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新史学》有感
史学之用与社会背景——梁启超《新史学》的读书报告

新旧史学与社会背景孔子著《春秋》,意在“拨乱世反之正”;司马迁写《史记》,意在“述往事,思来者”。
《汉典》对“历史”的定义为“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①历史是客观的、过去所发生的事实,经过史学家搜集编纂等文化活动,创造出史学这一文化产物。
而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问、一种文化,它深受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影响,也反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给予人类社会以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历史,是封建专制社会下的历史,它反映着封建专制的社会现象,也服务于封建统治下的政治、经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代的史学家各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以求资治通鉴之用。
但无论是哪一家的史书言论,终究是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而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受近代文化所启蒙感染的一代文人,倍感旧史学已不能胜任新时代的教化启蒙之务,在倡导新文化的同时,也意图能开拓出史学的新路。
梁启超的《新史学》一文,追古视近,批判旧史学的谬误与缺漏,倡导着一种能够适应新社会的新史学。
这种新倡导其实也是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史学家,对封建传统的旧史学文化的批判。
《新史学》一文分为6部分,分别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
首先在“中国之旧史”中,梁启超列举中国古代共计十种二十二类史学派别与著作。
而对其的评价为,虽然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量多而质滥,没有能够称之为开辟新史学的里程碑式著作。
这可谓是对中国古代史学的重重批判、狠狠否定。
在分析为何否定旧史学时,梁列举旧史学的“四蔽二病”——“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朝廷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若是没有的统一专制、强有力的朝廷,国家将是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正如今日的社会不能缺少一个于外高效服务、于内协调统一的政府一样。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的《新史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较为突出的思想是“史实至上”,它要求历史研究者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过度地投射到研究对象之中。
研究者应该遵循史实,尊重事实,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
这个思想对我产生的启示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客观看待事实,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事实之上。
此外,梁启超还提出了“三史并重”的思想,即对传统历史、文化史和社会史同等重视。
这让我有了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能力,并在自己的历史研究中注重从多个角度考察历史事件。
同时,梁启超也极力强调了历史研究者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地接受一切史料。
这也是一个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强调的重点,我们必须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边的事物,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梁启超也重视历史的价值观、道德价值、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运用历史服务现代”的思想。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明确发现历史对现代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总之,梁启超的《新史学》立足于“史实至上”的基础上,注重了历史的多方面研究和价值观的探索。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到很有收获,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不足,需要更开放、全面、批判性的思考去应对现实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梁启超《新史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思想值得探讨。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历史研究中要注重比较和联系。
他认为通过比较和联系可以发现历史事件的普遍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和联系思维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尤为重要。
其次,梁启超还关注了历史研究方法的革新。
他强调历史研究需要创新思维,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信息化设备等,以更高效、更精确的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史料,提高历史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的《新史学》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于历史哲学、历史方法的理论探讨,还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分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历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和历史研究的必然性。
首先,梁启超所提出的历史哲学理论非常精辟,其认为历史是“实践”和“思维”在人类社会中的结合。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历史和哲学的密切关系,更深刻地描绘了历史在人类意识形态、社会意义和人类审美观念中的价值。
通过历史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自我,更能认识到我们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其次,梁启超所倡导的历史方法论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他认为以往的史学研究过于注重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历史事件的诠释和发掘。
他提出了“精细分析”和“理论概括”的方法,旨在通过对史实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进而发掘出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其潜在的意义。
这种方法的使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知。
最后,我也从梁启超的《新史学》中深刻认识到历史研究的概括性和综合性。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不仅需要注重研究的深度,更需要关注研究的广度。
我们需要将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和思考,通过这种比较和融合,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的历史文化。
只有深刻理解历史的整体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演变。
总之,梁启超的《新史学》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学著作,其深刻的历史哲学和历史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获得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知。
