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与重塑
《再塑生命》教案设计

《再塑生命》教案设计《再塑生命》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理解、感悟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过程与方法:阅读及重点语句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以及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
教学重点:1、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体会并能分析出海伦成功的因素。
教学重点: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
2、理解“爱”的美好,适度拓展,加深体验。
教学难点: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搓捻(cuōniǎn)繁衍(yǎn)迁徙(xǐ)觅食(mì)小憩(qì)遨游(áo)花团锦簇(cù)冥思遐想(xiá)企盼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油然而生风云变幻2、查找资料,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开阔视野,增加积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
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二、作者简介教师引入,激起兴趣:她,一岁零七个月,突患急性脑充血,成为一个集盲、聋、一身的残疾人!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她,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她,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她,被誉为“美国英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她——海伦凯勒!三、展示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图片资料。
(1)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
从创伤到复原:《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历史解读

2016.07一.创伤所谓“创伤”,最早的论述见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
将创伤定义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他们都经历可怕的事件,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抹灭的痕迹,成为永恒的记忆,并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未来。
疯颠颠的韦亚特姑奶奶,专制独裁的父亲,一生未嫁的艾米丽,他们都是南方战败的牺牲品,是落后种植园经济下的替罪羊。
他们缅怀过去,回忆曾经的辉煌,极力拒绝社会前进的步伐。
父亲替她拒绝求婚者的行为,艾米丽拒绝纳税的举动,无一不在暗示着南方的衰落与内心的创伤,就像镇上的人们评价的那样“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
”二.历史创伤是对现实的反应,并与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正如凯西卡鲁斯在《创伤:记忆探索》和《无人认领的经验》两本书中的理解:“对于突然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创伤性事件可能会触发早期的创伤经历,而这种经历也许已经和幻想混合起来,塑造了当前所经历的事情。
”1788年,一位名叫埃利惠特尼的美国人发明了轧棉机,他把棉花和棉子分离出来,使得生产效率大大的提高。
这一发明刺激了南方的棉花种植,加大了劳动力的需求和黑奴价格的上涨。
据史料统计,1820年的棉花产值为一亿六千万英镑,而黑奴的价值仅为五百美元。
1860年,棉花的产值达到二十三亿英镑,而黑奴的价值已达一千八百美元。
伴随着高价的棉花和飞涨的黑奴价格,奴隶制不断扩张,种植园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甚至连艾米丽的家,周围也充斥着棉花机和汽油泵之类的东西。
与此同时,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北方却因为劳动力的缺失而束手无策,解放黑奴成为迫切的需求。
奴隶制的分歧,加速了南方的反叛步伐和内战的爆发,并以南方的失败告终。
感性学的历史沿革2

(一)“艺术终结”后美学何为摄影技术的诞生对古希腊以来对写实意象、视觉等级和审美体系的坚持产生了深刻冲击,引领人类图像创作进入"机械化复制"的新时代,也标志着本雅明所言的"灵韵"的消逝。
此后,西方世界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前卫艺术运动,它们共同挑战了传统的"美"的概念,孕育出众多艺术流派和思想潮流。
1917年,被誉为达达主义艺术之父的杜尚,在纽约策划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展览——《泉》。
他大胆地将一件工业化生产的男用尿壶作为展品,这一行为震惊了艺术界,使得艺术品与日常物品的界限变得模糊,宣告了艺术与美学长久以来的"热恋"结束。
美学家费舍尔曾评述:"杜尚的行为颠覆了视觉艺术诸多根本性预设:艺术必须是人工创造的;艺术应使人愉悦;艺术应承载思想;艺术应展现技艺。
1"杜尚将"艺术品"的所有传统元素抽离殆尽,他的这一颠覆性行为不仅推翻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传统,还开启了潘多拉的盒子,释放出众多异端思想。
从此,激浪派、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后极简主义和视频艺术等流派纷纷涌现。
现代艺术的驱动力似乎在于对美的解构——通过完全否认艺术与美的关联。
2在卡斯比特的著作《艺术的终章》中,他深刻地剖析了杜尚与纽曼的艺术哲学,指出他们将艺术推向了超越传统美学的新领域,即所谓的"后审美"时代。
在这一时代,艺术的价值不再局限于美学范畴,而是更多地由社会结构、娱乐效应和商业运作共同塑造的精神现象。
3在此之前,美国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在面对杜尚的《喷泉》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时,也陷入了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
他从哲学剥夺艺术的角度出发,借鉴黑格尔的艺术衰亡论,提出了颇具争议的"艺术终结论"。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临终关怀医生手记》札记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临终关怀医生手记》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临终关怀的概述 (3)1. 定义与意义 (4)2. 发展历程 (5)三、临终关怀医生的角色与职责 (6)1. 医生的角色定位 (7)2. 医生的工作内容 (8)四、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与应对 (9)1. 情绪波动 (10)2. 心理需求 (11)3. 应对策略 (13)五、临终关怀中的伦理问题 (14)1. 尊重与同情 (16)2. 信息保密 (17)3. 家属参与 (18)六、《在生命尽头拥抱你 (19)七、临终关怀的实际操作与经验分享 (21)1. 临终关怀的医疗服务 (22)2. 心理支持与安慰 (23)3. 生活照顾与关怀 (24)八、临终关怀与社会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25)1. 传统观念的影响 (26)2. 社会观念的转变 (27)3. 推动临终关怀的发展 (28)九、结论与展望 (30)一、内容概括对于每一个参与临终关怀的案例,作者都详细记录了患者与家属的生命交织时刻的心声和情感体验。
这不仅包括对病人的病症分析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过程,更多地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深深的人文关怀。
这包括对每一位病人最后旅程中特有的内心矛盾、精神压力,以及对生与死的理解与探索。
