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老王
老王语文导学案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上)设计人:李晓静授课人:李晓静班级:小组:姓名课题9 老王课型阅读教学课导学目标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3、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重点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难点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课设计( 2 )课时本节为第( 1 )课时课前预习一、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字音和词义:伛(yǔ)荒僻(pì)攥(zuàn )塌败(tā)取缔(dì)骷髅(kū lóu)滞笨(zhì)愧怍(zuò)惶恐(huáng)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伛:曲(背)、弯(腰)。
翳:指眼睛角膜病变后遗留下来的疤痕。
滞笨:迟缓、笨拙的样子。
愧怍:惭愧。
三、了解作者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洗澡》。
她的先生钱钟书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四、了解背景《老王》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
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课内探究一、检查预习二、导入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第一部分(第1—4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老王》导学案

9、《老王》导学案富源县后所镇中学杨丽芳一、走进作者杨绛,钱钟书的夫人,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
1931年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
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是年夏季与钱钟书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业余从事创作。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
钱钟书,作者的丈夫,字默存,著名学者、作家。
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大学结识杨绛先生。
著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缘》。
二、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三、预习课文(一)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塌败()取缔()伛()翳()骷髅()绷()滞笨()愧怍()镶嵌()攥()(二)解释下列词语1、取缔:2、滞笨:3、愧怍:4、伛:5、翳:四、整体感知:业五、品读老王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课本78页画面的段落。
用一句话概括老王做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表现老王善良的事有哪几件?这些事体现了老王是个怎样的人?3、“我”的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4、文章哪句话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怎样理解这句话?5、作者既然关爱老王,那文章结尾为什么还说“愧怍”呢?文章结尾一句有何作用?6、你在生活中遇到老王一样的不幸者、弱者时,你会如何对待他们?六、口语交际在昭通彝良地震灾区,有些少年儿童不幸成为残疾人和孤儿,假如你作为学校赴灾区慰问团的一员,面对同龄人你会怎么说?七、随笔训练面对身边的“老王”,我想说……八、赏析句子仿照示例作批注示例: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教师寄语: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学习作者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展现人物形象特点;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关爱他人。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学习方法:设问导读教具准备:投影仪、老王的遗像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明星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令我们关少他们,伟人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令我们关注他,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我们的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的,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做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今天就让我们来关注这类被遗忘的边缘人。
二、作者介绍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三、学习资料链接:1、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和她丈夫钱钟书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学术权威,可当时的中国却弥漫着左的思想,忽视抹杀个体劳动和个体价值。
五十年代取消私有化,不顾个体生存的特殊要求,一切都进行集体合作制;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更是把左推向极点,形式上更是无以复加: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怎能拉车做有钱人的牛马?又有谁敢做车来欺压奴役劳动人民?知识越多越反动,专家学者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必须下农场到干校,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
《老王》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王》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老王》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老王》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导入学生们,在阅读本课文《老王》之前,我们先通过图片、短文等方式探讨“友谊”的重要性。
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片,谈一谈图片中的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他们是不是好朋友,这两个小朋友的行为是不是体现了友谊的重要性。
二、阅读全文(一)第一遍阅读请在三分钟内默读全文,了解文中人物、情节。
(二)第二遍阅读请大声朗读全文,加深对文中人物、情节的印象并理解文本内涵。
(三)小组讨论请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 文中阿强是个怎样的孩子?2. 文中老王是个怎样的老人?3. 阿强和老王之间的友情是怎样建立起来的?4. 阿强和老王在一起经历了什么?5. 阿强最终怎样体现了对老王的感激之情?请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三、思考拓展请思考以下问题:1. 你认为“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重要?2. 除了本课文中,你还有哪些故事和亲身经历可以说明“友情”的重要性?3. 在你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老王”这样的人吗?你对他们有着怎样的看法?4. 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越来越脆弱,你认为怎样才能维护好自己身边的友情?请个体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今天的课程里,我们一起阅读了本课文《老王》,通过图片、短文等方式探讨了“友情”的重要性,对文中人物、情节进行了理解,并分组讨论了相关问题,最后思考拓展了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让友谊像阳光一样普照你我通过本课《老王》的阅读和讨论,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和重要性。
阿强和老王之间的友谊是因互相关心和帮助而建立起来的。
尽管他们年龄差距大,但他们在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彼此支持和鼓励。
