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潘绍伟)
学校体育学.说课

学校体育学作者: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320000版次: 2页数: 275印刷时间: 2008-6-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胶版纸I S B N : 40009包装: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 体育/运动 >> 体育理论与教学定价:¥当当价:¥折扣:100折节省:¥钻石vip价:¥内容简介本书是根据教育部新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编写的。
本书关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书始终贯穿着思考与实践活动的论述,将学习该部分相关知识、技能、方法与陶冶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及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本书能更好地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和体育专业工作者自学的需要。
目录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第三节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二、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三、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三、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一、运动教育二、健康教育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一、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二、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一、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三、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二、学校体育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一、课程的含义二、体育课程的概念三、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学校体育学习题大全——体育院系教学与训练学习指导丛书作者:姚蕾等主编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4-4-1字数:版次: 1页数: 297印刷时间: 2004-4-1开本:印次:纸张:胶版纸I S B N : 00795包装: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 体育/运动 >> 体育理论与教学定价:¥当当价:¥折扣:83折节省:¥钻石vip价:¥目录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一、名词解释二、辨析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方法应用题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一、名词解释二、辨析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方法应用题第三篇课余体育篇一、名词解释二、辨析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方法应用题第四篇学校体育管理与科研一、名词解释二、辨析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方法应用题学校体育学模拟试题(一)学校体育学模拟试题(二)学校体育学试题主要参考文献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与案例作者:毛振明,于素梅主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 190000版次: 1页数: 185印刷时间: 2009-2-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胶版纸I S B N : 97838包装: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 体育/运动 >> 体育理论与教学定价:¥当当价:¥折扣:75折节省:¥钻石vip价:¥内容简介方法是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方法是科学性的?是艺术性的?还是具有特殊性的?如何选用体育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套丛书共有六本,它们是:《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巧与案例》、《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与案例》、《体育教学安全防护技巧与案例》。
学校体育学 第二章

运城学院教案(理论课)专业体育教育课程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暴丽霞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认识和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功能2. 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体能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3. 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重点: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作用教学难点: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方式:理论课教学。
2、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要给学生吃“现成饭”,不要满屏灌。
在表达策略上要有实有虚,有显有隐,有露有藏,有直观有抽象,通过不断诱导,激励学生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1、教具:教材、进度、多媒体课件等。
2、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案例和讨论相互穿插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
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development of students) (180分钟)引言:课堂讨论:1、你记忆中的体育课是什么样的?你理想的体育课应该是什么样的?体育课给了你什么?2、这样的体育课你喜欢吗(30分)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50分钟)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一)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1) 表现形式: 长度,围度,重量及相互关系.(2) 影响因素: 遗传,后天环境(3) 特点: 波浪式,阶段式;不均衡性“身长体轻”(二)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1 、神经系统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占主导,抽象能力比较差初中阶段------抽象能力提高,两个信号系统关系开始协调高中阶段------大脑结构基本达到成人水平2 、骨骼肌肉系统(1) 青少年儿童长骨快速增长,骨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2) 肌肉长度增加比较快,但肌肉耐力与力量比较差,恢复比较快------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3 、呼吸系统小学初中阶段胸廓就小,呼吸比较表浅, 频率比较快-------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4 、心血管系统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率比较快,每搏输出量低,心收缩力比较弱-------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三)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二)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三)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 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 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

体育课教学一、名词解释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是指通过理论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知识及方法的一类课。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是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或健康保健操作的一类课。
3、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为主的课。
4、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练习、技战术等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
5、综合课:是指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体育课。
综合课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如篮球)的新授与复习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如篮球复习与武术新授)的结合。
6、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或学期学习成果,并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考核的一种课,主要是对运动技能、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考核。
7、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工作安排的顺序与实践的分配等。
8、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9、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各项练习之和)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它直接反映一节课中学生实际进行身体练习的时间。
10、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和强度对机体刺激以及机体反应的程度。
11、生理测定方法:是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吸氧量、血成分、体温、心电图、肌电图等)来确定和测出学生生理负荷的手段或方式。
运动负荷的测定一般采用手测脉搏或遥测心率方式进行。
12、心率测定法:是在一节体育课中按时间间隔或活动前后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掌握与分析学生在课中心率变化情况的方式或手段,以此推断生理负荷是否合理。
13、心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心率指数=课中安静心率/课前安静心率14、备课: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5、集体备课:是指体育教研室(组)或同年级的体育教师在学年、学期或单元教学前集中起来,共同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的备课形式。
《学校体育学》说课稿

《学校体育学》课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学校体育学》。
本次说课分为五个部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
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新兴学科。
主要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共36个学时,修2学分。
2教材分析:本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第二版,由潘绍伟、于可红主编,本教材以思考、解释、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为全书的最重要的追求。
(学情分析:)该课程在第五个学期开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体育概论》等相关学科,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知识遗忘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参差不齐。
但是学生都亲身经历过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也正在体验着高校的体育教育,所以他们对体育教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此外,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能力强,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理解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开展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由13个章节构成,由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和体育教师等四个板块组成。
四、课程实施1重难点及解决办法充分考虑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学校体育学如何更好地与教学实践结合是需要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由此我确立了本课程的重点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块,难点是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于体育课程标准问题——潘绍伟(课程培训-培训课件)

