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性发展的年龄特点

合集下载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3-6岁是孩子成长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成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逐渐脱离幼儿园中班幼儿的特点,形成了更加独立的个性和行为特点。

以下是大班幼儿的一些年龄特点:1.社交能力的提升:在大班,幼儿开始表现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社交能力。

他们能够与同龄伙伴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能够和他人分享玩具和玩具,建立友谊,互相交流。

同时,他们也能够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控制和合作能力,能够遵守规则,进行集体活动。

2.语言表达的提升:在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加明显的提升。

他们能够用更加清晰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进行更加复杂和灵活的对话。

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用书面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简单的书写和绘画。

3.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提升:在大班,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他们能够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洗手等,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更多的自主管理。

同时,他们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任务,比如整理玩具,清理桌面等。

4.物理动作的发展:在大班,幼儿的物理动作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动作,比如跑、跳、爬等,能够更加熟练地进行各种体能活动。

同时,他们也能够掌握更多的精细动作,比如使用剪刀、涂色、搭积木等,提升了手眼协调能力。

5.认知能力的提升:在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思维活动,比如分类、比较、推理等,能够更加独立地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也开始对时间、空间、数量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进行更有条理的思维活动。

在大班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发展。

他们的社交、语言、独立性、物理动作和认知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关注幼儿的发展特点,给予他们合适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3——6岁幼儿发展特点

3——6岁幼儿发展特点

3——6岁幼儿发展特点3-6岁是儿童生命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了很多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重要变化。

以下是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身体发展1.身体协调性提高:3-6岁的幼儿开始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爬行等。

2.精细动作发展:他们能够使用筷子,画出简单的线条和图形,剪纸等。

3.身体控制能力增强:他们能够自如地进行自我照顾,如穿脱衣服,洗手,梳头等。

4.基本视力和听力发展:三岁后,幼儿的视力和听力能力会显著提高。

二、认知发展1.语言能力发展: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能够熟练使用日常用语,开始发展较为复杂的句子。

2.认知能力增强:他们开始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辨认颜色、形状和数字。

3.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他们喜欢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能够用想象力构建丰富的想象世界。

三、情感发展1.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具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2.情绪的发展和控制:他们能够辨认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逐渐控制情绪反应。

3.社会情感态度的发展:他们开始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友谊,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四、社交发展1.合作和分享:他们能够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并分享玩具,开始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自我认同的建立:他们开始发展自我身份和自尊心,能够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意愿。

3.规则意识的培养:他们能够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交往等。

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的游戏和玩具,并以身作则,给予他们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3-6岁是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幼儿开始逐渐独立,并学会了解和应对周围的世界。

以下是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身体发育在3-6岁这个阶段,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他们的大肌肉和小肌肉逐渐变得强壮,灵活性也增强。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运动,比如跑步、跳跃、攀爬等,更喜欢进行一些活动,如画画、握笔写字等。

身体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明显提高,可以更好地控制身体动作和进行一些简单的体操、游戏等活动。

智力发展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考和辨别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分辨颜色、形状、大小,也能够理解简单的数量概念,如多和少、大和小等。

在语言方面,幼儿的表达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能够用简单的语言陈述自己的想法,也开始理解一些简单的故事和谜语。

情感发展中班幼儿的情感世界较为丰富,他们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也开始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在和他人交往中,幼儿更加主动和积极,愿意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分享玩具,并且越来越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建立友谊。

同时,他们也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比如情绪的不稳定、容易兴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

社交能力在3-6岁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逐渐融入社交圈子,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互动。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外界的评价和关注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与他人交往中,幼儿能够逐渐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并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交圈子。

注意力和专注力在中班阶段,幼儿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也在逐渐提高。

他们能够更加专注地进行一些活动,比如听故事、做游戏、进行手工制作等。

同时,他们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专注,而且能够接受一定的规则和约束,掌握适当的规则和自制力。

在3-6岁这个阶段,中班幼儿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情感和社交能力,给予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3——6岁幼儿发展特点

3——6岁幼儿发展特点

3——6岁幼儿发展特点认知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二、情绪对幼儿具有较强的作用力,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与周围人感染;三、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研究别人的经验,对成人的依赖性大,许多良好的惯易在模仿下形成和巩固。

4—5岁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活动积极性高,动作灵活、活动量大;二、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新鲜;三、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思维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因而其思维是很形象和具体的,只依据表面现象进行思维带有片面性;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游戏规则;五、能够进行合作游戏,这有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有强烈的求知欲与认识事物的兴趣,喜欢智力活动,能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初步理解数概念;二、能有意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与活动过程;三、在艺术活动中,可以有意地进行“构思”;四、对事物已有较稳定的态度,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性;五、情绪变化比以前小得多,思想感情可不外露,对自己的某些行为产生顾虑时可引发紧张;六、个性已经开始形成,但可塑性大,环境与教育对其产生较大作用。

