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炉合理煤气分布

合集下载

高炉炼铁过程中的煤气利用与环境保护

高炉炼铁过程中的煤气利用与环境保护

高炉炼铁过程中的煤气利用与环境保护在现代工业发展中,高炉炼铁是一项重要的冶金工艺。

然而,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不仅是一种有价值的能源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合理利用高炉炼铁过程中的煤气并兼顾环境保护成为了业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高炉炼铁过程中煤气的利用方式以及环境保护措施。

1. 煤气的产生及成分分析高炉炼铁过程中,煤和焦炭通过还原反应生成一系列气体,其中包括煤气。

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氮气(N2)和水蒸气(H2O)。

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氢气(H2)、甲烷(CH4)以及其他杂质。

2. 煤气利用方式2.1 燃烧利用煤气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通过燃烧来发电、供热等。

在高炉炼铁过程中,煤气可以作为燃料用于烧结机、脱硫设备等设备的加热,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并降低能源消耗。

2.2 借助煤气发电高炉炼铁煤气中富含一氧化碳,可以通过加热产生蒸汽,再通过蒸汽发电机组发电。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利用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煤气,并将其转化为电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3 煤气深度利用煤气中含有丰富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在适当条件下可以通过催化剂进行反应,生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

这种煤气深度利用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煤气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产生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例如合成氨、甲醇等。

3. 环境保护措施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煤气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采取以下环境保护措施:3.1 煤气净化处理高炉炼铁煤气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和有害物质,例如灰尘、硫化物等。

通过采用过滤、除尘、脱硫等技术,可以有效净化煤气,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2 煤气能源回收利用高炉炼铁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具有较高的能量价值。

通过采用热能回收装置,可以对高炉燃烧煤气中的热能进行回收,减少能源消耗。

3.3 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探讨课件

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探讨课件

02 高炉煤气流分布 的理论基础
煤气流流动的基本原理
煤气流在高温高压下通过高炉风口进入高炉内,受到高炉内 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化学反应等,发生流动和 变化。
煤气流流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这些原理是研究煤气流在 高炉内的流动和变化的基础。
案例二
另一家钢铁企业采用先进的煤气流控制技术,实 现了高炉的智能化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稳定 性。
案例三
某大型钢铁企业通过改进高炉结构,调整风口布 置,优化了煤气流分布,显著提高了产量和能源 利用率。
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的未来展望
智能化控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未来高炉煤气流分布将 更加智能化,实现自适应 控制和优化。
通过合理的煤气流分布设计,可以提高高炉的产量、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煤气流分布的测量与评估
测量煤气流分布的方法包括热 线风速仪、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和压力传感器等。
通过测量高炉不同区域的煤气 流速度和流量,可以评估煤气 流分布的合理性。
高炉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测煤 气流分布的变化,及时调整操 作参数,优化高炉性能。
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探讨课 件
目录
• 高炉煤气流概述 • 高炉煤气流分布的理论基础 • 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的探讨 • 高炉煤气流分布的优化与控制 • 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的实践与展望
01 高炉煤气流概述
煤气流在炼铁过程中的作用
煤气流是炼铁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负责将焦炭和煤粉从高炉的炉顶 送入炉内,同时将高炉内的煤气和铁 矿石从炉底排出。
煤气流分布与高炉热工的关联
01
煤气流分布与高炉热工的关联主 要表现在煤气流在高炉内的流动 过程中与高炉内各种热工因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

高炉4大制度

高炉4大制度

高炉操作高炉操作的任务高炉操作的任务是在已有原燃料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根底上,灵活运用一切操作手段,调整好炉内煤气流与炉料的相对运动,使炉料和煤气流分布合理,在保证高炉顺行的同时,加快炉料的加热、复原、熔化、造渣、脱硫、渗碳等过程,充分利用能量,获得合格生铁,到达高产、优质、低耗、长寿、高效益的最正确冶炼效果。

实践证明,虽然原燃料及技术装备水平是主要的,但是,在相似的原燃料和技术装备的条件下,由于技术操作水平的差异,冶炼效果也会相差很大,所以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条件的潜力,是高炉工作者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

实现高炉操作任务方法一是掌握高炉冶炼的根本规律,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

二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炉况的进程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调节,保持炉况顺行。

实践证明,选择合理操作制度是高炉操作的根本任务,只有选择好合理的操作制度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调节手段的作用。

