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课信息的数字化教案

信息技术课信息的数字化教案

信息技术课信息的数字化教案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1.1 信息的概念与特性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是指用以传达知识、观点、情感等内容的符号或信号。

掌握信息的基本特性:普遍性、不确定性、可传递性、价值性。

1.2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是指用于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和展示信息的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到现代的大数据、等技术。

第二章:数字化的基本概念2.1 数字化的定义与意义理解数字化的定义:数字化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或现象转化为数字形式的过程。

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数字化可以提高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效率,促进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2.2 数字化的基本步骤掌握数字化的基本步骤:采集、表示、存储、处理、传输。

第三章:数字化的方法与技术3.1 数字化方法的选择了解不同的数字化方法:直接数字化、间接数字化、模拟-数字转换。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方法。

3.2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掌握常见的数字化技术:图像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文本数字化。

学习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如电子商务、智能家居、在线教育等。

第四章:数字化信息的处理与分析4.1 数字化信息的处理技术了解数字化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数据压缩、数据加密、数据挖掘。

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技术进行有效管理数字化信息。

4.2 数字化信息的分析方法掌握数字化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方法从数字化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

第五章:数字化信息的安全与保护5.1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理解信息安全的概念: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篡改、破坏等威胁的过程。

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安全关系到个人隐私、企业机密和国家安全。

5.2 信息安全的技术与策略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防火墙、加密技术、入侵检测系统。

学习信息安全的常见策略:访问控制、身份验证、安全审计。

陕科版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优质教案

陕科版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优质教案

陕科版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陕科版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第二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计算机硬件、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认识操作系统,掌握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基本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素养,养成爱护计算机设备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教学重点: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基本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计算机、鼠标、键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硬件实物,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2. 新课讲解:a. 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让学生认识各个硬件设备。

b. 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c. 演示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基本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3. 实践操作:a. 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填写学习单。

b. 指导学生进行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操作,及时解答疑问。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使用鼠标进行窗口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鼠标和键盘完成指定任务。

六、板书设计1. 计算机硬件组成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声卡鼠标键盘2.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3. 基本操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出你所了解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b. 简要描述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2. 答案:a. 参见板书。

b. 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提供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的界面,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基本操作掌握程度较高,但对操作系统的理解还需加强,下节课可以重点讲解。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1)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1)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二章《计算机网络的初步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功能和分类,以及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的功能和分类。

2. 培养学生通过网络通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与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设备等。

2. 学具:学生用计算机、网络教材、学习笔记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校园网络环境,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网络设备,了解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教材,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连接网络设备,让学生了解网络连接的步骤。

4. 随堂练习(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 网络的功能与分类3. 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举例说明网络的功能和分类。

(3)通过网络通信原理,解释如何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2. 答案:(1)计算机网络: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系统。

(2)网络功能:资源共享、信息传输、分布式处理等;网络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等。

(3)通过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和通信协议,将数据从发送端计算机传输到接收端计算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网络通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2算法的控制结构-【新教材】浙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

2.2算法的控制结构-【新教材】浙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算法的控制结构(一)教材内容分析“算法的控制结构”是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二章《算法与问题解决》的第二节内容,其中包括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内容。

通过分析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的含义,让学生掌握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三种结构,同时能区分三种结构的优缺点,以及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教学难点: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二)教学对象分析通过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对算法的概念及描述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具体对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让学生明确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分析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三种结构的异同与运算模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顺序结构及其应用。

(2)理解分支结构的优缺点。

(3)了解循环结构,并且注意避免程序死循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算法的概念、算法的要素、算法的描述的学习,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算法的神奇,原来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讲授法、视频播放法、提问法、讨论法(五)教学准备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分配:1课时(七)教学流程:算法的控制结构课堂回顾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布置作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49页内容计算并输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求两个数的最大值1.先判断条件,若条件满足,则执行A;2.第一次判断若条件不满足,则一次A也不执行。

