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

合集下载

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教学效果 。
和他们关心 的热点问题 , 研究教材的理论知识 如何与学生 的
实 际有 机 结 合 。 在 研 究 教 材 的 过 程 中 , 解 放 思 想 , 阔 思 要 开 路 , 紧 紧 围绕 教 学 大 纲 和 教 材 内 容 的前 提 下 , 切 联 系 当 在 密 代 大 学 生 的思 想 实 际 , 到 理 论 知 识 同大 学 生 切 身 利 益 和 关 找 心 问题 的最 佳 结 合 点 和 切入 点 , 清 哪 些 理 论 知识 能 够 和 大 弄 学 生 的 哪 些 实 际 联 系 起 来 , 心 中有 数 , 着 “ 要 本 以人 为 本 ” 的
意调 动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时 丰 富 教 学手 段 和效 果 。 同
运用多媒体手 段进行 教学 。在教 学 内容 多、 象性 强、 抽 课时有限 的情况下 , 通过 普遍 运用 多媒体手 段教 学 , 可以使
教 师 有 更 多 的 时间 深 入 讲 解 。通 过 搜 集 播 放 影 像 资 料 , 高 提
想政 治 教 育 的 主 渠 道 。加 强 和 改 进 “ 课 ” 学 工 作 , 强 两 教 增 “ 课” 两 的针 对 性 、 效 性 、 引力 、 染 力 和说 服 力 , 高 “ 实 吸 感 提 两 课 ” 学 效 果 , 高 校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关键 。 教 是
发 自 内心 地 认 真 学 习 。 强 “ 课 ” 实 效 性 。例 如 , 增 两 的 以典 型

大 力推进 “ 两课” 教学 改革 。 决大 学生思 想政治 教 解
案例进行 教学 , 教师结合大学生身边发 生的案例 , 既讲原理 、 条文 , 又分析、 剖析案 例 , 解决 学生对 社会 现象 的疑 问, 高 提

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作用

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作用

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课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是采用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全国通编新教材,是大学道德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必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力求深入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实践,从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本文拟对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谈点尝试,以供同行引玉之用。

一、在文化知识学习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性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好为四化建设贡献知识和才华,这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学校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但是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它关系到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校同样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切实地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

因此,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重能轻德,重知识传授轻道德教育的过分注重文化成绩的教学观念,让道德教育名正言顺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就特别注意结合课程特点和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讲“集体主义”一课时结合学校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等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集体、爱班级教育;结合“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尊师重教文明礼貌的教育;讲“爱国主义”一课时,结合我国改革和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强调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的结果,是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作者:张丹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6期【摘要】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活动模式的创新,文章介绍了我院思政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做法,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同时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不断进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

一、产生背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文件精神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同时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思政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因此,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德育课,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更好发挥其德育功能。

二、主要做法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思政部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致力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教师集思广益,研讨活动方案为了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思政部每学期都会召开专门的教研会议针对理论教学内容确定实践教学开展的方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意见》分为七个部分: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二、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四、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五、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七、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

《意见》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原则和工作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创造了许多成功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拥护信任,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

总体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 塑造和 培育 民族精神。 大学生 民族精神 的培 育
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 而艰 巨的事 业 , 需要一代 又一代 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 在 新形势 下 , 大学 生 民族 精神 的培育 必须创 新
必 须 根据 学 生思 想 认 识 发 展 的 规 律 和 特 点 , 全方位 、 多渠道 、 有 步 骤 中国人 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 国 , 实 干兴邦。 ” 改 革开放 以来 , 我 国社 会 主 方 法 ,
复兴的“ 中国梦” 具 有 深远 的 意 义 。


