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
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

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厚,其中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细节。
在中国古代,社交礼仪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表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二个方面来谈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一是基本礼节,二是人际关系。
一、基本礼节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礼数要严格,不能有半点偏差。
而礼仪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道德风尚,也是一种品位和修养的体现。
1. 行走示意行走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表现之一,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
在古代,行走时必须端正直立,走路要缓慢并尽量避免摔跤摇晃等失态现象。
行走时还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即要有先后之分,不能有纠葛或驳斥的情况出现。
2. 谈吐之道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有“言为心声”的说法,这也就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你所说的话、所表达的情感应该相符合,不能为了取悦别人而言虚伪之词。
古代中国人讲究“言必谨慎”,体现在谈吐之道上,就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不能滥竽充数、空洞无物。
3. 礼节礼节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而进门、出门、拜访等活动,其礼仪之复杂,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力。
这些礼节所表达的意义则是对他人的尊敬和礼遇。
在中国古代,宾主之间的礼节还需要讲究次序,要先有谦恭之语才能进入正题。
4. 吃饭之道在中国古代社交礼仪中,饮食礼仪也是非常讲究的。
人们一般要学会使用各种餐具,宴席中还有各种秩序与礼节,比如说谁先开饭,哪一道菜要先端,怎么样品尝茶点,这些细节都彰显着一个人高雅的品味和优美的礼仪。
二、人际关系中国古代文化重视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人际关系,同时,这些关系中也有着严格的礼仪和规范。
1. 亲情在中国古代,亲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古代人们对待父母、兄弟姐妹、祖先等尊敬备至,并且有着严格的规范。
比如说,尊长者、善待家人、传承家风等等都是基本的家规。
古代社交礼仪与习俗规范

古代社交礼仪与习俗规范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古代,礼仪和习俗非常严格,指导着人们在各种场合下的行为和处世之道。
这些礼仪和习俗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宴席礼仪在古代,宴席是人们交际沟通的重要场合。
在宴席上,主人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仪,表现出自己的尊重和关心。
首先,要准备齐全的酒菜和器具,确保宾客用餐方便。
其次,主人要向客人表示欢迎和尊敬,并为客人赋予特殊的地位和待遇。
最后,主人要在宴席结束时送客,并表示感激和期望再次相聚。
二、交际礼节在古代,交际礼仪是人们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
在会面时,人们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并做出恰当的表示。
例如,在拜访官员时,要提前做好礼品和致辞的准备,表达自己的诚挚和尊重。
在与同辈交往时,要平等友好,互相干杯并诉说感情。
在和下属或服务员交流时,要温和礼貌,并掌握适当的语言和姿态。
三、婚姻习俗在古代,婚姻是一个比较庄重的仪式,需要遵守一系列习俗和礼仪。
首先,要进行相亲和媒介,确定双方意愿和条件。
其次,要进行婚约和彩礼,表示婚姻的诚意和约定。
最后,要举行婚礼和洞房,宣布双方结为夫妻,同时进行家族宴席和祝福仪式。
四、丧葬礼仪在古代,丧葬礼仪是人们表达哀思和哀悼的方式。
在安葬仪式上,人们要尊重死者和亲属,保持严肃庄重的态度。
首先,要进行遗体清洗和装灵,表示对死者尊重和关心。
其次,要进行追思祭拜和告别仪式,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悼念。
最后,要进行入土安葬或火葬仪式,表达对死者的归宿和祝福。
五、文化传承古代社交礼仪和习俗规范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通过礼仪和习俗的传承,人们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获得智慧和灵感。
同时,礼仪和习俗的传承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良好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和发扬古代社交礼仪和习俗规范,让它们永久传承下去。
