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与进展

合集下载

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与进展

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与进展

薄,所以缩放管可以强化管内外单相流体的传热,与光管相比其传热量可以增加70J。据报道,
我国益阳氮肥厂在变换锅炉软水加热器时,采用缩放管后,换热面积大大减少了。近几年,开
发出一种缩放管整圆槽孔折流棚板换热器,也是一种将强化传热元件与新型壳程折流结构的 一58—
优化组合,并且在工业应用操作运行中具有一定的强化传热效果。波纹管换热器由于波纹管
横纹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元件,它是以普通光管为毛坯,经简
单滚压在管外壁形成与轴线成直角的环状槽纹。横纹槽管换热器流体经过圆环形的凹槽时, 管壁上形成轴向旋涡,增加了流体边界层的扰动,使边界层分离,有利于使热量通过边界层进 行传递。当漩涡将要消失时,流体又经过下一个圆环形凹槽,所以能保持不断地生成轴向旋
近年来,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强化元件的开发,使得新型高效换热器的研究有了较大的
发展。根据不同的工艺条件与换热工况设计制造了不同结构,不同材料的新型换热器,这样既 充分利用了能源,又节省了资源。
换热器防腐的主要措施有:牺牲阳极法、化学镀Ni—P、表面涂层处理、电化学腐蚀时,阴阳极之间产生腐蚀电流。采用电极电位比被防腐体低的金属并与 被防腐体接触,利用低电位金属的腐蚀电流作为高电位被防腐体的防腐蚀电流,这种方法即牺 牲阳极保护法。如用镁合金作为阳极材料时,在电流的作用下形成电场,产生电磁振动,从而 使水垢受冲击而脱落,达到除垢的目的。
换热器对管子的支撑方式是通过每4个不同折流栅上的圆钢杆分别限制管子4个方向的位
移,即每个支撑点只限制一个方面的位移。它的特点是由支撑杆,折流环,交叉支撑位杆;分离 板和纵向滑动杆组成的折流栅代替折流板。螺旋形折流板换热器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管壳 式换热器,与常规折流板相互平行布置方式不同。它的折流板相互形成一种特殊的螺旋形结 构,每个折流板与壳程流体的流动方向成一定的角度,并使得壳程流体沿着折流板做螺旋运 动。这样减少了管板与壳体之间易结垢的死角,能显著地防止结垢,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

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

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摘要:换热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换热设备,是实现不同介质在不同温度下传热的节能设备。

它可以利用低温介质对高温介质进行冷却,达到冷却、预冷的效果,也可以利用高温介质对低温介质进行加热,使工艺温度达到生产的要求。

长期以来,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高效节能的新型换热器层出不穷。

关键词:换热器;研究现状;应用进展;一、换热器的研究现状1.管式换热器。

管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它操作可靠、结构简单、可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换热器类型之一。

然而,研究表明,与以往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不同,新型换热元件和高效换热器的研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从目前诸多的研究成果来看,改善换热器的方法主要有对管程结构改进和对壳程结构改进两大类。

在管程结构改进中主要有改变传热面积和加入管内插入物两类。

在壳程结构改进中主要有改变管子外形及表面特性和改变壳程管间支撑物结构两种。

(1)螺旋槽纹管换热器。

螺旋槽纹管是一种高效益异形的强化传热管件,它通过改变传热面的形状大大强化了流体的换热效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日、英等国对螺旋槽纹管换热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于螺旋槽纹管的特性,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和GA技术公司设计螺旋槽纹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比光管提高了2至4倍。

目前,无论是从传热、流阻、阻垢性能,还是从无相变对流换热和有相变凝结换热,对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研究从理论到实际已达到较高水平。

(2)管内插入物换热器。

管内插入物换热器是通过在管内添加插入物增加流体的湍动程度,加强近壁面和流体中心区域的混合程度,从而达到了强化传热的目的。

管内添加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加入纽带、螺旋线、螺旋片等。

试验研究表明,管内插入纽带之后,如果是层流换热,则对流传热系数可增大2至3倍,压降增加3倍以上。

若是紊流换热,传热系数仅增大30%左右,而压降增大2倍以上。

管内插入物加工简单,特别适合对已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深入研究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的过程。

