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周期时间参考文档

合集下载

活性炭更换周期和吸附量的计算

活性炭更换周期和吸附量的计算

活性炭更换周期和吸附量的计算(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活性炭更换周期和吸附量的计算案例:活性炭的吸附量以及使用时间活性炭对不同的有机气体其吸附能力(用S表示)是不一样的,有以下表(参考《工业通风》,孙一坚主编第四版):按一个排污企业150mg/m3,风量在50000m3/h,一天工作时长15小时算,活性炭的平衡保持量取30%,1t活性炭达到饱合的时间为:T(d)=m*S/C*10-6(kg/mg)*F*t(15h/d)m:活性炭的质量,kg;S:平衡保持量,%;C:VOCs总浓度,mg/m3;F:风量,m3/h。

则T=1000*0.3/150*10-6*50000*15=2.67d也就是1t的活性炭在上述条件下,2.67天就达到饱合了。

实例方法一:蜂窝活性炭比重:0.45g/cm3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参数:单套设备排风量:25000m3/h,废气总浓度为119.5mg/m3,运行8h/d所采用蜂窝活性炭吸附的平衡保持量取75%计。

一块蜂窝活性炭质量:0.1×0.1×0.1×450kg/m3=0.45kg单套设备需要蜂窝活性炭量为:0.8×1.31×1.33÷0.001=1400块×0.45=630kg根据活性炭更换周期计算公式:T=m×S÷C×10-6×Q×t式中:T—周期,单位天M—活性炭的质量,单位kgS—平衡保持量,%10-6—系数Q—风量,单位m3/hT—运行时间,单位h/dT1=630×0.75÷119.5×10-6×25000×8=7.91天所以单套设备蜂窝炭更换周期为约8天方法二:蜂窝炭1g能吸附600mg的有机废气一块蜂窝活性炭质量:0.1×0.1×0.1×450kg/m3=0.45kg单套设备蜂窝炭重量0.8×1.31×1.33÷0.001=1400块×0.45=630kg设备蜂窝炭的吸附能力为:630kg=630000g总过滤量为25000m3/h×119.5mg/m3=2987500mg/h吸附满周期T2每天工作8小时算T2=126.52h÷8=15.81天因为T2>T1所以本项目活性炭更换周期为8—15天、建议10天一换2。

心电图测量及心动周期的组成详解

心电图测量及心动周期的组成详解
第四十一页,共53页。
• 6个肢导QRS波群 振幅之和 一般不应小于0.5mv,胸导 QRS波群 振幅之和一般不应 小于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
第四十二页,共53页。
QRS波群的命名原则
• 凡是方向向上(等电位线以上)的 波,称为R波,按顺序:R、R’、
R’’……
• 凡是方向向下(等电位线以下)的 波:1)出现在QRS波群起始部为Q
第十六页,共53页。
第十七页,共53页。
心电轴的测定
概念: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综合,称为QRS平均心电轴,简称心电轴
(cardiac electric axis),反映除极过程中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 (一)测定方法: • 目测法:一般根据 Ⅰ导联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可估计心电轴的大致方向。 • 振幅法:分别测出Ⅰ、Ⅲ导联QRS波群振幅代数和( R 为正,Q与S为负 ) • 查表法:分别测出Ⅰ导联和Ⅲ导联QRS波群电压差值(R波电压减Q波及S波),查心
• 测量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 起点至最早的QRS波群起点
• 测量Q-T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 波群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
第十四页,共53页。

P波 P-R

P波
P-R

第十五页,共53页。
P-R
Q-T
Q-T
Q-T
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仍应采用既往 的测量方法
常规心电图的波形和测量示意图
第十一页,共53页。
ST段上抬
基线为P-R段
第十二页,共53页。
ST段下移
第十三页,共53页。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 近年来已开始广泛使用 12 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 图, 各波、 段时间测量定义已有新的规定:

