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8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提纲(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怀疑与学问》提纲一、全文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二、两个分论点:(1)3-5段: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6段: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三、全文结构1、中心论点(1、2段)2、第一个分论点(3-5段):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一层:(3、4段)对于传说应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相信第二层:(5段)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3、第二个分论点(6段):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的作用1、提出中心论点,引用名人名言作论点,简洁有力2、引证法,证明中心论点五、3-5段的分析1、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结构层次:第一层:(3、4段)对于传说应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相信第二层:(5段)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3、论据第四段事实论据:三皇五帝的例子、腐草为萤的例子/第五段道理论据:引用孟子的话4、论证方法(1)例证法:作用——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真实、典型的直接证明了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引证法:作用——引用孟子的话,权威、可信的直接证明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对比论证法①第四段第二句:作用——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地论证了对于传说尧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便相信,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②第五段第一、二句:作用——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地论证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
六、第六段的分析1、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注意:本段第一句是过渡句,作用:承上启下)2、结构层次②——⑤②——⑧⑥——⑧①提出分论点⑨——113、论据事实论据(第6-8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求学的例子4、论证方法及作用(1)例证法:作用——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求学的例子,真实典型地直接论证了在不断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怀疑与学问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认识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和互动探究问题的答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怀疑的正面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素养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主旨及关键词•掌握思维方法:质疑、怀疑、探究三、教学难点•贯彻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1.引入新课•让学生表达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喜爱,并引出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并了解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接受本课的主旨。
2.阅读与理解•供给素材:《怀疑与学问》阅读文章•提供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文章,并记录文章重点词汇和句子,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感受。
3.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搜寻资料解决问题,包括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包括社会现象等。
•提出问题示例:有哪些科学家的探究遇到了阻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查资料,把握本文主旨和作者观点。
4.思考和探究结果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科学的角度下探究问题。
5.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类似的科普文章,比如著名的《怎样解读科学新闻》等,并探讨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可开展课外研究课题,如“推崇远离日光”的危害性”等。
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关键词和主旨。
•能够辨别作者观点和态度,并从实证分析,以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述。
•能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在科学化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8课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习目标
1、掌握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 如何分层次递进论证。
2、理解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和引 用论证法的作用。
3、培养怀疑精神;学习中要敢于怀 疑,善于研究。
文体知识: 议论文知识回顾
①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_议__论__。
②议论文三要素:_论__点__、_论__据__、_论__证__。
本文的中心观点…… 。
• (举……的事例;从……的角度; • 从……方面; 引……的话; • 把……比喻为……; • 把……和……在……方面进行对比)
第六段论证思路:
首先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纳上面几段所论述的 共同论点“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后半句 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做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些根 据不能亲自看到,只能靠传说,而传说的 东西不能轻信,必须有怀疑精神。
关系:怀疑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 问的前提。二者是条件关系。
2.找出本文的过渡句,说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书二】
过渡句: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 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❸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4.第五段中的“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 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 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 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 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 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5.试分析第6段论证思路。【P65练2】 拓展链接:如何写好论证过程 • 首先提出……观点(分论点); • 然后用…材料(方法)论证了…观点(问题) • 接着用…材料(方法)论证了…观点(问题) • 最后得出……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证明了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小册子知识点:18 怀疑与学问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小册子知识点:18 怀疑与学问18 怀疑与学问1.生字注音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大儒(rú)譬如(pì)塾师(shú)停滞(zhì)腐草为萤(yíng)2.多音字难(nàn)苦难(nán)困难便(biàn)随便(pián)便宜3.形似字辩(biàn)辩论辨(biàn)辨别萤(yíng)萤火虫莹(yíng)晶莹儒(rú)儒家濡(rú)相濡以沫塾(shú)私塾熟(shú)熟悉瓣(bàn)分瓣辫(biàn)发辫荧(yíng)荧屏萦(yíng)萦绕孺(rú)孺子牛蠕(rú)蠕动4.词语解释(1)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2)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3)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4)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运动或发展。
(5)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6)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7)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8)不折不扣:不打折扣。
(9)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10)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
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关于“治学”的名人佳句(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2)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张载(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4)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5)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标】 1.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递进式结构进⾏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故事导⼊ 有⼀只鹅,在很⼩的时候就被主⼈放到⼀个⼤肚长颈的瓶⼦中养着。
鹅的⾝⼦窝在瓶⼦的肚⼦⾥,脖⼦刚好能伸到瓶⼝之外。
每天主⼈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养尊处优很快就长⼤了。