管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壳侧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过程的复杂性往往导致设计优化和运行控制的困难。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数值模拟研究中,我们将首先建立管壳式换热器的数学模型,考虑壳侧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动特性、传热过程、相间作用等因素,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等先进方法,进行求解和模拟。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操作条件、结构参数对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揭示其中的流动和传热机理。

同时,我们还将探索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稳定性,为实际工业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全面研究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的过程,为换热器的设计优化和运行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能源、制冷等工业领域。

其基本结构由管束、壳体和管板等几部分组成。

管束由多根管子平行排列组成,管子内部为流体通道,用于传递热量。

壳体则包围在管束外部,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壳体内也有流体流动,与管内的流体进行热量交换。

管板则起到固定管束和密封的作用,同时也作为流体进出口的连接部分。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热传导和对流传热两种基本传热方式。

当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分别流过管内和管外时,由于温度差异,热量会从高温流体传递到低温流体。

管内流体通过对流传热将热量传递给管壁,然后通过热传导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外流体,最终实现两种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流体的流动状态对传热效果有重要影响。

换热器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综述

换热器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综述

换热器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综述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热交换过程。

本文将对换热器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综述。

我们来看一下换热器的发展现状。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换热器的种类和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包括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等。

这些换热器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壳管式换热器是最常见的一种换热器类型。

它由壳体和管束组成,通过管壳两侧流体的对流换热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壳管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适应性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等行业。

随着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壳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耐腐蚀性也得到了提升。

与壳管式换热器相比,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换热效率高、清洗维护方便等优点。

它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金属板组成,通过板间流体的对流换热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板式换热器在化工、食品、制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引入,其性能和可靠性不断提升。

管束式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的换热器类型,它由多个细直管束组成,通过管内流体的对流换热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管束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高温高压和强腐蚀介质的换热。

随着材料和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管束式换热器在化工、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除了换热器类型的改进,换热器在换热原理和性能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传质系数和热阻等性能参数得到了提高,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此外,换热器的结构和材料选择也得到了优化,以提高其耐腐蚀性、抗压性和使用寿命。

未来,换热器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换热器将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

随着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换热器需要更高的能量利用率和更低的排放水平。

其次,换热器将趋向于大型化和集成化。

大型化可以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处理能力,集成化可以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和运行成本。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2018年第37卷第4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1276·化 工 进展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进展林文珠,曹嘉豪,方晓明,张正国(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管壳式换热器作为工程中应用广泛的换热器,具有结构坚固、适应性强、能够利用和回收热能等优点。

在追求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背景下,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重点阐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换热器本身几何结构的优化、换热流体的热物性改善以及多种强化传热技术结合的复合强化传热方法。

其中几何结构优化主要包括改变换热管管型、增加管内插入物以及壳程中的隔板优化研究等。

换热流体热物性改善包括纳米流体提高热导率、潜热型热流体提高比热容等。

复合强化传热是将多种强化方法结合,可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以获得更高强化传热效果。

最后指出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持续开发强化传热管、制备稳定的纳米流体及潜热型流体以及多种强化方式复合提高强化效果。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螺旋隔板;纳米流体;潜热型热流体中图分类号:TK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8)04–1276–11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2483Research progress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hell-and-tube heatexchangerLIN Wenzhu ,CAO Jiahao ,F ANG Xiaoming ,ZHANG Zhengguo(Key Lab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As the most widely used heat exchangers in engineering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trong structure ,high adaptability ,ability to utilize and recover heat energy and so 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rsuing high-energy efficiency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heat exchangers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the optimization of geometry of the heat exchang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flowing flui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techniques. Among them ,the geometry optimization mainly includes changing the surface of the heat transfer tubes ,adding inserts into tubes ,and optimizing the baffles in the shell sid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lowing fluid mainly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fluids ,and improvement of heat capacity of latent heat fluid and so on. Integrated enhanced heat transfer technique combined different enhancement methods to fill the gap and achieve higher heat transfer rate.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in the future lies in developing enhanced tubes and steady nanofluids and latent heat flui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ways to strengthen the heat transfer effect.Key words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helical baffles ;nanofluids ;latent heat fluid第一作者:林文珠(1993—),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热强化。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及技术进展_方运惠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及技术进展_方运惠

