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古诗阅读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宋)范成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古诗词鉴赏专项练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共5分)满江红[清]XXX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XXX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9.这首词是XXX的中秋节述怀之作,其中用典手法颇有特色,如:上阕的“①”是借XXX“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的现实,引出激昂的忧愤之情;下阕的“青衫湿”则是借XXX 《琵琶行》之语,写自己因②而落泪的孤独困境,表达深切的③之情。
(3分)10.XXX与《木兰诗》中的XXX都是巾帼英雄,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结合这首词和《木兰诗》的内容,简要比较一下这两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有何不同。
(2分)答:【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活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迂回地反应了革命者插手革命前的庞大矛盾的心情,逼真感人。
【解答】(1)本题考察诗词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汗青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希望或情感。
词上阕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两句一句化用汗青典故,一句是XXX自己的经历与情感提炼。
XXX写下这首《满江红》的1903年中秋节,正是中国四面楚歌的时期,清当局腐败能干,列强环伺,中华民族处于悬崖的边沿。
下阕“青衫湿”则化用了XXX《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表现词作者今后踏上了寻觅知音、寻求女性自在、寻找民族解放的道路。
可见作者其时处于孤独窘境,内心无比的凄凉。
(2)本题考查诗歌人物形象的比较与分析能力。
XXX的这首词,通过层层的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
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
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
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
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
自号“东皋⑤子”。
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
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二)山夜调琴[唐]王绩促轸⑥乘明月,抽弦对白云。
从来山水韵⑦,不使俗人闻。
(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
③凫:野鸭。
④莳:移植。
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嘨”句,东皋由此而来。
⑥轸,用轴转动弦线。
促轸,拧紧弦线,使调门更高些。
这里即指弹奏。
⑦山水韵,抒写山水之乐的曲调。
唐吕才《东皋子集序》载王绩“雅善鼓琴,加减旧弄,作《山水操》,为知音者所赏”。
1.根据古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面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以疾罢归(_____)A.完了B.撤销C.免去②终于家(_____)A.指人死B.最后C.终归,到底2.选出下面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①以《周易》、《庄》、《老》置床头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①河渚间有仲长子光者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C.①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②好饮酒D.①自著《五斗先生传》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为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4.联系《野望》,选出对“不使俗人闻”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让刺史等官僚听到,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这些音乐。
B.不让那些“驱犊返”的“牧人”听到,因为他们俗务繁忙,没有时间来听雅乐。
C.作者向往隐居生活,《山水操》这样的乐曲只弹给知音欣赏。
2022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二)--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2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二)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2中考语文考前冲刺精选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
(19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乙】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
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①俯览,遂忘箠辔②之劳。
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
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③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④)【注释】①遶(rào)观:四顾,环视。
②箠(chuí)辔:马鞭子、马笼头。
③惟深:和尚的法号。
④柳开:北宋散文家。
天平山:在今河南林县西,是林虑山的一部分。
1.“记”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
类别定义台阁名胜记在修筑亭台楼观、观览名胜古迹时所撰写的文章。
山水游记模山范水、专门记录亲身游历的文章。
书画杂物记专为记述书画和其他器物、物品而题写的文章。
人事杂记专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
1.联系所学过的文章,以下类别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石潭记》为山水游记B.《核舟记》为书画杂物记C.《醉翁亭记》为人事杂记D.《岳阳楼记》为台阁名胜记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九年级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一

九年级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一语文试题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口口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1分)(2)口口口口口,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1分)(3)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吹伤了那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王磐《朝天子.咏喇叭》)(2分)(4)《陋室铭》一文的主旨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分)(5)把杜牧的《泊秦淮》默写出来。
(4分)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我听见有人chuòqì(),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pīlì(),全体都震悚起来。
(3)尽管yǎnyǎnyīxī(),他还是不情愿死。
(4)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yǐnjīngjùdiǎn()。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B.吊脚楼因地制宜,依山而建,每根木柱、每片青瓦都闪烁着山城文明的光芒。
C.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
