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专题十三古诗文阅读典例精析古诗词的分类及鉴赏方法一、古诗词的分类古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宋代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二、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篇一」(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8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中,“”,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4分)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4分)答案:(一)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各2分,共4分)2.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4分)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5.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分)16.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2分)答案:15.(共2分)逐移16.(共2分)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
(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5题。
(一)(4分)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6.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17.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答案:16.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
评分标准:意对即可。
共2分。
17.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
共2分。
(四)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中考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佳句。
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B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
A.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B.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D. 苏轼的《赤壁赋》答案:B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的诗句。
A. 李白B. 王之涣C. 王勃D. 杜甫答案:C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
A. 王维的《山居秋暝》B. 陶渊明的《饮酒》C. 杜甫的《登高》D. 李白的《将进酒》答案:B5.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的诗句。
A. 李清照B. 辛弃疾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的生平。
答案:张若虚,唐代诗人,其生平资料较少,但以《春江花月夜》一诗闻名于世。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哪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注意事项:1. 请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 答题时请使用黑色签字笔或圆珠笔,字迹清晰。
3. 请在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要超出答题区域。
4. 请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要折叠或涂改。
5. 考试结束后,请按照监考老师的指示,将答题卡交回。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必刷题]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7db11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4.png)
[必刷题]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诗人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李商隐2.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布衣”指的是什么?()A. 官员B. 平民C. 将军D. 皇帝3. 以下哪首诗是王维创作的?()A. 《登鹳雀楼》B. 《鸟鸣涧》C. 《夜泊牛渚怀古》D. 《凉州词》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晏殊5.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绘了哪种自然现象?()A. 潮汐B. 草木荣枯C. 雨雪D. 风云变幻6. 以下哪个成语出自《史记》?()A. 破釜沉舟B. 画龙点睛C. 亡羊补牢D. 指鹿为马7.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是什么意思?()A. 说话B. 高兴C. 讲解D. 说服8. 《离骚》是哪位诗人的代表作?()A. 屈原B. 宋玉C. 嵇康D. 陶渊明9. 以下哪个诗句出自《诗经》?()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10.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发生在哪个章节?()A. 第一回B. 第七回C. 第十四回D. 第二十一回二、判断题:1. 《庐山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2.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出家为僧。
()3. 《师说》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4. 《满江红》是岳飞表达抗金救国壮志的词作。
()三、填空题:1.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下一句是“______”。
2.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下一句是“______”。
3. 《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的下一句是“______”。
4. 《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的下一句是“______”。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专题十三古诗文阅读典例精析古诗词的分类及鉴赏方法一、古诗词的分类古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宋代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二、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题一刘贡父旧与王荆公(王安石)甚款,每相遇必终日。
荆公为参政,一日贡父访之,值其方饭,使吏延入书室。
见有草稿在砚下,取视之,则论兵之文也。
贡父善强记,一过目辄不忘,既读复置故处,念:“吾以庶僚谒执政,径入其便座,非是。
”复趋出,待于庑下。
荆公饭毕而出,始复邀入座。
语久之,问:“贡父近为文乎?”贡父曰:“近作《兵论》一篇,草创未就。
”荆公问所论大概何如,则以所见稿为己意以对,荆公不悟其窥己作也,默然良久,徐取砚下稿裂之。
盖荆公平日论议欲出人意表,有同之者,则以为流俗之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 刘贡父旧与王荆公甚款.(融洽)B. 贡父善强.记(勉强)C. 值.其方饭(恰逢)D. 草创未就.(完成)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 荆公为.参政陈胜自立为.将军B. 则以.所见稿为己意以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 默然.良久吴广以为然.D. 荆公饭毕而.出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值其方饭,使吏延入书室。
②则以所见稿为己意以对4.写出你对(王安石)“默然良久,徐取砚下稿裂之”的看法。
(3分)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5分)夕阳楼唐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提示]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
作者的知己萧浣被贬,诗人登夕阳楼(此楼为萧浣任职时所建),触景生情,感慨无端,写下这首情致深惋的小诗。
(1)第一句中的“绕天愁”一词写出了作者愁绪的怎样特点?(2分)(2)宋代诗人谢芳得评价诗的三、四两句时说:“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
‘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
”你如何理解三、四两句所表达的内容?(3分)二(甲)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