最终阿强体现了对老王的感激之情,这种情感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动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友情也是不可或缺的。
与朋友之间的信任和关心让我们变得更加有安全感和责任心。
《老王》学生导学案

9、《老王》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能够熟读关于老王外貌、动作描写的段落,准确理解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选取典型的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的写法,提高人物描写的能力。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激发爱心。
预习.导学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滞( )笨愧zuò( ) 眼yì( ) 伛( )偻 tā( )败取缔( ) kū lóu( ) 惶( )恐侮( )辱荒pì(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伛: ________ ②取缔:_________③塌败:_______ ④愧怍:⑤滞笨:_______学习.研讨一、整体感知:1.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老王的职业看:;从老王的外貌看:;从老王的家境看:。
由此看来,老王是的人。
2.探讨老王的品质。
第一件事:愿意给我们代送“冰块”,车费减半。
第二件事:“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第三件事:临终送香油送鸡蛋。
由此看来,老王是个的人。
3.我和家人是什么样的人?事件:(1)常坐老王的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报酬;(3)送来香油、鸡蛋也把钱给他;(4)关心老王的生活;(5)女儿送老王鱼肝油。
语言:常问起老王的情况。
心理:为老王感到悲酸,对老王关心、同情。
由此看来,我和家人都是的人。
4.既然“我”也关爱老王,为何文中还说“愧怍”?二、合作探究:1.第8段中“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一句暗示了老王怎样的处境?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第8段中“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中的“倒”能否换成“爬”?为什么?3.第16段中“我回屋才感到抱歉”一句作者感到抱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课堂检测: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谛听(dì) 溯(sù) 笔耕不辍(chuò) 前仆后继(pū)B.蒹葭(jiā) 空暇(xiá) 名闻遐迩(xiá) 白璧无瑕(xiá)C.和面(huó) 和气(hé) 调兵遣将(diào) 风调雨顺(tiáo)D.倔强(jué) 恐吓(xià) 流言蜚语(fēi) 岿然不动(kuī)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秀节。
《老王》活动导学案

《老王》活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重、难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重、难点)4.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难点)5.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学自习【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重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重、难点)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见“同步”※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把握老王和作者两个人物形象,那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呢?(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意味深长的语句要好好咀嚼,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聚焦目标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完成“同步”p聚焦目标2带着以下问题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我自信!我参与!)1.[理线索]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温馨提示: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我们读起来感觉材料琐碎,但是又感觉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那么本文琐碎的材料是用怎样的叙事线索组织起来的呢?)2.[知内容](1)你认为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温馨提示: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对老王进行刻画?)(2)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温馨提示:结合文中作者一家人对老王所做的一系列事情:给他吃鱼肝油、照顾他的生意、从不欺负老王等等来回答。
)(3)[揣主旨]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第二课时研习展评(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重、难点)2.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3.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学习过程:导读提示:同学们,你们关注歌星、影星、球星,是因为他们光环耀眼,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老王》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老王》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理解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性格特征。
2、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和表达情感。
3、体会老王与作者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课前自学㈠初读课文1、本文作者,女作家、翻译家。
文章中提到的“默存”,即作者的丈夫,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等。
2、注音。
杨绛()取缔()伛()翳()骷髅()()绷带()滞笨()愧怍()3、结合背景,你从课文出了什么感受?【创作背景】“文化大革命”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数以万计的人被迫害致死。
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是当时批判的对象,她与丈夫被下放至干校改造,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她天天扫厕所,被驱到大院游行。
4、概括:哪几件事表现了作者的善良?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善良?(注明段落)㈡深度探究1、阅读1—4段,初识老王。
①我从(词、句)中认识到老王是一个的人。
②我从(词、句)中认识到老王是一个的人。
2、从老王和我的交往中,看老王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深入了解老王的善良。
示例:“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的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品读:苦于生计的老王受了他人帮助,心中感受到了一点温暖,之后就尽量地把方便也带给别人。
他怀了一颗善良热忱的心,渴望能传递温暖,给他人以关怀。
①外貌:品读:②动作:品读:③语言:品读:3、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作者也是“好欺负的主顾”,但是她仍然用自己善良的心温暖另一颗同样善良的心。
你从文中的哪些细节(关键词语)体会到作者的真情?①细节:品读:②细节:品读:4、作者对老王同情、关心、帮助,但在文章结尾作者却写道“心上不安”、“愧怍”,结合文中的细节(关键词语)中说说作者认为自己还有什么做的不够。
5、我的阅读疑惑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交流“课前自学”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分配交流任务。