系数较小的一项。
2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技术进展
强化传热一般分为主动强化传热 ( 有源强化)
与被动强化传热 ( 无源强化) 两种。主动强化传热
技术由于受到外加能量限制, 因而工程主要采用被
动强化传热技术, 即通过增加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
积或者提高传热系数增加传热量。目前, 管壳式换
热器的传热强化技术主要包括管程和壳程的传热强
[3] 金安,帅志明.螺旋槽管阻力与换热特性研究[J].化工学报, 1997,48(4):512- 516.
[4] 周明霞.国内外换热器技术进展[J].压力容器,1995,12(1): 19- 23.
[5] 张平亮.新型高效换热器的技术进展及应用[J].压力容器, 1997,14(2):146- 152.
η0=1) ; Rw— ——管壁的导热热阻, m2k/W。 要增大总传热系数, 就要设法减小对 K 值影响
较大的项。如果污垢热阻较大时, 则应主要考虑如
何防止或延缓垢层的形成或使污垢层清洗方便。当
hi 和 h0 差别不大时, 最好能同时提高两流体的对流 换热系数; 而当两者差别较大时, 要设法增大换热
12增大传热平均温差传热平均温差的大小主要由冷热两种流体的温度所决定当两边流体均为变温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考虑从结构上采用逆流和接近逆流的流向以得到较大的t13增大传热系数传热过程中各热阻与总传热系数关系如下肋面总效率如果表面未肋化则要增大总传热系数就要设法减小对k值影响较大的项
文章编号: 1006- 4877( 2006) 03- 0089- 03
好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及热稳定性。 4 结束语
由于超细粒子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极具 工业化前景, 已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对超细粒子 催化剂的研究不断深入, 将使整个催化领域发生重 大的变革, 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 义。 ( 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研究进展[摘要]管程的强化传热是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的一个重要方面。

简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几种强化传热管的研究情况。

最后指出了国内外近期开发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管程管壳式换热器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运用可靠性良好的一种换热设备。

世界各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强化技术的研究。

强化传热主要有两种途径:(1)增大传热面积,但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大,否则投资费用会大大增加,并且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设备要紧凑化;(2)提高传热系数,主要从管程和壳程传热强化系数的提高方面上考虑。

许多科研工作者已经在这一方面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本文主要讨论了管壳式换热器管程的强化传热———改变管子外形或在管内加入插入物,介绍了螺旋槽管、横纹管、螺旋扁管、管内插入物、翅片管、缩放管和三维内肋管等多种强化传热管的研究进展。

1螺旋槽管螺旋槽管是一种管壁上具有外凸和内凸的异形管,管壁上的螺旋槽能在有相变和无相变的传热中明显提高管内外的传热系数,起到双边强化的作用。

根据在光管表面加工螺旋槽的类型螺旋槽管有单头和多头之分,其主要结构参数有槽深e、槽距p和槽旋角β。

美国、英国、日本从1970年至1980年间对螺旋槽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

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重庆大学也对螺旋槽管进行试验研究,而且都取得显著的成效。

此外,研究还表明单头螺旋槽管比多头螺旋槽管的性能好。

目前,无论是从传热、流阻、结垢性能,还是从无相变对流换热和有相变凝结换热,对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研究从理论到实际已达到较高水平。

进一步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对螺旋槽管在不同场合传热的模拟和仿真,找出具有较大通用性的关联式以及优化螺旋槽管的结构尺寸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2横纹管1974年前苏联首先提出横纹管,它是一种用普通圆管作毛胚,在管外壁经简单滚轧出与轴线垂直的凹槽,同时在管内形成一圈突起的环肋。