每一章的情节都在构建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画面,让读者深入了解临终病人的精神状况和生活经历。
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医生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的专业判断和道德考量。
医生在努力平衡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最佳的关怀方式,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
这些描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了医生的职业精神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也揭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道理:尽管生命的终点无法避免,但通过高质量的关怀和支持,我们可以在生命的尽头寻找到爱和安慰。
这一主题的深化也让读者深刻理解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和情节的生动,更在于其对社会道德、生命价值的深度反思和启示。
第二单元第3课《创意改善生活》课件++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九边伞 现代 乌戈尔·沃尔坎(俄罗斯)
这款雨伞具有三级过滤系 统,雨水过滤后装入底部的玻 璃瓶。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旅途 中储存纯净的雨水以便饮用。
反向折叠伞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请将以下不同的产品对应到相应的场景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明确调研的目标人群; 制定调查问卷; 邀请目标人群受访; 收集问卷,进行分析。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1.明确调研的目标人群; 2.制定调查问卷;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出版版社社 七《年艺级术美·美术术上》册七年第级二上单册元《第创二意单点元亮《生创活意》点亮第生3课活《》创意第改3课善《生创活意》改善生活》
(思考·交流):
反向折叠雨伞与普通雨伞相比,具有独特的 打开方式。想一想,它在使用时提供了哪些便利 ?它适合在哪些场合使用?此外,你还见过哪些 特别的雨伞设计?
真实的消逝与“原版”的溃败——《英格兰,英格兰》中的记忆、历史与身份认同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t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21年4月第38卷第4期Apr. 2021Vol. 38 No. 4真实的消逝与“原版#的溃败——《英格兰,英格兰》中的记忆、历史与身份认同王乐(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31)摘要: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长篇历史幻想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以“英格兰,英格兰”主题公园的设计规划与成功运营为主要内容,贯穿其间的是“原版”英格兰的日渐凋零和女主人公玛莎不断追寻自我与幸福,却始终失落迷惘的一生。
在这个个人与民族命运交织的故事 中,巴恩斯质疑了记忆与历史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深切关注由此导致的个人与民族两个层面 的身份认同危机。
关键词:《英格兰,英格兰》;记忆;历史;身份认同;朱莉安•巴恩斯;玛莎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英格兰,英格兰》(England , England )是当代英国文坛巨擘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1946 -)1998年入围布克奖遴选名单的长篇历史幻想名作。
整部小说由三章构成:序曲“英格兰”既是小说的起点,又是女主人公玛莎•柯克伦生 命的起点。
在这一章,作者以第三人称讲述了玛莎的童年及其对自身童年记忆的评述;第二章 “英格兰,英格兰”是整个三部曲的主体与高潮# 英国商业巨子杰克•皮特曼爵士在英格兰的怀特 岛郡修建了一座英格兰精华主题公园,名曰“英格兰,英格兰”。
中年的玛莎作为项目特别顾问 就职于此。
乐园对英格兰知名的自然、历史、文化 景观进行了逼真复刻。
这个英格兰的“仿品”令世界各地的游客心驰神往、趋之若R #在取得巨 大商业成功的同时,它还取得政治独立,成为与英 国平起平坐的主权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声势 日隆;在尾声“安吉利亚”中,暮年的玛莎在权利斗争中落败,回到同样在竞争中衰败、凋零,业已 更名为“安吉利亚”的“老英格兰” #在这个诙谐与严肃、繁荣与衰败、追求与失落文章编号:1674-344X ( 2021 )4-0016-05并存,个人与民族命运交织的故事中,巴恩斯表达 了对记忆与历史真实性、准确性的质疑,并对企图 借助记忆建构个人身份和通过挪用、粗化、扭曲记 忆和历史来建构国族身份、实现民族复兴的做法进行了深刻反思。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论述题训练题-带有答案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论述题训练题-带有答案学校:班级:姓名:考号: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两个世纪以来,对拿破仑的评价众说纷纭。
有人称他是“继亚历山大、凯撒以后最伟大的人物”“世纪的巨人”“法国革命的体现者”“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之一”。
也有人骂他为“匪徒”“暴君”“篡位者”“法国革命的扼杀者”。
——摘编自《法国通史简编》请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人类在一百年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最主要的是三项: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③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但20世纪也是一个④战乱频繁的世纪,并且遗留下若干如果处理不好就将⑤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甚至毁灭人类自身的大难题。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选择材料中划线部分五个方面的史实(每个方面写一个)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共产党宣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它也是共产党的“身份证”。
以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有组织地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革命斗争。
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虚幻的空想变成科学的理论,从列宁斯大林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变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从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为与本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的多国模式的成功探索………“《共产党宣言》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摘编自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1)根据材料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起草人。
(2)阅读材料。
围绕其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材料论述题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马铃薯、西红柿、蕃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
你认为亲身经历过“千刀万剐”的人会有何感想?

