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七年级统编版《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积累“忏悔、矜持、孱头”等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文中对小桃树的描写方法,如外貌、动作等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小桃树的形象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桃树的生长历程,分析小桃树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掌握文中描写小桃树的语句,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变化。
学习通过物来表达情感和志向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小桃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包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对生活的希望等。
引导学生将小桃树所代表的精神内化为自己面对挫折时的勇气和力量。
三、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和小桃树的象征意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桃树生长的艰难环境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一些小桃树或者其他在艰难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在恶劣环境中努力生长的植物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回答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棵小桃树》,讲述的就是一棵在困境中顽强生长的小桃树的故事。
”2.简单介绍作者贾平凹,以及他的一些写作风格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品析语言,感受“小桃树”形象,体会作者对它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了解散文中的双线结构。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不仅被作者清新、优美、含蓄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更为作者屡遭挫折却不屈命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作者感悟生活后思想感情的结晶。
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感受一下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请同学们再次深情朗诵课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品析语言,感受“小桃树”形象。
品读课文,来感受一下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呢?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小桃树的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1)引导学生抓住“委屈”“瘦瘦”“黄黄”等词进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赏析——本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桃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小桃树从土里拱出芽来的样子,表现了小桃树的弱小,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2.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这两句话写小桃树虽然弱小单薄,但是生命力顽强,开满了花朵。
尽管这样,却没有蜜蜂、蝴蝶飞过,表现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3.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1)“俯”“挣扎”运用动作、神情描写,“千百次”运用反复手法,写出了小桃树在风雨中坚强勇敢的斗争情景,表现了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的精神。
一棵小桃树-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棵小桃树-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并复述主要内容;2.能够读、写、说出文本中的关键词汇;3.听懂、说出文本中的重点句子;4.能够通过阅读故事,体验桃树孕育生命的力量,感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培养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复述;2.重点词汇的认读、理解和运用;3.重点句子的听写、朗读和思考。
教学方法1.阅读教学法;2.讨论交流法;3.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法;4.情感教育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阅读教学思考组织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教学内容;2.让学生集体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一张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树木的思考;3.了解学生们对树木的认知。
教师讲解1.给学生讲解故事背景;2.精讲故事情节;3.辅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的关键词汇;4.重点讲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树木的特点。
讨论交流1.讨论故事内容,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复述故事;2.定期问答,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3.讨论学生对故事感受,培养对生命的关爱之情;4.吸收学生优秀观点及课堂精华,学生轮流发言并交流。
语言学习1.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关键句型,强化对句型的认读;2.引导学生运用关键句型梳理故事内容,培养学生思辩能力;3.定期帮助学生巩固句型应用,让学生熟练运用。
形象语言1.借助故事中的描写,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词美句;2.引导学生掌握表现方法、进行自我展示和表达。
第二课时: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听力训练1.教师播放录音或自己朗读故事,让学生跟读;2.定期听写关键词汇、关键句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口语训练1.教师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2.学生轮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3.教师通过点评等方式,提升学生说话水平。
读写训练1.让学生自己读故事,注重发音规范;2.引导学生自己写故事,复述故事,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第三课时:情感教育学生作品展示1.要求学生通过画画、歌唱、小故事等形式,自由创作自己所感悟的故事;2.让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以鼓励、点评的方式指导学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于小桃树成长过程中的感悟。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一点,我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小桃树在逆境中成长的顽强精神。今后,我还需要子帮助他们克服难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增进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展现个性,发挥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表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茁壮”、“倔强”、“憧憬”等,以及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汇的书写、读音和用法,以及学会欣赏和模仿这些修辞手法。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小桃树精神的感悟。这说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比较拘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观察与写作”主题展开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也展示了观察练习的成果。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学,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和活动。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关注与热爱;
-创设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作者,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
-写作技巧的运用: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生活、描绘事物的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棵小桃树》中作者如何通过观察描绘出小桃树的生命历程。这是对我们写作技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它帮助我们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让作品更加生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将观察到的景象融入文字,表达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词:挚、疏、凌、涩、窥、瘦等;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桃树的形象特点;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感悟作者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详细理解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理解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9《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 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