管壳式换热器文献综述

管壳式换热器文献综述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献综述姓名:姜晴班级:热动1班学号:20120390115 引言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能源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据有关专家预测,若以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数据为基点,到2010和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幅度将分别达到38%和89%,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到22.4亿吨标准煤,而2020年则为25.5亿吨一30亿吨标准煤[1]。

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能源供给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寻找新能源或可再生资源,以及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将是关键所在。

对于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我国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重要地位。

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能源利用率水平[2]。

而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量工业余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石化、轻纺、机械等几大能耗大户,余热利用率仅为4%一5%,工业炉窑热效率低于70%[3]。

不同温度水平的余热其利用价值也不同,一般可将余热资源分为高温余热、中温余热和低温余热。

由于不同物质形态的余热,可利用程度不同,所以温度划分也有差别。

对于固态余热,500℃以下的为中、低温;气态余热200℃以下的算中、低温;对于液体余热80℃以下可视为中、低温[4]。

从现代热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同样多的热量,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供利用的价值不同。

余热源的温度越低,能量的品位就愈低。

而据统计,在工业生产中,人们所利用的热能中平均有50%最终以低品位余热的形式直接排放[5]。

这部分未经利用的余热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热污染。

据初步测算,能源利用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即可节省能源费用130多亿元[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热器对管子的支撑方式是通过每4个不同折流栅上的圆钢杆分别限制管子4个方向的位
移,即每个支撑点只限制一个方面的位移。它的特点是由支撑杆,折流环,交叉支撑位杆;分离 板和纵向滑动杆组成的折流栅代替折流板。螺旋形折流板换热器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管壳 式换热器,与常规折流板相互平行布置方式不同。它的折流板相互形成一种特殊的螺旋形结 构,每个折流板与壳程流体的流动方向成一定的角度,并使得壳程流体沿着折流板做螺旋运 动。这样减少了管板与壳体之间易结垢的死角,能显著地防止结垢,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等新型的挡板结构以改变换热器的壳程。实践证明,这些改进大大降低了流体在壳程中的阻
力。国内在新型折流板和支撑物开发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新产品的开发也仅限于
折流杆等少数几个品种。广西桂林化机厂与华南理工大学设计试制的气一气折流杆换热器在 一59—
浙江新安江化肥厂变换系统使用,使系统压降达0.06MPa。换热器壳程和壳程总压降 14.7kPa,一台165m2折流杆换热器中的换热能力相当于原400m2换热器的2—4倍。折流杆
而构成,其结构坚固,适应性强,选材广,易于制造,成本低。但是,在流动面积相等的条件下, 圆形通道的表面积最小,而且管子之间不能紧密排列,故管壳式换热器的共同缺点是结构不紧 凑,单位换热器的容积所提供的传热面小,传热系数不高,金属消耗量大。因而,目前在提高该 类换热器性能所开展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适应高参数和各类有腐蚀介质的耐腐材料以及
壁较薄,波峰波谷高度差达10ram,这种换热管可以自由地轴向伸缩,流体在复杂界面流动下可 以不断改变方向和流速,改变紊流的脉动性,并促使湍流产生,减小层流底层,增强相变换热
等,增大传热系数,并且由于在温差作用下的可伸缩性,具有较强的防垢和除垢能力。波纹管
换热器比普通光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可提高1.7倍。 2加入扰动促进体 在单相流的情况下,在管内加入扰动促进体或管内插人体,通过搅乱流动可以达到强化传 热的目的。扰动促进体,设置在传热面附近,它可以有多种形状或型式。管外侧,各种类型的 扰动促进体的作用是对器壁产生较高的流体剪切应力,降低管内流体由层流向湍流过渡的临
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与进展
张海龙
(山西省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煤化工设备分公司)