9《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一、分析教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表现对普通人的爱,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老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本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情怀,同情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以善良去体察善良,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注重身边的人。
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准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所以,我指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关爱弱者。
学习重点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学习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二、学法指导本课采用我校正在实践的“三三四模式”即导学---自学---展示---探究---总结。
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在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冶性情,教师加以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利用百度引擎查阅相关资料,开拓学生视野。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初识老王。
1.谈话导入。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能够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正像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文学家杨绛一起去了解一位人力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设计说明:使学生一上课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深情的导入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生初步感觉文章感情基调,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理解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并检查预习情况,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2.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难点: 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善良体察善良,理解本文的主旨。
2、品读语言,领悟到杨绛遣词造句的匠心。
3、学完此文,在写作上,了解写人的作文可用逻辑顺序,和简洁,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感情。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本章总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同学们注意看文中的这副脸部特写,你从这张脸上读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过渡)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联想是丰富的,那么作者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课文。
二、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识读。
伛攥惶恐滞笨塌败荒僻骷髅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交流对极“左”思潮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谈谈文章中哪些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刻?2、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3、学生代表发言。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a、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b、文中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c、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
d、文中人物哪个方面最使你感动? 教师小结: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我”和老王都是普通的人,但是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尤其老王,在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文中详写了老王给“我”送鸡蛋和油这件事。
从这件事中,更见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的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了文章,知道了文章记叙的是两个善良的人之间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
也知道课文详写的是第四件事: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和油给“我”。
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这一部分。
(过渡)我们首先分析老王的生活境况。
二、精读课文1、学生精读课文。
思考:老王的生活境况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老王是生活中的不幸者。
生活窘迫,孤苦伶仃,居住条件很差,眼睛又不好。
当时的社会对他不够关心。
(过渡)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幸者,需要别人关心的人,却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去帮助别人。
我们下面就去学习第四件事,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2、研读第四件事。
学生齐读:从“有一天,我在家听到大门”直到“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性格、描写的方法、细节的描写等方面去思考。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讨论。
教师小结:老王在死前,还给我送鸡蛋和油,可见他的善良。
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刻画老王。
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三、质疑探讨。
1、学生研读这一部分有疑问的可以提出,共同探讨。
学生发问举例: a、老王这么对待我的原因是什么? b、怎么理解文中80页的这段话?(“他赶忙止住我说”直到“站着等我”) c、怎么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 d、怎么理解“强笑”这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善良,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2、教师小结: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
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善良对待善良。
3、拓展延伸:那么,我们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班级入手,进而关注社会。
4、总结全文: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
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
四、作业: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将怎样关心你身边需要你帮助的弱势群体?并将你的体验写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老王命苦生理上有缺陷老实巴交居住条件恶劣不贪钱为作者送冰, 车费减半心善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体贴顾客无微不至身体病重,还来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