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随堂达标验收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同步素材(2)必修3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2. 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中华文化的成就、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参与调查、展示等,并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获得直接的体验。
并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二、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目题(一) 古代辉煌的历程1.汉代是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 F )点拨: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2.唐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 F )点拨:汉代,确立了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目题(二)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2017·浙江11月学考)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 F )点拨:要区分文字和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混同。
此题应为文字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观点错误。
2.传统文学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F )点拨: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原因(1)经济、政治原因: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纵观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其繁荣时期无不是国家政治稳定、民族统一、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
(2)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这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能够广泛吸收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
(4)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
(5)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明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
[易误警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非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2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地位:
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 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 有重要位置。
3、科学技术
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 (1)作用: 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 的生动体现。
(2)特点:实用性、整体性。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 (3)地位: 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华文化内涵丰富 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 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2、文学艺术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 (1)作用: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 (2)特点: 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2)

高中教案第二十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博大精深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动态发布命题特点2012天津高考·2 2012海南高考·17 2012安徽高考·7 2011江苏高考·21 2011广东高考·31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要注重本单元知识与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结合相关史料或古文考查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命题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典例1 (2011·广东高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6课第一框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新知 导航
1.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特征。 3.知道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4.懂得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及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两河流域 中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在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奉献
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统治走向了衰败
叁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叁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现在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 付之东流,我国的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 里,中国历代名画、编钟等3万多件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1、地位 :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
2、重要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1〕汉字:地位、作用
〔2〕史书典籍:地位、原因、特点 ①地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 史资料,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③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兴旺; 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兴旺。
——梁启超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国别体史书——《国语》 纪传体史书——《史记》 断代体史书——《汉书》 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长篇挖苦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长篇抒情诗——《离骚》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解析]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是汉字标志着人 类进入文明时代,①不选;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不应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正确;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 2.素养提升: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
字和史书典籍。
长的基本特征和强大生命力,增强
3. 了 解 中 华 文 化 衰 微 的 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实现中
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 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文化新的辉煌。
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史 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②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③要立足社会实践,着 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
[解析] 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表述的,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目的一种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目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回答2~3题。
2.两幅图片中的民居建筑不同,表现出我国文化具有( A )
A.区域特征B.融合特征
C.民族特征D.历史特征
[解析] 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江南水乡和陕北窑洞的区域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
3.造成我国文化具有区域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C )
①自然条件差别②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历史、地理因素影响④民族的差异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①③正确,②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民族的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④与题意无关。
4.岭南文化能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睦相处,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嫁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流派。
岭南文化独特的文化流派的形成过程表明( C )
A.岭南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走向同一
C.岭南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和睦相处
[解析] “和睦相处”“直接嫁接”等信息体现了岭南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因此C符合题意。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在“走向同一”;D不符合事实。
二、非选择题
5.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
草原文化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
[答案] 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
所以草原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