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对药临床运用举隅
四组药对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举隅

检查 ,均无异常发 现 。经多方就 医 ,效果欠佳 ,今来我 院求 治 ,诊断为小 儿抽 动 症 。处 方 :生石 决 明 ( 先煎 )
2 5 g ,宣木瓜 、伸筋草 、赤芍 、生 白芍 、牡丹皮 、茯苓 、
泽 泻 、生 白 术 、 炒 谷 芽 、炒 麦 芽 各 1 0 g , 天 麻 、钩 藤
序例 》对 各种 药物 的配 伍 关 系进 行 了归 纳 : “ 有 单 行 者 ,有相 须者 ,有 相 使 者 ,有相 畏 者 ,有 相 恶 者 ,有 相反 者 ,有 相 杀 者 ,凡 此 七 情 ,合 和 视 之 。 ”李 时 珍 在 《 本草 纲 目》 中指 出 : “ 独 行 者 ,单 方 不 用 辅 也 ;
诊 断 为汗证 。处 方 :煅 牡 蛎 1 5 g ,黄 芪 、糯 稻 根 、稽
豆衣 、瘪 桃 干 、炒 白术 、 生 白芍 、牡 丹 皮 、地 骨 皮 、
炒谷 芽 、炒 麦 芽 各 6 g ,麻 黄 根 、 防风 各 5 g ,浮 小 麦
] 0 g ,蜜 甘 草 2 g 。每 日 1剂 ,水 煎 服 。药 进 5剂 止汗 之 效 。此 药 对 合 牡 蛎 散
治疗小 儿 自汗 、盗汗 ,常收佳 效 。 如 治 黄 某 某 ,男 ,4岁 。2 0 1 1年 1 1月 1 2 日初
诊 。患儿 出 汗 较 多 已 1月 余 ,经 多 处 就 医 ,疗 效 欠
佳 。诊 见患 儿 白天稍 动 即 汗 出不 止 ,入 睡 汗 出可 湿 透 秋衣 ,额 头 汗 珠 涔 涔 ,夜 卧 不 安 ,易 惊 哭 ,面 色 不 华 , 四肢 不 温 ,食 欲 不 振 ,乏 力 消 瘦 。舌 淡 、苔 薄 。
相须 者 ,同类 不 可离 也 ;相 使 者 ,我 之佐 使 也 ;相 畏
海螵蛸在制酸止痛应用中不同服药方式验案举隅

海螵蛸在制酸止痛应用中不同服药方式验案举隅海螵蛸为中医制酸止痛良药,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痛吞酸。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海螵蛸治疗胃痛吞酸的效果与不同的服药方式关系密切:单药研末冲服的制酸止痛效果最佳,2~3d即可见到明显效果,1~2周返酸症状消失;症状复杂者,经辨证论治加用其它药物,海螵蛸仍单药研末冲服,疗效与单用基本一致;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单药冲服(因海螵蛸味涩不易下咽者)且病情复杂,则选择与它药配伍同煎,制酸止痛效果略缓于单药冲服。
标签:海螵蛸;制酸止痛;服药方式Abstract:Cuttlebone,a good traditional medicine to protecting stomach from aching pains,is commo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 pains and acid reflux induced by various factorsclinically.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cuttlebone treatment for stomach pains and acid reflux is closely related to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s.Results showed that,using single powderof cuttlebone had bestefficacy,obvious efficacycould be observed 2-3 days later andthe acid reflux symptoms disappeared 1-2 weeks later. For those who had complex symptoms,the efficacy maintained when they were treated by using single powder of cuttlebone and other drugs instructed by the method of dialectical theory.If the patient could not take the powdered cuttlebone due to the taste which is difficult to swallow and their condition was complex,cuttlebone could be fried with other drugs,but efficacy would be slightly weakened.Keywords:Cuttlebone;Stomach pain;Administration海螵蛸别名乌贼骨,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等海洋动物的干燥内壳。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王孟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方剂学家,他擅长运用中草药治疗疾病,尤其擅长在验案举隅中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等药材制作汤剂。