你认为亲身经历过“千刀万剐”的人会有何感想?一、生命垂危下的虚无与绝望经历过“千刀万剐”的人会对生命的脆弱性和珍贵性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他们置身于死亡的边缘,感受到生命的逐渐消逝,虚无与绝望势必会弥漫心头。
每一次剧痛的折磨,都会加深他们对人生的思考,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他们用血和肌肤铸就着对生命的感恩,对生存的渴望。
二、坚强意志的重塑和对人性的重新认知在“千刀万剐”的折磨下,经历者会以一种坚不可摧的意志力去奋斗,去重新获得生活的尊严与自由。
他们拥有超乎寻常的勇气,不惧痛苦与煎熬,通过对抗来展示着人性的伟大。
与此同时,经历者也会重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深感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并存,体会到人们在挫折中产生的痛苦与愤怒,同时也能看到人们在逆境中展示出的善良与同情。
三、心理创伤的挑战与超越经历“千刀万剐”的打击,必然对个体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
一方面,他们可能经历着恐惧、绝望、无助等强烈的情绪,心理创伤会持续困扰着他们;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努力寻求心灵的康复和重建。
积极的心理治疗和支持系统的建立,将帮助经历者积极面对心理创伤,在挫折中逐渐康复。
他们通过创伤的挑战,不断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更加坚韧和有品质的生命。
四、对幸福和快乐的珍视与追求经历过“千刀万剐”的人对幸福和快乐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
他们明白了幸福的可贵,并珍视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无论是简单的朋友的陪伴,还是美好的事物的感知,都能够给予他们巨大的满足感。
同时,通过难以忘怀的记忆与经历,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并开始积极地追求一个更有意义和丰富的人生。
五、对抗命运与影响社会的责任感在经历过“千刀万剐”之后,经历者深知生活是由自己主宰的。
他们认识到不能被命运压倒,而是应积极与之对抗。
同时,经历者渐渐担负起影响社会、改变他人命运的责任感。
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期望为他人带来改变和希望。
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们致力于为那些也在经受痛苦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逝与重塑
作者:张伟婷
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1期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盛,社会意识形态随之发生转变,古典和写实的审美观念岌岌可危,新的审美观念正在确立。
从60年代开始,工业化大生产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波普艺术,达达主义等艺术流派的不断兴起。
当这一批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新的艺术样式,并且有意识地寻求传统作画方式之外的表现手段时,传统的架上绘画的体例必然被冲破,就连现成品也被他们当做艺术品来展出。
这样的尝试无疑是粉碎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
艺术的高贵与文雅的特质逐渐消逝,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趋向于模糊,乃至是艺术内部各个类别之间的边界也开始消亡。
杜尚,安迪·沃霍尔等人的艺术试验,按照徐复观的观点来说,应当属于是一种反思的艺术。
这种刻意混淆艺术品和日常物品的行为其实是在不断地向观众发问“什么是艺术”,丹托将这称作“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家哈尔.福斯特将当代艺术的特点总结为关注社会问题,否定一切传统的美和形式。
正如评论家所言,当代艺术早就摒弃了传统的艺术手段,转而广泛地借用其他手段丰富艺术的表现力度。
而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也在艺术家们地努力下不断地提升。
因此艺术的边界在不断的消逝中重塑。
柏拉图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对现实的模仿,是可以通过学习来代代相传的。
然而社会经济在地不断发展,新媒体的繁荣更是冲垮了柏拉图的这一传统思想。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都在促进着艺术领域的深刻变革。
艺术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艺术的多元化势必会消解艺术的边界。
杰姆逊也曾指出过当代艺术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的“奇异性”,而“奇异性”就体现在:“不同的艺术和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含混不清”。
[1]
虽然在古代也产生过艺术边界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线还是比较明确的。
然则古典的一切法则都被当代艺术嗤之以鼻。