3岁以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这意味着他的生活范围扩大了。

他不再只接触亲人,而是接触更多的成人和同龄人。

那些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也开始接近更多的人。

孩子3岁以后的生活范围扩大是有一定基础的。

首先,孩子的身体发展更加健壮,不容易生病。

其次,孩子的精力更加充沛,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只需要一次睡眠。

再次,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这些发展使得3-4岁的孩子具备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

孩子逐渐学会生活自理,能够自己进餐、控制大小便,并在成人帮助下自己穿衣。

3岁半以后,孩子逐渐惯于自发地和小朋友共同游戏。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3-6岁是幼儿发展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阶段,也被称为“黄金年龄”。

在这个阶段,幼儿经历了巨大的身体、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1.身体发展:3-6岁幼儿的身体发展迅猛。

他们开始掌握更加精确的运动技能,如跑、跳、爬、滑梯等。

他们可以使用小肌肉,如手指,更加熟练地使用铅笔绘画和书写,开始写出字母和数字。

他们在平衡和协调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可以尝试更复杂的动作。

2.认知发展:在认知方面,3-6岁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感知、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开始理解数量和形状的概念,并开始对时间、空间和顺序形成基本的了解。

他们开始发展记忆和注意力,并对解决问题感兴趣。

3.语言发展: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突飞猛进。

他们能够表达同时获得和理解更复杂的信息。

他们开始使用更多的词汇,能够使用简单的句子进行表达。

他们开始听故事,理解并回答问题。

他们开始发展一些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

4.社交发展:在社交方面,3-6岁幼儿开始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建立友谊和玩伴关系。

他们开始学会分享和合作,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他们开始参与集体活动,如团队游戏、角色扮演等。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份和自我概念,并体验到归属感。

5.情感发展:3-6岁幼儿的情感发展非常关键。

他们开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能力。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体会到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懂得倾听和尊重他人。

总结:在这个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孩子们在身体、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他们开始掌握更加精确的运动技能,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语言能力迅速提升。

他们开始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学会分享和合作。

同时,他们也在情感上变得更加独立和有自我意识,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

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

幼儿的年龄特征3~6岁,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称为幼儿期。

在这段时期内幼儿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每年都不同的特点。

一、3~4岁3~4岁是幼儿初期,也就是小班的年龄。

这时期具有以下年龄特点:(一)生活范围扩大,最初的生活自理3岁以后,幼儿开始上幼儿园了,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最开始和亲人的小范围接触,扩大到接触更多的成人和同龄人。

3岁以后孩子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躯干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掌握各种粗大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如能够用勺子吃饭、能跑能跳等。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二)认识依靠行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认识活动都是具体的,而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小班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

因此,3~4岁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不会想好了再做。

比如让小班幼儿拿到几个图形拼成图画,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但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

(三)情绪作用大整个幼儿期,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都比较大。

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

而在3~4岁,这种特点更为突出。

比如,3~4岁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对他们一般地讲道理,往往收到的效果不大。

如果用其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能使他很快的安静下来。

除此之外,小班幼儿的无意性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所支配。

比如,在注意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很少注意到他不感兴趣的事情。

(四)爱模仿3~4岁儿童的模仿性非常突出。

模仿是3~4岁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

3~4岁儿童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

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

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多的数量。

二、4~5岁4~5岁是幼儿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

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过程,而36岁正处于儿童时期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前的早期青年时期,经历着身体、认知和情感上的巨大变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首先,36岁儿童的身体发展非常迅速。

在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

尤其是男孩子,他们的肌肉和骨骼发育都会更加突出。

孩子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型,并开始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其次,36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他们的思维变得更为复杂和抽象,开始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他们开始用更复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懂得运用语法规则。

此外,他们也越来越懂得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具备更高级的学习能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规划和组织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达到目标的步骤。

再次,36岁儿童的情感发展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逐渐独立并且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

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并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感和策划能力。

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开始发展深层次的友谊和感情纽带。

同时,他们可能会因为身体发育带来的变化而经历情绪起伏,对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产生关注。

此外,36岁儿童的社交发展也非常重要。

他们开始离开家庭的保护圈,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和社会环境。

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社交发展对于他们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非常重要。

他们开始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学会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友谊和关系。

