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初探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初探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初探摘要:本文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城市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提出了以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应急减灾为核心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框架。
关键词:城市气象;气象灾害;气象服务Abstract:Inthispaper,combinedwiththeneedofcitydevelopment, 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incityand cityonmeteorological disastersdefensedemand, put forwardtothe citymeteorologicaldisaster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emergencyservices, andasthecoreofthe city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preventionsystemconstructionframe.Key words: city weathe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一、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城市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1.种类多。
主要有暴雨、暴风雪、内涝、高温、寒潮、冻雨、冰雹、大雾、雷电等十余种。
2.突发性强。
暴雨、雷电、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只有几分钟时间,但所造成的危害却十分严重。
3.危害性大。
2007年3月4日东北地区的暴风雪天气,造成了几十个城市交通和供暖系统瘫痪。
4.影响范围广。
2008年春节期间影响我国南方的冻雨天气,造成了几个省几百个城市供电系统瘫痪。
5.持续时间长。
2009年6月下旬持续一周的强高温天气造成北方多个城市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城市用电、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6.发生频率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象灾害频发,我国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智慧城市中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智慧城市中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日益增加。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一个可靠高效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智慧城市中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
首先,一个优秀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需要具备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
在智慧城市中,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设备部署在城市的各个地点,实时监测气象参数,并通过无线通信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各种气象参数,以及降水量、空气质量等其他与城市气象相关的数据。
在数据中心,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可以准确地预测城市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台风、雷电等,从而及时发出预警。
其次,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还应具备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
一旦系统发现气象灾害的迹象,应立即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市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和分析,并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广大市民。
同时,应建立一个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相关部门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开展抢险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一个完善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还应具备跨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的能力。
气象灾害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合作机制。
各个部门应共享各自的数据和资源,共同参与到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中。
为了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将各个部门的数据整合在一起,方便大家获取和利用。
同时,应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机制,确保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和抢险救援情况,以提高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另外,一个高效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还应考虑到灾后评估和长期改进的需求。
每次气象灾害发生后,都应对系统的预警性能和应急措施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评估可以包括系统响应时间、预警准确性、数据采集的全面性等方面的考察。
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思考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56·文章编号:2095-6835(2017)02-0056-01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思考李 力(山西省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山西太原 030002)摘 要:城市气象灾害是目前防灾减灾的重点工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简要分析了山西省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情况,以期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防灾减灾;监测手段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7.02.05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各种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我国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损失逐年加重,所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刻不容缓。
在现代城市,人类改造最大的就是社会环境,而气象灾害从形成到发展有很多特征。
因此,对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已经成为城市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要内容。
