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化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其不仅对气候带来了显著影响,还对土地荒漠化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与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温度升高,从而引发了干旱现象的增加。

长期干旱使得土壤中的水分逐渐流失,土地逐渐变得干燥脆弱,从而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发生。

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给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增加了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

二、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区内的植被蒸腾水分加速,从而加剧了土壤的干燥程度。

缺乏植被覆盖导致土地上的土壤易于侵蚀,使得表层土壤不断流失。

随着土壤的流失,土地荒漠化现象进一步扩大。

三、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的限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些原本适合耕种的土地逐渐变得干燥,无法种植农作物。

由于土地荒漠化的扩大,原本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被迫废弃,限制了土地的利用。

这对于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四、应对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科学的灌溉技术和水资源调度,确保土地的水分供应。

2. 推广绿色植被覆盖:大规模种植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加强植被的保护,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植被的覆盖,减少土壤侵蚀,遏制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3.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发展科技农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对土地的需求。

同时,加强土地保护,防止非法开垦土地,保护原始的生态系统。

4. 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建立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地荒漠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带来的挑战。

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

结语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剧了土地的干燥程度,限制了土地的利用。

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它对沙漠化的影响日益显现。

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模式的改变,沙漠化的趋势加剧,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一方面,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的情况,降水量明显减少,导致土壤水分不足,植被覆盖率下降,从而加速了沙漠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遭受了极端降水事件,引发了洪涝灾害。

这些洪涝灾害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使土地变得贫瘠,易于形成沙漠。

二、气候变暖加速土壤水分蒸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地表温度升高,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

这导致土壤中的水分流失更快,使土地变得干燥。

干旱的土地很容易被风吹走,形成沙漠。

特别是在亚洲、非洲等地区,气候变暖对沙漠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三、沙尘暴频发加剧沙漠化进程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沙尘暴频发,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

沙尘暴带来的沙尘能够迅速覆盖植被,导致植被死亡和土壤贫瘠化。

同时,沙尘暴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干扰了航空、交通等各项行业的正常运行。

四、全球联合行动应对沙漠化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联合行动来应对。

首先,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加强沙漠化治理,改善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保水能力。

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沙漠化治理方法。

尽管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全球沙漠化的趋势是可以得到逆转的。

通过联合行动,我们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减缓沙漠化进程,构建美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气候变化对沙漠地区的影响与适应

气候变化对沙漠地区的影响与适应

气候变化对沙漠地区的影响与适应沙漠,是地球上最为极端的生态环境之一。

干燥和贫瘠的土地是沙漠的主要特征,而这一特点使得沙漠地区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可逆转,沙漠地区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沙漠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适应这一变化。

首先,气候变化对沙漠地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气温的上升使沙漠地区更加干燥,降水量的减少导致水资源的匮乏。

这种水资源的短缺不仅对沙漠地区的居民和农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还使得生态系统受到重大破坏。

水草丰美的河谷和湖泊逐渐干涸,大量植被死亡,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受到威胁。

此外,由于气温的升高,沙漠地区的风尘暴频发,给居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巨大困扰。

然而,面对这些挑战,沙漠地区的人们也在努力寻找适应的方法。

首先,根据气候变化的趋势,沙漠地区的居民开始转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来储存雨水,以便后续使用。

同时,他们也采取了节水措施,例如喷灌和滴灌系统,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一些当地居民也开始转向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有限能源的依赖。

其次,科学家和政府机构也在为沙漠地区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政策。

他们推广节能措施和清洁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他们还支持研究和开发适应沙漠气候的新型农业和水资源管理方法。

例如,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使用盐水灌溉技术,以应对盐碱地的农业耕作问题。

政府机构也积极投资于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以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国际合作也对沙漠地区的适应至关重要。

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可以促进经验的交流和技术的创新。

通过共同努力,各国可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沙漠地区的挑战,保护环境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气候变化对沙漠地区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人类社会应当将其看作是一个机遇。

通过采取适应措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开发新技术、保护生态系统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面临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气候极端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等。

这些极端事件给中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造成了经济损失和生活质量下降。

二是自然资源供应的紧张。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减少和损失,其中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等。

这对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资源需求巨大的国家来说,意味着资源供应的紧张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较为显著,包括气候带移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衰退,给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促使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持续。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加速了中国转型升级的进程,推动了中国向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这使得中国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和责任,需要更多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二是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区域差异大。

中国地域广阔,包括丰富的高山、大陆地域、海洋等多样的自然环境。

这使得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经济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适应措施。

三是中国人口众多,社会脆弱群体较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着贫困人口、农民工、老年人等社会脆弱群体较多。

气候变化对他们的生计和生存造成了更大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社会保障和适应能力。