这些汤剂不仅药效显著,而且安全性高,成为了后世医学界的经典范本。
当归、连翘、赤小豆是中草药中常见的材料,它们分别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药效。
王孟庸将它们运用于验案举隅中,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王孟庸所制作的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
【处方】当归15克,连翘12克,赤小豆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桃仁12克。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适应病症】白血病慢性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气血积聚型,脾胃湿热型。
【用法】上药共煎,每天一剂,分二次服。
在这个方子中,当归是一味具有温补血补的药材,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
它主要用于治疗女性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血虚等症状。
连翘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常被用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用。
赤小豆是利水消肿的良药,是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药物。
这三味药材搭配在一起,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等功效。
除了当归、连翘、赤小豆外,茯苓、白芍、甘草、桃仁也是中医常用的药材。
茯苓具有祛湿利水、健脾消食等功效;白芍主要用于养血止痛、凉血止血;甘草具有益气、缓和各药、解毒等功效;桃仁是一种活血化瘀、解瘀止痛的中草药。
王孟庸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将这些药材加以搭配,产生了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用以治疗白血病慢性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气血积聚型、脾胃湿热型等病症。
这个方子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王孟庸所制作的这个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不仅在治疗白血病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为后世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在运用中草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遵循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善于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不仅治疗效果好,而且药材搭配合理,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症临床举隅

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 , 虽有寒热虚实之分. 但 总不外乎 营卫凝涩 , 气滞血瘀 , 经络闭阻所致, 所 谓“ 不通则痛” 者是也。壮医药线点灸具有行气开
窍 , 血祛瘀 , 活 疏风通 络 , 消肿散 结 . 热消 炎止痛 清
维普资讯
针灸 临床杂 志 20 O2年第 1 s卷第 4期
・ 49
壮 医药 线 点 灸治 疗痛 症 临床 举 隅
李 相 援
(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针 灸科 , 广西 南宁 502) 3 2 0
摘 要: 目的 : 计壮 医药线 灸治疗痛症在 临床 的应 用。方 法 : 用经过 中药泡制 的 药线 , 探 采 妁竞
11 取穴原则: . 主要是 以痛为俞 . 取阿是穴 、 邻近
