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胜利C.日星隐曜曜:光芒D.把酒临风把:持、执(2)下面句中划线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阴风怒号B.去国怀乡C.锦鳞游泳D.然则何时而乐耶(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

B.第三、四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C.作者在文段中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D.作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宋)苏轼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荀巨伯》回答1~6题(10分)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①攻郡。

友人与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疾,不忍委②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③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④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胡贼:指少数民族入侵的军队。

②委:丢弃。

③辈:指同一类的人。

④班:返回。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 .值胡贼攻郡 值:赶上,遇上B .子令吾去 去:离去C .败义以求生 败:失败D .而敢独止 止:停,留下来 2.对句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败义以求生 以:连词,相当于“来” B .贼既至 既:副词,相当于“已” C .而敢独止 而:连词,相当于“却”D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以:介词,相当于“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4.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吾)远来相视 B .(我)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C .(却)而入有义之国 D .(贼)遂班军而还5.对故事中的荀巨伯所表现出的美好品德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B .注重友情 舍己为人 C .关心友人 热爱国家 D .讲究义气 主持正义6.反复阅读文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60字左右)(4分)(二)阅读课外文言文《陈元方舌辩袁公》回答7~12题(23分)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子仪大度汾阳王①宅在亲仁里,大启其第,任人出入不问。

麾下将吏出镇来辞。

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帨汲水,役之不异仆隶。

他日子弟列谏,不听,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隆赫,而不自崇重,贵贱皆游卧,*等以为虽伊、霍②不当如此。

〞公笑谓曰:"尔③固非所料。

且吾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

向使崇垣扃户④,不通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

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诸子佩服。

鱼朝恩⑤尝修具邀公,或言将不利公,其下愿裹甲以从。

子仪不许,但以家僮数人往。

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子仪告以所闻。

朝恩惶恐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

〞(选自"智囊") 【注释】①汾:郭子仪,封汾阳郡王。

②伊、霍:伊,商汤之臣;霍光,受汉武帝顾命辅佐昭帝。

皆是历史上的名相。

③尔:你们。

④崇垣扃户:围墙高立,门户紧闭。

⑤鱼朝恩:宦官,恃宠骄横,后为唐代宗下令缢杀。

【阅读指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人欲而人不非之。

〞这二句评语,古往今来的文臣武将梦寐以求其一而不得,郭子仪却当之无愧地囊括了。

选文的两个事例分别表现了郭子仪的光明磊落、平易近人、宽宏大量、坦诚相见。

他的洞察世事、为人之谋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大启其第.( ) (2)麾下将吏出镇来辞.( )(3)鱼朝恩尝.修具邀公( ) (4)或.言将不利公( )2.以下句子中加点"以〞的意思和用法一样的两项是( )A.以.袅拥覆B.*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C.构以.不臣D.子仪告以.所闻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2)非公长者,得无致疑。

4.结合文章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解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解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目录1.胜人者先自胜2.王冕传(节选)3.赵威后问齐使4.六一居士传(节选)5.王翦将兵6.傅显迂缓7.北门之管(节选)8.卫灵公天寒凿池9.宋人酤酒10.荀巨伯探病友11.甲与乙相善12.公卢之谏13.乐不思蜀14.孔文举年十岁15.齐鲁夹谷之会(节选)16.狗监17.触龙说赵太后(节选)18.师旷论学19.创鹜之报20.吕氏春秋·贵因21.晋献文子成室22.孺子善谏23.庖夫24.孟子见梁惠王25.庄周家贫26.二翁登泰山27.范蠡浮海出齐28.文天祥传(节选)29.郑板桥开仓济民30.答谢中书书31.食喻32.张元饲弃狗33.太祖弹雀34.武帝游宴见马35.罗企生拒谢桓公36.梅圣俞诗集·序(节选)37.束氏狸狌38.子产论政宽猛(节选)39.李泰伯改字40.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1.劝学(节选)42.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3.朱文公受骗44.临江之麋45.亭林先生神道表胜人者先自胜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六卿请复.A B薄.如钱唇(《活板》)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钟鼓不修.战而.不胜C D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答】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译】②期年而有扈氏服。