东北地区环境演化的基本特点

东北地区环境演化的基本特点

东北全新世环境演变特点任国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东北地区的气候与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多种时间尺度上,变化的驱动力有自然因子,也有人类活动的作用。

本文根据近20余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对东北地区全新世的环境演变规律做个初步分析和评估,深入系统研究有待今后继续工作。

1. 全新世植被经历巨大变化桦树在全新世初期遍布从三江平原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东北东部地区, 在森林中占居绝对优势地位。

榆属和栎属等阔叶乔木在早中全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内是东部森林中的主要种类。

在大约6 ka BP以后, 东北现在林区的松属包括长白山、小兴安岭的红松、辽西山地的油松和辽东半岛的赤松等经历了迅速的增加, 东部和北部的云、冷杉属也表现出较明显扩大, 森林的郁闭度比原来增大了(陈承惠等,1977;孔昭宸、杜乃秋,1984;孙建中等,1985;夏玉梅,1988;刘金陵,1989;孙湘君、袁绍敏,1990;孙湘君、翁成郁,1992;任国玉、张兰生,1997;Ren and Zhang, 1998)。

东北平原东部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摆动。

和全新世初比较, 4 ka BP时森林--草原边界向西迁移约130 km 。

但是, 这种幅度的迁移并不很多。

在次一级时间尺度(世纪至千年)上, 森林-草原边界曾有过更偏西的记录。

不考虑人为因素影响, 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在中晚全新世是持续向西迁移的(任国玉,1998)。

因此, 东北松辽平原的中西部在全新世从未出现过森林, 松辽平原东部也未发育过郁闭森林。

2. 全新世气候干湿变化明显植物花粉、沙地埋藏土壤年代、沼泽泥炭形成与发展、沙丘活动历史、黄土状土堆积和黑土发育等多方面代用资料记录一致地指示, 东北地区的湿润程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在早中全新世较低, 5 ka BP以后不断增加(马学慧等,1987;任国玉,1999)。

早中全新世最干燥时段出现在C-14年代9-8 ka BP, 中晚全新世最湿润时期可能发生于距今1千年前后, 现代气候和整个全新世期间平均状况比较是足够湿润的。

气候变暖与荒漠化的关系

气候变暖与荒漠化的关系

气候变暖与荒漠化的关系一、概述气候变暖是目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一大挑战,而荒漠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暖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气候变暖对荒漠化的影响1. 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减少:气候变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降水模式发生变化,某些地区的降水量减少。

缺乏水资源会导致土地干旱,进而加速荒漠化的发展。

2. 气候变暖增加蒸发速率:高温使得水分蒸发速率加快,地表水的蒸发损失增加,导致土壤干燥,生态系统无法维持正常的水分平衡,从而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3. 气候变暖促进植被退化:气候变暖导致植被生长季节变长,使得植物过度蒸腾水分,随着时间推移,土壤水分储量减少,植物难以生存,荒漠化现象扩大。

三、荒漠化对人类的影响1. 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使得周边地区缺水。

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造成人们的生活困境。

2. 农田荒废:荒漠化侵蚀了农田,使得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农田荒废。

这将导致农业产量下降,进而影响食品供应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 生态失衡:荒漠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大量生物物种难以存活。

这将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自然生态链,进一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四、应对气候变暖与荒漠化的措施1. 耕地保护:加强对农田的保护,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沙尘暴的发生。

2. 植被恢复: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覆盖,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缓荒漠化的进程。

3. 水资源合理利用:鼓励节约用水和开发利用可再生水资源,确保供水的可持续性。

4.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和荒漠化问题,制定全球性的行动计划,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结论:气候变暖和荒漠化是相互关联的,气候变暖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而荒漠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和荒漠化带来的挑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气候变暖与荒漠化问题的解决。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学院:医学院专业年级:13级临床专业姓名:唐霜学号:2135111671摘要: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我国也逐渐加强对荒漠化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主要讲我国的沙漠化的成因,分类,演变发展,现状,症结分析和解决途径,最后再有关于土地沙漠化的思考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退更换植,围栏封育【注】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Ⅰ中国沙漠化成因,在我国,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质时代开始的大陆性干寒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引起的。

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沙漠化进程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

自然成因是以沙漠学专家董光荣【1】为代表,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变化过程”,是沙漠的演变过程,发生在整个第四纪,人类历史时期只是最近的一个阶段,自然因素是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

诸如,“气候干燥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沙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是气候变干的结果”等观点。

有人甚至更深入地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利用我国700多个气象站点30年的平均气象资料,研究论证了我国沙漠化面积的扩大与CO2浓度的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定量关系而后者多认为,沙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即人是沙漠化的主要导致者。

沙漠学专家朱震达【2】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他们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过程”,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人为因素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并计算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沙漠化占沙漠化总面积的94.5%。