(完整)2019版最新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2019版最新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一、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①平均速度V平=△x/△t(定义式)②有用推论V2-Vo2=2ax ③中间时刻速度V t/2=V平=(V+Vo)/2 ④末速度V=Vo+at⑤中间位置速度2222t ov vV S+=⑥位移x=(V+Vo)t/2=V o t+at2/2⑦加速度a=(V-Vo)/t=△V/△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m/s;时间(t):秒(s);位移(x):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2、自由落体运动:①初速度Vo=0 ②末速度V=gt③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④推论V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KxF=(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3、滑动摩擦力:F滑=μF N(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等于G;也可小于G。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无关)4、静摩擦力:O≤F静≤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三、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或a=F合/m a {由合外力F合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2、牛顿第三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3、共点力的平衡:F合=04、超重现象:N=G+ma 失重现象:N=G-ma (无论失重、超重,物体重力保持不变)5、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基本单位:时间(t)s 长度(l)m 质量(m)kg四、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功:W=Fl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l:位移(m),α:F、l间的夹角}2、功率:P=W/t(定义式){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3、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 =Fv{P:瞬时功率,F:牵引力,v:物体瞬时速度(m/s)}4、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 =P 额/f ,f 指阻力)5、重力做功:W ab =mgh ab {m:物体的质量,g =9.8m/s ,h ab :a 与b 高度差(h ab =h a -h b )}6、重力势能:E P =mgh7、{E 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8、动能:Ek =mv 2/2{Ek:动能(J),m :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8、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电力系统自动化考试参考文档

电力系统自动化考试参考文档

1、同步发电机并网方式有两种(准同期并列)(自同期并列)这两种方法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一般采用(准同期并列)并列方法将发电机投入运行。

2、脉动电压含有同期合闸所需的所有信息:电压幅值差、频率差和合闸相角差。

对同步发电机的励磁进行控制,是对发电机的运行实行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3、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一般由励磁功率单元和励磁调节器两个部分组成4、整个励磁自动控制系统是由励磁调节器、励磁功率单元、发电机构成的一个反馈控制系统。

5,发电机发出的有功功率只受调速器控制,与励磁电流的大小无关。

6,与无限大容量母线并联运行的机组,调节它的励磁电流可以改变发电机无功功率的数值。

7,同步发电机的励磁自动控制系统还负担着并联运行机组间无功功率合理分配的任务。

8,电力系统的稳定分为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两类。

9,发电机励磁电流的变化只是改变了机组的无功功率和功率角δ值的大小。

交流主励磁机的频率机,其频率都大于50Hz,一般主励磁机为100Hz,有实验用300Hz以上。

10,他励交流励磁机系统的主副励磁机的频率都大于50Hz ,只励磁机的频率为100Hz ,副励磁机的频率一般为500Hz ,以组成快速的励磁系统。

其励磁绕组由本机电压经晶闸管整流后供电11,静止励磁系统,由机端励磁变压器供电给整流器电源,经三相全控整流桥直接控制发电机的励磁。

12,交流励磁系统中,如果采用了晶闸管整流桥向转子供应励磁电流时,就可以考虑用晶闸管的有源逆变特性来进行转子回路的快速灭磁。

13,交流励磁系统中,要保证逆变过程不致“颠覆”,逆变角β一般取为 40·,即α取 140·,并有使β不小于 30·的限制元件。

14,励磁调节器基本的控制由测量比较,综合放大,移相触发单元组成。

15,综合放大单元是沟通测量比较单元与移相触发单元的一个中间单元。

16,输入控制信号按性质分为:被调量控制量(基本控制量),反馈控制量(为改善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辅助控制),限制控制量(按发电机运行工况要求的特殊限制量)。

周期函数练习题 Word 文档

周期函数练习题 Word 文档

专题一:周期函数问题编写人:潘龙一、知识讲授:1、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y=f(x),若存在常数T≠0,使得f(x+T) = f(x),则函数y= f(x)称为周期函数,T称为此函数的周期。

性质1:若T是函数y=f(x)的任意一个周期,则T的相反数(-T)也是f(x)的周期。

性质2:若T是函数f(x)的周期,则对于任意的整数n(n≠0),nT也是f(x)的周期。

性质3:若T1、T2都为函数f(x)的周期,且T1±T2≠0,则T1±T2也是f(x)的周期。

2、定义:在函数f(x)的周期的集合中,我们称其正数者为函数f(x)的正周期,称其负数者为函数f(x)的负周期。

若所有正周期中存在最小的一个,则我们称之为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记作T※。

性质4:若T※为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T为函数f(x)的任意一个周期,则Z -(非零整数)。

