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1电阻word教案(6)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1电阻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1 电阻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电阻》时,我采取了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电阻的概念,感受电阻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培养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阻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概念,感受电阻的奥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阻器、灯泡、导线、电流表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剪刀等。
四、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电源、电阻器、灯泡等教具,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教具在电路中的作用。
2. 讲解电阻的概念:简要介绍电阻的定义,让孩子们理解电阻是电流流动的阻碍。
3. 实验一:电阻器实验。
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阻器对电流的影响,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二:灯泡亮度实验。
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灯泡亮度与电阻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6. 知识应用:让孩子们设计一个电路,使灯泡亮度达到一定程度。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感受电阻的奥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家中尝试制作简易电阻器,观察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真正理解电阻的概念,感受电阻的奥秘,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阻的概念1.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电阻的定义,即电阻是电流流动的阻碍。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我用了生动的比喻,比如水流中的礁石,阻碍了水流的速度。
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电阻》word教案

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电阻》word教案第一篇: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 电阻》word教案6.3 电阻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2)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电阻的概念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三、教具:教师实验:小灯泡、开关、电源各一、导线若干、电阻丝板一个。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演示实验:课本14页图6.3-1示,用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铁线和镍铬合金分别连入电路中,再观察灯泡的亮度。
(变暗)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使灯泡的亮度不同。
这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做电阻。
(二)进行新课:1、电阻(1)师: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就算导体两端没有电压,没有电流通过,它仍有电阻。
(2)让学生阅读课本15页图6.3-3,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划分的。
提问:从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①由下至上,导电能力增强②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③表中,银的导电性能最好,陶瓷的导电性能最弱。
(3)教师介绍电阻的符号及单位: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1kΩ=1000Ω 1MΩ=10Ω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2 MΩ= kΩ= Ω;200Ω= kΩ= MΩ。
(4)教师介绍电阻器(电阻)及其在电路图中的符号:(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学生阅读课本17页“几种导线的电阻值” “小数据”。
(2)教师提问:表中,导体的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不同,而电阻的大小不同。
说明了什么?结论: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材料不同,电阻的大小一般不同。
(4)教师提问:电阻可能大小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研究时应该用什么方法?生:用控制变量法。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1电阻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1电阻我的教案:14.1电阻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电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理解电阻的计算公式,掌握电阻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电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了解电阻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难点:电阻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电阻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阻器、导线、电压表、电流表、实验桌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阻现象,如灯泡的亮度与电阻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电阻的思考。
3. 学习电阻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值,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5. 应用与拓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电路中的电阻值,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活动难点:电阻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电阻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电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电阻在其他因素(如材料、温度等)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运用电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1电阻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4.1 电阻一、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阻的定义,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 电阻的符号和单位:介绍电阻的符号为R,单位为欧姆(Ω)。
3.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讲解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4. 电阻的计算:教授电阻的计算公式,即R=ρL/S,其中ρ为导体的电阻率,L为导体的长度,S为导体的横截面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 使学生掌握电阻的符号和单位,能够正确表示电阻。
3. 让学生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电阻变化。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电阻的符号、单位和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阻演示器、导线、灯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变化,引发学生对电阻的思考。
2. 讲解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 介绍电阻的符号和单位:讲解电阻的符号为R,单位为欧姆(Ω)。
4. 讲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分析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5. 电阻的计算:教授电阻的计算公式,即R=ρL/S,并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6. 例题讲解: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电阻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和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会发生变化。
(1)一段长度为2m、横截面积为0.5cm²的铜导线的电阻。
(2)一段长度为1m、横截面积为1mm²的铝导线的电阻。
14.1《电阻》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教学软件:物理仿真实验软件
-辅助材料:电路图模板、数据记录表、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4章第1节《电阻》。在正式开始之前,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学习了电流、电压和欧姆定律。
2.非常好!那么,大家知道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阅读,教师解释伏安法的原理。
2.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测量电阻的实验。请大家按照教材中的图14.1-2连接电路,并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完成后,请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并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
五、探究电阻在电路中的应用
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如何测量电阻。那么,电阻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呢?