Ⅱ沙漠的分类①沙漠地区来分:草原地区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荒漠地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新疆,西北)。

②、沙漠形成的时间上分类;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

高二地理必修3_世界荒漠化分布和我国荒漠化概况

高二地理必修3_世界荒漠化分布和我国荒漠化概况

世界荒漠化分布和我国荒漠化概况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l/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10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

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 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

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

三是滥垦,1995—1999年的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

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扬沙制造了物质源泉。

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

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 第3期2007年(总162期)西 北 地 质NORTHWESTERN GEOLOGYVol.40 No.3 2007(Sum162)  文章编号:1009-6248(2007)03-0001-29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化李智佩1,2,岳乐平2,郭莉1,刘淑英3,王岷1,聂浩刚1,杨利荣2,孙虎4,王飞跃5(1.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 710054; 2.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069; 3.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青海西宁 810008; 4.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5.中煤航测遥感应用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54)摘 要:气候变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荒漠化形成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

新生代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内陆盆地的下降逐渐形成的气候格局造就了北方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北方西部内陆盆地以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中部高原是受季风系统中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消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东部地区则以暖湿气候为主,受夏季风控制。

第四系以来气候的波动则控制着沙漠化的发展或逆转。

末次间冰期以来一直持续的大约以1500a为周期的气候振荡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有重要的影响或控制作用。

全新世以来,北方地区约在10000aBP、8000aBP、5500a BP、4000aBP、3000aBP、1500aBP的沙漠化过程分别与北大西洋第7、5、4、3、2和1次的浮冰事件相应,沙漠化扩大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事件相一致。

十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振荡对沙漠化有一定的影响,至少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敏感地带对沙漠化可以起到控制作用。

年际尺度上, 6.7a和3.38a气候变化周期控制着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

此外,北方不同地区近150a以来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国北方;沙漠化;周期性中图分类号:P66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在地质历史中,全球气候变化既有阶段性和旋回性,也有不可逆性。

现代地球表面荒漠的分布格局反映了数十亿年的地球演化,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地貌、水圈和大气圈的演化结果。

受行星风系影响,全球最大的沙漠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即南北纬度20°~30°,以非洲—南亚的荒漠带最具代表性。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共同影响,晚新生代以来中国北方形成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均分布在北纬36°~50°范围内。

中国北方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地貌-气候格局中,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为代表的八大沙漠,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西的内陆盆山构造地貌-干旱气候体系中;以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为代表的四大沙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东的高平原-低平原-山地丘陵构造地貌-半干旱气候体系中。

全新世是与现代人类最为密切的一个地质历史时期,也是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土地、森林、草场和水资源的利用逐渐构成了影响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地质历史发展的角度 收稿日期:2007-06-12;修回日期:2007-07-30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与发展趋势研究》(编号:20011230004)、《鄂尔多斯盆地人为工程活动诱发荒漠化调查》(编号:1212010535208) 作者简介:李智佩(1962-),男,研究员,博士,从事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

通讯地址:710054,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E-mail:xalzhipei@。

认识,人类活动在全新世也就构成了地质作用的一部分;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加,人类影响地质环境演化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

从对环境影响认知程度来看,人类影响环境变化的能力从不自觉的、影响能力较弱的时期,逐步向自觉的、影响能力较强的时期演化。

从人类影响地质环境变化的方式看,从简单的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森林砍伐、小型水利工程等方式,逐渐转变为工业、矿产资源开发、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化等,影响方式的不同,代表着人类对地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从全球人口数量和居住方式看,全球人口从距今10000a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的532万(斯塔夫理阿诺斯, 1999)增加到2006年的突破65亿,地球陆地上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人口增加的同时,人类的居住方式也从穴居、半穴居阶段,经过以木材、砖块为主的房屋,发展到现今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面积巨大、人口聚集的大都市,地球的表面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方式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通过地球大气层成分的变化,而且通过改变地球表面景观、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甚至人们目前还没有意识到的方式进行着。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球表面环境的变化,对于现今的人们来说,难以预料,正如对于2000多年前的人们,也难以预料到现在的地表景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一样。

既然全新世人类活动构成了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有理由将人类活动纳入到地质作用中进行研究。

对于中国北方地区地质环境变化研究而言,可以将沙漠化的概念引入到整个全新世。

因此,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研究,就构成了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地质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构成了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之,全新世地质环境的演化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现代土地沙漠化更是离不开人类的地质作用。

笔者将依据北方地区主要沙漠化地区的全新世地质环境记录分析气候变化特征与北方沙漠化的关系。

2001年以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与发展趋势研究”和“鄂尔多斯盆地人为工程活动诱发荒漠化调查”项目的资助下,作者对北方地区开展了数年野外地质调查,采集了50多条剖面样品,进行了大量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对典型剖面还开展了释光测年。