我相信,这样的思考和认知,在我们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的道路上将具有重大价值和不可估量的意义。
除了梁启超的历史哲学和历史方法论以外,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分析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新史学》中,梁启超提出了“文化调查”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旨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于历史的影响。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新史学》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的一本书籍,读完之后我深受感悟。
梁启超这位大儒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启示性的观点,使我在历史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读梁启超所著的《新史学》,我感受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梁启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观点,他认为历史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智慧,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想象力。
在历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同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来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等的变化,进而获得更为宽广的人类文明历程的认知。
因此,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此外,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对于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的研究,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追寻和对未来的思考。
历史研究中的种种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本身,它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东西,这是对人类历程,人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历史的研究要有客观、公正、有价值的结果。
因此作为历史的研究者,我们需要保持开放态度,严谨为本,居于人类文明历程的视角,以时间与空间双重的跨越,通过尽量多的历史细节,推断、验证、裂变思想遗产,从而获得历史发展的真正意义。
总之,阅读梁启超的新史学,对我在历史学领域有了很深的启示,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我必须严谨将其权责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梁启超的《新史学》中,除了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外,还提出了历史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并且必须富有价值。
历史学家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坚守事实真相,以便进行更准确的推测和分析。
梁启超的新史学

苦阳子:重读梁启超的新史学——以史学借鉴导出政治变革的理由梁启超新史学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批判与创新精神。
他的新史学观是在对封建旧史学的反思与批判中形成的,也正是因此才展示了梁启超“新史学“的开创性功绩。
当下,中国正是”爆炒国学“与“红色记忆”泛滥之时,重温梁启超的“新史学“和”史界革命观“颇有现实意义。
晚清王朝时,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其所代表的皇权专制政治也已走到了尽头。
于是社会便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与”改革开放“的今日中国相比,晚清社会的转型是以政治转型领先,经济转型滞后为特征的。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晚清社会政治的变革成为决定和影响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救亡意识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渴望了解西方和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因素,并由此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改革要求。
从立宪到共和,从改良到革命,随着社会政治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晚清传统政治文化处于不断瓦解中。
这种政治形势,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思想文化和学术,因而也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社会的不相适应更加明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深感无史之痛:“中国史界革命之风潮不起,则中国永无史矣,无史则无国矣。
“所谓无史,并非中国没有历史,而是指中国没有与近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史学。
在新史学的倡导者眼里,就是没有“民史“、”国史“和“信史”为中心的史书,没有能够与民族独立进步、国家富强发展相关的历史学。
这意味着中国传统史学必须革新。
而恰恰正是这个时候,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极大地启迪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国家、民族、民权、平等等观念逐渐取代了朝廷、帝王、专制,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为新史学提供了价值内容。
于是,一批学者在批判旧史学之弊的同时,提出了创立中国新史学的问题。
在这场中国史学界批评旧史学的主战场上,其旗手竟不是“激进革命派”,而是一度被认为“改良派”的梁启超等。
梁启超在新史学的创建上,并非以“保守“姿态亮相,而是以革命的批判立场开局的。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梁启超,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者,近代中国著名学者。
年少时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国学根底深厚。
17岁(1890年)时追随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坚。
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直接接触并大力钻研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初步创建了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
代表作是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1902年的《新史学》。
1920年以后,梁启超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其史学理论体系臻于成熟、完善。
新史学理论专著有1922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1926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
梁启超思想敏捷、学识广博、学贯中西、不拘旧说、不守成见,极富开拓进取。
其辛勤劳作,著作等身,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堪称近代中国知识界的领袖。
尤其在史学领域更有建树,开辟了史学领域的新时代。
梁启超的史学理论体系要点略表如下:一抨击旧史学、倡导史界革命1 批判了旧史学的循环史观和复古观“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此误会历史真相之言也。