题型五:综合题
题目:一个电路由一个电源、一个电阻R1和一个滑动变阻器R2组成。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50Ω时,电路中的电流为2A。如果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100Ω,求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
答案:首先,当R2为50Ω时,根据欧姆定律I = V / (R1 + R2),可以计算出电源电压V = I * (R1 + R2)。然后,当R2调至100Ω时,再次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I' = V / (R1 + R2)。由于电压V不变,电流I'会变为原来的一半,即1A。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结束后,请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总结出影响电阻大小的规律。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导体的材料不同,电阻也不同。
秋九年级物理上册 14.1 电阻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一、电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3、德育目标(1)通过了解半导体及超导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开阔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教学重点1、电阻概念的建立.2、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二、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干电池2节、小灯泡(3.8V 0.3A)、开关、不同材料的金属丝、电流表,A、B、C、D四根金属丝(A、B、C都是镍铬合金丝、D是锰铜丝,A、C、D长度相等,B 的长度是A的二倍,A、B、D的横截面积相等,C的横截面积是A的2倍).教师演示:干电池4节、小灯泡(3.8V 0.3A)、开关、废日光灯管中的钨丝、酒精灯、亮度可调的小台灯、示教板.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有关,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导体,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其它条件相同时)指出电阻的大小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演示废日光灯管中的钨丝连入电路,观察钨丝被加热前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温度升高,灯变暗,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加热后,导体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的电流明显减小,说明温度会影响导体的电阻的大小。
(过渡到导体和绝缘体)结论3:导体的电阻跟_____有关,导体的材料不同,电阻_____.结论4:导体的电阻跟_____有关,多数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接入导体长度横截面积电流大小A (镍铬合金丝)L SD (锰铜合金丝)L S。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 14.1 电阻 教案 (6)

《电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种方法(2)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过程,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2)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电阻的大小的因素,会用转换法比较电阻大小,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科学态度和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注意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1)感知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两个因素(2)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形成电阻的初步概念教学准备电池组,灯泡,不同的金属丝,开关,电流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用的调光灯,亮度是可调的(教师演示)、电风扇的转速、电视机的音量可以调节,就是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发生了改变。
你知道是如何实现的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学习(一)、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教师演示实验:将电源、开关、灯泡用导线连接电路。
问可用哪些方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呢?学生思考: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两个因素:电路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导体。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从而引出电阻概念)1、电阻概念: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越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小。
(学生自学掌握以下内容)2、电阻的符号:R3、电阻的单位和换算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换算: 1 kΩ=103Ω 1 MΩ=106Ω(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猜想与假设a:电阻的大小可能跟导体长度有关系。
b: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粗细有关系。
c:电阻的大小还可能跟导体的材料有关系。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1 电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1 电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阻的概念,理解电阻对电流的影响,掌握计算电阻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识别不同材料的电阻特性,能够使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电阻与电路中其他元件的关系,如电源、电流等。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箱、电源、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不同材料的电阻。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哪些物理知识?2.引出本节课的新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请大家先思考一下电阻是什么?电阻对电流有什么影响?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1.通过示意图讲解电阻的概念:电阻是阻碍电流通过的物理量,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2.通过实验演示电阻对电流的影响:连接一个电路,分别使用电阻较大和电阻较小的导线进行实验,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询问学生有什么发现?3.引入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关系的重要定律。
通过公式V=IR,解释欧姆定律的含义。
4.讲解计算电阻的方法:根据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R=V/I,说明计算电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步骤三:实验探究(2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实验箱和所需实验材料。
2.实验内容:–实验一:测量不同材料的电阻a.将不同材料的电阻连接到电路中,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b.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电阻的数值。
–实验二:比较不同材料的电阻a.结合实验一的结果,对比不同材料的电阻大小,进行讨论和总结。
3.实验总结:学生自主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一些问题,如:哪种材料的电阻较大?哪种材料的电阻较小?为什么?步骤四:知识梳理(10分钟)1.回顾欧姆定律:提问学生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同学们回答并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十四章第三节伏安法测电阻
主备人课型新授课
验收结果:
合格/须完善时间年月日
分管领导课时1课时第 12 周第 1 课时总第 2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巩固和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做电学实验的良好习惯和一般方法。
学会伏安法测量电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实验课题的要求设计实验电路,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
.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电路图进行实物连线,并排除接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故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的引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欧姆定律,并已能用欧姆定律的
公式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现在请同学们看这样的题目.
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 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4 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
通过该题的计算,同学们有什么启示吗?
如何知道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呢?
这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伏安法”测电阻。
(自然引入,并板书课题)学生进行计算并得出答案
如果知道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它的电阻。
可以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压和电流
师生评价
二:新课教学
1、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1)教师简介“伏安法”:依据欧姆定律的一个变
形公式R=U/I,用电压表,电流表同时测出电阻器的电压和电流值,就可以算出它的电阻,也就是间接测量它的电阻。
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就称为“伏安法”。
(2)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画出电路图(如课本87页图14—12a图)。
学生画电路图。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教师提示: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的状态;滑动变阻器滑片应放位置。
(2)请学生判断电流表及电压表所用量程。
教师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进行引导:一种是用试触法判断;另一种是用欧姆定律判断。
(3)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填入表中。
3、分析与讨论
(1)交流:用口述展示3——5组的数据表格。
(2)讨论:实验中测量多次的意义。
(多测几组不同的电流和相应电压的数据,就可以得到多个电阻的测量值,从而可以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去掉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然误差,提高物理量的测量精确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3)分析:
电压表指针偏得过了,出了刻度线以外,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所选量程较小,改用较大的。
)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过小,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所选量程较大,改用较小的。
)
电表指针反偏是为何?(电流表的“+”、“-”接线柱接反了。
)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所起的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以进行多次测量。
)
往往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遇到问题要勇于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力求解决它。
学生清点挑选实验器材。
教师深入到小组和实验骨干巡回指导。
学生操作,读数,填表。
再分别计算出电阻器的电阻值。
整理实验器材
学生认真听课并分析思考回答
三、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堂实验课并强调:电学实验要求严格,操作要规范,步骤要严谨,否则,易损坏器材,或达不到实验目的。
期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做得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原理:由I =
R U 得 R =I
U 实验器材:干电池组、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
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
应断开,导线不能交叉。
)
2.检查电路无误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至滑动
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
3.合上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被测电阻器两端的电压,测
出通过电阻器的电流和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分别记下三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将测量的电流和对应的电压值,填入数据表格对应的空格内.
4.根据欧姆定律I =
R U 的变形公式R =I
U
算出电阻器的电阻并求出其平
均值.作为所测电阻器的阻值.
数据表格及记录:
实验次数 电压U (V ) 电流I (A ) 电阻R (Ω)
1 2 3
电阻器电阻的平均值:3
3
21R R R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