身体育也逐渐兴起并成为各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热点。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体育是为 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劳动者、家庭妇女、高龄人和
残疾人等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机会。”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本身的需要
学校体育造就了一些既无参加体育意识,又 无参加体育能力的“体育毕业生”。学生的健康 水平有所下降。
学习领域五 社会适应 本学习领域体现了课程对学生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 获取体育与健康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体育与健康的学习 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学习, 学生将学习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知识,逐步增强合作 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养成关心集体和社会的习惯,
并将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 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 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 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 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 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 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 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较系统地学习一两种运动项目。 一、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解析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含义、意 义 1、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 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 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 进行改革、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 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2、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 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 水平的基本文件,他体现了国家对不 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 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 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潘绍伟

教育主管部门
文件性质
规范教学的指导文件
学 习 (教 学 )目 标 学 生 的 选 择 内 容 的 标 准 ,
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各地各校进行选择
无明确规定,各校弹性安排
教学时数
各地、各校依据学习目标和
学习评价内容 实际教学内容有所选择
依据水平目标,各地、各校将 学习评价标准 绝对性与个体性评价标准相结合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 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 水平的基本文件,他体现了国家对不 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 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 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精选ppt课件
11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 领性文件。
精选ppt课件
9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解析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含义、意 义
1、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 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 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 行改革、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突 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精选ppt课件
10
2、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精选ppt课件
6
二、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模式
(一)主要模式
1、健康与体育(保健体育)一门课程的模式
2、体育与健康课程分设的模式
3、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分设的模式
(二)共同的趋势:
1、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2、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融合
为一门综合课程。
精选ppt课件
7
健康与体育课程并为一门课程模式的好处
3
许多人也许在一天之内用不着挥动一 次手臂,一周之内无需将自己的身体腾 空一下,一月之内不必让自己的心率达 到每分钟100次,一年之内都没有搬运20 公斤重物的机会,我们远离各种体力活 动,而靠电视机、录象机、家庭影院、 拿操纵杆用红外线延长着手臂。
核心素养视野中的体育课程教学 潘绍伟 (共58张PPT)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本质观——生命教 育、生活教育。
体育与健康学科价值观——既追求生 物学改造,更追求整体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生活质量与完善人格。
“每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 领域的知识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 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 己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 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愿望,提供不同的 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 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 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经历和体验;提供独 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如果以现在执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 定的课时计算:基础教育12年的体育与健康课 程教学,每学期上16周;其中初三与高三的第 二学期分别提前四周、八周结束体育与健康课, 每位学生应该学了1092节体育与健康课。我们 认真仔细想一下1092节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给 学生带来了什么?作为课程开设前提必须追问 为什么要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设置 这么多学时?学生通过12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教学应该获得什么?应该改变什么?应该具备 什么?
何谓知识——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 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再生产知识的文化、社会、环 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 理念转变P8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学习 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 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 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获取何种知识, 以及为什么、在何时、在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 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P9
学校体育学 第三章