《一棵小桃树》选自七下第五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情思。
今天,让我们跟随杭州市文溪中学上官素荣老师,一起在春日中走进《一颗小桃树》的教学设计,探索这节玩转“托物言志”的课堂背后的教学意义与魅力!教学目标1. 自读了解小桃树的特点;2. 理解文中物我之间的相似点;3. 把握托物言志类文章的特点及写法。
教学重难点1. 自读了解小桃树的特点;2. 理解文中物我之间的相似点;3. 把握托物言志类文章的特点及写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热身游戏:如果你想变成一个大自然中的某一物,你想变成什么?开心和不开心时分别要做什么?事实上,大家知道大自然的这些物是没有情绪的,这些情绪都是谁给予的?俗话说“草木本无心,因人显其志”,著名的清朝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以我的眼睛看外物,外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情感色彩。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认识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任务一以我观物主问题:这是一颗怎样的小桃树?任选词语填空,概括小桃树的形象特点,并说说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把握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品读小桃树“脆弱可怜—乐观顽强”的双重特点。
任务二我之色彩主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我”?模仿黑板上第一个桃子的板书结构,小组讨论第二个桃子的板书,并上台展示。
展示要求:1.解读要求:清楚告诉大家所在语段,并分析理由。
2.朗读要求:大声、有感情朗读,并注意语段中的数量词、形容词、动词等的朗读设计。
3.板书要求:字迹端正,并与第一个桃子结构相照应。
观看视频,了解贾平凹的坎坷的写作之路任务三物我关系主问题:“我”和小桃树是什么关系?“我”和小桃树是什么关系?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作者借写小桃树,表达自己的什么人生感悟?作者想借小桃树表达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成长的痛苦与希望,还有自我的价值与实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算不错,但仍有一些疑问和不明白的地方。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可能还存在一些盲点,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句式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以及精彩句式,如“羞涩”、“蓓蕾”、“破土而出”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文章结构分析:指导学生理解《一棵小桃树》的篇章结构,掌握作者如何通过描述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来组织文章,表达主题。
-情感体验与表达: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审美鉴赏: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体会贾平凹散文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词汇语境理解:学生往往对词汇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文章深层含义解读:学生需要理解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的描写,隐喻了人生的成长过程,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棵小桃树》的篇章结构、贾平凹散文的特点以及小桃树的象征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感悟生命的美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19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重点)2.多角度分析小桃树形象。
(重点)3.探究作者与小桃树之间的感情。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一株植物,她牵动着你的思绪和情感,你见证着它的成长和磨难。
贾平凹先生就有这样一棵小桃树,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羁绊,贾平凹先生甚至为它写了一篇散文《一颗小桃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看看他与小桃树有什么故事。
活动一朗读感知:探寻小桃树的成长轨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提示:注意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选择喜爱的小节自由朗读,屏幕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范读、比读,多角度交流点评朗读效果。
4.朗读感知:小桃树的成长轨迹,并向小组其它成员描述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埋下桃核、春来抽芽、缓慢生长、苟且存活、花开惨淡、风雨洗礼活动二辨读思考:不同角度看桃树再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小桃树的形象特点。
从文本中探究——他人眼中的小桃(1)从文中寻找其他人对小桃树的态度。
奶奶:这种桃树儿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爷爷:喜欢服侍花,却从来不去理会小桃树。
蜜蜂和蝴蝶:从未恋过它,从未飞过它。
大家:谁也不理会它,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2)其他人认为小桃树是怎样的?(无视、没出息、不好看、可怜)2.从文本中探究——你们眼中的小桃树可采用这样的句式:这是一棵的小桃树,从它可以看出。
预设:①这是一棵单薄弱小的小桃树,从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可以看出。
②这是一棵卑微孤独,无人理睬的小桃树。
从它长在角落,无人关注,几乎被人忘却时萌芽。
成长的过程中,也几乎无人理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联系实际导入
1.问:同学们最爱的卡通人物是什么?为什么呢?
2.导入托物言志类文章特点。
1.说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并回答理由。
1.联系学生实际,导入“托物言志”类文章。
2.温故知新
1.复习《紫藤萝瀑布》主旨分析过程。
2.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1.复习《紫藤萝瀑布》分析过程。
2.学生分享时及时板书及点评。
1.与组员讨论自学内容。
2.上台分享小组结论。
1.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2.训练演讲能力。
5.独立自学,探究文章主旨
1.强调自学要求,布置自学任务。
2.巡视学生,给予适当指导点拨。
1.找出文中的“我”的成长经历,对照小桃树的成长经历思考,作者从小桃树身上明白了什么道理。
1.培养独立思考、批注的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体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3.归纳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2.作为本单元两篇状物散文的第二篇,本文篇幅较长,作者叙写黄昏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相比于《紫藤萝瀑布》精妙的景物描写,本文的教学更侧重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的能力,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
2.训练归纳整理的能力。
3.培养类比联想的能力。
6.小组讨论并分享
1.组织学生讨论并巡视。
2.学生分享时及时板书及点评。
1.与组员讨论自学内容。
2.上台分享小组结论。
1.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2.训练演讲能力。
7.小结提升
1.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并点拨提升。
1.思考本课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归纳。
1.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归纳方法。
1.复习“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3.独立自学,梳理文章内容
1.强调自学要求,布置自学任务。
2.巡视学生,给予适当指导点拨。
1.阅读课文,归纳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及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写在学案上。
1.培养独立思考、批注的阅读习惯。
2.训练归纳整理的能力。
4.小组讨论并分享
1.组织学生讨论并巡视。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1.第五单元选文体裁多样,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本单元的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进行描摹,因此阅读这类文章要先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体验“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景”“物”,最后运用类比联想传情达意。
幼稚天真,读不懂人世的大书,脾性坏,心境老
长到院墙高,被猪拱折,大家嫌它,奶奶护着浇水
忘却,懊丧对不起
回家为奶奶奔丧
第一次开花,骨朵不繁,雨中花瓣零落,
俯下身去又挣扎起来,顶端 保留着欲绽的花苞
惋惜,怜悯,忧伤
安慰,感激
教学反思
1.文章很长,要注意把控时间。
2.把大的任务拆分出来,让学生有的放矢。
3.留时间归纳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对“托物言志”类文章接触较少,以前曾学过的多数是《白杨礼赞》一类比较直白的作品,因此要学生学会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去理解这类文章,需要搭好脚手架,帮助学生领会,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
2.本班学生基础较好,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因此课堂容量应适当加深,注重课堂生成,再加以引导点拨。
8.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学评》
2.拓展阅读《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
1.记录作业并按时完成上交。
板书设计
我的经历
小桃树成经历
我对小桃树
的情感
生在山里
种在角落,破土而出,长得委屈
大家笑话它没出息,不再理会
执着,期待
城里求学,自知渺小,学习奋斗,渴望轰轰烈烈大干一场
二尺来高,样子猥琐
自豪,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