我永不再见的英格兰。
我看见她的怀里抱着一个男孩子,以我的名字为他的名字。
我看见她的父亲年老拘楼,但是又已康复,在他的医疗室中忠实于一切人,而且和平宁静。
我看见我有一种神圣地位在他们的心里,在他们的子孙的心里,屡世屡代。
我看见她一个老妇人,在每年的今天为我哭泣我看见她和她的丈夫,寿终并排躺在永久的土床上,而且我知道在他们的各自的灵魂中的互相尊敬并不超
过他俩的灵魂中对于我的尊敬。
我看见抱在她怀里的以我的名字为名字的那孩子,长大成人,在我曾经走过的那种生活道路上努力奋发,以至胜利。
我现在所作的比我曾经作过的都更,更好;我现在所去的地方比我曾经知道的地方都更,更好。
”
卡尔登亦是本书中的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敢于奉献一切的人,他的身上充溢着忧郁、灰心、失望、冷漠和凄凉。
他是一个懒散、玩世不恭、性格扭曲的人,但是他却深爱着露茜。
为了露茜的幸福,他甘愿上断头台。
卡尔登与代尔那两个人物形象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这两者同为“爱”的象征,但卡尔登却是狄更斯理想的载体。
卡尔登临刑前默念的话象征着他的死犹如耶稣蒙难般伟大,虽然他的肉体死了,但他的灵魂得到了慰藉,他的“仁爱”之心得以升华。
这种“爱”也是狄更斯所提倡的正义、勇敢和无私的爱。
狄更斯以卡尔登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和残暴的统治,衬托出劳动人民的悲痛和贫困的生活状况,从而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以“爱”消除“恨”,以包容与谅解来化解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