性质5:若函数f(x)存在最小正周期T※,且T1、T2分别为函数f(x)的任意两个周期,则为有理数。

注意:常值函数是周期函数,但没有最小正周期二、专题突破:1、若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_____的周期函数2、若f(x)是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_____的周期函数3、若f(x)关于点(a,0) (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_____的周期函数4、若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f(x)是周期为_____的周期函数5、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f(x+2)=(1+f(x))/(1-f(x)).求证:f(x)是周期函数.6、若函数y=f(x)满足对定义域内任一实数x,(1).f(x+a)=-f(x),则y=f(x)以T=_____为周期.(2).f(x+a)=1/f(x),则y=f(x)以T=_____为周期.(3).f(x+a)=-1/f(x),则y=f(x)以T=_____为周期.(4).f(x+a)=[1+f(x)]/[1-f(x)],则y=f(x)以T=_____为周期.三、参考答案:1、若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 的周期函数。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 7713.3-2009)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 7713.3-2009)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 7713.3-2009)引言科技报告是科学技术报告的简称,是用于描述科学或技术研究的过程、进展和结果,或描述一个科学或技术问题状态的文献。

随着数字科研环境的出现,很多科技报告在以印刷版形式出现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以非印刷版形式传播。

因此,对科技报告的编写、组织、格式等进行统一规范,以促进不同类型的科技报告的规范化管理、长期保存和交流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本部分旨在为不同类型的科技报告提供一个统一的指南,为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信息机构等撰写、编排、组织、保存、揭示和共享利用科技报告提供指导。

本部分规范了科技报告的构成部分、每部分的范围、显示格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考虑到不同来源和类型科技报告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所描述的要素并非都是必需的,但其位置和顺序应该是统一的。

本部分对科技报告封面和题名页中的书目数据元素提供了明确的指南,以便于为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获取、处理、保存科技报告提供统一的描述和控制信息。

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科技报告的编写、组织、编排等要求,以利于科技报告的撰写、收集、保存、加工、组织、检索和交流利用。

本部分适用于印刷型、缩微型、电子版等形式的科技报告。

同一科技报告的不同载体形式,其内容和格式应一致。

不同学科或领域的科技报告可参考本规则制定本学科或领域的编写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771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3100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0-1993,eqv ISO 1000:1992)GB 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eqv ISO 31-0:1992)GB 3102.1 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GB 3102.1-1993,eqv ISO 31-1:1992)GB 3102.2 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GB 3102.2--1993,eqv ISO 31-2:1992)GB 3102.3 力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3--1993,eqv ISO 31-3:1992)GB 3102.4 热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4-1993,eqv ISO 31-4:1992)GB 3102.5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5-1993,eqv ISO 31-5:1992)GB 3102.6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GB 3102.6-1993,eqv ISO 31-6:1992)GB 3102.7 声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7-1993,eqv ISO 31-7:1992)GB 3102.8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8-1993,eqv ISO 31-8:1992)GB 3102.9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9-1993,eqv ISO 31-9:1992)GB 3102.10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GB 3102.10-1993,eqv ISO 31-10:1992)GB 3102.11 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GB 3102.11-1993,eqv ISO 31-11:1992)GB 3102.12 特征数(GB 3102.12-1993,eqv ISO 31-12:1992)GB 3102.13 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13-1993,eqv ISO 31-13:1992)GB/T 6447 文摘编写规则GB/T 7156-2003 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ISO 690:1987,ISO 690-2:1997 NEQ)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CY/T 35-2001 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良导体热导率的测量

良导体热导率的测量

实验数据
方法一: 用打印机将T-t曲线簇打印下来。最好将计算机所用的 第二条至第七条曲线分别单独打印下来。从图中的彩 色正弦曲线中,挑选数条,分别为x1=0, x2=2, x3=4, x4=6, x5=10, x6=12 厘米处的T-t曲线 ,第一条 曲线 可 视为x0位置的曲线,可以取任意两组求出k值。也可用 6组数据求出5个k值取平均。方法:热波在样品中从 x=0的第一个测量点传到第i(I=1,2,3,4,5,6)各测量点 走过的距离△Li所需的时间为ti。设参考波上每一个周 期的长度为S,而每个测量点的T-t曲线上波峰到参考方 波前沿的距离为△Si, △Si可以由图求得。因而,从T-t 曲线上看有ti=(△Si/S)×T, T为参考方波的周期,从样 品上看有ti=△Li/V, V是热波在样品中传播的速度。所 以V=△LiS/T△Si, 将V代入公式有:.
由此可得热流方程: (dT/dt)=D(d2T/dx2 ) 其中D=K/cρ,称为热扩散系数。 该式得解将把各点得温度随时间得变化表示出来, 具体形式取决与边界条件。
若令热端的温度按时间间谐变化,即 T=To+Tmsinωt 令一端用冷水冷却,保持恒定低温To,则原式的解也就是 棒中各点的温度为:
即: V2=2(K/Cρ)ω 则: K=V2cρ/4πf= V2cρT/4π 其中f,T分别为热端温度按间谐变化的频率和周期
仪器结构方框图
实验步骤 (1)打开自来水源,从出水口观测并调节自来水的流量, 要求自来水流稳定。(已经打开,勿需调节.) (2)打开电源开关、主机进入工作状态。 (3)打开电脑,启动“热导率动态测量”程序。 (4)接通电源,在仪器操作面版上,选择“程控”工作模 式 。使其对应指示灯亮。 (5)在程序中,设置脉动热源周期为180秒。选择铜或铝 样品进行测量。一定要先测铜样品,后测铝样品。 (6)设置X,Y轴的单位坐标,X方向为时间,单位为秒; Y方向代表信号强度,单位为毫伏(与温度相对应)。 (7)在“选择测量点”栏中选择一个或某几个测量点。 (8)按“操作”栏的“测量”键,仪器开始测量工作,在 显示屏上渐渐划出T-t 曲线簇。上述步骤进行至少40-60分 钟系统稳定后,样品内温度也已经动态稳定,按“暂停” 键,打印出曲线簇。“平滑”功能尽量不用,防止失真。 (9)按顺序先关闭主机,再关闭电脑。(防止无水加热而 毁机)

