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 第9课 劝学教案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 第9课 劝学教案

9、劝学·教案【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高中语文9劝学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案

高中语文9劝学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案
第三段:以登高而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为喻,说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办成原本办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这一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强调了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都强调了常年坚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却非蛇鳝之穴无以寄托都强调了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9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背诵课文
重点
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
¬荀子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类,
¬教材“君子”注释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是学习使:普通人 君子 圣人
¬人性恶--积善--成德――得神明――备圣心
设喻方式:
①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 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5、本文的论证方式
①比喻论证:
设喻的基本原则:“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把抽象的道理借助20个比喻句,说得明白、具体、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近,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使读者容易接受。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朱熹《四书集注·劝学章》等,这些文献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儒家思想,并与《劝学》进行对比学习。
- 视频资源:寻找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讲座、访谈等视频资源,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成语大会》等,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 ①《劝学》的作者和背景。
- ②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 ③《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2. 关键词、词:
- ①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 ②劝学:劝勉学习的必要性。
- ②性:人性的特点和教育的目的。
3. 句: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并背诵《劝学》中的名句;分析并阐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总结五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 游戏:设计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参与度。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教师制作包含《劝学》文章内容、儒家思想观点和教学活动的PPT,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强化重点知识。
- 视频:播放与《劝学》和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或短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教育背景和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劝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9.劝学3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9.劝学3
n加油A .断,断绝B .极,非常C .横渡,横穿n加油D .高超,绝妙
2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n加油( )
A .客舍、房舍B .住宿、休息n加油C .放弃、不要D .施舍
3 .木受绳则n加油直,金就砺则利。( )
A .金属n加油B .黄金C .锣D .指金n加油属制的刀剑等。
(七)将下面这些比喻按要求加以归类
6 .下列判断正确的几项n加油是()
A . “下饮黄泉”的“下”是方n加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B .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述n加油的。
C .文中的最后一句“……者……n加油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 . “锲而不舍,n加油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E .本段的n加油比喻有许多不符合科学实际,因此用这些比喻是不能说明n加油道理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n加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n加油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n加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n加油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n加油A .刻一下就舍弃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n加油刻个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B .刻一下就放掉它,朽木也不会折n加油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刻成
C .刻一下就停下来,即n加油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一直刻个不停,即使n加油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D .刻一n加油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成功;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n加油刻出成品。
学习课文,感悟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巩固所学。n加油

《劝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重要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论证论点的方法:比喻对比重点、难点词句知识的理解与归纳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教学方法借助注释研读翻译课文。

讨论、分析比较、诵读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文1-3节2、指名回顾前三节的内容要点。

二、研习第四自然段1、齐读第四自然段。

1、结合注释自读理解、疏2、布置学生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由学生自主发通文意。

要求: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当引导。

(1)小声朗读,读准字音,如无学生提问,教师针对重点、难点予以提问,检查读准节奏。

其自读情况。

(2)看注释,弄通文意。

3、在学生问答学习的基础上,补充归纳第四小(3)圈画重点,标出难点。

节的知识点。

(1)重点字词。

①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通明的思想② 圣心备焉:圣人之心③ 不积跬步:一小步④ 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⑤ 蛟龙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2)词类活用① 不能十步数量词用作动词走十步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交流讨论,独立思考③ 用心一也。

数词做动词专一做好笔记④ 积善成德。

形容词做名词善事(3)古今异义词① 神明自得。

古指人的智慧通明的思想;今指神。

②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寄居藏身;今:指把理想、希望或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③ 用心躁也。

用,因为;心,心思。

今指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4)句式①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之”为标志② 无以至千里。

没有用来…… 办法4、思路导引:作者在本段连用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渐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这是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说明“学不可以已”。

结合比喻论证讨论思(1)用“积土”“积水”两个比喻推论到“积善成德”,考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正面论证了积累的作用。