穴位 、 殊穴位 , 特 亦可循 经取 穴。 12 操作 方 法 : 用经 过 中药泡 制 的药线 , . 采 点燃 后甩 动 手腕 , 除火焰 , 呈珠 状炭火 的线头对 准 去 将 应灸 部位 或经穴 , 快速点 灸 , 如雀 啄食 , 一触 即起 . 此为 一壮 , 一般一 穴灸 1 —3壮 。灸 后可 有轻微 灼 热感 及蚁 咬样轻微 痛觉 。 2 病 案举例
口服麦 迪霉 素 三天 , 痛仍持续 不减 , 18 9 疼 于 96年 月2 1日到针灸科 治疗 , 灸 2次 , 状未 见减 轻 , 针 症 改用 壮 医药 线 点灸 , 阿是 穴 、 车 、 关 、 谷 , 取 颊 下 合 治疗一 次 , 痛 马上 减 轻 , 日复诊 , 疼 次 面颊肿 胀减 轻 , 缓解 , 牙痛 治疗 三次痊愈 。
的功效, 用药线 粹于穴位上 , 能调和气血 , 清热化
癣 , 经活络 “ 则不 痛” 故可用 于治疗 多种 痛 通 通 ,
李翰卿临床用药经验举隅

( 醋炒 ) 3g 上 药 共研 细 末 , 蜜为 丸 如豌 豆 大 , 各 , 炼
根据 患者情 况灵 活 掌握 , 般 用 量 一 次 3 1 , 一 ~ O丸 温开水 送下 。也 可开水 溶解 后鼻 饲 。 李 老 师治 疗 任 何 疾 病 , 非 常 重 视 脾 胃。他 都 说, 重视 脾 胃、 疏通 肠 胃是治 疗 疾病 的关 键 。如 武 某某 , , 1岁 , 民 。停 经 2个 月 , 痛 3天 。既 女 4 农 腹 往月经 规律 , 7岁 结 婚 , O岁 初 产 , 1年 未 孕 , 1 2 2 末
李 老师 治学 以《 内经 》《 、伤寒论 》《 匮要 略 》 、金 、
《 本草 纲 目》 等经 典 巨著 为 基 础 , 以金 、 、 、 参 元 明 清 时代文 献 , 吸取 现代 医学知 识 , 并 融汇诸家 , 于实 勤 践 , 有丰 富的 临床用药 经验 。笔 者仅就 李老 师临 具 床用 药方 面的一些 特点 介绍 如下 , 以志纪 念 。 1 抓 主证 与兼证 用药 李 老 师治疗 任何疾 病 , 善 于抓 主证 与兼证 的 都 治疗 。对 主证设 有 主方 , 兼 证 按 照 中 医“ 对 急则 治 其标” “ 则 治 其 本 ” “ 者 温之 ” “ 者 清 之 ” 、缓 、寒 、热 、 “ 者补之 ” “ 者泻之 ” 虚 、实 的理论 , 整体 着 眼 , 从 重点 着手 , 进行 辨证施 治 。现 以治疗 妇 产科 急腹症 之一 宫外 孕为例 , 说明李 老师 临床用 药经验 。本病 病 来 机按 照 中医理论 系少腹 血瘀 , 形成 “ 不通则 痛 ” 的实 证 , 疗原 则应按 祛瘀 、 治 活血 、 止痛 为 主 。设 主方 为 活络效 灵丹 , 中丹参 、 其 当归 等具有 祛瘀 活血作 用 , 乳香 、 药 具 有 止 痛作 用 ,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 没 这 但是任 何疾 病 的病 因并 不 是 单 纯 的寒 证 、 证 、 热 虚 证 、 证 , 往夹 杂有不 同兼证 , 实 往 因此在抓 住 主证 和 主方 的 同时 , 理好兼证 以及 相应 药物 的加减 是非 处
吕景山对穴列缺-后溪临证举隅

紧张, 颈部 前屈 、 右旋功能受限, 右侧 颈 3 、 4椎 旁 压
痛 明显 。颈 椎 X 线 片 提 示 : 颈 椎 曲 度 异 常 。诊 断 :
原方施 治 2次 以巩 固疗效 。3月后 随访 , 未 见复发 。 按语 : 通 常认 为 颈 源性 头 痛 是 指 由颈椎 或 颈 部
院特殊 津贴 , 全 国第 三 、 四批 老 中 医药 专家 学术 经 验
继承工 作指导老 师 。 吕老 1 9 6 2年毕业 于北 京 中医学 院( 今北京 中医药 大 学 ) , 先 后 师从 北 京 四大 名 医之
出现 颈项 部 疼 痛 , 活动受限 , 在 当 地 医 院经 针 刺 治 疗后 , 症状 无 缓 解 反 而 加 重 来 诊 。查 体 : 右 侧 项 肌
病史 : 患者 因过 度 劳 累于 今 日上 午 出 现双 侧 太 阳穴 胀痛 , 伴 见头重 , 头 昏, 颈 项部不适 , 双 侧 肩 背
清 阳被 遏 , 气 机 不 畅 。治 则 : 宣通气机 , 疏通络 道。 处方 : 列缺 、 后 溪 。操 作 : 单 手快速进 针 , 得 气 后 在 守 气 的基 础上 , 列 缺 穴施 捻转 泻 法 , 令 针 感 向肘部 传 导; 后溪 穴 施 以双 手 同 步 行 针 法 1 m i n 。共 留针 3 0
目的。列缺一后溪伍用是 吕老专为治疗 颈项强痛而设 , 二穴伍用 , 通调任督二脉 , 宣通太 阳经气 , 活络
止痛之力增强 。笔者运用列缺一后 溪为 主治疗 以头痛 、 头晕、 颈项强 痛为 主要 临床表 现 的颈源性 头 痛、 落枕 、 颈椎病 ( 椎 动脉型 ) , 临床疗 效显著 。
张馥南临证对药举隅

[]丰 有 吉, 产科 学 [ 北 京: 人民 卫生 出版社, 02 33 1 妇 姗, 2 0,4 . []张 涟 , 嘉琳 , 血清 肝滋 肾法 治疗 围绝经 期综合 征 8 例 [] 中 国中 2 何 养 0 J, 医药 科技 ,0 59 1) 2. 2 0 , (2 :32 []邱 明英, 3 舒广 袖 , 玉珍. 卢 辨证 治疗 更年 期综 合症 5 0例 []辽 宁中医 杂 J.