《2.2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2.2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学科:信息技术2.学段:高一3.课时:14.课程类型:综合解决课5.教材版本:教科版6.教学环境:网络机房教案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本第二章的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搜索搜索引擎的含义;2.了解常用搜索搜索引擎的类型、特点及其工作原理;3.熟练掌握不同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有效使用网络检索信息;2.使用搜索引擎帮助系统;3.通过“做中学”体验操作过程中的挫折与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搜索过程,比较与评价几种不同的搜索引擎。

2.通过小组相互讨论,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3.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检索技巧的重要性,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终身使用奠定基础。

4.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教学重难点1.掌握目录索引类搜索、全文搜索的使用方法。

2.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根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关键字,灵活运用“与”“或”“非”等逻辑运算符,提高信息检索效率。

教材分析《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本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的相关基本知识:产生和发展、分类及基本工作原理、代表性的搜索引擎介绍;搜索技巧:搜索引擎类型的确定、检索关键词的选择、多关键词的使用、复合逻辑运算的组织等。

该部分内容实践性较强,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学起来有一定困难,会觉得枯燥无味。

但是这部分内容又在课标所规定的网络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学生必须掌握。

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学中能让学生边做边学,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既掌握了一项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学习体验,又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讲授法、学生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利用“百度搜索”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最新浙教版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教案

最新浙教版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教案

最新浙教版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教案[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获取信息的过程:1、确定信息需求:(获取信息,首先要从分析问题开始。

)(1)制定信息需求内容大纲。

(2)确定成果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

(3)列出信息需求清单。

2、确定信息来源:信息的来源:(1)媒体(音像制品、网络、报纸、广播、电视……)(2)他人(老师、父母、同学、朋友、专业人员……)(3)事物本身(动物、化学反应在、活动过程、事件现场)。

一般来说,信息源越广阔,收集到的信息量越大,信息源越可靠,收集到的信息源越真实可信。

为了使估集到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选择信息源的时候,应尽是选择可靠的信息源,同时尽是使信息源具有多样性、代表性,避免从单一获取信息。

3、采集信息:(1)采集信息的方法:①检索媒体②与他人交流③亲自探究事物本身(2)采集信息的工具:纸、笔、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3)网上信息交流的方式:①电子邮件②即时通讯(MSN、QQ、UC、泡泡……)③论坛(BBS)④Blog⑤FTP4、保存信息:(1)对采集到的信息按内容或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并登记在信息卡上。

现在一般把信息存放在计算机中,计算机中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信息,它们用扩展名来区别不同的信息。

另外,在计算机中管理信息,还可以使用不同的文件夹(不同的文件夹放不同内容或类型的文件)或数据库(大量同类信息的管理)。

(2)计算机中常用的信息存储格式:课本P22、23①文字(.txt .doc .html .pdf)在记事本(.txt)中可以编辑网页,在WORD中可以打开.txt和.html文件,.pdf格式的文件只能用专门的阅读器才能打开。

②图形图像(.jpg .gif .bmp)③动画(.gif .swf)④音频(.wav >.mp3> .wma> .midi)⑤视频(.avi >.mpg> .dat .mov .rm(rm为音频、视频文件格式))本节类型题:1、下列声音文件格式中,______没有经过压缩。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案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案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的认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硬件、软件、网络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组成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概念。

讲解:详细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组成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第二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等。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掌握基本的文件操作。

2.2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

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文件夹的创建、文件的复制、剪切和删除等。

2.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加深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知识。

2.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知识。

示范:示范进行计算机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机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的重要性。

第三章:网络的基本使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上网的基本操作。

让学生了解浏览器的使用,掌握基本的上网技巧。

3.2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上网的基本操作:连接互联网、使用浏览器、搜索信息等。

3.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上网操作,加深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浏览器的使用方法。

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2课 形状的世界》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2课 形状的世界》教学设计
生:再次尝试
师:为了更好地展现物体的立体效果,有什么好办法吗?请看
师:你能制作出这种效果吗?
师:这也是一个图形,只是不规则,如何绘制这种不规则的图形呢?请试用这个工具看看
【设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的阴影有展示物体的立体效果,在学生急需要改变自己作品时,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这就是利用光的传输,物体挡光出现的效果,正是这种效果让我们感知的这幅图的真实感,这就是光的魅力,你知道光有几种颜色吗?
渐变色
抽象画
光的三原色