D.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码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受到”改为“得到”)B.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国家典藏文物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展览规模、档次、文物等级最高的一次展览。
(“规模”后加“最大”)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在作怪。
(“大多数人”前加“由于”)D.第十一届全运会,刘翔享受到了城市主干道为其封路、增派警力为其站岗,甚至在刘翔比赛时,出现了手持盾牌的防暴警察。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古诗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课外古诗阅读考点训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注释】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②庞公:即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阅读全诗,根据已有内容,补全批注。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注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②。
【注释】①翻:义同“反”。
②晓种:报晓的钟。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 ________________ ”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____ ”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九日送别[唐]王之涣蓟庭①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②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①蓟庭:地名。
②菊酒:即菊花酒。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五、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临江仙[明]王世贞迟日三眠浑似柳,起来徐步闲庭。
中年风物易关情。
不知因个甚,撩乱没支撑。
我笑残花花笑我,此时憔悴休争。
来年春到便分明。
五原无限绿,难染鬓千茎。
1.“我笑残花花笑我,此时憔悴休争”两句堪称神来之笔。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神”在何处?2.读懂诗词要咀嚼关键字句。
请你从“浑似柳” “撩乱没支撑”“难染鬓千茎”三处来分析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③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④。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3.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4.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九上课外古诗词练习(一)月夜忆舍弟杜甫1.默写:——————————,——————————--——————————,——————————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3分)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3分)(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长沙过贾谊宅①唐刘长卿默写:——————————,——————————--——————————,——————————[注]①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
②栖迟:淹留。
③楚客:指贾谊。
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4.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
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在古代是押韵的。
(1分)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6.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4分)18.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分)19.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4分)(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1题。
(4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韩愈默写:‘——————————,——————————--——————————,——————————【注释】①左迁:贬官。
唐宪宗元和14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视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
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
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抒发了诗人途径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B.一、二句先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如生前煊赫声势,后写其覆灭迅速,两者形成讽刺性鲜明对比。
C.三、四句写汉文陵普普通通而普通人纷纷拜祭,表现对汉文帝谦和、仁爱和俭朴的敬仰。
D.诗中的“崩”既指秦始皇已死,又指秦王朝迅速灭亡,还指秦始皇墓因年代久远已经崩塌。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抒发诗人情感。
B.诗歌后两句笔锋突转,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C.全诗感情激烈,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D.全诗语言犀利,用词准确,在浓墨重彩的笔触中显示出厚重的力量。
(二)北山(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释】排闼:把门挤开直撞进来。
3、下列对两首诗中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北山》中一、二句写春天来了,绿水涨满湖河及水塘,让人感到春水盈盈,春意浓浓。
B.《北山》中三、四句,叙述诗人因长时间欣赏落花及芳草以致回去得太晚。
C.《书湖阴先生壁》中一、二句写自然环境,点明湖阴先生住处的清雅幽静。
D.《书湖阴先生壁》中三、四句写碧绿的水环绕着田地,高山也急迫地把绿色送给人们看。
4、下列对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山》一诗意境宁静明丽,表现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B.《书湖阴先生壁》诗歌格调新鲜活泼,表现了春天山水风光带给人的美好享受。
C.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把自然景物状写得生动可爱。
D.两首诗都写景抒情,将生动的描写和热烈的抒情、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联领起“恨别”,“四千里”写了战乱之久,“五六年”写了离家之远。
B.颔联中“草木变衰”写出了草木的盛衰变易,与下一句“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家忆弟的深情。
D.尾联回应“胡骑”句,表达了诗人听到司徒已攻克河阳,正趁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的消息后的高兴心情。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中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中的“恨别”。
B.本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D.全诗运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四)踏莎行(晏殊)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7、下列对古词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表达闲情雅致 B.描绘自然美景C.叙写别后思绪 D.抒写壮志难酬8、下列对古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细草愁烟,幽花怯露”,表面上看起来只是景物的叙写,但“愁”和“怯”表现了词人极细腻的情思,有一种忧愁的情态和颤惊的感觉。
B.“时时海燕双飞去”一句以“海燕双飞”反衬人的孤独,海燕双双飞去,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C.“香残蕙炷”一句中借室内点的蕙香被一段段烧成灰暗示着主人公生活情趣高雅,喜爱焚香夜读。
