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抑扬结合、映衬对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大体分为以下几点:一、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情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予在景物中通过描写予以抒发。
如: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如江水般绵绵无尽。
意蕴深远含蓄。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生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诗中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明于谦的《石灰吟》借石灰清白的特点来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喻时事。
如: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
如唐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
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唐白居易的《卖炭翁》二、描写手法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使刻画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采用了渲染,是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2、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具体分为三大类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
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字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说一字的离别,没有说一字的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例1: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例2:《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明远播,从而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例1、《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者以诸葛亮自况。
例2《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典故表达自己还想为国献力。
5、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用历史事件来讽喻当朝。
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时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实用)

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 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 “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
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 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 弯残月高挂柳梢。
• 今夜鹿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
•虚实结合:
•虚: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 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 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
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乐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之景(花红柳绿、 鸟鸣、日出等)
哀景:色彩暗淡,萧索悲凉之景(日落,花落, 落木,秋风、残阳、猿啼等)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 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乐景)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哀景)
托物言志
蝉
罗敷,脱帽著帩qiào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声衬静”“以 闹衬静”;
更多的是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 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 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 寒”),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 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8、联想和想像 多为浪漫主义诗所用。如李白的“小 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等。 9、比喻象征 本是一种把事物比成另一种本质不同的 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一般用具体事物比具体事物, 可针对具体句子;象征往往是将具体事物赋予特定 的抽象的意义,应从整首诗上去理解。诗词当中经 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 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 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入时无?”张籍《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 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 敌万金。” 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等都 用了象征的手法。
三、修辞手法 1、夸张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比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比拟 可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 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 人昼梦年。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拟物 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 东西,并且用船来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愁苦写 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也可理解为“化抽象为具体” 的表现手法。) 4、借代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 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 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白居易的《琵琶行》 “终岁不闻丝竹声”等。
4、白描:纯粹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聂夷中《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虚实结合 “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 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回忆、梦境、联 想想像等)“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如:《题都城南庄》(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长恨 歌》、《雨霖铃》、《梦游天姥吟留别》、《破阵子 醉里 挑灯看剑》、《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等都采用了虚实 结合的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10.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诗句的意境.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二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写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2.描写方式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2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能有指出一点,隐托全面的效果.5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6白描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三表现手法1.渲染与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2.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3.比兴: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4.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5.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连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6.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7.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四结构技巧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3.照应: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4.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5.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6.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二几组概念的区分1.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是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景,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2.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及高山大河等,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三常用典故集锦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作者常反其意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6.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8.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方式(7)、表现手法(10)、修辞(9)和结构(4)四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抒情方式(7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 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的意思叫反问。可以加 《定风波》)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
激发思考。
情怀。
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 拟人,把人当作物或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 写叫拟物。比拟可以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 描写的人、物、事表 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 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 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 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 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 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 极点。
好。(2分)
2.抒情手法
类别
特点
示例
直接 抒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憎、喜怒、哀乐等主观
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
《登幽州台歌》)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 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
子,通过登幽州台,直 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
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 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
(二)常见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
特点
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
亦称“间接描 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
写”。通过其 篌引》)
他事物或环境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
描写对主要对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
象加以渲染烘 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或变化)的过程。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性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
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
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这首绝句通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明丽纷繁的景色,美丽如画。
(2)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白居易《筝》这四句对弹筝者的容貌作了细致的描写:如云的黑发,如花的容颜,如水的双眸,如葱的十指。
弹筝女如此美貌,那弹奏出来的音乐也一定美妙无比。
(3)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建《雨过山村》描写了春夏之交时山村的优美风光和妇姑相唤而行的劳动场景,洋溢着山村生活的情趣。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例如:(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2)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中原的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也叫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物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又分为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四种。
例如:(1)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以哀景写哀情,通过描写周围景物的黯淡凄凉,表达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的惋惜、愤懑和悲痛之情。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之美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之殷切。
二、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青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拟人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
拟人可使读者产生联想,化抽象为具体,使形象可感、生动。
例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这两首诗里,将无知之物(柳和月)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力。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风大,突出了环境的险恶。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陈毅《梅岭三章》“孤帆”借代船,“烽烟”借代战争。
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凝练,概括力强。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排列起来,使内容充实,语势增强。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完全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突出了典型的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用设问的形式,更能表达出琵琶声的凄婉与作者处境的凄凉。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调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
三、表现手法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衬托或烘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例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主要采用了衬托的手法:风雨、飞雪、悬崖和百丈冰衬托出梅花的傲寒、俊俏及不畏困难的形象,山花烂漫(笑)衬托出梅乐观向上的高洁品质。
4.对比或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
怀古类的诗作常用这种手法。
例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引用的就是当年刘裕北伐的故事。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7.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例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这首词里,“山”象征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力。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如: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但在凝妆上楼后,忽见春光,顿觉孤寂,所以后面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
偶尔有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出山之静。
10.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需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般情况下,作者在写作时,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例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歌第二联中的“如听万壑松”采用比喻正面描写了琴声,最后一联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从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11.托物言志也叫托物寓意。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
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此诗采用的就是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2.换位从对方的角度入手,想象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或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下阕便是写旅人想象中的伊人对他的怀念。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诗人不写如何思念家中的妻儿,而是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挂念之切。
13.伏笔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可使结构严谨。
例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濛濛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4.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物、事件与想象的景物、事件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例如: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苏轼《浣溪沙》上阕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阕虚实结合,情中见景。
1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