当鹅的⾝⼦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从瓶⼦⾥被拿出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分离? 请⼤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分离。
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的疑问? ⼆、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
1920年毕业北京⼤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探究课⽂,明确结构 1.通读课⽂,提取本⽂的中⼼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家找找看,课⽂哪⼀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组合作完成,找出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定有许多⼝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论点和论题的区分: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 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结构式是词语或词组。
请判断以下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敬业与乐业( 论题 )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论点)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都不是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点 )
2.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3.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怀疑与学问
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文章的总论点。 第二部分:(3—6)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 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研读第四、五段:
1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2. 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3. 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 部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 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8 《怀疑与学问》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它要求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只有经过怀疑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掌握知识。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因此,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学问家们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名言警句: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XXX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XXX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XXX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XXX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XXX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XXX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演练
第②段划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 ,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 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 (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 元素周期表……
(万维钢《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
【参考答案 】
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
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
【答案解析 】
“据说”的意思是根据别人说。表达此信息的来源并非发言人
,信息的真实性不确定。作者并不肯定阿基米德故事的真实性,所
以“据说”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 法的名言警句。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 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命题点 议论文词语能否删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1)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议论文语言要求严谨,没有疏漏,否 则所提出的论点就站不住脚,严谨性是议 论文语言的第一要求。
(2)解题思路
①表明态度(一般不可以删)。 ②解释词语的含义。 ③定性。如“比较”“相当”“几乎”等词语表示程 度;“大约”“可能”等表示估计;等等。 ④分析删除后的表达效果。如果删去,原来……的意 思就变成了……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 。 ⑤阐述词语的表达效果。XX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 严密性。
以后,进一步加以分析,提出证明论点的论据,组织论证过程,也就是“ 本论”。问题经过分析,证明论点是正确的,最后需要向读者再作一番交 代,这也就是“结论”。
2.方法技巧 ①分析论证思路,首先要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什么任务:从什么地 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还要注意的一点是, 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 ②然后在弄清楚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 “接着”“最后”一类的词语。
中心论点 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须步骤
分论点二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方法拓展
分析论证思路,把握论证结构
1.考点解说 论证思路是作者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 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
问题(结论)”的思路组织文章。 一般议论文总是先提出问题,点明论点,也就是“引论”。问题提出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怀疑与学问
思考探究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 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 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 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承上启下的关 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答题时,尤其要注意开头的表述。开头的内容一般是提出……中心 论点或引出……论题。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 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逸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 等。
真题演练
请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 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 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 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 ,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 ;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 ,成就人生之美。
2.要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 料”。
示例: ①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③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 知道一切。(高尔基) ④学贵精不贵》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 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 提示:1.可以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来论证观点 。
(《华声文萃》2018年11期)
【参考答案 】
首先提出本段论点(全文分论点):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然后,运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引用哲人的话和举滴
水穿石、铁杵磨成针等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回扣论点:通
过文火慢炖、细水长流,人的意志品质得到锤炼和塑造(耐
心成就意志之美)。
积累拓展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 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 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 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 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么看?
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 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
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 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 ”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 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是说“要抱怀疑的态 度”,第二个“常常”是说“和书中的学说辩论”,“怀疑” 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是说“评判书中的学 说”,第四个“常常”是说“修正书中的学说”,“评判”是 “修正”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