当 归 1 , 5 g 薄荷 9 g 郁 金 1 , 草 3 g , 2g甘 。每 日 1 , 煎 服 。 剂 水
不合群 、情绪不稳定 的特征与倾 向, 情绪 以忧郁 、悲观焦虑、
急躁 为突 出 。 因此 , 疗 时 必 须 注 意 安定 患者 的情 绪 , 行 心 理 治 进
疏 导, 关心患者的疾苦, 调动患者 的积极 因素, 正确对待客观事
1 3 千姜配高 良姜 . 干姜、高 良姜皆为辛热之品, 均长于温 中散寒。但干姜祛 寒力较强, 偏重于温脾祛寒;高 良姜气味芳香, 止痛作用较大, 丸, 既可发挥协 同作用 , 又各展所长 , 发挥脾 胃兼治之效, 强 增
“ 协调 ”的主要 内容, 是应用不 同的治疗方法, 相互协调盾所产生的 复杂病证, 如表里同病 、气血不和 、脏腑失调、阴阳偏胜等。
张馥南主任 中医师行 医 4 0余载, 学验 俱丰, 谙熟经方 古籍, 温脾散寒和暖胃止痛之功 。 适于脾 胃寒证 ( 寒实寒均可) 虚 之脘 擅治内科 、 妇科 等疑难疾病, 临证选药, 能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贵活贵简 。笔者现将张师常用对药配伍举 隅如 下。
1 同类 求 相得
炭 可 治 崩漏 、肠 风 、下 血 等 。
涩精缩尿、化浊止带。临床用治下焦不固之遗精 、 尿频、白浊、
刘寄奴临床运用举隅

龙 、 琥珀 、 桃 仁通 络利尿之 功倍增 , 并佐之益 智仁 , 芡实 , 金樱
子益 肾、
肾 固 。 ,
促进 膀胱气化 .
消糜止浊 ,
另 伍 革薜、
石 苇等分
清泌 浊 。 临床运 用 每获独 特疗效 。
( 收 稿 日期 : 2 0 0 7 1 0 — 2 8 )
眼科虹 膜 刀 隐切 术治疗 肛 裂临床体会
在本病治疗 中, 笔 者认 为刘寄奴具 有通 散 走窜皮 络湿 毒之
效 , 从 而使络通 血 行 、 达 到 祛 邪 、 退 热 、 消肿 目的 , 因 此 疗 效
独特 。
2 前列腺增生
于 某 , 男 . 60 岁 , 患 者于 半 年前 始有尿 频且 夜 间 为甚 。 近 一 月 排 尿 迟 缓 、 断续 、 或 尿后 滴 沥 , 曾经 外 院服 中药治疗 效 果 不 显 。 初诊 : 小便滴沥 不 爽 、 排 出无 力 、 夜 间尿频 . 无 尿 急 、 尿 痛 , 伴有畏寒 、 腰 膝酸软无 力 , 小腹胀痛 , 舌淡 暗苔 白. 脉细沉 涩 。 实验 室 检查 尿 常规 正 常 , 双 肾、 输尿 管 、 膀 胱 、 前列 腺 B 超 检查提示 : 前列腺增生 (大小 约为 4 5 m m × 3 5m m × 3 2 m m ) 。 辨 证 分 析 : 证 属 年老 肾气渐衰 、 肾阳 不 足 , 气化不 及 州都 , 络 脉瘀 滞阻窍而致 排 尿 不 爽。 治 以 温 肾化气 , 通 络 利 水 之 法 为 主 。 处 方 : 制 附片 6 g 。 肉桂 6 g . 刘 寄 奴 3 0 g , 石 韦 2 0 g , 熟 地 2 0 g , 瞿 麦 20g 。 皂刺 10 g , 琥 珀 3g 研 细 冲服 , 川 怀 牛 膝 各 15 g , 枸 杞 2 0 g , 鹿角霜 3 0 g , 王 不 留 1 5 g , 冬葵子 1 5 g , 车前子 2 0 g 布包入 煎 , 服药 5 天 , 夜 尿 次 数 明显 减 少 , 排 尿 渐 畅通 。 