1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1 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目标是:为了及时发布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信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确保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实用的防灾信息,建立了山西省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做好灾害防御决策工作;各个部门要快速反应,做好部门联动工作,提前做好灾害防御;人民群众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做好自救、互救和灾害报道,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建设重点1.2.1 监测技术手段及时、准确获取气象灾害信息是气象防灾减灾的前提条件。
气象部门要编制测报值班应急手册,加强对自动气象站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检和维修,做好精细化预报,建立分析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天气图和登记制度,不断完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工作流程。
城市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探析

城市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探析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人口稠密、高楼林立、经济繁荣、环境复杂,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依赖于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而运行,受到任何外界"刺激"都会引起连锁反应,打乱正常的运行秩序,最终导致灾害形成。
据统计,在城市灾害中,气象灾害发生次数最多、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严重 [1]。
尤其最近几年,因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尤为突出,城市"看海"现象频繁发生,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市民的正常生活。
1 我国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1.1 暴雨与内涝由于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大,暴雨极易造成城市低洼地区积水,排泄不及时就会造成内涝,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如果内涝持续时间过久,还可能导致城市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毁坏,造成物流和水电中断等[2]。
1.2 雪灾和低温冰冻城市降雪较大时,首先会降低能见度,导致路面湿滑、结冰,从而影响交通出行。
出现暴雪时,积雪会造成树木压折、临时建筑压塌、市民滑倒受伤等事故,严重时可造成交通堵塞、损坏部分电力设施。
低温冰冻天气则会使居民用电量激增,影响电网系统运行安全,同时也会造成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的紧张[3]。
1.3 雾、霾与沙尘雾、霾和沙尘天气都会降低能见度,对公路、航空运输均有较大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飞机航班延误;霾和沙尘都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对市民健康有不利影响。
1.4 高温热浪夏季炎热的天气气候加上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使得城市最高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农村。
高温使许多户外工作不得不放慢节奏、缩短工时,甚至停产;而且酷热使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大,死亡率相应提高。
1.5 雷击灾害随着高层建筑和现代化通讯设备的增多,城市因雷击造成的灾害越来越多,尤其城市运行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愈来愈大,强雷电的电磁感应容易造成计算机网络等城市基础通讯系统故障,使银行、税务等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瘫痪,造成难以想象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反应。
重庆璧山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探讨

重庆璧山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探讨摘要: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
本文结合重庆市璧山区气象局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现状,指出了当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探索几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庆璧山区引言重庆璧山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重庆西部。
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整体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旱、夏涝、秋凉、冬暖、无霜期长、湿度大、日照少、云雾阴雨多的特征。
年平均日照时数1051.0h,年平均温度为18.0℃,极端最高温度为42.2℃,极端最低温度为-3℃。
年平均降雨量1064.7mm,年最多降雨量1493.7mm,年最少降雨量724.7mm。
年平均风速1.6m/s,年平均蒸发量1026.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雷暴日数32.4d,年平均雾日数39.6d,年平均无霜期338d。
璧山区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高温、雷电、霜冻等,这些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农业、林业、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影响日趋严重,每年均会因为气象灾害而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尽可能的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各项损失,切实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1.重庆璧山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现状近年来,在重庆璧山区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当地建立起了区政府有管理机构、镇街有气象服务机构、村居委有执行机构的气象工作3级政府化管理的组织架构,并构建起了“区-镇街-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农民(居民)”5级预警信息发布、传递管理模式。
一旦有预警信息发布,从政府部署防御,到部门联动应对,再到社会主动响应这一套防灾减灾机制就会高效运作。
璧山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秉承“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理念进行建设。
平台以“永川模式”为标准,形成了1个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1个部门分中心、15个镇街和187个村居工作站的覆盖全区镇街村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初探

环境科学D01:10.19392/j.c n k i.1671-7341.201724090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初探卜庆雷亓翠芸何鹏程科技风2017年12月莱芜市气象局山东莱芜2711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加剧,本文对五类气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进行分 析,并对如何防御灾害提出了对等建议。
