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
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
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
遂开门纳众。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
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
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
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
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
③击柝者:打更的人。
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B. 使击柝如故(原来)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
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
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椰子椰子开之,有汁如乳,极甘香,自别是一种气味。
中又有一块瓤,形如瓜蒌,上有细垄起,亦白色,但微虚。
纹若妇人裙褶,其味亦如其汁。
又,着壳一重白肉,剐取之,皆可与瓤、糖煎为果汁,色如白酒,其味如瓤。
然谓之酒者,好事者当日强名之。
取其壳为酒器,如酒中有毒,则酒沸起。
今人皆漆其里,则全失用椰子之意。
(1)“但微虚”中“但”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评析“纹若妇人裙褶,其味亦如其汁”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今人皆漆其里,则全失用椰子之意”,作者认为“用椰子之意”是什么?【答案】(1)只,只是(2)围绕“比喻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回答即可。
示例: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瓤上带有褶皱的情状。
(3)围绕“以椰壳为酒器,测试酒是否有毒”回答即可。
【解析】【分析】(1)“但微虚”中的“但”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意思一样,只,只是的意思。
(2)认真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把“椰子”的纹理比作是妇人的裙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说明瓤上带有褶皱的情状。
(3)通读文意可知,古人用它的壳作为酒器,如果酒中有毒,那么酒就会沸腾起来。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只,只是⑵围绕“比喻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回答即可。
示例: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瓤上带有褶皱的情状。
⑶围绕“以椰壳为酒器,测试酒是否有毒”回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因此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因此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别变、安顿别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别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咨询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降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要紧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如此做各有啥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往后,还间或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个地方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缘故。
C好似。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别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终再依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③连月不开________④春和景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初三期末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共5篇,再附送5篇)一、商於子家贫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④先生过而尤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诗不云乎:乃造⑥其曹⑦,执豕于牢⑧。
言将以为殽⑨。
今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⑩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⑪者也。
”(选自明•宋濂《文宪集》,有删改)【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hǐ):猪。
③轭(e):车辕前端驾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尤:抱怨,指责。
⑥造:到。
⑦曹:群,这里指猪群。
⑧牢:关养牲畜的圈。
⑨殽(yáo):通“肴”,鱼、肉一类的荤菜。
⑩服田:用牛、马驾车耕田。
⑪激:情绪激烈、偏激。
1.解释词语。
(4分)①宁毋先生过而尤之过:②子乃反怒而弗答弗:③终日不能破一畦终日:④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顾: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今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3.君主若想实现国家大治,从文中可获得哪些治国方法?(3分)答案:(1)①使……听到;②间或,偶然;③经过;④竟然,却。
(2)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3)选贤举能,任用贤良。
文段借古喻今,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用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译文:商于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
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
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论语》十二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5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节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学而不思则罔(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有是哉(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D.卫君待子而为政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分)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甲、乙两文的特点。
(4分)曹刿论战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7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
⑨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牺牲玉帛( )(2)肉食者鄙( )(3)门官歼焉( )(4)公伤股(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分)(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分)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鱼我所欲也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不若手足之贵也( )(4)予子冠履(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B.所欲有甚于生者万事莫贵于义C.故不为苟得也必不为。
何故?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分)(2)万事莫贵于义也。
(2分)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3分)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保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④⑤D.①②⑤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的观点。
(2分)富贵不能淫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
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⑤拜而死。
[注释] ①弘范:元军统帅。
②张世杰:宋军将领。
③泫然: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同“救”。
⑤乡:同“向”,面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天祥泫然出涕( )(3)富贵不能淫( )(4)吾事毕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B.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C.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D.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分)(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2分)4.乙文中,文天祥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有关“大丈夫”的思想主张?请简要分析。
(4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7分)[甲]《富贵不能淫》全文[乙]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
家贫樵①牧,挟书诵不辍。
及为诸生,志圣贤学。
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
居父母丧,逾大祥②,始食盐酪③。
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
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
衣食粗恶。
或遗之衣,见道殣④,解以覆之。
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
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 ①樵:砍柴。
②大祥: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
③酪: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
这里指正常的食物。
④殣:饿死的人。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划两处)(2分)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B.必敬必戒(告诫)C.挟书诵不辍(停止)D.或遗之衣(给予,馈赠)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分)(2)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2分)4.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和礼。
这在罗伦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试举例分析。
(4分)5.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请结合甲文中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4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困于心,衡于虑( )(3)王数封我矣( )(4)而子辞(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分)(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分)3.给下面句子断句。
(3分)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