最后,36岁儿童的游戏和兴趣爱好也在这个阶段变得更加多样化。

他们对于各种活动和兴趣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追求个人喜好。

他们经常参与体育、音乐、艺术等各种活动,从中培养自身的潜力和才能。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

综上所述,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表现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交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方面。

3-6岁儿童发展特点

3-6岁儿童发展特点

1.自我评价的比重增加
2.规则意识增强,对自己要求更高(我都是大孩子 了,不能怎样怎样了)
3.责任感增强,帮助弱小的时候更尽责
4.遇到挫折及困难的坚持性大大提升
1.喜欢和同伴比赛,对结果及其重视,完成不了会 出现不良情绪(如:无所谓、受挫等)
2.跟老师的竞争、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1.运动协调能力增强 2.大运动基本上的可以独立完成 3.持续度和耐力提升 4.稳定性增强、
指南要求
5-6岁是学前晚期,也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 其主要特点是: (1)求知欲和探索欲强 (2)社会性的发展 (3)竞争意识 (4)合作意识
1.喜欢探险类、挑战的东西 2.了解现在孩子所接触的环境, 3. 喜欢动脑筋和创造性的活动 4.喜欢问“为什么”,对世界的科学很感兴趣
1.能在斜坡、荡桥和 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 较平稳地行走。 2.能以手脚并用的方 式安全地爬攀登架、 网等。 3.能连续跳绳。4. 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 球或扔过来的沙包。5. 能连续拍球。
【教育建议】
1. 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如: l 走平衡木,或沿着地面直线、田埂行走。 l 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等游戏活动。 2. 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以及跳竹竿、 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1.对于假设性的场景深信不疑 2.对于危险的假设性的分辨不清 3.童话类、故事类的场景 2.动作笨拙、连贯性差 3.大肢体动作优于精细动作 4.肌张力、肌耐力较差
指南要求
1.对于看不到的东西有初步的认识 2.喜欢想象,但更多的是贴近生活的故事 3.对事物赋予相应的意义 4.相信的事情更多需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岁幼儿性发展的年龄特点作者:宋丽博傅路军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

《纲要》和《指南》将幼儿健康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幼儿性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幼儿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个维度,结合弗洛伊德、皮亚杰等相关理论,梳理并分析幼儿期不同年龄阶段性发展的表现,既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性教育打下基础,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幼儿享有“最高健康标准”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幼儿性教育;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74.03一、问题的提出著名的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在十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指出3—6岁是孩子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性教育卓有成效的时期[1]。

美国“性信息和性道德”理事会主席玛丽·考尔德博士认为,对于性教育,特别重要而有效的时期是5岁之前[2]。

澳大利亚、美国、瑞典等国家将性教育的时间提前到幼儿阶段。

同时,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教育大纲明确规定,在学前班向孩子教授最基本的性知识,并要求以一种全面的、整体的方式来解读性教育。

如今,国外的性教育包括性的所有内容,如性别角色的进入、性身份的认同、性态度的确立、性意识的发展、性的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以及性的道德和责任感的确立等,已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性教育内容体系[3]。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行政和立法机构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开设相关性教育课程,从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个维度展开展教育教学。

但是由于全国还没有各年龄段关于性教育的指导纲要,教材和书籍的对象也主要是青少年[4],而性教育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从婴幼儿、童年一直到青少年,围绕着达到对“性别”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开展不同内容的性教育[5]。

我国性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幼儿性教育模式缺失、性教育课程匮乏、专业教师缺少,对幼儿性教育认识不到位,研究更多的指向存在问题,对为什么要进行幼儿性教育以及如何进行闭口不谈。

因此,有必要对3—6岁幼儿性教育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针对3—6幼儿性教育的具体对策。

本文将从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这三个方面展开对3—6岁幼儿各年龄阶段性教育的探讨,概括和总结各年龄阶段的幼儿性教育的表现和特点,为进一步对3—6岁幼儿性教育进行指导提供参考。

二、幼儿性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人自孕育就因先天的染色体组成和生殖器官结构决定性别身份。

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发育开始很早,即便是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

”[6]1小班幼儿对性生理直观行为表现出更强的探究欲望随着幼儿大脑皮层细胞的持续分化,功能逐渐成熟,3岁已大致定型,3岁幼儿已经具有明确的性别意识。

幼儿入园后,开始接触数量更多、形态各异的同伴性别个体。

研究表明:此阶段的幼儿,90%提出过如“为什么男孩站着尿尿,女孩是蹲着的?为什么女孩可以穿裙子,而妈妈却不让我穿?”等直观行为表现问题[7]。

说明幼儿对性生理直观行为具有更强的探究欲望。

幼儿通过个体行为观察,辨识性别角色,从外形上认知男女,知道裙子是给小女孩穿的,裤子前面留有的小洞是男孩穿的等。

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不少班级出现男孩要求模仿像女孩一样扎辫子、穿裙子,女孩像男孩站着尿尿等现象,长时间的刻意模仿会内化幼儿对性别角色行为的认识,出现性别意识错位。