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
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
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
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
间关①转徙,教授汾、晋间。
中书粘合珪(人名)开府于相(地名),瑛赴其聘,遂家焉。
与良田千亩,辞不受。
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有果得黄金百斤。
其不苟取如此。
——选自《元史列传八十六隐逸》(有删节)(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官名),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票,令老仆艺①蔬自给。
都御史鄢懋卿(人名)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
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节)【注释】①间关:辗转。
②艺:种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良田千亩(送给)B.遂家焉(家庭)C. 署南平教谕(委任)D.懋卿恚甚(恼怒)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 士犹以文辞规进取可以为师矣B. 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其如土石何C.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搜于国中三日三夜D. 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不足为外人道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
②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4.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杜瑛和海瑞的什么优秀品质?请根据文意作简要评析。
(4分)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两小题。
(5分)怀天经、智老①,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②。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③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①天经,姓叶,名天经,诗中“儒先”——儒学前辈,即为此人,住北栅;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智老精于禅学,即为此人,住“西庵”。
诗中的“客子”即诗人自己,因客居苕溪故称。
②固穷:安于穷困。
③纶巾鹤氅: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这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分)(2)这首诗的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进行赏析。
(3分)三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誊清。
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④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⑤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出售、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④蚩:傻,无知。
⑤翦翦:小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居.善药(聚积,搜集)B.冀.速已(希望)C.未尝诣.取直(前往)D.清逐利以活.妻子耳(快活)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清逐利以.活妻子耳属予作文以.记之B.清之.取利远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其.远取利皆类此其.如土石何D.则.怫然怒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②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4.宋清经商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4分)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看叶宋·罗与之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1)第一句描绘了春天怎样的景物特点?(2分)(2)这首诗歌含蓄而富有哲理,请就此作赏析。
(3分)四奇士陈俞,字信仲,临川人。
自京师落第归,过谒伯姊,值其家病疫,闭门待尽,不许人来,人亦无肯至者。
俞欲入,姊止之曰:“吾家不幸,罹此大疫,付之于命,无可奈何,何为甘心召祸?”俞不听,推户径前,见门内所奉神像,香火甚肃,乃巫者所设也。
俞为姊言:“凡疫所起,本以蒸郁熏染而得之,安可复加闭塞,不通内外!”即取所携苏合香丸十余枚,煎汤一大锅,先自饮一杯,然后请姊及一家长少各饮之。
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去巫具,端坐以俟之。
巫入,讶门开而具撤,作色甚怒。
俞奋身出,掀髯瞪眼,叱之曰:“汝何物人,敢至此!此家子弟皆幼,病者满屋,汝以邪术炫惑,使之弥旬弗愈,用意安在?是直欲为盗尔!”顾仆缚之,巫犹哓哓辩析,将致之官,始引伏请罪。
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乞私责。
于是鞭之三十,尽焚其器具而逐之。
邻里骇慑,争前非诮,俞笑不答。
翌日,姊一家脱然,诮者乃服。
又尝适县,遇凶人凌弱者,气盖一市。
为之不平,运拳捶之死而遁。
会建炎初元大赦获免。
后累举恩得缙云主簿以卒。
终身不娶妻妾,亦奇士也。
(选自宋?洪迈《夷坚志》,有删改)【注】①弥:满,超过。
②哓哓(xiāo):争辩的声音。
③诮:责问。
④累举:连续应举。
⑤主簿:官名。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过谒伯姊(拜访)B. 讶门开而具撤(惊讶)C. 是直欲为盗尔(只,仅仅)D.争前非诮(责怪,非难)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 本以蒸郁熏染而得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将致之官辍耕之垄上C. 尽焚其器具而逐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 为之不平公输盘为我为云梯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去巫具,端坐以俟之。
(2)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乞私责。
4. 奇士陈俞的“奇”具体表现在哪里?你怎样看待文中的巫师?(4分)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木芙蓉(南宋)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1)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木芙蓉”怎样的特点?(2分)(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3分)五(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未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⑨,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⑩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
徐人至今思焉。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 ①密、徐:密州和徐州:徙:调任。
②河:黄河。
③时:及时。
④屦(ju):粗布鞋。
⑤涂潦(1ao):路上积水。
⑥侪(chai):同辈,同类的人。
⑦锸(cha):锹。
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
⑨岁夫:明年的夫役。
⑩虞(yu):忧虑,戒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是.岁,河决曹村(这) B.河势益暴.(残暴)C.增筑故.城为木岸(老) D.使.官吏分堵而守(派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虽禁军宜为.我尽力项燕为.楚将B.公庐于.城上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C.民心乃.安凡三往,乃.见。
D.以.虞水之再至以.光先帝遗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②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4.苏轼抗洪守城的故事,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回答。
(4分)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5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一、二两句中,诗人以对偶的形式写出了山河的什么特征? (2分)(2)有人说“泪尽”“又”字非常好,请你对此作简要赏析。
(3分)六国朝尚书刘南垣公,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①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