匀变速圆周运动公式推论推导及规律总结

匀变速圆周运动公式推论推导及规律总结

匀变速圆周运动公式推论推导及规律总结1. 引言匀变速圆周运动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且常见的运动形式。

在此文档中,将推论推导不同情况下的匀变速圆周运动公式,并总结其规律。

2. 匀速圆周运动推论推导考虑一个物体以匀速运动沿着圆周运动。

定义以下参数:- $v$:物体运动的线速度(单位:m/s)- $r$:运动的圆周半径(单位:m)- $T$:物体运动的周期(单位:s)- $ω$:物体运动的角速度(单位:rad/s)通过观察发现,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之间存在以下关系:$$v=\frac{2πr}{T}$$推导过程如下:- 因为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所以物体沿圆周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等于周期$T$。

- 运动一周的距离等于圆周的周长$2πr$。

- 根据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距离除以运动所需的时间。

综上所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公式推导如上所示。

3. 变速圆周运动推论推导考虑一个物体以变速度运动沿着圆周运动。

定义以下参数:- $a$:物体运动的线加速度(单位:m/s^2)- $ω_0$:物体运动的初始角速度(单位:rad/s)- $ω$:物体运动的角速度(单位:rad/s)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角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ω=ω_0+at$$其中,$t$为运动的时间。

推论推导过程如下:- 通过与线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类似,可得到链式法则:$v=rω$,其中$v$为线速度,$r$为半径,$ω$为角速度。

- 将上述公式代入变速圆周运动中,可得到:$v=r(ω_0+at)$。

- 结合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可得到:$v=rω_0+rat$。

综上所述,变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公式推导如上所示。

4. 规律总结通过以上推导,可以总结匀变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如下:1.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与半径之间成正比,与周期的倒数成正比。

2. 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由初始角速度和线加速度共同决定,与半径直接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業改善
? 作業編成改善 :
– 以 T/T 為基準決定 Cycle Time – 利用氣泡圖 ( Balloon Chart) 分析作業的先行
關係與制約條件 – 要素作業分擔變更修改平衡提高效率
A4 Cycle Time 0.5 分


A3
B3
A2
B2
A1 B1
人員
時 間
A3
B3 B2
Cycle Time 0.42 分
伸手到材料
(R)
抓住(Gr) 搬運(M)
置於治具上
(P)
放手11(RL)
作業改善
作業編成表—山積表 ( 堆疊圖)
二. 考量客戶需求速度 (T/T) 下求高平衡率及 改善尾數工時
裝零件
於主件

