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童趣、山市)和古诗鉴赏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童趣、山市)和古诗鉴赏第一部分: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复习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课外文言文】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
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
”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注释】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
②盍:何不。
③踯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
④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余常于.土墙凹凸处()(2)鞭.数十()(3)案头瓶花不绝.()(4)觅螳螂蝉蝶之属.()(5)如其法行.之()(6)不亦善.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2)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
(3)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3、以上两段有人都用“闲情记趣”作为它们的标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的“情趣”有何异同。
(3分)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学习文言文字词需要注意的方法:1、对照比较字词句都可以对照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如一词多音多义比较,有的同形、同音而不同义,有的同形而不同音、不同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世说新语》比较阅读训练【甲】《咏雪》【乙】黄琬①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
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
②魏郡:古郡名。
③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④食:同“蚀”,侵蚀。
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⑥诏:皇帝的命令。
⑦初:一开始,刚刚。
黄琬虽然年幼但聪明。
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
太后下令问日食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
黄琬当时7岁,在祖父身旁,说:“何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弯新月?”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A.俄而雪骤.急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C.为.魏郡太守担任D.即以其言应.诏应该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A.俄而雪骤B.黄琬幼而慧(表递进)C.学而不思则罔(转折、但是)D.而深奇爱之(并列,并且)3.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
(划两处)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训练专项7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13-
三、主旨比较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7 课内外文言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 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 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 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7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7-
二、写作手法比较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
既: 已经
(5)曾不少.却
少: 稍微
7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16-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2)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 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 忙地回去呢?
-8-
题弟侄书堂①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 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
7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9-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热水
7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庶竭.驽钝 (4)至于斟酌损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4分)(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醉翁亭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醉翁亭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一、对比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②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故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此:指滁州。
①刻:清晰地。
①宣:宣扬;上:皇上。
①刺史:官名,写此文时,欧阳修任滁州刺史。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树林阴翳.(2)醉翁之意.不在酒(3)掇.幽芳而荫乔木(4)遂书以名.其亭焉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7.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之谓失其本心.B.而.不知人之乐/掇幽芳而.荫乔木C.林壑尤.美/水尤.清冽D.遂.书以名其亭焉/遂.迷,不复得路8.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断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9.两文都紧扣一个“乐”字来写,请说说你从【乙】文中读出了哪些“乐”?(用文中词句或自己的话回答均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
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n):丰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时时而间进..孜..⑵故夙夜2.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分)⑵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2分)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 )..()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不可具.状()(4)公退之暇,被.鹤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B.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②烟云竹树而.已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①处江湖之.远 D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竹工破之.②子声丁丁然.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九年级语文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1、了解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重点】2、熟练运用,灵活解题。
【难点】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2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 【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②等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王陵: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降:投降。
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C.此皆.良实皆.人杰也 D.悉以咨之.决胜于千里之.外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志虑忠纯。
译文:(2)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译文: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A.【甲】文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文臣武将,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段,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C.【乙】文段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了高祖善识人才、善用人才。
D.【甲】文段,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命令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不容反抗。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上都和,此外,诸葛亮还。
(3分)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7 -9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乙】楚有养狙①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
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悟寤③。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④而死。
----------------(选自《诚意伯文集》)注:①狙(jū):猕猴。
②部分:此处指分派。
③寤:同悟④馁:饥饿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广故数言欲亡.亡:(2)狙公卒.馁而死卒: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天下苦秦久矣翻译:(2)山之果,公所树与?翻译: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4分)【甲】文中的陈胜、吴广和【乙】文中的众狙都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但他们反抗原因却有所不同: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众狙反抗的根本原因是。
面对命运的不公,陈胜、吴广发出了的质疑,而小狙的的质疑使众狙终于醒悟。
(用原文回答)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8-10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⑥之亚匹⑦矣。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
②约:省减,简化。
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
④服罪输情:认罪、悔改。
⑤物:人,百姓。
⑥亚匹:同一类人。
⑦管、萧:管仲、萧何。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2)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释: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翻译:10.【乙】文中称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诸葛亮的“识治”体现在哪里。
(3分)答: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11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①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②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③夕矣!传曰:“不备不虞④,不可以师。
”又曰:“豫⑤备无虞⑥,古之善政。
”又曰:“蜂虿⑦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故曰,有备无患。
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选自《将苑》)注:①[逾]超过。
②[旰]念ɡàn,晩;迟。
③[俟]念sì,等待。
④[虞]准备,防范。
⑤[豫]预先;事先。
⑥[虞]忧虑,忧患。
⑦[虿]念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2)不可以师.师:12.下列各句中“于”和“躬耕于南阳”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C.此谓燕巢于幕D.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1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论语·为政》中的一条语录。
请结合【甲】文说说诸葛亮“敬事而信”的具体表现。
(3分)答:15.【乙】文中提到“居安而不思危”,结合你读过的《出师表》全文和《三国演义》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后主刘禅“居安而不思危”。
(3分)答:五、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5-8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管夷吾举于士.士:(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2分)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18.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论述是全面的。
第②段中,孟子强调,人担“大任”要经历;第③段中,孟子强调,人只有经过主观努力,才可能带来“”“”“”的结果。
(其中①用自己的话概括,②③④用原文回答)。
(4分)19.下面链接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
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3分)答:【链接材料】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④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⑤。
(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