高炉操作制度高炉冶炼是逆流式连续过程。

炉料一进入炉子上部即逐渐受热并参与诸多化学反响。

在上部预热及反响的程度对下部工作状况有极大影响。

通过控制操作制度可维持操作的稳定,这是高炉高产、优质与低耗的根底。

由于影响高炉运行状态的参数很多,其中有些极易波动又不易监控,如入炉原料的化学成分及冶金特性的变化等。

故需人和计算机自动化地随时监视炉况的变化并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维持运行状态的稳定。

高炉操作制度就是对炉况有决定性影响的一系列工艺参数的集合。

包括装料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及热制度。

装料制度它是炉料装入炉内方式的总称。

它决定着炉料在炉内分布的状况。

由于不同炉料对煤气流阻力的差异,因此炉料在横断面上的分布状况对煤气流在炉子上部的分布有重大影响,从而对炉料下降状况,煤气利用程度,乃至软熔带的位置和形状产生影响。

利用装料制度的变化以调节炉况被称为“上部调节〞。

由于炉顶装料设备的密闭性,炉料在炉喉分布的实际情况是无法直观地见到的。

生产中是以炉喉处煤气中CO2分布,或煤气温度分布,或煤气流速分布作为上部调节的依据。

高炉四大操作制度

高炉四大操作制度

3
3.1送风制度
高炉炼铁是以风为本,要尽量 实现全风量操作,并且要稳定送风 制度,以维持好合理炉型,煤气流 分布合理,炉缸活跃。 选择风量的原则:风量必须要 与料柱透气性相适应,建立最低燃 料比的综合冶炼强度在 1.0~1.3t/m3·d的概念,是高炉炼 铁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4
3.1.1选择合适的风速和鼓风动能
6
(1)控制适宜的回旋区深度(即长度)
鼓风离开风口时做具有的速度和动能,吹着风口前焦炭,形成一疏松 且金属椭圆形的区间,焦炭在这个区间内进行回旋运动和燃烧,这个回 旋区间称回旋区。
回旋区的形状和大小,反映了风口金凤状态, 影响气流和温度的分布,以及炉缸的均匀活跃 程度。回旋区形状和大小适宜,则炉缸周向和 径向的气流和温度分布也就合理。回旋区的形 状与风速或鼓风动能有关。
炉缸中心堆积或炉况严重失常,上部调剂无效时,应缩小风口面积,或堵 部分风口,以提高鼓风动能,活跃炉缸,可迅速消除炉况失常。但度风口时 间不宜太长,以免产生炉缸局部堆积和炉墙局部结厚。 为保持合理的初始气流分布,应尽量使用等径的风口,大小风口混用时, 力求均匀分布,特殊情况如纠正炉型或煤气流偏行除外。 一般风口长度为420-550mm,小高炉(300m3)位为00mm左右,长风口 回旋区向中心延伸,较长风口所需鼓风动能偏小,故风口直径可偏大些、长 风口适于低冶炼强度操作,有利于炉墙保护。
5
喷吹
喷吹燃料在热能和化学能方面可以取代焦炭的作用。把单位燃料能替 换焦炭的数量称为置换比。随着喷吹量的增加,置换比逐渐降低,对 高炉冶炼会带来不利影响。提高置换比措施有提高风温给予热补偿、 提高燃烧率、改善原料条件以及选用合适的操作制度。
6
富氧
富氧后能够提高冶炼强度,增加产量。富氧鼓风能提高风口前理论燃 烧温度,有利于提高炉缸温度,补偿喷煤引起的理论燃烧温度的下降。

高炉煤气放散系统

高炉煤气放散系统

高炉煤气放散系统
一、煤气放散系统简介:
在冶金企业中,伴随着产品生产会产生煤气。

比如在炼铁,炼钢,炼焦等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经过除尘净化进入管网,管网煤气一大部分可以进行生产再利用,一小部分会排放到大气中。

管网本身即是传送管道,也是储存装置。

如果部分管网无煤气柜联通,那么,管网本身压力会随着生产排放煤气和煤气用户的变化而波动,为了维持管网压力恒定在一个范围内,通常管网会连接一个或多个煤气放散系统。

但是靠手动调节放散调节阀进行煤气放散,不能很好地保证管道压力的稳定,如果引入管道压力信号, PLC系统根据管网压力进行PID调节控制阀门开度,可以很好地维持控制管道压力。