关键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对策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城市 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气象灾害带来的威胁也更大。
随着全球气 候变暖,暴雨、大雾、大风、高温、干旱、雷电等各种气象灾害对 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加剧。
1主要城市气象灾害1.1暴雨城市暴雨导致的灾害是重要的气象灾害,暴雨对城市安全 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失效,导致洪水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使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等中断1.2大雾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者冰晶微粒的乳 白色集合体,当水平能见度'1K m时成为雾。
雾的形成是近地面空气由于降温或水汽含量增加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或凝华 而形成的。
大雾主要对大气环境和能见度产生影响,严重影响 了人类健康,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影响。
1.3高温高温热浪灾害主要指日最高气温达到35P以上,生物体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引发的各种灾害现象。
高温不仅威胁到城 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还造成城市供水、供电紧张,并加剧城市光 化学污染,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
1.4大风据风洞试验,高层建筑物的周围也会出现大风区,即高楼 前的涡游流区和绕大楼两侧的角流区。
这些地方风速都要比 平地风速高30%左右。
如果高楼底层有风道%通楼后),则该 风道口处附近的风速可比平地风速高2倍左右。
也就是说,当环境风速为6m/S时,风道附近就可达到18m/S,也就是8级大 风。
城市风灾会造成广告牌倒塌、简易房倒塌、输变电路刮断、信号灯和交通指示牌翻倒等,导致行人压伤、死亡,大面积停电 断水、交通受阻等事故。
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Chapter 1:绪论气象灾害是常见的天气灾害之一。
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能够通过预测、监测及分析气象灾害,提前预警并及时救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Chapter 2: 系统原理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可分为两大部分:气象数据收集和预警系统。
气象数据收集包括气象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传输和存储。
预警系统包括气象预警模型、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发布等几个基本模块。
2.1 气象数据采集气象数据采集经过三个阶段:数据源、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处理。
在数据源阶段,气象数据主要来源于气象观测、卫星探测、雷达探测等多个方面。
数据采集主要分为自动站和手动站两种方式。
数据传输和处理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类型分为气象观测和数据的挖掘处理。
采集数据主要用于实时的数据分析和决策。
2.2 预警系统气象预警模型是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核心,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需要开发不同的模型。
例如暴雨、雷电、风暴潮等灾害都有相应的预警模型。
数据分析是指对气象数据和其它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得到灾害的信息,进而进行预警。
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使得救援更加有针对性和高效率。
信息发布模块,则是用于在时间紧迫、信息需要传播爆发的情况下,向公众提供相应灾害预警信息。
此外,预警平台也支持灾后救援等配套服务。
Chapter 3:系统设计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旨在将专业的气象数据以及灾害预测模型、决策支持系统等功能融为一体,提供合理的决策,减少灾害损失。
以下将重点介绍系统设计。
3.1 数据采集采集数据需要搜集各气象系统的观测数据,卫星、雷达等数据,并将其进行处理。
气象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去噪与质量控制。
去噪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数据的质量,而质量控制则可以有效地检测和排除异常数据。
3.2 预警模型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因此要开始建立该模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合适的数据、算法和模型;其次,模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最后,还需要建立自动化的实施平台。
南京市江宁区气象灾害防御初探

江 宁区丘 陵岗地 的大片可耕地 ,高低不平落差大 ,自然形 成 的排水河道及沟渠坡降大 ,水流湍急存不住水 ,天落水基本 上 白白跑掉 ,丘陵腹地积蓄地面水很少 ,这是十年九旱的根本 原 因所在 。 江宁全 区现有水库 7 3 座 ,正常年景蓄水量可 达 1 亿m , 其中 1 0 0 0 万m 以上 的中型水 库 1 座( 横溪赵 村水库 ),1 0 0 万m 以上 的小 ( 一 )型水库 2 8 座 ,1 O 万m 以上 的小 ( 二) 型水库 4 4座 ,大小塘坝 4万余 座。丘陵腹地 在干旱年 景 ,应 用 当地 蓄水 ,在抗旱 中解燃眉之急 ,对争取农业丰收起着重要 作用 。如果在涝年 ,要注意蓄水量 的控制和水库堤防 的安全 。 在暴雨来 临之前 ,可根据 防汛 防旱 的形势 ,审时度势 ,科学调 度, 提前预 降水库水位 ,以确保水库安全渡汛 ,防止漫溢和毁 堤 垮坝事故 的发生 。 江宁丘 陵山区耕地面积 ,占 全 区耕 地面积的 5 7 . 3 %,仅靠 塘坝水 库积 蓄的水 , 远远不够农作物生长 的需水量 。因此 , 遇 到旱年 ,特 别是 大旱 之年 ,丘 陵腹地还要受到旱灾威胁 。这 时 就要从 秦淮 河 、长江翻水线大量抽水 ,补充秦淮河水源 , 各个 乡镇各条翻水线 ,一 齐开动引水抗旱 。另外 ,江 宁区气象局 已 配置了车载火箭 人工增雨 发射架 ,可在 区政府和市气象局统一 指挥下 ,进行有组织 、有计划地实施火箭人工增雨作业。 5防御地质灾害 连 日的暴雨不仅给江宁城区带来水灾 , 也会引发地质灾害 , 2 0 0 7年 7月 的特大暴 雨暴露 了江宁 多处地质 灾害 隐患。每年 汛期 ,如果连续降雨而且暴雨频繁发生 ,有 可能发生群发 性地 质灾害 ,在江宁 以黄土岗地和山区浅表层风化残坡积 土层 的地 方会产生土质崩塌 、滑坡 ,一些地面会 发生塌陷现象 。地 质灾 害 除了暴雨是致灾 的重要原 因之外 ,人为因素也不该 忽视 ,特 别是一些工程建设 ,往往重前期建设 、轻后期治理 ,常常为地 质灾害埋下 隐患 。应该说江宁 的地质灾害只要人们重视 ,采取 防治措施 ,大多数情况下是可 以避免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初探摘要:本文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城市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提出了以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应急减灾为核心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框架。
关键词:城市气象;气象灾害;气象服务
abstract:inthispaper,combinedwiththeneedofcitydevelopm ent, 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incity and cityonmeteorological disastersdefensedemand, put forwardtothe citymeteorologicaldisaster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emergencyservices, andasthecoreofthe city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preventionsystemconstructionframe.
