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积累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积累一、单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前人之述备矣备: 详尽( 2 )连月不开开: 指天气放晴( 3 )薄暮冥冥薄: 迫近,接近( 4 )沙鸥翔集集: 停息( 5 )不以物喜以: 因为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的“衔”“吞”二字有何妙处?“衔”“吞”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广阔浩渺、气势非凡的特点。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二、三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只是为了传达出游人的“览物之情”。
B.第四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

( 5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还
专项训练6 -9-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 2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3.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文章是从三个角度来写的:①未游西湖时,从听觉角度概写(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游 西湖时,总写全景(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游西湖时,具体描写近景( 湖上影子……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 4.文章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
专项训练6 -3-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前人之述备.矣
备: 详尽
( 2 )连月不开. 开: 指天气放晴
( 3 )薄.暮冥冥 薄: 迫近,接近
( 4 )沙鸥翔集. 集: 停息
( 5 )不以.物喜 以: 因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水边上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 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写“太守乐”做铺垫,反映太守治理有方,滁地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4.选文第二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写了哪几乐? 日暮醉归图。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二、三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只是为了传达出游人的“览物之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精选阅读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精选练习姓名班级座号(一)《陈涉世家》节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
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⑵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呜”等办法的原因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卜封的人要他们“卜之鬼”,于是就照着做了。
B.这样做增加了神秘感,使大家认为鬼神都在帮助陈胜,增强了信心。
C.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大楚兴、陈胜王”的信念和起义队伍的威信,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D.为了制造革命舆论,争取群众的支持,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鸿鹄”比喻,陈涉的“鸿鹄之志”是4.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5.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2024_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相与:③是.日更定矣是:④上下一.白一:2.选出下列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湖中焉.得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念无与乐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D.相与步于.中庭战于.长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西湖空旷简约、雪白静谧的雪夜之景。
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假如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2.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3分)()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3.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
(3分)()A.不以.臣卑鄙 B.以.其境过清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D.以.中有足乐者4.翻译下列句子。
(2分)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6.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A文段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5篇(含答案、译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注释】常平:官仓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甫冠.,名闻四方(2)讽.富人自实粟(3)欧阳修见其文,奇.之(4)力能动.权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2)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3)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3.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4分)二、是仪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大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公有马鞍在库,为鼠所伤,库吏惧,欲自缚请死,冲谓曰:“待三日。
”冲乃以刀穿其单衣,若鼠啮者入见谬①为愁状。
公问之,对曰:“俗言鼠啮衣不吉,今儿衣见啮,是以忧。
”公曰:“妄言耳,无苦。
”俄而库吏以啮鞍白②,公笑曰:“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
”竟不问。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有删改)【注释】①谬:装作。
②白:禀告,报告。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鼠所伤____________(2)竟.不问______________2.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若鼠啮者入见谬为愁状3.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曹冲是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①,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②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③,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有删改)【注释】①赢粮:余粮。
②疽(jū):毒疮。
③旋踵:掉转脚跟。
指退缩。
4. 对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子/ 卒也/ 而将军自吮其疽/ 何哭也?1B. 子卒也而将军/ 自吮其疽/ 何哭也?C. 子/ 卒也/ 而将军自吮/ 其疽何哭也?D. 子卒也/ 而将军自吮/ 其疽何哭也?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
6. 吴起何以能够在诸侯之战中胜率这么高?三、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管仲得其所欲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
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
”鲁君欲杀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
初三语文上册部分现代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看下面要求)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自董卓已.来()然操遂能克.绍()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既帝室之胄.()2.下列加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遂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欲信.大义于天下小信.未福,民弗孚也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3.下列四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6.在文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近期目标是;最终目标是;他主张在内政上应遵循的方针是;在外交上的方针是;并指出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另一路是。
7.诸葛亮认为应用什么策略对待曹操?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策略:原因:8.你认为诸葛亮建议刘备“跨有荆益”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9.联系全文,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说明刘备是个什么人?1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2.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3.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
3分()(2分)
A.不以臣卑鄙 B.以其境过清
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D.以中有足乐者
4.翻译下列句子。
(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6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A文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銍、酆、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文段
道光二十一年,英人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岗三元里。
里民愤起,号召各乡义勇,枪械云集,四面邀截。
英兵窘迫不能出,死者二百余人,毙其梁帅伯麦。
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重围。
时,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人数万人。
是役也,英人为之丧胆。
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
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
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
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装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
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
(选编自《广东军务记》)
【注释】①梁帅:大头子,带兵的高级军官。
②逆夷:指英国侵略军。
③未刻:下午一时到三时
1.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2分)()
2.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3. 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愿是天生的贵种吧)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
D.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4. 写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3分)()
A.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围困(英国头领义律赶紧逃跑,又被当地人层层围起来)
B.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当时互相呼应参加战斗的有三个乡共一百人)
C.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有的被坑水冲走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D.柄镶宝石,映日不可逼视(刀柄上镶有宝石,对着太阳不能逼真地看)
5选出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是利用老百姓都拥护扶苏、项燕,于是就联合扶苏,项燕一并起义,依从老百姓的愿望。
B.A文段叙述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C.“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至数万人。
”描写了佛山人民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场景。
D.“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说明了三元里人民有勇有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14分)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②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③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④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⑥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注】①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②江乙: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③果诚:果真。
④子:你。
⑤长:做……首领。
⑥甲:军队。
1释划线的词语。
(4分)
①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②群臣莫对()
③兽见之皆走()④故遂与之行()
2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D.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4对这段文字的意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借助狐假虎威的故事讽刺荆宣王昏庸无能,看事情愚蠢
B借助狐假虎威的故事告诫荆宣王不要上昭奚恤的当
C借助狐假虎威的故事说明要有强大军队的原因
D借助狐假虎威的故事说明北方国家害怕昭奚恤的原因
四、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③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1解释
(1)召而数之公前()2寡人闻命矣()
2断句
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
3翻译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这种以
的语言进行讽刺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5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