苛治乱相嬗无已时,则历史之象当为循环,与天然等,而历史学将不能成立。
孟子此言盖为螺线之状所迷,而误以为圆状。
”梁启超认为,那种“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是对历史发展螺线型进程的误解。
而“世界既进步之后则断无复行退步之理。
即有时为外界别种阻力之所遏,亦不过停顿不进耳,更无复返其初”。
这是对于循环史观一脉相承、出于同理的复古观的批驳。
2 对旧史学的历史功能、目的、范围、治史态度的解构梁启超认为旧史学是以孝道为中心的封建正统史学,起着对民众进行“三纲五常”为主的封建道德说教和为统治阶级“资治通鉴”的作用,为专制帝王、官僚等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目的是把广大民众驯服成奴性十足的“忠顺之臣民”,以保统治者万代基业、江山永固。
梁启超指出,旧史学范围狭窄,仅重视记载政治活动。
“旧史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在1895年所著的一本著作,它试图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探讨中国历史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启迪,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反思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
首先,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真谛在于研究当前问题”。
也就是说,历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过去的记录,更应该是我们理解当今问题、发现解决之道的工具。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今的问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根源,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案。
其次,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尊重事实,剖析原因,发扬精神”。
对于历史的研究,我们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现象,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实、分析原因,来探究历史背后的本质规律。
同时,在探究历史规律的同时,应该弘扬历史人物的精神,从而启示当代人们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最后,梁启超还提出了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观点。
他认为,把历史教育仅仅视为知识灌输,是对历史教育本质的误解。
相反,要通过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对历史的对话和思辨能力,从而塑造出具有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热情。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正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更好地解决它们,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读书无涯,这本书只是我的一份启迪,我会不断地去探索更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在1895年发布的一本著作,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本书启迪读者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不仅是一个过去的记录,而且是在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道路上的工具。
同时,历史研究应该尊重事实,分析原因,发扬精神,通过对历史背后规律的探究来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途径。
历史教育应该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阅读此书有助于激发读者探索更广阔的思想空间,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复杂问题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启超《新史学》有感
梁先生的《新史学》只有薄薄的十来页纸,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却十分深刻,虽然在本人来看其早期的观点有失偏颇,但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书中开篇就批判了中国的旧史学。
指出旧史学的“四弊”,“二病”并提出了对正统论的批判。
中后篇则提及以进化论等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史学进行从书写范例乃至思想内容的大改造。
他还在书中极力推崇环境决定论以及西式的英雄史观,文化史观。
我个人对中国的旧史学并没有太多的阅读积累,所以梁先生对旧史学的批判于我而言是一种老前辈的经验之谈,但对比于我所读过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先生对旧史学的评述而言,《新史学》中的批判更加的决绝,而这种对旧史学痛恨的态度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新文化运动。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中的“沉重打击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礼教”外,更多的指责它过于偏颇以至于割裂了现代人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联系,尔后顺水推舟的指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多麽的成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和魂洋才”。
我个人并不认同以明治维新的成功来指责新文化运动对今时今日古典文化传承有所缺失的恶果。
民国时代并不是没有传统文化的大师,奉行中庸之道的大师们不会看不到事情发展的两面性。
而且说到割裂传承,文革犹有甚之。
在我看来在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中日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封建专制在根基势力的差别。
论时间长久,中国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诞生于秦朝,而这套制度直至公元五世纪才传入日本。
论影响范围,从秦至清帝国的范围有多大,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就有多大。
论思想的深度,中国民众从小接受的忠君教育,足以使忠君观念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但日本幕府民众忠于幕府将军吗,各地大名忠于大将军吗,各为其主的武士忠于幕府将军吗。
所以新文化运动与明治维新并不能一概而论,在思想上宛如一盘散沙的日本知识阶层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但在中国封建主义深厚的土壤上,若非从根子上铲除这种封建思想文化,那么在中国西方思想中优秀的部分的传播只会举步维艰。
所以我很理解梁先生对旧史学的这种批判的态度。
因为若不是决绝的批判,中国史学断不会迈出新的一步。
书中梁先生对西方环境决定论的推崇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到底是什么决定文化呢?我们从小的教育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但是在原始社会,在人类还没有能力去改造自然的时候,他们赖以生存的采集经济,渔猎经济不是有环境决定的吗?
直至到了现代,我们所谓的经济,无论是虚拟的资本金融游戏还是实体经济,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一定量的物资,而这些物资都是由原材料--原始的农产品或矿产所加工而成,而这些原材料大部分的储量与产出难道不是由自然界所决定的吗。
换句话来说,我们现今的经济难道不也是有环境决定的吗。
假如某一国度的粮食由于气候而全面歉收,国家的经济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难道不是环境决定论吗?
以上只是个人有感而发,读此书学到了不少但思维发散的很远。
可能关注点不同,所思所想竟与史学联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