认 真 抓 好 大 学 生 民族 精 神 培 育 的现 实 紧 迫 性
大学生是全面建 设小 康社 会 的建设 者 , 是 实现 中华民族 伟 大复 兴 的 加了中国维护周边环境 和平稳定 的难度 , 当前中国面临维 护海洋权益等 诸 “ 中国梦” 生 力军 。 因此 。 高校 应建 立起大 学生 民族 精神 的弘扬和 培育 的长 多现 实 问题 , 弘 扬和 培 育大 学 生 民族精 神 必须 从 中 国当前 的 实际 情 况 效机 制 , 采取切实措施抓紧抓好。
三、 加 强大 学 生 民族 精 神 培 育的 对 策
2 .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是实现“ 中国梦” 的需要 2 0 1 2 年 l 1 月, 习近平总 书记在 国家博 物馆 参观大 型展览《 复兴之路》
时强调指 出 , “ 实现 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 就是中华 民族 近代 以来最 伟大 的梦
始终 牢牢把 握意 识形 态领域 的 主 民族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 灵魂 。 它是一个 民族 生存 与发展 的精 神动 力。 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 为理论 指导 , 民族精 神是 民族 文化最 本质 、 最集 中的体 现 , 以爱 国主义 为核心 , 团结 统 动 权 。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 马克 思 主 义 中国化 的 最 新理 论 成 果 武 装大 学 生 的 头脑 ,
能否 得 到 充分 发 挥 , 对 培 育 大学 生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观 至
关 重要 , 对 形成 全 党全 国人 民 共 同奋 斗 的 思想 道 德 基 础 意
义 深远 。


充 分巩 固思政 课教 师的 主体地 位
是 社会 主 义意 识形 态 的本质 体 现 ,决定 着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课教 师 必须 坚持 正确 的 政治 方 向 .热爱 马克 思 主义 理论 教 育事 业 , 具 有 良好 的思 想 品德 , 有 扎实 的马克 思 主义 理论基 础 和相 应 的教学 水 平 、 科研 能 力 。在 事关 政治 原则 、 政治 立 场 和政 治方 向问题上 不 能与 党 中央 保持 一 致 的 .不 得从 事
课 教 育 教 学更 是 大学 生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的主 渠道 。 它 的作 用
其次 , 要切 实做好 思政 课教 师 的培训 培养工作 。实践 在
发展 , 理论 在创 新 , 必 须 与时俱 进 地 加强 在 岗教 师 的内涵 建
设, 树 立坚 定 的政 治立 场 和政 治 责任 。除 了岗前 培训 、 社 会 实践 和 学 习考察 ,在 职攻 读 马克 思 主义 理论 相关 学 科 的博 士 硕士 学位 , 省级 或 中宣 部 、 教育 部 组织 的示 范 培训 或课 程 培训 或 骨 干研 修外 ,更要 把 脱产 或 半脱 产 的专业 进 修落 到 实处, 努力 提 高教 师 的理 论素 养 、 教 学水 平 和科 研能 力 。要
充 分 发 高 校 思 政 课 主 渠 道 作 用 ,努 力 建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知识文库 第24期153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史丽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1.1 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并成立相应的教学委员会,按照标准对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聘任和人才引进及教学指导工作。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学生,努力建设一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1.3 定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安排教师外出进修、读学位、参加学术交流等,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

1.4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丰富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科学研究,鼓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发表学术论文,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 要坚持课内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和主渠道作用,充满自信地讲授马克思主义。

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论文

试论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对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进行了认真阐述,并对新时期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6-0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给民族精神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亘古不变的优秀品质。

一、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一)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西方发达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处于意识形态形成初期的大学生采取了各种手段,企图将“西化”、“分化”的思想灌输给我国大学生。

在这个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矛盾与斗争最激烈的重要阵地,更要努力把握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以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其能够自觉抵御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将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者 简 介 ] 王伟 (97 , , 龙 江 哈尔 滨 人 , 作 16 一)女 黑 中央 民族 大 学 党 委 宣 传 部 部 长 , 理 学 院 副 教 授 , 士 , 管 博 思想 政 治
理论课 教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国 际 政 治 。