二、煤气放散系统的组成
系统通常为三管放散,每个支管均加装调节阀。

其中2个支管为电动调节阀,1个支管为电动快开阀。

放散主管安装两台压力变送器,测量主管压力。

(有时系统采用多点单管放散)
电气控制系为PLC控制柜一套,操作站(电脑)一套。

三、煤气放散系统图。

如何提高炉高煤气利用率的方法

如何提高炉高煤气利用率的方法

如何提高炉高煤气利用率的方法
提高高炉煤气利用率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优化配比:根据高炉煤气的成分和各工艺所需的热值,合理分配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的使用比例,以达到最佳的燃烧效果。

2. 提高热效率:采用高效的燃烧器和加热设备,减少热损失和不完全燃烧,从而提高热效率。

3. 开发新工艺:通过研发新工艺和技术,如高温高压燃烧、富氧燃烧等,提高煤气的燃烧速度和利用率。

4.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高效运行。

5. 减少泄露:加强煤气管道的密封和监测,减少煤气泄露造成的损失。

6. 合理分配使用煤气:通过合理的煤气使用规划,实现煤气的最大效率化,确保其有效利用。

7. 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定期培训操作人员,提升其对煤气的使用知识,从而避免出现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煤气浪费。

8. 引进先进技术:如引进高效节能燃烧器、煤气余热回收技术等,提升煤气的利用率。

9. 建立健全制度:建立完善的煤气使用管理制度,对煤气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以上措施需要综合实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高炉煤气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1。

高炉炉腹煤气量

高炉炉腹煤气量

高炉炉腹煤气量高炉炉腹煤气量是指高炉内部产生的煤气的数量。

高炉是一种用于冶炼铁的设备,其中煤炭和铁矿石在高温下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煤气和铁水。

高炉炉腹煤气量是衡量高炉冶炼效率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炉炉腹煤气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高炉的冶炼效率和能源消耗。

一方面,高炉炉腹煤气量越大,表示高炉内部反应活跃,冶炼效率高。

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氢气是高炉冶炼过程中的重要还原剂,可以将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

另一方面,高炉炉腹煤气量的增加还意味着煤炭的燃烧更充分,能源利用率高。

因此,提高高炉炉腹煤气量是提高高炉冶炼效率和能源利用率的关键。

高炉炉腹煤气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煤炭的质量和使用量。

煤炭是高炉的主要能源,煤炭的质量和使用量直接影响着煤气的产生量。

质量好的煤炭燃烧更充分,产生的煤气量更大。

其次是风量和风温的调控。

高炉中的风是煤炭燃烧的氧化剂,风量和风温的大小会影响高炉内部燃烧的强度和温度,从而影响煤气的产生量。

最后是高炉炉料的配比和进料速度。

高炉炉料中的铁矿石和焦炭的配比和进料速度会影响高炉内部反应的进行速度和程度,进而影响煤气的产生量。

为了提高高炉炉腹煤气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是优化煤炭的选择和使用。

选择质量好的煤炭,并合理控制煤炭的使用量,可以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和煤气的产生量。

其次是调整风量和风温。

在保证煤炭燃烧充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风量和风温,可以提高高炉内部的燃烧强度和温度,进而增加煤气的产生量。