六、结语古代社交礼仪和习俗规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社交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社交文化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社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通过礼仪与社交文化,人们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传统美德,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对礼仪的影响、宗教对社交文化的塑造以及古代礼仪习俗的变迁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社交文化。
一、儒家思想对礼仪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之一,儒家重视礼仪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方式。
儒家的礼仪观念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个人修养、家庭关系、朝廷礼制等。
首先,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强调礼仪的作用。
通过遵循礼仪,个人能够获得真正的修养,形成成熟稳重的个人品格。
例如,古代士人要通过学习礼仪规范来培养自己的仪表端正和言行得体,以展示出一个贤者的风范。
其次,儒家思想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也很深远。
儒家强调家庭内的礼仪规范,要求家庭成员相互敬重、尊重长幼、守望相助。
这种家庭礼仪观念对于家庭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影响至今。
最后,朝廷礼制是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交文化的具体表现。
朝廷礼制规定了君臣之间、官员之间的礼仪规范,体现出君臣互敬、礼让为先的观念。
这种礼制不仅使君臣关系更加稳固,也塑造了中国古代官员的威严形象。
二、宗教对社交文化的塑造中国古代出现了多种宗教,如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在社交文化的塑造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儒教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
儒教提倡“仁爱”、“义”等思想,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社交方式。
儒教教化了人们对礼仪的看法和尊重,强调仪表端庄、谦虚礼让,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社交行为。
其次,道教则注重内在修养和个体自我完善。
道教强调个体的内心境界和精神状态的提升,推崇自然和谐、默默无闻的生活态度,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使得中国的社交文化更加开放。
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利他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佛教的影响使得社交活动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幸福。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古人外出社交礼仪有哪些?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古人外出社交礼仪有哪些?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君子之邦,相信很多人了解“礼”,都是从孔子的诸多言论而得知。
“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礼几乎是儒家思想的魂与根,在古代贵族眼中,礼甚至比法更为重要。
古代社会中有“五礼之说”,包含祭祀、吊慰、纪念、军事、人际关系,而社交礼仪,为君子之邦的重中之重。
古代中国的社交礼仪,如今一直延续并传承现代中国“社交”上。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画像在古代,社交礼仪的丰泛,对于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维持,思想的交流,共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而社交礼仪,也是古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走南闯北,发家致富,这都需要“社交礼仪”的辅佐。
而古代社交礼仪主要表现在叩拜礼仪、基本社交礼仪环节与礼物、言行举止上。
一、古代的三跪九叩大有学问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周礼》社交礼仪在现代,概念其实已经被削弱了很多,至少从礼仪角度上来讲,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条条框框的礼仪规定,更多的是只要保持一个谦逊的心,客气的态度,就能受人尊重。
众所周知的古代社交礼仪中,最为人称道的还要属三跪九叩,这也几乎是古人“仪式感最重”的表达方式。
除了《周礼》以外,“三跪九叩”这一概念,来源于清朝散秩大臣昭槤的书中言论,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社交礼仪叩拜环节的繁琐与重视。
可三跪九叩不是一个整体流程,不同的跪与叩,分别针对于不同人、不同事、不同场合。
这样的“跪叩之礼”,不仅仅只表现在社交的成分,更多时候,还有敬意、崇拜、臣服的成分在。
中国古人的坐,与现代人的坐的概念不同,在日本、韩国的许多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跪坐”的姿势,这就是中国古人们最常用的“跪”。
