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绵阳中学高2015级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拟题袁先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2024年九省新高考适应性试卷语文(word版)

2024年九省新高考适应性试卷语文(word版)

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固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侯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高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高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教业。

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高中语文高考背诵篇目意象型开放型名句默写汇总练习(共三组200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背诵篇目意象型开放型名句默写汇总练习(共三组200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意象型名句默写汇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1.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也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2023大湾区二模面对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历史变迁,古人经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如唐宋诗词中“”。

3.2023年郑州三测"竹”深受中国历代文人青睐,常常出现于古典诗文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有“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还有“________,_________”。

4.2023年郑州二测秋天的风常常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3年郑州一测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杜甫和苏轼分别在《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和“”来以酒寄情。

6.福建省福州市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1)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

一样的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_______“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无际。

(2)银河又称银汉.河汉.星汉.明河等,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3济南一模古人常以月拟人,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态,如:“。

”8.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意象“杜鹃”和“子规”常在古诗中出现,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的“”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9.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哀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诗人们常用猿啼表达哀音,比如杜甫的《登高》中“”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福建省2024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英语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2024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英语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2024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英语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听力题1.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A. In a library.B. In a supermarket.C. In a restaurant2.What sport do the speakers both like?A. Running.B. Swimming.C. Hiking.3.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A. Pocket money.B. The value of money.C. Money saving.4.What is David busy doing?A. Visiting a flatB. Introducing a flat.C. Arranging a flat5.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he magazines?A. $50.B. $80.C. $100.听一段材料, 回答以下小题。

6.How many multiple-choices remain unfinished?A. 3.B. 4.C. 7.7.How did Linda perform in the free response questions?A. Fairly well.B. Just so-so.C. Quite badly.听一段材料, 回答以下小题。

8.What do we know about Venice at the beginning of March?A. It has a travel off-season.B. It has a wonderful concert.C. It has a traditional celebration.9.Why are the speakers going to make up?A. To show love for Venetians.B. To adapt to the local custom.C. To make themselves elegant.10.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 Husband and wife.C. Director and actor.听一段材料, 回答以下小题。

福建省福州市2021_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福建省福州市2021_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福建省福州市2021_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福建省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王国维标举的“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

在《词话》第36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对“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来加以补充。

他说: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紅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这里连用了“雾里看花”来比喻“隔”,都是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写景之病”。

接着,他又进一步举例说明“隔”与“不隔”之别:间“隔”与“不隔”之别。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

睛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乘烛游。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纵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 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 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2023届福建省部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3届福建省部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福建省福州市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新荷叶李清照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

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

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

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

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

安石①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安石: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隐居后屡诏不仕,“淝水之战”的指挥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蓬瀛”与“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

B.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表达祝贺长寿富贵的美好心意。

C.上阕描写了环境、祝寿人、侍女的不同凡俗,烘托了寿主的名望之高。

D.易安词以婉约著称,但这首祝寿词寄怀高远,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16.该词并非一般祝寿之作,而是别有寄寓。

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解答】(1)B.“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错误,根据诗句“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的意思是“兰芝一般的子侄们前来贺寿,身居高位的官员们充满庭院”,可知“簪笏”不是贺礼。

故选B。

(2)根据下片最后两句“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意思是“希望你能像谢安一样重新出仕,解救危难只为天下苍生”,这两句运用谢安的典故,谢安隐居后屡诏不仕,时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诗人借“时人”希望谢安“东山再起”,以喻作者自己企盼正在“东山”隐居的寿主复出做官,既表达对友人才能的赞美,也抒发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友人能够为国效力之意。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聚焦数据处理的量子计算技术有着广阔的影响范围。

正如有学者将其与第一台经典计算机或核武器诞生相提并论一样,在数字时代量子计算机算力巨大提升的潜在好处将是无穷的。

恰如我国“东数西算”>工程相关负责人所指出的,如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数字时代的算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生产力。

因此,量子计算正在成为各大国抢占军事、经济、科技各领域主导地位的新战略制高点,而量子计算机算力的提升除具备破解现有信息加密体系的潜力外,在很多新兴技术领域与行业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在价值。

首先,量子计算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这为所有需要大规模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了良策。

金融服务、药物研发、数据深度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新材料制造、交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气象预报等众多领域都将因量子计算机的逐步成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量子计算还具备为国防部门的战争预测、作战方案制定、作战评估与决策、指挥体系现代化提供巨大潜在帮助的可能。

其次,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两项技术,量子计算机的成熟还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步。

由于数据规模的急剧增长已逐渐逼近经典计算的极限,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因此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算力获得极大提升的量子计算机却能够支撑起人工智能基于海量数据深度学习的需要,因此有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迈向成熟。

最后,作为一项使能技术(能够对用户的能力或文化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技术),量子计算带来的算力飞跃,还有望对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多个基础科学带来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试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毎小题 3分)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 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

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

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

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

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

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B.Zipcar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的车辆,并提供车况和价格,便于会员用车。

C.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供便利。

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

B.发展分享经济能把过剩的资源重新利用,以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应对过剩和发展模式转型问题。

C.文章以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

D.发展分享经济需要政府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法制环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印第安营寨(美)海明威两个印第安人站在那里等着。