要:介绍了管壳武换热器在多个方面的技术进展情况,主要从改进管子,折流挡板和
支撑物,加入管内扰动体等方面提高传热效率,并简述了一些应用情况和几种新型材料的管壳 式换热器。同时对换热器的防腐措施以及改进动向作了介绍。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研究与进展;化工设备;强化传热;防腐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钢铁、食品、发电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关系到生产的正常运行和操作费用。换热器的种 类繁多,但管壳式换热设备在化工生产中仍占据主要地位,尤其在高温或有腐蚀性介质的作业 中更能显出优势。管壳式换热器是由一些直径较小的圆管加上管板组成管束,外套一个外壳
为大型化的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随着工业的发展,陆续出现了不少高效紧凑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逐渐趋于完善。这些换热
器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另一类则根本上摆脱圆管
而采用多种板状换热表面。在管壳式换热器基础上改进的板式换热器,有结构紧凑,材料消 耗低,传热系数大等优点,但是不能承受高温高压。本文就管壳式换热器的自身改进加以 论述。 管壳式换热器的自身改进,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就是采用一定的措施增大换热设备的传热 速率,力图用较少的传热面积或体积的设备来完成传热任务。强化型换热器在石油、化工、制 冷、航空、车辆、动力机械等工业部门已得到广泛应用。强化传热已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
涡,这就保证了连续稳定的强化作用。据报道,华南理工大学在研究了一种横纹管折流杆换热
器,这种设备将横纹槽管强化传热技术和折流杆换热器技术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管程换热和 壳程换热效率,并发现在相同管内流速下其传热效率要优于螺旋槽管,并将这种设备在云南某 厂投入使用,取代了原来的列管式折流板主热交换器,使设备投资减少了原来的1/3。此外,由 于涡流主要在管内壁附近形成,对流体的主流影响很小,所以不会产生流体无谓的能量损耗, 所以横纹管的流体阻力较相同节距和槽深的螺纹槽管要小很多。横纹管处理介质主要是无相 变的气相或液相。近几年,横纹管的应用大大增强,效果也很明显。如益阳炼油厂、茂名炼油 厂等单位采用横纹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较光管提高了85%,同等传热量,可节省46%的传热 面积。
热管的防垢能力提高8一lo倍。国内在此方面也有所尝试。江苏省溧阳市化工设备公司和清 华大学利用多孔介质弥散效应强化管内换热的新技术,联合开发了高效强化换热器。它采用 的强化元件是一种金属丝制元件烧制而成,相当于空隙率£>95%的多孔体。当流体流经时, 流道内产生弥散流动效应,使流体变为湍流,从而强化了传热。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高效的
流动,使流体压降减小,传热得以充分利用。避免壳程流体对管子的垂直冲击。传统的管壳式 换热器采用单弓形折流板,壳程易产生流动和传热的滞留死区,造成壳程传热系数低,易结垢, 流阻大等。同时还易引起管体振动,影响换热器的寿命。为了克服单弓形挡板的缺点,国外先
后开发了双挡板,三挡板,折流杆,折流栅,整圆形折流杆,窗口不排管,波网,整圆槽孑L折流栅
界雷诺数,从而提供较陡的速度梯度和更高的传热系数,管内插件对强化气体,低雷诺数流体 或高粘度流体的传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加入扰动促进体,势必增大了摩擦阻力,导致了压强
的增大。所以现在正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一种成功的扰动促进体应在提高传热系数的同时, 不以增大压强为代价。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合作研制了交叉锯齿形扰动促进 体。可直接形成流体的混合。在u形管中插人单、双螺旋状和螺旋线以强化沸腾传热,实验证 明这几种扰动促进体均可消除壁温飞升现象,其中单螺旋片的压降较低。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英国CatGavin公司研制出了一种叫Heatex的扰动促进体,这种 扰动促进体由一组延伸至管壁的圆芯体组成,它可使管侧传热效率提高2一15倍一9J。该公 司还开发了一种叫Hitran的丝网扰动促进体,用于液体工况时,可使管壳式换热器管子传热效 率提高25倍,用于气体工况,可使相应值提高5倍。同时,与正常流速相比,这种促进体使换