在古代人迎接来宾的时候,为了表达对于客人的敬意,会用这种方式的跪,来让客人觉得自己在尊重他。
至于双手作揖的迎接与客套,现代很多地区每逢过年时,拜访亲戚经常还在使用,这就不必过多解释。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传统。
这些制度和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本文将从古代礼仪制度和社交习俗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古人认为,礼仪制度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例如,古代的宴会礼仪十分繁琐,宴席上的座次、饮酒的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种制度不仅仅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更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参加宴会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宴会礼仪的遵守成为了一种社交技巧。
除了宴会礼仪,古代的婚礼、葬礼等场合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古代的婚礼仪式十分庄重,包括红盖头、拜堂、交杯酒等环节。
这些仪式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新人的幸福和美满,也是为了向祖先表达敬意。
葬礼则是人生的最后一次仪式,古代人们认为,只有经过合适的葬礼,才能使逝者得到安息,也能安抚活人的心灵。
因此,古代的葬礼仪式也是非常庄重和繁琐的,包括守灵、入殓、告别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要求。
古代社交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古代社交习俗强调的是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例如,古代人们见面时要行礼,以示尊重和友好。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称呼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称谓,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尊卑有序的追求。
此外,古代人们也注重言谈举止的规范,要求言辞文雅、举止得体。
这些习俗的遵守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也增强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道德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虽然礼仪制度和社交习俗有所改变,但其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社交礼仪与文化价值

古代社交礼仪与文化价值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古代社交礼仪在当今依然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在古代社交礼仪的大背景下,人们遵循着一系列的规定,以表达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友好或感激之情。
这些礼仪规范,通过数百年的传承与演变,在今天体现出了深刻的文化理念与人情关怀。
从古代礼仪的意义来看,第一层含义是表示一种传统的表现形式。
古代社交礼仪良好的表现正是其标志性特点,它不仅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同时也是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礼仪是一种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传递的一种方法。
而人们在遵循古代礼仪的同时,也在传承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另一层含义则是体现了一种人际关系。
社交礼仪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很多礼仪规范都强调一个基础理念: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在古代社会,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被实践得更为严谨。
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上级、平辈还是下级交往,不同的人群之间都有着各自的礼仪规范。
通过这些礼仪规范,各种不同人群间的社交关系得以细致而有序的展开。
在今天的社交活动中,我们仍可以看到社交礼仪规范的影子,它们成为了我们与他人交往沟通的媒介,使我们的社交更加规范、更加成功。
第三层含义则是展示了一种精神层面。
在古代礼仪中,精神方面同样被看重。
在对待他人以及社交活动的场合中,你所遵守的礼仪为你赢得了尊重和信任。
这种尊重与信任并非只是因为获得他人认可的表面功夫,而是在于你遵守与体现了那部分精神内涵。
在这里,古代礼仪传承下来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远远超越了现代社交礼俗的表面功夫。
作为古代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古代社交礼仪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通过体验古代礼仪所展现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与当代生活的愿景紧密相连。