2 5 —
维普资讯
神巩 固全 党全 国各 族 人 民团结奋 斗 的共 同思 想基
为核 心 的团 结统 一 、 好 和 平 、 劳 勇敢 、 爱 勤 自强不 息 的伟 大 民族 精 神 。这 一 民族 精神 , 始终 是 中华 各族 人 民团结 和 睦 、 同奋 斗 的精 神纽带 , 中华 共 是 民族 赖 以生存 和 发 展 的精 神 支 柱 , 推 动 中华 民 是
文 化 , 高校 责 无 旁 贷 的历 史使 命 。胡 锦 涛 同 志 是
在共 青 团 第 十 四次 全 国代 表 大 会 上 的 祝 词 中 指
出, 一个 有远 见 的民族 , 是把 关注 的 目光投 向青 总
会 提供 重要保07—1 2—1 0
年; 一个 有远 见 的政 党 , 总是把 青年 看做 是 推动 历
族走 向繁荣 富强 的精 神动 力 。
础 。胡锦 涛 同志还 指 出“ 须 大力弘 扬 民族精 神 , 必 不断赋 予 民族 精 神 以 新 的 时代 内 涵 , 民族 精 神 使 牢牢 扎根 于人 民群 众 的心 灵 中 , 诸 人 民群 众 的 见 行动 上 , 成为 推动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业 不 断 发
史发 展 和社会 前进 的重 要力 量 。青 年学 生是 祖 国
向世 界 的 障碍 。全 球 化 进 程 的 加 速 , 们 生 存 和 人
和 民族 的希 望 与 未 来 , 担 着 建 设 中 国特 色社 会 承 主义 的历史 重 任 , 们 的思 想 道德 状 况 和 精神 面 他 貌将 直接 关 系到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 义事业 的 成败 以 及 国家 、 民族 的荣 辱 、 衰 。 因此 , 当 代 大 学 生 兴 在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3期 08 第 1 9卷 总第 8 6期
No. 2 0 3, 0 8
民族 教 育 研 究
J u n lo s ac n Ed c t n frEt i n rte o r a fRe e r h o u a o o hnc Mio is i i
历史 证 明 , 个 民族 如 果 没 有振 奋 的 民族 精 一
神和 高 尚的 民族 品格 , 不 可 能 自立 于 世 界 民族 就 之林 。 中华 民族 在漫 长 的历史 发展 过程 中虽 历 经
展 的强大 精神 力量 ” 时代 要求我 国各 族 人 民要 。
树立 强烈 的民族 自豪感 、 誉感 。 荣 高校 是一 个 国 家 和 民族 文 明 的思 想 库 , 建 是 设高 品位 文化 的主 阵 地 , 过 教 育 方 式 培 养具 有 通 高贵 精神 气质 的社 会 成 员 , 响 并 引 导社 会 主 流 影
Vo . 9 11
Ge e a n rlNo.6 8
充 分 发 挥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在 当代 大 学 生 民族 精 神 培 育 过 程 中 的主渠 道 作 用
王 伟
( 央 民族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京 中 北 10 8 ) 00 1
[ 摘 要 ] 民 族 精 神是 民族 之 魂 , 一 个 民族 区别 于 其 他 民 族 的 精 神 特 质 。 在 新 的 历 史 时期 、 国 内外 是 在 多种 思 潮 的 冲 击 下 ,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必 须 高度 重 视 当代 大 学 生 民 族 精神 培 育 工 作 , 过 创 新 教 学 思 路 、 通 改 革教 学 内容 、 宽教 学 手段 等 方 法 , 一 步提 高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针 对 性 和 实 效性 。 拓 进 [ 键 词 ]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 当代 大 学生 ; 民 族精 神 关 [ 图分 类 号 ]G 5 中 71 [ 献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10 —77 (080 —02 0 0 1 18 20 )3 05— 5
民族 精神 , 堪称 民族 之 魂 , 是一 个 民族 在长 它
期 的共 同生活 和 实 践 过 程 中逐 渐 形 成 的 , 为大 多
党 中央大力 倡 导在 全社 会树 立社 会 主义荣 辱
观, 将“ 并 以热 爱祖 国为荣 , 以危 害祖 国为 耻” 在 放
数社会 成员 所 认 可 和 接受 的 思想 品格 、 值 取 向 价 和道 德规 范 的总 和 , 一 个 民族 区 别 于其 他 民族 是 的精 神特 质 。党 的十 六 大报 告 指 出 , 五 千 多年 在
磨难 , 百折 不 挠 ; 饱经 风 霜 , 生生 不息 , 却 虽 却 自强
自立 于 世界 民族 之林 , 世人 瞩 目, 的就是 伟 大 为 靠 的 民族 精神 。在 当今 世 界 , 实 现 中华 民族 的伟 要 大 复兴 , 要全 面建 设 小康社 会 , 更需 要 我们 与时俱
进地 大力 弘扬 民族 精 神 ,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为
的历 史发展 过 程 中 , 中华 民族 形 成 了 以爱 国 主义
“ 荣八 耻 ” 八 的首 位 ; 的十 六届 六 中全 会 提 出 了 党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 值 体 系 , 以爱 国 主 义 为核 心 的 民 族精神 正 是这 一 核 心 价 值体 系 的精 髓 ; 的 十七 党 大报告 明 确提 出 , 以爱 国主 义 为 核 心 的 民族 精 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