最后是优化高炉炉料的配比和进料速度。

合理控制铁矿石和焦炭的配比和进料速度,可以提高高炉内部反应的进行速度和程度,从而增加煤气的产生量。

总结起来,高炉炉腹煤气量是衡量高炉冶炼效率和能源消耗的重要指标。

提高高炉炉腹煤气量可以通过优化煤炭的选择和使用、调整风量和风温,以及优化高炉炉料的配比和进料速度等措施来实现。

通过这些措施的应用,可以提高高炉的冶炼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探讨

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探讨

• (6)炉况不顺时可考虑采取洗炉措施,炉渣碱度可适当降低,维持正常碱度的下限水平
高炉炉分况失常及处理
• 三、失常炉况的标志及处理
• 1. 失常炉况的概念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炉况波动,调节得不及时、不准确和到 位,造成炉况失常,甚至导致事故产生。采用一般常规调节方法,很难使炉况 恢复,必须采用一些特殊手段,才能逐渐恢复正常生产。
⑷ ηCO较高的煤气流分布要求有较高的料柱透气性来保 证顺行。这与入炉料的理化性能密切相关。只有使用强度 高,含粉率低的原燃料,才能既保证高ηCO,又可保证顺 行。
3南钢炼铁高炉煤气流分布型式
• CO2% 中间:22.4 CO2% 中间:19.9 CO2% 中间:22.3
CO2% 中间:17.5
22
边缘 中心 边缘
1#炉(C型)
图2 南钢高炉煤气流分布曲线图
4 影响煤气流分布的因素
• 炉料物理性质; • 装料制度; • 送风制度; • 炉型状况; • 设备状况。
送风制度
选择合理的送风制度,以维持合适的回旋 区(燃烧带)大小和形状,对煤气流的合理分 布有着重要意义。生产实践表明,回旋区过小, 易造成中心堆积和下料不畅,当回旋区向横向 和纵向扩大时,气流将以回旋区为放射中心, 向其两侧和中心扩展,使气流分布趋于合理均 匀。影响回旋区大小形状的因素有:风量、风 温、喷吹量、风口面积、风口长度和形状等。 送风制度对煤气流分布的影响见表。
2 煤气流分布基本形式及其特征
CO2%
CO2%
CO2%
22
22221717171212
12
边缘 中心 边缘
A型
边缘 中心 边缘
B型
7 边缘 中心 边缘
C型
图1 三种基本型式煤气流分布曲线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浅要分析了高炉合理煤气分布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控制煤气分布形态及稳定程度,在炉况顺行的基础上实现煤气利用的提高,高炉下部充足的鼓风动能及上部装料的有效调节是实现高炉合理煤气分布的途径。

关键词高炉煤气分布The simple analysis of BF coal gas distribution in reasonZhang Heshun Ma Hongbin(Shougang Ironmaking Plant)Abstract This article simply analyses the meaning and realization approach of BF coal gas distribution in reason. Controlling the form and stabilization of coal gas distribution, coal gas utilization factor is increased in the base of BF regular working. Enough blast kinetic energy at BF well and efficient regulation of material loading at BF top is the approach to realize BF coal gas distribution in reason. Keywords BF coal gas distribution前言高炉合理煤气分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随着原燃料条件改善和冶炼技术的发展而相应变化,国内各炼铁厂对高炉合理煤气分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生产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同模式的高炉煤气分布都取得较好高炉经济技术指标的情况。

煤气自炉缸产生,经过软熔带,到达固体散料层,最终从料面逸出,经历三次煤气分布。

高炉合理煤气分布,要保持炉况顺行稳定,控制边缘与中心两股气流;最大限度的改善煤气利用,降低燃料消耗。

本文结合首钢2号高炉的冶炼经验,浅要分析高炉合理煤气分布的内涵及实现途径,寻找不同炼铁厂不同高炉之间合理煤气分布的普遍规律。

2号高炉2002年5月开炉,有效容积 1780m3,24个风口,炉身下部、炉腰、炉腹安装三段铜冷却壁,先后装备了高炉基础数据采集系统、高炉煤气成分在线分析系统、风口摄像系统、炉喉摄像系统、铜冷却壁渣皮厚度预测模型、首钢高炉专家系统、雷达料面仿真系统、铁水连续测温系统、炉缸侵蚀模型等先进设备及软件,完善的监测设备为客观分析高炉冶炼进程提供了数据基础。

2006年开始,2号高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寻找适合高炉自身特点的作业参数,在炉况顺行的基础上,取得了焦比280Kg/t、煤比170Kg/t、小焦比45Kg/t、利用系数2.5t/m3.d的经济技术指标,引领着首钢(北京)高炉的冶炼技术发展,为首钢(北京)高炉经济技术指标的整体提高奠定了基础。

1煤气分布的影响因素1.1送风制度鼓风离开风口时所具有的速度和动能,在风口前端形成一个疏松的椭圆形区间,焦炭在这个区间进行回旋运动和燃烧,回旋区的形状和大小决定着炉缸初始煤气的分布。