key words: city weathe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p41
一、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
城市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1.种类多。
主要有暴雨、暴风雪、内涝、高温、寒潮、冻雨、冰雹、大雾、雷电等十余种。
2.突发性强。
暴雨、雷电、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只有几分钟时间,但所造成的危害却十分严重。
3.危害性大。
2007年3月4日东北地区的暴风雪天气,造成了几十个城市交通和供暖系统瘫痪。
4.影响范围广。
2008年春节期间影响我国南方的冻雨天气,造成了几个省几百个城市供电系统瘫痪。
5.持续时间长。
2009年6月下旬持续一周的强高温天气造成北方多个城市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城市用电、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6.发生频率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象灾害频发,我国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二、城市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口密集区,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气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暴雨(雪)、高温、大雾、雷电、大风、低温等气象灾害对城市正常运转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重,很多城市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相当严重。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城市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主要有5个方面:
1.决策类需求。
当出现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时,需要城市指挥机关及时作出正确的气象灾害防御决策。
2.生产生活类需求。
需要气象部门提前做好暴雨、高温、寒潮、
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当灾害来临时,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
3.社会保障类需求。
需要针对气象灾害的特点,加强供水、供电、供暖、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4.教育宣传类需求。
需要向城市各类人群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如宣传雷电安全防御常识等。
5.应急保障类需求。
一旦出现气象灾害,需要社会各有关部门按照气象灾害防御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三、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框架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重点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应急减灾等核心问题。
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
建立起基本满足业务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集约开放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
主要包括:建立由高空探测站、地面观测站、加密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移动雷达、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等组成的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建立由生态观测、洪涝监测、能见度监测、雷电监测、大气成分观测等组成的专业气象观测网。
构成全市灾害性天气监测网与专业气象观测网相结合,高时空、高密度、立体化的实时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
2.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建立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电、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的综合预报方法,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
综合应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系统等各种探测资料,加强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释用,建立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精细化预报系统、警报系统,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3.气象信息网络及数据库系统
加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气象信息传输、数据管理和应用共享能力,以适应综合大气监测系统信息的快速传输、收集、集中处理技术需求,满足天气预报制作与气象服务要求。
加快对现有信息网络系统的升级改造,利用宽带网、gprs 等传输手段,提高探测信息的传输能力,提高监测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稳定性。
利用先进的存储设备和数据库技术,建立气象信息海量存储系统,建立实时资料数据库、历史资料数据库、气象灾害数据库系统,实现对各种探测资料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共享,并方便异地实时使用。
4.气象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
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发布与服务系统,通过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通过气象部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通过
非气象部门(如公交公司、出租运营公司等)电子显示屏等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对灾害性天气系统移向、移速、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强度变化等,实时、滚动式发布预报警报产品。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开发气象预警信息自动分发软件和自动语音系统,实现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自动分发,使预报预警信息快速传送到公众和用户手中。
5.应急气象服务系统
建立气象应急服务专业队伍,配备专用车辆和移动式气象探测设备,如气象应急指挥车、移动气象台等,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现场分析、救灾指挥作业系统。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训练,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一旦出现气象灾害,气象应急服务车辆和人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力军作用,实时提供受灾现场的各类气象信息,为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气象灾害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灾害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摸。
而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又是最为严重发生频繁的灾害。
每年由于这些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损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气象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气象部门的各种系统,
以使损失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1]王克付,程文杰,王胜.现代城市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内涵的初步探讨.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2008:211.
[2]尹佐臣,隋东.沈阳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28:118.
[3]孙健.加快完善我国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刻不容缓.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大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会场论文
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