复合支承方式也研究的比较多,所谓的复合支承方式是指同一管束中组合了两种支承方
式。折流板一圆钢杆支承方式是其中一种,它在相邻两折流板之间加装以“圆钢杆”作为支承 元件的折流栅。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均在致力于这个方面的研究,折流板的形式正向着流阻 低,坚固,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节省费用等方向发展。 4特殊材料管子的换热器
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和提高传热面的传热效率,以提高综合传热系数,即强化传热(狭义的强
化传热是指提高流体和传热面之间的传热系统)。其主要方法可归结为使温度边界层减薄和
调换传热面附近的流体。前者采用多种间断翅片结构,后者采用泡核沸腾传热。人们想方设 法实施强化传热,归纳起来有以下4种方法:改变传热面的形状;在传热面或传热路径内加入 扰动促进体;对折流挡板和支撑物加以改进;特殊材料管子的制造。 一57—
1改变传热面的形状
改变传热面形状的方法有多种,用于无相变强化传热的有:横槽管,螺旋管,缩放管和波纹
管。新近又开发出偏置折边翅片管和螺旋扁管。用于有相变强化传热管,主要是在传热表面 烧结一层金属或镀层,通过机械加工附加一些细孔等结构,在沸腾时使用这类传热面可以使起 泡点数目增多,并在细孑L内产生蒸气时。能从通孔的另一人口端吸取液体,从而促进细孔内液 膜的蒸发,收到显著改善沸腾换热系数的效果。对于凝结,还有一种翅片结构,利用凝结液在 滴落过程中,由表面张力的作用把凝结液膜拉开,使液膜减薄。例如短翅片管,由于翅片的前 缘减薄,促进液膜的下流,而使换热系数增高。现在的冷冻机换热器,如果管子制成上述形式, 那么将使其体积减小成本降低,效能提高。目前广泛研究的是螺旋槽管,横纹管以及利用机械 加工,烧结,由化学腐蚀及表面镀层等手段制成的管件。螺旋槽管是在管壁挤压出单头或多头 螺旋槽,是一次加工双面成型的高效传热元件。 螺旋槽纹管换热器其管内强化传热主要由两种方式起决定作用: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受螺 旋槽纹的引导,使靠近壁面的部分流体顺槽旋流,产生局部的二次流,增加流体的湍动性;还有 一部分流体顺壁面轴向流动,由于螺旋槽导致形体阻力,产生逆向压力梯度,引起边界层分层 及边界层中流体质量的扰动,从而加快由壁面至流体主体的热量传递。据有关文献报道美国 国家Argonne实验室和GA技术公司设计、制造的螺旋槽纹管换热器,其传热性能比光管提高 24倍。目前优化螺旋槽纹管的几何尺寸,使之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技术。换热器的强化途径主要有: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增大传热温差等。其中提高 传热系数是当今强化传热的重点。传热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换热器内两种流体的对流传热
系数、污垢层的热阻和换热管管壁的热阻等。一般情况下热管管壁的热阻比较小,可以忽略不 计,而主要通过在管内装入各种强化添加物(内插物),设置挡板,增强湍流强度和延缓污垢层 的形成等措施,达到提高传热系数的目的。为了实现换热器的传热高效化,其先决条件是提高
横纹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元件,它是以普通光管为毛坯,经简
单滚压在管外壁形成与轴线成直角的环状槽纹。横纹槽管换热器流体经过圆环形的凹槽时, 管壁上形成轴向旋涡,增加了流体边界层的扰动,使边界层分离,有利于使热量通过边界层进 行传递。当漩涡将要消失时,流体又经过下一个圆环形凹槽,所以能保持不断地生成轴向旋
薄,所以缩放管可以强化管内外单相流体的传热,与光管相比其传热量可以增加70J。据报道,
我国益阳氮肥厂在变换锅炉软水加热器时,采用缩放管后,换热面积大大减少了。近几年,开
发出一种缩放管整圆槽孔折流棚板换热器,也是一种将强化传热元件与新型壳程折流结构的 一58—
优化组合,并且在工业应用操作运行中具有一定的强化多孔型强化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是普通光管的1.5—4倍。上海石化总厂乙烯厂减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