两条小划子在黑暗中出发了。

尼克听到桨声从前面那条小划子远远地透过夜雾传来。

两位印第安人快捷而有节奏地划着。

尼克依偎在父亲的怀里。

湖上很冷。

“我们去哪儿,爸爸?”“湖那边的印第安营寨。

一位印第安女士病得很重。

”他们拐过一道弯,一只狗吠叫着迎出来。

前面是剥树皮的印第安人棚屋的灯光。

又有些狗朝他们冲来。

一位年长的妇女端着灯站在门口。

里面一张固定在墙上的木铺上躺着一位年轻的印第安妇女。

她在分娩,已经两天了。

营寨里所有年长妇女都一直在帮她分娩。

男人们则都到听不见她哭闹的路那头的黑暗中坐着抽烟去了。

尼克和两位印第安人跟着他父亲和乔治叔叔进去时,她正喊叫着。

她躺在下铺上,盖着被子的身子高高隆起。

她的头侧向一边。

上铺躺着她的丈夫。

三天前,他用斧头重伤了脚。

他抽着烟斗。

屋子里味道呛人。

尼克的父亲吩咐让在火炉上热上水。

水热着的时候,他和尼克谈起来。

“这位女士要生孩子了,尼克。

”他说。

“我知道。

”尼克答道。

“你不知道。

”他父亲说。

“听我说。

她现在这样子叫分娩。

孩子想生出来,她也想生出孩子来。

她全身肌肉都在设法让孩子生出来。

这就是她为什么在喊叫。

”“明白了,”尼克说。

就在这时,印第安产妇大叫起来。

“啊呀,爸爸,能不能给她点什么药让她不再尖叫啊?”尼克问道。

“没办法。

没有麻醉药,”他父亲说,“但是她的尖叫不重要。

我听不到她的尖叫,尖叫不重要。

”上铺的丈夫翻了个身,面朝向墙壁。

厨房的女人示意医生水已热好。

尼克的父亲走进厨房,将大壶中的水倒出一半到脸盆里。

在壶中剩下的水里,他放进了包在手绢里的几件东西。

“这些得开水煮。

”他说,然后开始在热水盆中用从营地带来的肥皂揉搓双手。

尼克看着父亲两只手用肥皂揉来搓去。

他父亲一边细致全面地清洗双手,一边说话。

“你知道,尼克,孩子应该头先生出来,但有时却不这样。

如果头不先生出来,对谁都是问题。

也许我得给这位女士做手术。

过一会儿我们就能知道。

”双手洗满意后,他进屋开始助产。

“向后拉拉被子行吗,乔治?”他说,“我不想碰被子。

”稍后他开始手术,乔治叔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则紧紧按着那位产妇。

……尼克则为父亲端着脸盆。

手术进行了很久。

他父亲提起婴儿,拍打几下,让其呼吸顺畅,然后交给那位年长印第安妇女。

“瞧,是个男孩儿,尼克,”他说,“你觉得做实习医生怎样呢?”尼克答道:“行。

”他看着别处,不愿看他父亲做的事。

“嗯。

顶好,”父亲说着,将什么放进脸盆。

尼克没看。

“嗯,”他父亲说,“要缝几针。

你可看可不看,随意。

我要缝合刀口。

”尼克没看。

他的好奇心早已荡然无存。

医生朝产妇俯下身子。

她现在安静了,两眼闭着。

她脸色苍白。

她不知道孩子怎样,什么也不知道。

“上午我会再来。

”医生说着站起身。

“护士中午就到,她会把我们需要的东西都带来。

”他很得意,话很多,就像赛后更衣室里的橄榄球运动员。

“这次手术可发表在医学学术刊物上,乔治,”他说,“用折刀做剖腹术,用九英尺细接钩线缝合刀口。

”乔治叔叔靠墙站着,“嗯,你了不起,是的,”他说。

“应该看看自豪的爸爸。

此类小事中最受罪的是那些爸爸们,”医生说。

“我得说,他非常安静地承受了折磨。

”他将那位印第安人头上的毯子拉开。

他松开的手是湿的。

他踩着下铺边缘擎灯向里看去。

那位印第安人面朝墙壁躺着。

他的喉管已完全切开,身体压成的低洼处聚起一汪血。

他头枕左臂。

打开的剃刀刃朝上落在毯子上。

“把尼克带到棚屋外面去,乔治。

”医生说。

没那必要了。

他父亲擎灯向后移动印第安人的头时,站在厨房门口的尼克已清楚地看到了上铺的一切。

他们沿伐木大道向湖边走回时,天已要亮了。

“真不该带你来,尼克,”他父亲说,手术后的兴奋已无影无踪。

“让你经受这个,再糟糕不过了。

”“女人生孩子都这样难吗?”尼克问。

“不是,这是极少极少的例外。

”“他为什么要自杀呢,爸爸?”“不知道。

我想,他是受不了吧。

”“自杀的男人多吗,爸爸?”“不是很多。

”“女人多吗?”“几乎没有。

”“从来没有?”“哦,有。

她们有时也自杀。

”“爸爸?”“在。

”“死难吗,爸爸?”“不难,很容易,尼克。

要看情况而定。

”他们坐在船上。

太阳已升到了山顶。

一只鲈鱼跃起,湖面荡开一圈波纹。

尼克将手伸进湖水里。

在早晨的清冽中,湖水显得暖暖的。

大清早的湖面上,尼克坐在船尾,父亲划着船,他觉得他自己肯定不会死。

(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描写了尼克随父亲和叔叔到印第安营寨出诊的故事。

在出诊中他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冰山一角,看到了人与人的不同,引起他对人生的思考。

B.故事从湖上开始——乘船出诊,也从湖上结束——出诊归来。

湖是分界线,湖的这边是尼克熟悉的世界,而湖的那边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C.对印第安产妇的描述在文中只出现四处,但都浓墨重彩,展示了一个清晰、饱满的女性形象,一个面对难产的痛苦而坚持不懈、顽强的女性。

D.小说采用不动声色的叙述,在小说中不能直接找不到作者的影子,只能感受到叙事者声音的存在,但在字里行间已将深沉的思想传递给了读者。

5.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尼克父亲的形象。

(5分)6.小说开头结尾划线处的描写暗示了主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梁启超的1927年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

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

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

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

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

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

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