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作品解析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 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 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 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 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 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 术殿堂。
轮 船 码 头
沿街面
鸟瞰图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 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 美术馆。它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 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 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 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的确,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 生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 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 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 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 例如:叙事性。就像王澍在表达他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 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 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 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 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 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 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一. 材料方面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

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

“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

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

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融合人文、创造
共生"。

首先,王澍倡导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量的绿植和水体,以及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这些都是他对自然回归的理念的体现。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融合人文"。

他注重将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他会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顾自然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创造共生"。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是自然、人文
和建筑的共生之地,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交流,这些都是他创造共生的理念的体现。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念,不仅注重自然环
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和共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一片景观,更是一个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热爱。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的不仅是景观的美感,更是对环境、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呵护。

首先,王澍强调景观设计应该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
对自然地貌和植被的尊重和保护,不会随意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是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特点,让设计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善于利用当地的历
史遗迹和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呈现和传承。

此外,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还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他的作品常常能够给
人以温馨、舒适和安全的感觉,因为他深知设计不仅是为了美,更是为了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他注重设计与人的互动,使景观不再是冷冰冰的艺术品,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综合关怀和尊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希望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受到他的影响,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赏析

目录:1.王澍介绍2.作品介绍与分析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1.象山校区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为出发点,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为指导,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情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作品。

王澍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强调建筑应该能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以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此外,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尺度关系,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上。

他热衷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借鉴和传承,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他认为传统建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惜和传承。

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赋予了现代感。

最后,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

他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的问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区、家庭的关注,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他注重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通过创造舒适的空间,化劣为优,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澍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问题。

他的设计作品充满温度和情感,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好的空间和体验。

建筑师王澍作品

建筑师王澍作品

建筑师王澍作品建筑师王澍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风格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在王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王澍的作品充满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他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秉承着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观。

他在建筑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流水、花园和树木。

他的建筑作品如同一个生命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中,王澍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天长地久”的双层小房子。

这栋建筑位于北京,是王澍和他的妻子的居所,同时也是一个设计实验场所。

这栋小房子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阳台房的形态,它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玻璃材料,透明而轻盈。

王澍在这个作品中将建筑与周围的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

此外,王澍还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试图通过建筑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例如,他设计了一个名为“雅平”的住宅项目,旨在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

这个项目采用了天然材料和传统施工技术,既节约了成本,又保持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通过这个项目,王澍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建筑的认识。

除了以上两个作品,王澍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设计。

比如,他设计的“太阳便利店”是一座位于中国湖北省的小型建筑,它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形态,完全由当地的麦草和竹子搭建而成。

这个建筑在设计中融入了灵感来自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同时也追求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除了以上作品外,王澍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设计,有些是建筑,有些是景观,有些是装置。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崇受推崇,在国际建筑界也非常有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风格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同时也具有全球化的视野。

综上所述,建筑师王澍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风格在建筑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通过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自然共生、人文兼容的理想建筑空间。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王澍获在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后,被中国乃至国际建筑学者所熟知,他在创作的建筑以及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学以及中国建筑文学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其《死握手记》中的论文内容也主要是折射当前中国社会、建筑教育和建筑师自身塑造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从中对该现状引发建筑界发展的思考,其主要的思考内容,在他的死屋手记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本文就对王澍《死握手记》中的主要内容加以阐释,对其中的主要建筑理念进行解读,旨在能够全面了解该手记的主要的内涵,使中国建筑学者能从中有所领悟。

标签:王澍;死握手记;论文;建筑学阅读过王澍《死握手记》的人都有知道,该笔记是他在就读硕士答辩种,以《死握手记》这部著名的外国文献著作,将其对建筑学的认知进行的阐述,并以此对中国当前的建筑学进行严厉的批判。

不仅如此,王澍在答辩过程中,还将自己的答辩论文在答辩教室的全部肆意张贴,并妄加评论到,中国当前算得上为建筑师的人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杨廷宝,而另外半个人是齐老师。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老师和学者还是认为他的论文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介于他的表现对齐老师以及中国的建筑学的不尊重,则没有当年给与其学位,直到第二年,他再次答辩后,才将其学位证书颁发于王澍。

但是,也正是王澍这一《死握手记》版的论文,给中国诸多建筑学者以及建筑相关的设计师带来震撼,并与其警醒的作用。

因此,本文就王澍《死握手记》版的论文内容进行解读,希望其中的部分见解能够给中国建筑学者以借鉴。

1、解读王澍与《死握手记》王澍是中国较为著名的建筑师,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兼文人、工匠、哲学家、艺术家、建筑师于一体的著名学者。

首先,王澍生活中比较热爱书法和绘画,尤其是对中国的山水以及建筑图画有极深的感悟,在现实创作的作品中,也不乏的存在一定的山水以及人文色彩。

其次,王澍也被称为哲学家,主要通过《死握手记》中对中国建筑学的理解以及批判上可以得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作品赏析
目录:
1.王澍介绍
2.作品介绍与分析
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
王澍
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
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
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一篇叫做《业
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
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
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
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
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作品
1.象山校区
建筑师王澍
在象山新校园的
建造中体现了自
己的思考与主张。

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
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
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
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
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2.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建筑
形态以山、水、海洋
为设计理念。

第一层
为整体,但从第二层
开始,建筑开始分体
并倾斜,形成山体形
状。

加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岸的船。

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

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

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
约理念。

另一种
方式利用竹条
加入混凝土,在
表面展现竹的
纹理,体现环保理念。

利用江南水乡的细部元素,高墙,深院,坡顶,小窗,并于立面材质的配合使它的外貌有着明朗的形象和丰富的表情。

这些超过8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成就了博物馆的原材料,相当于把宁波的历史砌进了博物馆。

3.南宋御街
这条街有中国传统的建筑,也有学习西方的建筑,也有中西结合
的建筑,有的不一
定好看,但它在这,
就是一种存在,这
是真实的历史。


像以往的街道,不
是全部拆除后换成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建一些仿古建筑,纯粹的仿古建筑,而南宋御街却让我们感觉到了历史真实的存在,御街里有一个小展馆,一个在地面以下的玻璃架子,里面放有不同年代的石头,这些石头都是从御街底下挖出来的,通过考证可以发现这些石头从下往上居然包含了宋代,元代,清代三个时代的痕迹,这就是历史的一个剖面,透过这个小小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看到上千年的历史。

不像其他
地方,石头一铺,不知道底下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这里曾经存在过什么,发生过什么,无法体会到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

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时下的现代主义和国外浪潮彻底的摧毁了,对自己的那种文化的回忆包括生活的真实是丢失掉的。

启发
我们的时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如此多变的背景下,我们历史中的传统建筑物与现代的建筑物自然而然出现冲突与矛盾,面对这样的问题王澍是正面的面对它,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做到完美融合。

我们在研修和理解王澍作品时,需要更加的深入,需要带入时代的背景,人物间的关系,大自然的和谐,构建一栋建筑物就是在传达一种具有观感性的艺术作品,只有我们在其内容中夹杂当代人的反思与思考才能真正有意义。

王澍的作品有更加多的价值与意义值
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王澍本人有更多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多加学习而不是一味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