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杜尚的《泉》,他将一个写有名字的小便器当作艺术品放入展厅当中,这无疑是对艺术本身最强烈的嘲讽,是对传统艺术观念最激烈的挑战。
杜尚另辟蹊径的行为跨越了艺术与生活的鸿沟,使得艺术的边界模糊化。
再如概念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的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这个作品又一把真实地椅子,一张椅子的照片,一段字典中椅子的解释组成。
该作品一经问世便引发了人们关于“何为艺术”的讨论。
自此艺术创作不再仅限于实物,而更多地是探寻哲学问题,更多地需要观赏者一同参与思考。
因此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界线也被打破,创作者将作品的解释权移交一部分给观赏者,在创作者和观赏者的互动中完成对作品的解读与欣赏。
当代艺术早已不再只是停留在对客观实物的模仿上,更多的是对于思想的深层探索。
艺术品也不再仅仅只是附着于客观实物而存在,更多的是以一种观念而存在,这就从根本上解放了艺术的创作手段。
艺术创作便挣脱了传统的禁锢,跨门类跨领域地融合起来。
是以当代艺术的边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混沌和模糊。
边界的消逝必定会使人们产生困惑:究竟何为艺术品?丹托就曾经思索过,既然生活用品也能成为艺术品,那到底该如何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古德曼认为“只有當事物的象征功能具有某些特性时,它们才履行艺术作品的功能”[2]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件物品又象征功能时它便成为了艺术品,而当艺术品的象征功能消失了,它就只是一个普通物品了。
按此说法来讲,艺术和非艺术的边界是不断变动的。
然而丹托则认为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并非在于其是否具有象征功能,也并非在于是否陈列在展厅当中,丹托认为:“艺术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的存在依赖于理论”[3]也就是说一件物品是否是艺术品,并不是由这件物品所决定的,而是由理论家的理论所决定的。
丹托的这一观点将艺术理论的地位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而且丹托还认为,我们是否认为一件物品是艺术品这是由长期以来观赏者和艺术家之间形成的一种默契决定的,这使得观赏者在观看艺术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敬畏感,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这种敬畏感依赖于人们知道眼前的物品是艺术品为前提的。
譬如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其实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香皂盒而已。
一个香皂盒能够放在展厅里被人们观赏,但是普通的香皂盒却不能。
按照丹托的理论来说,观赏者能够欣赏它是因为观赏者提前被告知这是艺术品,所以当观赏者看到它的时候就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感。
括而言之,在丹托的观念当中理论是艺术品存在的条件,没有理论也就没有所谓的艺术品。
纵观艺术的发展史,艺术的边界问题并不是在当代艺术中第一次提出的。
何为美丑?何谓艺术?从古希腊到当代就一直争论不休,不论是柏拉图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的定义都迥然不同。
我们不难看出艺术一直都在不断地否定艺术自身,又在不断地在否定中求发展。
黑格尔就认为历史是一条向前流淌的河流,存在于历史当中的艺术亦是如此。
在艺术的发展中必然会有新的表现手段和思想加入其中,就如同一条连绵不绝的河水,永无止境地向前流淌,这其中必定会有新的河流汇入其中使之不断壮大。
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自身获得一次又一次地升华。
就如毕加索的大胆尝试,就诞生了拼贴画这一新的画种。
杜尚因此获得灵感开创了使用现成品当作艺术品地先河。
自此曾经被公众标榜的所有艺术价值数次遭到毁坏。
但是当传统的艺术理论已经无法阐述当代艺术时,就涌现了一批像丹托这样的理论家,他们陆续提出新的理论以解释艺术的新发展。
艺术的边界在不断地被突破,又在不断地被定义当中重塑,公众对于艺术的认知也在一次次的革新当中提高。
理论家出于对艺术解释的本能会相应地改善艺术理论,以求更好地适应艺术的发展。
是以艺术的边界在不断地被突破,但是艺术理论又会对艺术不断地下新的定义,以界定艺术和非艺术的界线,这便是边界的重塑。
当代艺术的巨大蜕变体现在表现手段、思想内涵和感知方式。
艺术正逐步走向和各学科的跨界融合。
同时,艺术的受众面也在不断地扩展,大众文化和精英主义的鸿沟也在逐渐被缝合。
由此可看见,当代艺术的大胆尝试确是让艺术的边界模糊化了,但是这不等于艺术边界消失了,而是艺术自身在不断地发展中扩容,亦是在摸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美]杰姆逊:《奇异性美学》,蒋晖译,《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 年第 1 期。
[2]迪基.艺术何为?[M]//李普曼.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10.
[3]https:///wiki/Alexander_Gottlieb_Baumga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