【译】3.本文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论及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且在某些观点上不谋而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③心窃乐之________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一)岳阳楼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 备⎩⎨⎧ 前人之述备.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薄⎩⎨⎧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号⎩⎨⎧阴风怒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极⎩⎨⎧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夫大国.,难测也惊⎩⎨⎧ 波澜不惊.与蒙论议,大惊.曰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阴⎩⎨⎧朝晖夕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乃⎩⎨⎧乃.重修岳阳楼 去后乃.至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而⎩⎨⎧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嗟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2.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 悲 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其 民 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 其 君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表达作者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对自己是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对滕子京有慰勉和规箴之意。

B.迁客骚人是因个人得意和因“外物美丽”而乐,古仁人们是因天下之乐而乐。

C.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D.全文采用了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尽情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训练四:整篇训练王导其人[清]陈康祺周顗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

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①,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①游宴,周顗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

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周顗(yǐ):两晋时大臣、名士。

下文的琅琊王睿,东晋元帝。

桓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

王导,元帝即位后任宰相。

①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①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①戮:同“勠”,并力,勉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举目有江河之.异/何陋之.有B.因相视流涕./临表涕.零C.王导愀然变色.曰/声色.俱厉D.众皆收泪谢.之/长跪而谢.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何 以 济 3.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短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 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然⎩⎨⎧颓然.乎其间者 蔚然.而深秀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发⎩⎨⎧野芳发.而幽香 舜发.于畎亩之中归⎩⎨⎧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溪深而.鱼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行者休于.树之⎩⎨⎧山间之.四时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者⎩⎨⎧名之者.谁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其.西南诸峰 颓然乎其.间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其 西 南 诸 峰 林 壑 尤 美 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琅 琊 也 2.作 亭 者 谁 山 之 僧 智 仙 也 名 之 者 谁 太 守 自 谓 也3.太 守 与 客 来 饮 于 此 饮 少 辄 醉 而 年 又 最 高 故 自 号 曰 醉 翁 也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B .作者在本文中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

C .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

D .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反复强调“醉”“乐”二字,“醉”为表象,“乐”为实质,最后将“醉”“乐”统一,揭示了文章的“与民同乐”的主旨。

B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衬托出了全文的主旨。

C .本文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且生动精练,写景时,动静结合,而且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D .作者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读来只觉神采飞扬,摇曳生姿,但给人单调重复之感。

训练四:整篇训练兴利赈灾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①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①。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注释】①殍殣(piǎo jìn):饿死的人。

①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①佛事:佛教,求神拜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术甚备./前人之述备.矣 B .吴人喜竞渡./故五月渡.泸 C .近岁遂著为令./令.初下,群臣进谏 D .因.之以成就民利/因.地制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 岁 两 浙 唯 杭 州 晏 然 民 不 流 徙 皆 文 正 之 惠 也 3.范文正是如何赈灾的?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得⎩⎨⎧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苟⎩⎨⎧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勿相忘 苟.全性命于乱世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之⎩⎨⎧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而⎩⎨⎧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 1.鱼 我 所 欲 也 熊 掌 亦 我 所 欲 也 2.生 亦 我 所 欲 也 义 亦 我 所 欲 也 3.一 箪 食 一 豆 羹 得 之 则 生 弗 得 则 死4.呼 尔 而 与 之 行 道 之 人 弗 受 蹴 尔 而 与 之 乞 人 不 屑 也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于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B .本文强调虽然只有贤者有“舍生取义”的“本心”,但是若其他人坚持不丧失本性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贤者。

C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食物,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 .本文开头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义重于生”,当两者不可以兼得的时候,要“舍生取义”的道理。

(2)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这对日常饮食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第一段中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阐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第二段分析达官贵人“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既有自家的原因,又有周济别人的原因。

训练四:整篇训练梁上君子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陈寔①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①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选自《后汉书·陈寔传》)【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县)人。

①稽颡(qǐ sǎnɡ):叩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止.于梁上/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乃.起自整拂/去后乃.至C.自.投于地/太守自.谓也D.令遗.绢二匹/深追先帝遗.诏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3.读完这个故事,你认为陈寔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步练习郭子仪以国事为重[宋]司马光郭子仪①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①,不相能①,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

”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①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①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注释】①郭子仪:唐代名将,和后文李光弼,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

①牙将:副将。

①不相能:不能和睦相处。

能,和睦,此义只用于“不相能”这个词组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