回旋区的深度越大,煤气越向中心扩展,这也使炉缸中心保持一定的热度,控制中心堆积的焦炭数量,维持死焦堆良好的透气透液性能,避免下落的渣铁影响煤气向中心的渗透。

送风制度决定的炉缸初始煤气分布从根本上决定了煤气分布的形态。

为达到尽量扩展回旋区深度的目的,需要维持尽量大的动能。

鼓风动能增大到一定水平后所担心的中心煤气过分发展问题,可以通过装料制度的调整来有意识的控制中心、疏导边缘得到解决。

风口面积、风口长短根据生产任务与高炉自身特点选定后,生产中尽量不调整,为维持回旋区深度的稳定,尽量维持送风制度的稳定。

1.2装料制度装料制度通过改变炉料在炉喉径向的分布状态来调整煤气在径向各点的流速,从而达到高炉稳定顺行的目的,并尽可能的提高煤气利用、降低燃料比。

在上部固体散料层,由于焦炭对煤气产生的阻力要比矿石对煤气产生的阻力小得多,煤气在径向位置上主要沿着矿焦比轻的路径上升,或者说煤气沿这一路径的上升速度最快、煤气利用最差。

但煤气的上升速度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否则会导致固体散料层的流化,出现管道行程,破坏炉况顺行。

装料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针对炉缸初始煤气的分布状态,控制中心与边缘煤气的流速,维持炉况顺行、提高煤气利用。

装料制度的基础是准确布料,将炉料直接布到炉喉径向相应位置,减少依靠溜料实现的炉料在料面的再分配,装入的炉料尽量平铺,减少料面本身的不稳定性,装料制度的调整尽量采取调整矿石装料的方式,坚持“多议少动”,杜绝“盲动”。

1.3原燃料质量原燃料质量对高炉煤气分布的影响体现在:一是原燃料粒度,原燃料粒度越小、越不均匀,对煤气的阻力越大,越易引起煤气分布紊乱;二是原料的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块矿的热爆裂性能、球团矿的还原膨胀性能,这在炉内中、低温区引起原料粒度的变化,从而引起煤气分布紊乱;三是焦炭的高温冶金性能,焦炭高温冶金性能差导致炉内软熔带以下焦炭粒度过小,增加渣铁在焦炭中的滞留时间,煤气难于透过滴落带,易导致下部煤气分布紊乱。

原燃料质量方面对粒度、冶金性能务必跟踪管理,减少原燃料质量问题造成的煤气分布紊乱。

1.4日常操作日常操作对煤气分布的影响因素:一是喷煤量,高炉煤比增加后,若未燃煤粉对焦柱的堵塞作用及未燃煤粉使炉渣粘稠的现象不能通过高风温、富氧等得到缓解,会造成炉缸初始中心煤气被抑制,引起炉缸初始边缘煤气发展,再者日常操作中煤粉量突然增加极易引起炉缸边缘局部气流紊乱;二是炉渣性能及渣量,受原燃料质量影响,炉渣性能及渣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增加渣铁在焦炭中的滞留时间,导致下部煤气分布紊乱;三是出渣出铁,炉内不能及时出净渣铁,同样易造成炉内下部煤气分布紊乱。

日常操作中追踪管理煤粉量的稳定程度,稳定原燃料质量、及时调整炉渣碱度,出渣、出铁必须及时,在高煤比操作下,还需要解决未燃煤粉对炉内下部煤气分布的影响。

2煤气分布的形态2.1煤气分布形态的表征由于高炉的焦炭负荷变化等因素,十字测温各点温度会在整体上出现同方向的变化,为更准确的描绘不同高炉、不同焦炭负荷下的炉喉径向煤气分布特征,对炉喉径向各点煤气分布比例有准确的评价,定义炉喉径向煤气分布指数::炉顶温度(℃);……:十字测温第一点(边缘)至第六点(中心)温度(℃);……:十字测温第一点(边缘)至第六点(中心)煤气分布指数。

图 1 首钢2号高炉典型煤气分布指数2.2煤气分布的形态煤气分布形态从下部煤气分布形态和上部煤气分布形态两方面分析,两者相互影响,下部煤气分布形态对煤气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下部煤气分布形态,需要考虑如何维持炉缸的活跃工作状态及炉缸的长寿,下部煤气尽量向中心渗透对这两者都是有利的,煤气向中心渗透的程度则受送风制度及装料制度的影响。