通过遵循古代礼仪规范,社交场合也变得更加有序,不同人群与不同社交场合之间的沟通得以更加高效,传统生活的蓝图也在我们身边自然而然地展开。
总之,古代社交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与人情之美。
了解古代的社交礼仪

了解古代的社交礼仪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古人在社交时有哪些礼仪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来而不往,非礼也主人经过请返、再请返、辞挚、再辞挚,然后受挚、会客、送客,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见面的礼仪已经结束。
古礼不然。
《礼记·曲礼》说:"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古代礼仪讲究对等,只有单方面的行为,就不成其为礼。
既然对方屈尊而来,则自己应当登门回访,否则依然是自大的表现。
在主、宾双方相互拜见之后,相见的礼仪才算完成。
之所以称为"士相见礼",而不称为"士见面礼"正是这个意思。
回访的时间,一般是在对方来访的次日。
回访之日,主、宾身份发生了转换,昨天的主人变成了宾,而宾则变成了主人。
回访者手持昨日客人来访时带来的雉来到主人家的大门外,通过傧者与主人对话,说:"昨日,承蒙屈尊光临敝舍,使某人得以拜见。
请允许某人将雉奉还给将命者。
"来宾不说"将挚奉还给您",而说"奉还给您的将命者",是自卑谦远的说法。
主人说:"彼此已经见面,不敢烦劳尊驾前来,谨辞谢。
"宾说:"某人卑微,不敢求见尊敬的主人,只是希望将雉奉还给将命者。
"主人说:"某人昨日已经拜见,不敢再劳尊驾,故再次辞谢。
"宾说:"某人不敢以还雉之事惊动您,所以再次求见将命者。
"主人回答说:"某人一再地推辞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许,敢不恭敬从命?"得到主人同意后,宾执挚入门,主人向宾再拜后收下挚。
宾出门。
主人送宾到大门外,行再拜之礼。
士、大夫、国君交往的杂仪《士相见礼》除了记载士与士相见的礼节之外,还记载了由此推及的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士大夫见于国君等仪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贵族阶层的交际礼仪,下面略作介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礼仪的意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礼仪的意思
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一部汉字字典,不仅涉及了汉字的读音、形状,更重要的是探讨了汉字的起源和内在含义。
其中关于礼仪的解释,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说文解字》中,“礼”字的解释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指“礼仪”,即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规范行为;另一个含义是“报答”,即对别人的恩惠表示感激。
根据许慎的解释,礼仪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仪式。
礼仪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更在于提高人的品德和修养。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强调,要“以礼尚往来”,即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循礼仪规范,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许慎对“礼”的含义还包括对别人的恩惠表示感激。
他认为,礼貌和感激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互动方式。
只有懂得感激别人的恩惠,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强调了感激之义,并提出了“感恩戒骄”的观点,认为要谦虚、感恩、踏实地做人。
总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礼仪的解释,不仅涉及到社交礼仪和人际关系,更强调了感激之义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对后世礼仪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说文解字》看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作者:田小英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11期【摘要】《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是上古社会生活的缩影,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有关释义中对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可见一斑。
这对我们中学的素质教育将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说文解字》;《礼》;社交社仪;素质教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文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精华,范围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