200dm

裝零件 於夾具 300 dm
取零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檢查 200dm
T/T C/T
改善
1工程
2工程
3工程
12
作業編成
? 當 T/T = 72 sec 時需要多少人 ? ( 表示當 月產能減少) 設備如何佈置 ?
8
作業改善 – 山積表
作業編成表 — 山積表( 堆疊圖)
一. 不考量客戶需求速度 (T/T) 下求高平衡率 ( 即以最佳平衡率來設定 , 人員數固定 )
時 間
裝零件 於夾具 300 dm 取零件
裝零件 於主件
200dm
檢查 200dm
C/T
簡述要素作業 及時間
1工程
2工程
3工程
9
作業改善
? 作業編成表--- 山積表( 堆疊圖)
– 依據生管排程計劃計算 T/T, 掌握生產作業程 序與要素作業
– 以工程別為橫向記入工程程序 – 以縱向為時間值座標將 T/T 與C/T 分別用虛線
及實線橫向劃線 – 依據Balloon Chart 分析決定作業程序將要
同期化及一個流生產方式
? 同期化: 生產線各工程的作業時間及材料零 件的供給作業等, 維持一致相同的速度生產 及運搬, 謂之同期化
? 一個流: 對於同一條生產線各工程的作業時 間, 加上運搬時間之總計時間均一化, 及各 工程依相同之循環時間生產一個製品, 同時 生產線上各工程以一個製品單位送至下工 程
A3 0.14 分
時 間
A2 0.11 分
A1 0.17 分
人員A
人員A: 1 零件安裝 2 零件鎖入 3 貼上膠帶 4 貼號碼
B3 0.10 分
B2 0.12 分
B1 0.08 分
人員B
人員B: 1 零件裝入 2 檢查 3 裝入箱
平衡率 :
∑C/T=0.8分
0.5 分 2人 ÷÷÷÷÷
X
=
80%
14
A2
B1
A1 A4
人員
15
解答 : 1 天的必要量 = ?
週期時間 = ?
生產每個產品需要 ? 分 ? 秒
6
週期時間 (T/T)
例 : 1 個月要生產 5000 個製品時期週期時間如何 ?
1 個月上班日數 = 23 日
1 天工作 8 小時 解答 : 1 天的必要量 =
502030=日個217
週期時間 = 480分 *=6103秒2
素作業從底向上堆疊 . 由第一站, 第二站…依 序排定要素作業至完成 .
10
6
5
產品、零件 工 程
作業區分
4 單位作業
3 要素作業
標準工時設定
2 動作
1 動素( 基本動作 )
外殼本體
加工 焊接 塗裝 裝配
檢驗材料 焊接零件 調整檢查
送至下工程
將材料固定 於治具
電弧焊接
取出材料
將材料置於 輸送帶上
放置材料 調整位置 固定治具
59 秒
3
練習題
? 設一工程有8個工作站, 每站工 時都是1分鐘, 合計8分鐘( 即 ∑C/T =8 分鐘), 假設一天工作 480分, 有4位作業者, 每位作業 者正好工作2分鐘, 即C/T = 2 分, 一天產出240個.
? 假設客戶需求減少, 每日必要 量為120個, 則請問T/T(Tact Time) 是多少?在T/T=C/T 考量 下, 應配置多少人?工作如何分 配, 平衡率較高?
4 32 1 5
6 78

C/T

4
解答
? T/T = 工作時間/ 日必要量
? = 480 分 / 120 個
?
= 4 分/ 個
? 配置人數 = ∑C/T / TT
?
=8分 /4 分
?
=2人
? 工作分配如右圖
4 32 1 5
6 78
T/T = C/T = 4 分 時 間
5
週期時間 (T/T)
例 : 1 個月要生產 5000 個製品時期週期時間如何 ? 1 個月上班日數 = 23 日 1 天工作 8 小時
1
節拍時間
? 1日的生產數量 =
1個月的生產數量 稼動日數
? 節拍時間 =
1日的稼動時間 1日的生產數量
2
TAKT TIME
生產步調與銷售步調同步化
根據產品的銷售速度來決定該產品 與其零組件的生產速度
Takt Time =
27,000 秒 460 個
每班的作業時間 每班的顧客需求數
= 59 秒
59 秒 59 秒
某工程各要素作業時間如下
編號 01 02 03 04 05 06 07
要素作業名稱 零件安裝 零件鎖入 貼上膠帶 貼號碼 零件裝入 檢查 裝入箱
合計
時間( 分) 0.17 0.11 0.14 0.08 0.08 0.12 0.10 0.80
13
作業編成
0.5 分
A4 0.08 分
CYCLE TIME

217
生產每個產品需要 2 分 12 秒
7
T/T 設備佈置改善
? 假設三個工作站,其 C/T 值分別為 36 sec 、 18 sec 、18 sec
? 當 T/T = 36 sec 時需要多少人 ? ( 表示當 月正常產能) 設備如何佈置 ?
? 當 T/T = 18 sec 時需要多少人 ? ( 表示當 月產能增加) 設備如何佈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