原 方 去 : 瞿 麦 、 石 韦加锁 阳 10 g , 巴 戟天 15 g , 再 服 药 十 天 , 排 尿 畅 通 , 无 滴沥不爽, 腰 膝酸软症状消失 ; 继 服上 方巩 固半月 , 半年后 随 访 , 体健无 恙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归性温 、 味甘辛 , 功效补血活血 、 止痛调 经 , 主治血虚血瘀
3 血 脉 病
附着 。故补肾填 精为 根本 大 法 , 以活血祛 瘀 降浊 , 兼 以软 化血
笔者试从 中医理论 角度结合 现代 医学 认识 , 探讨 中医对脉
管, 修复损伤的血脉 , 丸剂缓 图 , 渴望遏制动脉硬化 的进展 , 方用
1 当 归 配川 芎
日佛手散 , 又名芎归散 , 自《 出 普济 本事方》 此对 药临床应用 极 ,
为广泛 , 大凡血虚 、 血瘀之疼痛 , 均可选用 。 张某 , ,5岁 。头 昏, 痛 , 女 7 头 行走 不稳 , 腰痛 , 乏力 , 轻微 咳 嗽时 , 见少许 白色 粘稠泡 沫痰 , 饮食 尚可 , 便调 , 白略厚 、 二 苔 舌
六味地黄丸加减 。
的功能及病变机理 , 希望寻 找一些切 实可操作 的诊 断线索及治
疗方法 。
脉狭窄 : 因脏腑气血功能减退 或失调 , 在脉硬 化损 伤的基础 上, 瘀血、 痰浊等病理 产物沉 着在脉壁 上造成 血脉管 腔狭窄 , 心
脑等脏器供血不 足, 出现胸 闷胸痛 、 眩晕等 症。大动脉 彩超示 : 颈动脉斑块沉着 , 管腔 狭窄 ; 冠脉 造影 示 : 冠脉狭 窄。此期治 法
重在温化瘀 血、 痰浊 , . 在大补心气 的基 础上, 重用祛瘀 血、 除痰浊
之品 , 方用补 阳还五汤加减。 脉闭塞 : 在脉狭窄进程中 , 斑块脱 落造成脉 闭塞 , 相应组织缺
血坏死 , 临床出现心 肌梗塞 、 脑梗 塞、 肢体动脉栓 塞、 T 心电图、 C、
血管造影 可明确诊 断。此期以血栓形成为主要改变 , 中医干预重
质紫暗 , 弦数 。乃 痰浊上 扰清 阳, 脉 阻滞气 血所致 , 宜化痰 降 治 浊、 活血行气 。处方 : 法半 夏 lg 陈皮 lg 茯苓 3 g 竹茹 lg O、 O、 0、 O、
枳实 2 g 石菖蒲 1 g郁金 lg 当归 1 g 川芎 1 g土鳖虫 1g 0、 0、 O、 0、 0、 0、 红花 1g 丹参 3 g 0、 0 。服 7剂 , 昏、 痛及腰 痛诸 症 明显减 轻。 头 头
关 键 词 : 痛 药 ; 伍 运 用76 R 8 .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号 : 0 0 0 (0 0 0 - 0 2— 2 1 0— 74 2 1 ) 1 0 6 0 0
中医止痛药 , 是针对不同的病机状态 , 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 下, 立法组方遣药 , 然后 选用 有较好 止痛作用 的药 物进行 配伍 ,
湖北 中 医杂 志
・