作业设计
基础:
绘制p37页“闪闪的红星”
综合:
利用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抽象画。
拓展:
说说形状工具组的魅力。优点和缺点。
教学反思:
第2课《形状的世界》【教案】
学科
信息技术
单元
第二单元
课时
课题
《形状的岛出版社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第32页至第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矩形工具、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2、了解抽象画的意义,理解光的三原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矩形工具、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动态视频解读的方法了解抽象画、光的三原色的原理。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学习,知道工具箱的工具使用方法,体会工具的魅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工具、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渐变色的设置,抽象画、光的三原色的原理的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和微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一个形状明显的机器人动态组合图,机器人/课本的抽象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

而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从网络上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娱乐必备的技能之一。

本节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节强调通过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本节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设置了两方面的内容:
常用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

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

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感性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形成多网络信息搜索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

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老师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策略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常用信息搜索方法——使用搜索引擎,掌握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分类,并使其在参与抢答比赛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总结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四、教学过程
提问: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四个阶段)
简单介绍搜索引擎的产生和发展
●学一学: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
1、全文搜索引擎又成为“关键字查询”
原理及方法:
代表性的网站:百度</>;
Google</>;
举例:查找滁州市乌衣中学
2、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
原理及方法:
代表性的网站:搜狐</>;
新浪</>;
网易</>;
雅虎/
举例:查找滁州市乌衣中学
总结:两种搜索引擎类型比较及趋势
趋势:现在许多搜索引擎朝着两者兼顾的方向发展。

实践:P24 任务
●赛一赛:比赛规则
老师读完题目后,小组成员分别利用不同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查询问题答案,先查到的,高声喊出自己的组别并举手示意,经老师同意后汇报自己的查询结果。

答对者,给所在小组加十分,抢答答错者(包括抢答不遵守规则者)扣十分,其他小组继续抢答。

整个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

老师事先选好能充分体现搜索引擎使用策略与技巧的题目。

●想一想: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比赛过程中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体会,想一想如何才能使用搜索引擎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推举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出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1、关键词的选择最重要。

(用好逻辑符号and or not)
与或非
and or not
+| -
以GOOGLE为例:
①不用“+”,只用空格
②用“-”表示“非”
③OR用大写
2、强制搜索的方法——加英文双引号
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比较有效
3、多个关键词中间用空格
4、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

实践:P27 任务
●练一练:
内容:
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网络信息搜索策略与技巧查查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中秋节诗词等相关内容。

方式:
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发一份卷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问卷信息查询,推举小组代表对相应的中秋专题内容向全班同学做总体介绍。

设计意图:
出一些要利用搜索才能找到答案的题目,发给学生做。

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

答对了就表明掌握了,所用时间长短只是熟练与否的问题。

主要是考察他们对搜索技巧的掌握。

让每个小组汇报一下他们搜索的东西。

使全班都对中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总结与评价:
■教学反思:
采取这种主题活动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要想组织好一堂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把活动安排得更细致,并要考虑周全。

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

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调动气氛。

当要各小组讨论时,要能及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进而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

课堂设定的评价机制要明确,活动要达成的目标要明确。

附:赛一赛题目:
1、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____一书中。

2、<<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爱心组织和环保组织向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发出倡议:将4月_ 日定为“中国校园环保日”。

(提示:填写2个阿拉伯数字)
4、世界最重要的IT高科技产业基地硅谷位于美国的哪个州?
5.发芽的土豆中含有一种毒素,如果摄入过多,可因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

这种毒素是什么?
6、世界科幻小说之父是:法国作家儒勒&#8226;凡尔纳
7、金庸的籍贯是:浙江海宁
8、世界第一枚邮票出现在:英国
9. IBM是当前世界当之无愧的电脑巨人,但IBM的前身______ 公司,却是生产销售专用于统计的计算制表打孔机的小公司。

(提示:填写3个大写英文字母)
10、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

附:练一练题目:
1、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__________”。

2、山东_________(城市名)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3、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_________,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记载。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自__________的《__________》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6、水里一个月亮,天上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____________。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_________,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