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靠积累来的论点的?(2)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从而说明学习中坚持不懈的作用。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第三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第三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第三课时)
课题
劝学
课时
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理解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及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比喻的特点
依据:xx年高考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以理解文意和翻译的形式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高频文言实词进行重点考查。“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小组展示。
3、其他小组补充
通过讨论,学生交换想法,完善答案,可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8分钟
3
练评结合环节
重点语句的赏析
1、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句。
2、补充明确
1、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
2、抽签提问。
3.举手回答。
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
5分钟
4
目标
检测环节高Fra bibliotek出现过的《劝学》情景默写题
1、巡视学生做答。
教学
难点
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依据: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可以通过本课渗入课堂,让学生知道比喻论证的意义。
学习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理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所有文言现象。
2、学会比喻论证的方法。
3、学生能做《劝学》的情景默写题.
理由:高考考查学生运用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进而领悟文章中心意旨的能力。
教具
7板书
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不可以已: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作用:弥补不足
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8课后反思
2、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3、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9《劝学》教案(第3课时)

9《劝学》教案(第3课时)
6、学生背诵训练
三、【重点研讨】虚词“而”的用法
连词(表①并列②递进③转折④因果⑤顺承⑥修饰)
四、【小结及作业】①背诵且能默写第4段;
②预习《过秦论》,借助注释圈点勾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劝学
第1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文言知识归纳,教师个性板书)
教学准备
学案
课时安排
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一、【上节检测】点名背诵第3段,就重点字词句发问。
二、【研习第3段】
1、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圈点勾画,理解第4段内容,并完成《学案》对应练习;
2、学生交流讨论:①交流练习答案和字词重点、疑难;②互读,共同提高;
3、小组代表展示:展示练习答案,补充重点字词和疑难,师生合作点评;
劝学(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累计课时
3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4、学生自读,加深理解;
5、教师内容点拨,指导背诵:
第4段:(10个比喻)
①“积土”②“积水”(正面)
③“不积跬步”④“不积小流”(反面)→学习要积累(学习的方法)
⑤“骐骥”⑥“驽马”(对比)
⑦“锲而不舍”⑧“锲而舍之”(对照)→积累要坚持不懈(学习的态度①)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归纳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归纳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3)通过学习《劝学》,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文章的论证方法,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总结。

2. 教学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运用;(3)对文章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归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2)教师举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章的论证方法。

5. 阅读拓展:(1)教师推荐与《劝学》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2)学生自主阅读拓展材料,分享阅读心得。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和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抽小组会答
2其他小组质疑
3达成共识
点评作文
7分钟
2
练评结合
环节
分析本文设喻的特点
1、倘若作者就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等这些抽象的问题侃侃而谈,那么,势必暴露出一股枯燥乏味的学究气而让你读来生厌。读了本文,你的感受一定不同,这得益于文中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你认为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
2、补充明确。
1、小组讨论
2、小组展示。
3、其他小组补充
通过讨论,学生交换想法,完善答案,可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8分钟
3
练评结合环节
重点语句的赏析
1、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句。
2、补充明确
1、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
2、抽签提问。
3.举手回答。
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
5分钟4目标检测 Nhomakorabea环节
高考出现过的《劝学》情景默写题
1、巡视学生做答。
教学
难点
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依据: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可以通过本课渗入课堂,让学生知道比喻论证的意义。
学习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理本文出现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所有文言现象。
2、学会比喻论证的方法。
3、学生能做《劝学》的情景默写题.
理由:高考考查学生运用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进而领悟文章中心意旨的能力。
2、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3、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当堂公布答案。
3小组长组织批改并报告本组作答结果。
小组学生代表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6分钟
5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学生在作业本上归纳整理本课文的重点文言知识点(课代表检查,展示优秀作业,加分)
2、背诵全文
3分钟
让学生明确下课所学,有的放矢进行提前学习。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案
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年3月20日
课题
劝学
课时
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理解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及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比喻的特点
依据:2018年高考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以理解文意和翻译的形式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高频文言实词进行重点考查。“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课前
三分钟
默写《寡人之于国也》第6,7,段
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默写
同桌互批
课代表协助检查
课后收小考本
强化记忆考纲规定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部分
3分钟
1
承接导入环节
展示学生作业本的片断练习
1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2补充相关知识
7板书
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不可以已: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作用:弥补不足
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8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