D.“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一句以反问寄托了极深远的怅惘之情。
(五)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9、下列不属于诗歌所描绘的江村长夏生活趣事的一项是()A.江水弯曲绕村流 B.燕子梁间来去自由C.老妻画纸作棋局 D.儿子敲针作钓钩10、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写出了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B.诗歌第二句中的“事事幽”是提挈全篇旨意的字眼。
C.诗的颔联和颈联对仗都非常工整。
D.诗歌一反杜甫诗歌的特点,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六)渔家傲记梦(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1、下列不属于上片所描绘的梦境中的景象的一项是()A.海天辽阔水雾迷茫 B.云朵卷动飞涛叠浪C.星光闪烁千帆飞舞 D.大河奔流月光流转12、下列对词的评价不准确的一项()A.这首词秉承了李清照婉约词的风格。
B.词的上下片之间,一问一答,语气衔接。
C.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的志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D.这首词把真实的感受融入梦境,虚虚实实,格调神奇。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1],人遂呼为一瓢道人。
道人化于澧州[2]。
澧之人,渐有得其踪迹者,语予云:“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
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3],后失律畏诛[4],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馀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
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
又十馀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
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
又为人画牛。
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
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道人栖古庙中。
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5]:‘为我召僧来礼忏。
’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馀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
’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
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曰:‘可覆我。
’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
遂覆而埋之。
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
”余闻而大异焉。
【注释】[1]鄂岳间:指湖北湖南一带。
鄂,湖北鄂城,代指湖北。
岳:南岳衡山,代指湖南。
[2]化:即死。
澧州:地名,明洪武九年,隶常德府,在今湖南境内。
[3]裨将:副将。
[4]失律畏诛:没有按规定办事,怕被斩首。
[5]祝:指庙祝,旧时庙里管理香火的人。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A.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 B.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C.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 D.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盛()(2)市()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
4、选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一瓢道人的癫狂怪诞?5、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你所了解的一瓢道人。
(二)弘农子(作者自称)游卞山之阴,遇乡叟巾不完,屦(草底鞋)不全,负薪仰天,吁而复号(号哭),因就.而讯诸:"抑丧而未备乎,抑有冤而莫诉乎,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叟致(给予,归还,引申为放下)薪而泣曰:"逋(拖欠)助军之赋,男狱于县,绝食者三日矣。
今将省之。
前日之逋,已货.其耕犊矣;昨日之逋,又质其少女矣;今田瘠而频播之莫稔(收成),货之靡售。
且以为助军之用,岂一一于军哉?今十未有二三及于戎费,余悉为外用。
又黠吏贪官,盈索万变(超额索费名目万变)。
去无所之,住无所资(去没地方去,修建房子又没有钱),非敢怀生,奈不死何!"弘农子闻其言,且助其叹,退而省,于世万类中最为民害者,莫若虎之暴,将赋之以警贪吏,庶少救民病。
(《较贪》杨夔)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A.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 B.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C.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 D.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就()(2)货()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今十未有二三及于戎费,余悉为外用4、因拖欠助养军队的赋税,“乡叟”家中遭遇了哪些变故?5、选文内容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三)(周敦颐)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认为……贤能)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诽谤,说坏话)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宋史周敦颐传》)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A.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 B.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C.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 D.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语()(2)徙()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4、短文写了周敦颐“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的哪些事情?请分别概括。
5、从短文中你看出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四)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守关击梆。
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培养品德的场所),而事每劫(约束、阻碍)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东轩记(节选)》苏辙)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余昔少年读书A.余昔/少年读书 B.余/昔少年读书C.余昔少年/读书 D.余昔少年读/书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堪()(2)故()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4、作者对颜回的评价前后变化很大,请具体说说。
5、结合文意,谈谈颜回生活观的现实意义。
(五)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同榜登科的人)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追求名誉),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固执不通达),吾不以为病。
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固陋。
与其骄傲,毋宁固陋)”﹔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就很少的)”﹔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