运城学院教案(理论课)专业体育教育课程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暴丽霞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认识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对于开展学校体育,提高体育工作效率的意义2. 了解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3. 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重点: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与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三、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方式:理论课教学。
2、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要给学生吃“现成饭”,不要满屏灌。
在表达策略上要有实有虚,有显有隐,有露有藏,有直观有抽象,通过不断诱导,激励学生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1、教具:教材、进度、多媒体课件等。
2、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案例和讨论相互穿插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
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The goal of ou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180分钟)引言:提出问题: 1.目的和目标的关系?2.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主?3.学校体育如何关注特殊群体?(30分钟)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30分钟)一、运动教育(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三)课余体育训练(四)课余体育竞赛二、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一)教育活动中的体育(二)家庭中的体育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30分钟)一、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目标(一)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二)不同指向的方向性(三)激励进取的前瞻性(四)具有一定的曲折性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1. 领域目标: 五大目标----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运动参与, 社会适应, 运动技能2. 水平目标:6 个水平, 水平1: 小学1----2, 水平2: 小学3----4, 水平3: 小学5---6, 水平4: 初中各年级, 水平5: 高中各年级, 水平6: 大学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一)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二)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三)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20分钟)一、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一)学生的需要1. 内容纬度:2. 时间纬度3. 学习的性质(二)社会的需要•过去的需要;•现在的需要;•将来的需要(三)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取向(一)“ 普遍性目标” 取向(二)“ 行为目标” 取向(三)“ 生成性目标” 取向(四)“ 表现性目标” 取向第四节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40分钟)一、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二、学校体育目标(一)总目标: 健康、知识与技能、运动兴趣与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运动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与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功能; 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体能发展, 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并能根据中 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 思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校体育实践中,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㈠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和科学化
㈠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启蒙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 动”向“课程”的转变。夸美纽斯、卢梭、巴塞多、 古茨姆斯、裴斯泰洛奇… 各国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从此 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立。 ㈡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 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 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 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一、运动教育
㈠体育与健康课程 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㈢课余体育训练
㈣课余体育竞赛
二、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
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㈡家庭中的体育
第二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特征 ㈠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㈡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㈢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体育—①—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②—与人体有关的身体活动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学校体 育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 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早 期础
体育运动是一个多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体育课程最终是为了教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 的社会有用人才。
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辩证的发展观是体育课程实施者必须具备的 思想武器。
第三节 体育课程的编制
体育课程的编制包括三个阶段:
㈠体育课程设计阶段 制定体育课程计划 制定体育课程标准 编写体育教材
㈣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
㈠学校体育目的 ㈡学校体育目标 ㈢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外体育活动目标、 课余体育竞赛目标、 课余体育训练目标
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内学校体育实 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一定的体育目的在体育课程领域 的具体化,是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 学习结果的陈述,它一般是由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明确 规定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学习领域是在体育课程中 按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即: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五个领域。 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目标:学习水平是根据学生的身心 发展特征,学生达到的体育课程目标的程度和所学习内 容的特点划分的等级。包括六个水平。 体育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 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标准。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㈠适应及社会适应 ㈡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
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㈠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 往能力 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 能力 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 作精神 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在学校体育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 本要求
㈠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㈡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 间 ㈢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 应能力 ㈣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 识
分析与思考
1.举例说明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的关系. 2.举例说明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3.举例说明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 关系.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 ㈠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㈡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
㈢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第三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
一、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㈠学生的需要
㈡社会的需要
㈢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取向
㈠“普遍性目标”取向 ㈡“行为目标”取向 ㈢“生成性目标”取向 ㈣“表现性目标”取向
一、课程的含义
㈠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对教师而言);
㈡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所 有经验”(对学生而言); ㈢课程即学科内容(对研究而言)。
二、体育课程的概念 ㈠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㈡体育课程是活动
㈢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师的行动计划
三、体育课程的特点 ㈠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㈡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
展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㈠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 姿势
㈡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㈢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 抵抗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㈠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 育活动
㈡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
动负荷
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㈠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
㈡学生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㈢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㈠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㈡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㈢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㈣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㈤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 本要求 ㈠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 ㈡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 锻炼的习惯 ㈢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㈡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㈢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身体发展的内容
促进身体形态发展
生长发育水平良好,体态 均匀健美,姿态正确 提高新陈代谢功能,及各 器官、系统工作效果 发展与健康、运动技能相 关的体能,提高基本活动 能力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身
体 发
提高身体机能水平
全面发展体能 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相对稳定阶段
段
阶 升
上
下 降 阶 段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准备部分
3、体能发展的适应性规律
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1、动作技能形成的心理规律 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动作的心理过程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 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①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心理特点: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转化的灵 敏性差,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特点:肌肉紧张,动作不协调,错误、多 余动作多。 教学任务:明确动作的正确概念,建立正确的 动作表象。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㈠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思想 奥地利的高尔霍夫尔:自然体育学派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美国的“新体育派” ㈡20世纪中期的学校体育思想 自然体育思想是战后初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 流 二战后建立的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国家一 般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体制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二、实用主义教育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 其影响 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 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A、恰当地运用示范、讲解; B、多采用辅助性练习与诱导性练习; C、多采用保护、帮助的方法。 ②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心理特点: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转化的灵 敏性有所加强,处于分化阶段。 动作特点:错误、多余动作减少,协调性提高, 但动作不够熟练、精确。 教学任务:加深对动作结构内在联系的理解, 提高动作质量,建立动作定型。
三、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
第四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
一、我国学校体育目的 二、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㈠总目标 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第五节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㈠体育与健康课(基本途径) ㈡课外体育活动(重要组织形式) ㈢其他体育健身活动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结构;
认识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对于开展学校
体育工作、提高体育工作效率的意义;
明确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应考虑的因素;
正确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 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 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 健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由此学校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运动教育、 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等 要素。
教学方法与手段:
A、大量采用各种练习法; B、随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动作; C、有选择的进行示范、讲解; D、加强身体素质练习; E、适当保护,尽量结束助力性的帮助方法。 ③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心理特点: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兴奋 与抑制相互转化的灵敏性高。 动作特点:完成动作准确、协调、轻松、自如, 达到自动化得的程度,形成了动力定型。
第一篇 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教学 第三篇 课外体育 第四篇 体育教师
第一篇 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了解到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 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脉络,从而 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任务:巩固与发展动作定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A、改进动作细节; B、反复进行成套动作练习; C、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 D、组织学生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相互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