我们青少年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受益者,但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
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中去窥探一下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期望对我国现代的素质教育有一些启发。
上古社会是一个原始宗教礼制的奴隶社会,原始宗教、阶级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上古的社会的礼仪制度也无时不体现了这一点。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由此可知,礼仪在上古社会是有着严格的阶级分别的,是属于社会上层人民。
社交礼仪也主要是在这些处于上层社会中的人群中进行的。
从社会交际的场合和性质来区分,上古的社交礼仪可分为祭祀礼仪,行政礼仪和生活礼仪三大块。
三大礼仪中,以宗教礼仪居于主要地位。
《说文》在进行释义时,不仅直接引用了《周礼》中相当一部分来说明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一些社交倾向和禁忌。
一、祭祀礼仪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中国的上古社会是神权社会,实行原始宗教礼制并以此来管理国家。
《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是整个国家生活中的一件事。
对天地自然是异常崇拜的。
《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祗,地祗,提出万物者也。
”礼的最初意义是祈福的行为。
《说文》示部:“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富也。
”由于祈福的频繁,产生了一系列与祈福有关的字。
如:“禧,礼吉也;禛,以真受福也;禄,福也;禠:福也;禎,祥也;祥,福也;祉,福也祐,助也;福,佑也;祗,敬也;禔,安福也;祕,神也。
”为了达到祈福的美好愿望,祭祀礼仪应运而生,对祭祀人的穿着,祭祀的供品,祭祀的时令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1、祭祀的服饰。
《说文》示部:“齋,戒,潔也。
”这是对参加祭祀人的一个首要要求,洁身净体,以示对神的尊重。
《说文》衣部:“袆,蔽?也。
《周礼》曰:…王后之服袆衣。
‟郑玄注:………从王祭先王则服袆衣。
‟”《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
”天子与王后在祭祀先王时都有专门的礼服,以示对神灵的敬重。
2、祭祀的食物。
《说文》示部:“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用手拿着肉供奉给神。
《说文》酉部:“奠,置祭也。
”用酒食祭奠。
《说文》示部:“礻比,以豚祠司命。
从示,比声。
汉律曰:…祠礻比司命。
‟”祠:《周礼》郑注:“求福曰祷,求得曰祠。
”小民遇病痛凶灾,则向司命神许愿求福,得求之后,如期还愿。
礻比、祠就是还愿。
《说文》犬部:“獻,宗庙犬羹獻。
犬肥者以獻之。
”羹獻,《曲礼》曰:“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獻”3、祭祀的时令。
《说文》示部:“祠,春祭曰祠。
品物少,多文词也。
从示,司声。
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
” 周代春天的祭祀叫做祠。
这是由于用来祭祀的物品少,而仪式文词多的缘故。
《礼记·月令》,农历二月,祭祀不用犧牲,而用玉器、毛皮和缯帛。
《说文》示部:“礿(音月),夏祭也。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郑注:“此蓋夏殷之祭名。
周则春曰祠,夏曰礿。
”《说文》示部:“禘,谛祭也。
从示,帝声。
周礼曰:五岁一禘。
”禘是审谛的祭祀。
周朝的礼制说,五年奉行一次禘祭。
谛祭,《段注》:“谛祭者,祭之审谛者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汉儒说禘鹅三。
”一、郊祭之禘,即祭天,是王者之大祭。
二、殷大祭之禘,天子诸侯宗庙的大祭。
三、时祭之禘,宗庙四时祭之一。
《说文》示部:“祫(音峡),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
从示合。
周礼曰,三岁一祫。
”关于大合祭,《春秋·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
”《公羊传》曰:“大事者何?大祫也。
大祫者何?合祭也。
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
”毁庙,是指直系亲属超过高祖的,自移神主到太庙中。
《说文》王部:“闰,餘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
从王在门中。
《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
‟”闰月,由餘剩的未分的时日组成的月份,五年闰两次。
每月初一,行告祭之礼,天子居处于庙堂之中,闰月居处于正室门中。
《周礼》说:“闰月,周王居处于正室门中,整一个月。
”4、祭祀的器具。
《说文》王部:“瑒,圭。
尺二寸,有瓚,以祠宗庙者也。
”瑒圭,长一尺二寸,上端安有勺,是用来祭祀宗庙的礼器。
《说文》示部:“祳,”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
祳是祭过土地神的肉,用俗名大蚌蛤的蜃作的祭具装着,所以叫它“祳”。
5、祭祀的方式。
《说文》示部:“祼(音灌),灌祭也。
”祼,用酒灌注在地上使神降下。
灌祭:《书·洛诰》:“王入太室祼”孔颖达疏:“祼者灌也。
五以圭瓚酌灪P16之酒以献尸,尸受祭而灌于地。