其中,粒度和磁化率分析在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完成。

粒度测试采用湿法分析,使用仪器为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量程为0.02~2000L m。

光释光测年数据,除锦界剖面在北京大学地表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完成和注明来源者外,其余均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2 主要剖面特征与气候代用指标选择2.1 松散沉积物是北方沙区气候环境演化的重要记录有关北方荒漠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董光荣等,1983;裘善文,1989;郭绍礼,1980;胡孟春, 1989)。

目前,有关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文献很多。

研究表明,我国北方主要沙区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甚至更早;这些地区的第四系沉积物成因类型不同、厚度不一,构成了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四系沉积最厚地区,可达数百米至上千米,且以风积沙和黄土、冲洪积碎屑沉积物为主。

对不同地貌部位新生代地层中的红色风成亚砂土、古风成沙和风成黄土状亚砂土的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少形成于新近纪,并且现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干旱气候至少在新近纪已经形成(董光荣等,1991)。

全新世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的多风、高温、干燥的气候形成是以全球气候波动为背景,叠加内陆干旱封闭盆地影响而成(冯起等,1996)。

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以冷干-暖干变化为主,发生了3次明显可以与间冰期对应的河流泛滥期。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晚冰期以来一直处于荒漠环境(靳鹤龄等,1994),现在的气候环境早在3kaB.P.就已经形成。

古尔班通古特盆地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冲洪积物、风积物、冲积物、湖积物,厚度不一。

其中,盆地南缘天山山前地带厚度可达500~600m,最厚达上千米;盆地北部一般小于100m。

岩性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由卵石、漂石渐变为砂砾石、砂和亚砂土、亚黏土。

全新世以风积物沉积为主,多呈灰黄色细砂沙丘、沙垄状,沙丘一般比高15~20m,最2 西 北 地 质 N ORTH WES TERN GEOLOGY 2007年高可达50m。

湖积物分布于玛纳斯湖、艾比湖、乌伦古湖和人工水库地区,构成湖积细土平原;岩性为土黄色亚砂土,一般厚约1~5m。

10kaBP以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至少经历了8次沙漠固定缩小的逆过程和8次沙漠活化、扩大的正过程(陈惠中等, 2001)。

中世纪适宜期(900~1300AD)前后,天山北麓东部地区以旱生、超旱生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湖区植物种类减少,风沙作用较强,荒漠化景观显著。

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系以风成沙、黄土及古土壤为主要特征,厚度一般为数十米至200m;河流相沉积物呈条带状、河湖相沉积呈斑块状分布,厚度多小于150m。

毛乌素沙地的古湖泊、风沙和黄土与古土壤层沉积序列记录了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数十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和重大气候事件(董光荣等,1983,1996;高尚玉等,1985;施雅风等,1993;苏志珠等,1999;周卫建等,1996)。

受到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毛乌素沙漠经历了十余次扩大与缩小过程(董光荣等,1995,1997;高尚玉等,1993;孙继敏等,1996; Wu Bo等,2002);近期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150 ka以来经历了27次沙漠期与间沙漠期(李保生等, 1998;张宇红等,2001;罗开利等,2002)。

内蒙古高原上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均是以冲积、洪积和湖积沉积物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其沉积物厚度多小于100m。

晚新近纪,由于受暖干亚热带动力高压控制和较弱东亚季风影响,出现温暖干旱沙漠、半干旱草原,及森林草原之间的环境变化。

浑善达克沙地的不同地区沉积了风积沙、湖积沙和古土壤的沉积序列(李孝泽等,1998;靳鹤龄等,2004;李智佩等,2002;李智佩,2006),记录了该沙地的气候环境变化和沙漠演化。

全新世以来,浑善达克沙地的气候变化经历了8个旋回、3个演变阶段,即10~7.1ka BP的升温波动期、7.1~3.2ka BP的温暖期和3.2ka BP至今的温干—冷干频繁波动期(李孝泽等,1998)。

在呼伦贝尔高原上,风积、冲洪积沙质沉积物与古土壤构成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序列。

从南往北,东西向分布的3条大沙带中,浅黄色细砂层中普遍有2~3层古土壤。

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呼伦贝尔沙地经历了4次固定期和4次扩展期(汪佩芳,1992),经历了半荒漠草原、疏林草原和杂类草原景观的演变。

科尔沁沙地位于松辽平原西部,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沉降过程中,先后沉积了厚度巨大的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

上覆第四系冲积、冲湖积层厚度达90~160m,地表主要由全新统冲积、冲湖积、风积砂性土组成,零星分布有中更新统松散砂质沉积,是科尔沁沙地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