上部煤气分布形态,主要是依靠装料制度,实现对下部煤气分布形态下的煤气流进行再分配,避免出现煤气流速过快导致管道行程的情况。

以下部煤气向中心渗透的程度对煤气分布形态进行分类:(1)鼓风动能大,风口前回旋区深,下部煤气向中心渗透程度好:这种情况下煤气分布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中心煤气宽度小但力度强、边缘煤气稳定或存在少量虚火;二是中心煤气、边缘煤气都宽度大但力度弱。

(2)鼓风动能小,风口前回旋区浅,下部煤气向中心渗透程度差:这种情况下煤气分布也可分为两类,一是中心煤气、边缘煤气都宽度大但力度弱;二是中心煤气宽度小、力度弱,边缘煤气有一定力度。

3煤气分布的稳定3.1煤气分布稳定的表征煤气分布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炉的煤气利用,煤气分布的稳定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炉况的顺行,在注重对煤气分布形态控制的基础上,煤气分布的稳定在生产中得到逐步重视,为更准确的描绘不同高炉、不同焦炭负荷下的炉喉径向煤气稳定程度,对炉喉径向各点煤气流速变化幅度有准确的评价,定义炉喉径向煤气波动指数::炉顶温度(℃);……:十字测温第一点(边缘)至第六点(中心)温度波动幅度(℃);……:十字测温第一点(边缘)至第六点(中心)煤气波动指数(%)。

图 2 首钢2号高炉典型煤气波动指数对比通过首钢2号高炉的冶炼实践看,炉况顺行较差时,十字测温第一点、第二点、第五点、第六点煤气波动指数大,十字测温第三点、第四点煤气波动指数与炉况顺行时基本相同,炉况顺行主要取决于对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煤气流速波动幅度的控制。

3.2煤气分布的稳定十字测温各点温度的波动幅度反应了炉喉径向各点煤气流速的变化情况,温度波动幅度越大说明该点煤气流速的波动越大,之所以出现煤气流速的大幅度波动,是因为固体散料层的不规则运动,造成固体散料层在炉内径向各点的矿焦比出现变化,出现径向各点固体散料对煤气的阻力发生变化,引起径向各点煤气流速的波动。

固体散料层不规则运动的原因:一是炉喉径向料面分布的不稳定,由于焦炭平台宽度小,造成矿石没有稳定的分布,这种情况下,从十字测温温度看,温度存在波动,但波动幅度较小,对压量关系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料尺工作影响不大。

二是炉内局部出现管道行程,由于局部煤气流速过高造成散料流化,出现管道行程后,势必造成塌料,从十字测温温度看,温度波动幅度大,对压量关系、料尺工作影响明显,影响炉况顺行,威胁高炉稳定生产。

4合理煤气分布4.1合理煤气分布高炉合理煤气分布是高炉炼铁的核心,涉及高炉稳定顺行、节能降耗、长寿等核心问题,合理煤气分布存在两个层面:一是炉况的稳定顺行,这也是合理煤气分布的基本目标,最具代表性的煤气分布形态为:中心煤气、边缘煤气都开,但开的程度因高炉而异,煤气流速没有局部过高的情况,炉况顺行较好,但煤气利用率低、燃料比高,虽然给炉内减小了压差损失,但长期来看,对高炉长寿不利;二是煤气利用的提高、燃料比的降低,这是高炉冶炼的追求目标,最具代表性的煤气分布形态为:中心煤气开、边缘煤气稳定,中心煤气的“开”表现在加完矿、焦后中心煤气火都不受影响,中心火柱窄而强,炉况顺行好,煤气利用率高、燃料比低,炉缸工作活跃,对高炉长寿有利,但存在压差损失高的情况。

现在大多数高炉的合理煤气分布目标仍停留在炉况的稳定顺行方面,在继续提高煤气利用、降低燃料比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4.2合理煤气分布的途径煤气分布不单是炉料在炉喉截面分布决定的,煤气自炉缸产生,经过软熔带,到达固体散料层,最终从料面逸出,经历三次煤气分布。

上部调剂虽然有很大作用,但必须从炉缸做起才能达到真正的煤气合理分布,调剂的原则是以下部为基础,上下部调剂相结合。

合理的煤气分布应该是下部煤气形成中心发展的煤气,即炉缸初始煤气最大限度向中心渗透,以利于提高整个死焦堆的透气、透液能力,这就是“吹透中心”的高炉,只是吹透程度因高炉而异,要实现“吹透中心”,需要保持足够的、稳定的鼓风动能,维持风口前回旋区的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