因奠不饮,谓之祼。
”《说文》示部:“祡,烧焚燎以祭天神。
从示,此声。
《虞书》曰:…至于岱宗,祡。
‟”6、出行礼仪。
《说文》示部:“祰,告祭也。
” 天子诸侯将要出行时要举行祰礼。
《说文》示部:“禡,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
周礼曰:禡于所徵之地。
”。
军队行进到了止息的地方,耽心怠慢了那里的神,就下马祭祀它们。
路途中的祭祀统称禓礼。
二、行政礼仪相对于祭祀礼仪,《说文》对于行政礼仪方面的记载较少。
《说文》王部:“瓛,桓圭,公所执。
”《周礼·春官·大宗伯》:“公执桓圭。
”郑注:“公,二王之后及王之上公。
双植谓桓圭。
桓即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使它的上面安定)也。
桓圭,蓋亦以桓为瑑[音同转,指花纹]饰,圭长九寸。
”《说文》王部:“珽,大圭。
长三尺,抒上,终葵首。
”珽即大圭,长三尺,上端削薄,安上一个椎形的脑袋。
《礼记·玉藻》:“天子搢珽”,郑注:“珽之言,挺然无所屈也。
” 珽是天子所持的玉笏。
《说文》王部:“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
《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
‟”诸侯来圭玉来朝拜天子的时候,天子用瑁玉来覆盖圭玉,象犁冠头覆盖在犁木上一样。
《周礼》说,“天子拿着瑁玉,方四寸”。
《说文》草部:“蒩,茅藉也。
礼曰:…封诸侯以土,蒩以白茅。
‟”当时礼制规定:天子把五色的土封给诸侯,用白茅作的席子包垫着。
《说文》草部:“蕝,朝会束茅表位曰蕝。
《春秋国语》曰:…致茅蕝,表坐。
‟”君臣聚会的时候用茅草来标明位次。
三、生活礼仪《说文》生活礼仪反应的范围很广,可从以下几方面去看。
1、穿戴礼仪。
《说文》巿部:”巿(音夫),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天子,巿以象之。
天子朱巿,诸侯赤巿,大夫葱衡。
” 巿,蔽膝,相当于现在的围腰。
天子用朱色蔽膝,诸侯用赤色蔽膝,大夫用青色蔽膝。
《说文》巿部:“袷,士无巿有袷。
制如榼,缺四角。
爵弁服,其色韎(音妹)。
贱不得与裳同。
司农曰:…裳,纁色。
‟”士人的蔽膝没有巿而有袷,像酒榼,切四角。
士人祭祀时,戴着雀形的帽子,穿着礼服,它们的颜色都是赤黄色。
由于地位低贱,袷不能与下装吪颜色相同。
司农说,下装是浅红色的。
上古社会对于衣服的颜色有要求,等级不同,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说文》丝部:“綥(音其),帛苍艾色。
《诗》:…缟衣綥巾。
‟” 綥是未嫁女所穿的衣服。
《说文》髟(音标)部:“髽(音抓),丧结。
《礼》:女子髽衰,弔则不髽。
” 髽是妇人弔丧时的发髻。
《礼经》规定,女子在服斩衰、齐(音咨)衰丧服期间,扎丧髻。
弔丧则不扎丧髻。
2、佩饰的礼仪。
《说文》王部:“瓚,三玉二石也。
《礼》: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駹(音忙),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音列),玉石半相埒也。
” 全是纯粹的玉;瓚即三分是玉,二分是石头的玉石;駹是四分是玉,一分是石头的玉石;埒是玉石各一半,二者相等的玉石。
《周礼》规定:天子用“全”作为装饰品,上公用“駹”,侯用“瓚”;伯用“埒”。
《说文》王部:“珩,佩上玉也。
所以节行止也。
”一组玉佩中横在最上的玉器,是用来节制佩玉者行步的。
《说文》王部:“王綦,弁饰,往往冒玉也。
”弁是一种礼帽。
分皮弁、爵弁。
皮弁用皮革制成,为武冠,用于田猎或征战;爵弁用布制成,为文冠,用于祭祀。
《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
”郑注:“会,缝中也。
璂读如綦。
綦,结也。
皮弁之缝中,每贯五采玉十二,以为饰,谓之綦” 。
《说文》巾部:席,籍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
《周礼》说,天子诸侯的席子,有用黑白斧形图案的绣边装饰物。
3、其他礼仪。
《说文》口部:“唁音艳,弔生也。
《诗》曰:…归唁卫侯‟” 唁即遭遇丧事的生者之意。
《诗经》说:“回去慰问亡国的卫侯。
”《说文》頁部:“金頁(音俺),低头也。
《春秋传》曰:…迎于门,金頁之而已。
‟” 《春秋左传》说:“对在门口迎接卫侯的大夫,卫侯只是点点头罢了。
”《说文》手部:“攜,提也。
”王筠《句读》:“《曲礼》:…长者与之提攜。
‟注云:…提攜,谓牵引将行。
‟”即搀扶着老人,为老年人引路。
《说文》广部:“庠,礼官养老。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 庠是掌管礼仪的官敬养老人的地方。
夏代叫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四、结语从以上可知,上古的社会交往活动以祭祀为主,因此,祭祀礼仪在整个社会交际礼仪中比重最大,也最为完美。
也即一定的文化形式是一定经济主体的反映。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近一步发展,祭祀礼仪不断简化,行政礼仪和生活礼仪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中华民族的特色文明礼仪,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善于从古人的智慧中吸取营养,因地制宜地用于教学实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将是我们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1]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 .岳麓书社,2001年[2]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 .岳麓书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