21 0 0年 1月第 3 2卷第 1期
Jn 2 1 . o. 2, . a . 0 0 V 13 No 1
6 ・ 2
Hu e o ma f CM bi u l J oT
止痛对药临床运用举隅
曾祥 法 指 导 : 国 强 , 梅
(. 1 湖北 中医学院 中药教研 室 , 湖北 武汉 406 ;. 北 中医学 院伤寒教 研室 , 30 12 湖 湖北 武汉 406 ) 30 1
脉四通八达 , 由心脏始发 , 遍布全身各个组织 器官 。临床主 要病理变化有以下五个方面 : 弦紧 ( 脉 弹性减退 ) 脉硬化、 、 管腔
狭窄 、 腔阻塞及破裂。 官
脉 弦紧( 弹性 减退 ) 年逾 四十 , 惑之年 , : 不 头晕 或紧张性 头 痛, 血压偏高 , 脂偏 高 , 血 测血 压时 音调 高亢 有力 , 银柱 起伏 水 大。T D示 : C 脑血管收缩 、 舒张障碍等 , 情绪抑郁或 易怒 , 弦或 脉 紧 。本症责之于肝 , 以肝 失疏泄 、 脉失 条达为 主要病 机 , 以柔 治 肝调肝 、 松脉和解之法 , 方用一贯煎合 柴胡疏肝散加减。 脉硬化 : 5 以上 , 5 以上 , 男 0岁 女 5岁 体力 脑力下降 , 长期血 压血脂较高 , 嗜烟 , 发作性眩晕 头痛。T D示 : 动脉硬化 ; 电 C 脑 心 图示 : 心肌缺血 ; 大血 管彩超示 : 粥样 斑块形成 , 间歇性 跛行 , 或 浅表动脉如桡动脉 、 颞动脉发 现其增粗 、 变长 、 曲或变硬 。“ 迂 心 主血管…‘ 肾相交” 脉本于肾” 心 “ 。因此 , 脉的搏动 , 脉的病理变 化与心肾密切相关 。脉之 搏动强弱 区分 于心气 的盛衰 , 脉变硬 变粗乃肾精亏虚使然 。在此 阶段一般 心之泵 功能 尚可代偿 , 主 要是虚脉本身的硬化 , 并且 已逐 渐有病理 产物 痰、 、 的凝 聚 瘀 浊
兼寒 凝所 致的各种疼痛 。川芎味辛性 温, 功效活血行气 、 祛风止 痛, 主治血瘀气滞 多种疼痛 , 善治头痛 和痹 痛。二 药配伍 , 尤 名
从而发挥更好治疗作 用。由是言之 , 止痛对 药是 服从辨证 论治
的, 而非单纯 具 有止痛 效果 。检 阅历 代本 草 , 当今 中医药 研 或 究, 在药物分类 中, 立止痛 药类别者 , 为罕 见。如细辛 、 活, 较 羌 有 良好 的止痛作用 , 应用范畴总 在风寒 、 其 寒凝 之 中, 故止痛 对 药在 临床运用 中, 能见 到止痛之佳 效 , 其功不 全在对 药, 但 而应 考虑对药在全方中的作用 和地位。
在“ ”鼓动元气 , 通 , 溶解血栓 , 畅通血脉, 维护脏器功能 。方用参
脉散合黄芪培补胸 中大气 , 加破瘀通络药 , 如水蛭 、 全虫 、 蜈蚣等。
至 于 脉 破 裂 , 见 于 脑 出 血 。常 在 高 血 压 、 硬 化 基 础 上 , 常 脉
阳亢化风 , 血热破 血妄行 。治 疗先 以潜阳敛血 , 以活血 化瘀 , 后 消散离经之血 。 以上 脉的 五 种状 态 , 别 运 用 “ ” “ ” “ 分 松 、 软 、 温” “ ” 、通 、 “ 五法治疗 , 敛” 临床容易掌握 , 也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