研究表明:错位的性别意识是导致人格变态的重要因素。

在美国的托幼机构里,认识厕所是幼儿入园的第一课。

孩子们在一个女孩坐厕姿势标志和一个男孩坐厕姿势标志,分门进出[8]。

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还没有实行男女孩分厕。

2中班幼儿对情境中性生理自然现象容易表现出关注3—6岁的幼儿,特别是4岁左右,幼儿性生理发展出现高峰状态,大脑皮层细胞在形态上继续分化,通往阴茎和阴蒂的感觉神经的髓鞘发育完成,来自生殖器的刺激可以完整地传递给大脑,使幼儿刺激阴茎或阴蒂后产生强烈的性感觉,尝试通过各种活动丰富性感觉,从而实现机体内部平衡,这类探索行为均来自幼儿生命性本能,不以成人的意志而转移。

性是自然而非邪恶的,对儿童有关性的好奇心要给予满足,不要造成儿童对性的神秘感,性知识可以用纯粹科学的态度传播给幼儿。

因此,我们要尊重科学,用科学名词解释男孩女孩的不同之处,告诉幼儿如何保护自己的私密器官,实事求是地回答幼儿的性问题,不闪烁其词,也不太过抽象,超越孩子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日本的歌山静子运用“私密地带”这个词要求幼儿学会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并懂得与人保持适宜的距离。

3大班幼儿对性生理器官及功能容易表现出好奇性成熟有赖于脑垂体前叶分泌出来的促性腺激素。

在学前后期到学龄初起,幼儿的胸腺开始萎缩(具有抑制早熟的机能器官),幼儿体内的生长激素和性激素逐渐活跃,伴随体内激素的分泌变化,幼儿嗅觉对人类的性信息素开始敏感。

幼儿的逻辑推理及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使得幼儿对外在行为的好奇转向对性器官功能的探究。

从哲学角度剖析幼儿性教育的发生发展,在幼儿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基础之上后,将转而认识“我将去往哪里”的问题,即男孩要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女孩要具备哪些社会特点。

当幼儿进入大班后,教师和家长可以逐步传授“受精”“胎生和卵生”等知识让幼儿了解生命的由来,还应侧重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取向及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性别人格特征。

三、幼儿性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幼儿从出生到成年要通过一系列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的“性”心理,既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9]。

儿童的性心理教育要经过口腔期(0—2岁)、肛门期(2—4岁)和生殖器期(4—6岁)不同阶段,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冲突,完整人格的发生发展就是不断解决一系列冲突的过程。

1小班幼儿性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意识情绪化性心理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综合,幼儿发展早期,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调节功能相对偏弱,尚未形成完整的心理调节机制,极容易出现伴随焦虑的各类创伤体验。

常见的有“信号焦虑”和“分离焦虑”两种形式。

3岁开始,幼儿性器官变得积极起来,机体内部面临解决清除体内废物和自我保留之间的本能冲突、排泄的快感以及欲望控制的自我之间冲突、希望得到排泄而产生的快感和外界要求他忍耐这三种主要冲突。

冲突的顺利解决,依赖亲密并稳定的两性(母性和父性)关系。

稳定的两性亲密关系,即指生物学上男、女两性关系,也指代与父性、母性之间的关系。

两性关系的亲密稳定是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顺利过渡的必要保障。

幼儿情绪起主导作用,易激动,当母亲(或父亲)离开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危险的情景,因此大哭号啕,出现创伤焦虑体验,这种与危险情景相联系的焦虑就是我们所谓的“信号焦虑”,而父母通过躲猫猫的方式“闪离”幼儿,与此相联系的焦虑被称之“分离焦虑”。

2中班幼儿性心理活动表象具有群体意识情境化处于肛门期向生殖器期过渡阶段的中班幼儿具有性活动的躯体标志。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儿童的性需要已开始从自体转向投放外界(即“他恋”)。

这一阶段,幼儿会陆续出现潜抑的“恋父”或“恋母”情结,男孩表现为潜抑的“恋母”,认为妈妈是这个世界最完美的人;女孩则表现为潜抑的“恋父”,认为爸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有的孩子会说“长大了我要和爸爸(或者妈妈)结婚”等话,幼儿最早的婚姻敏感期雏形一般在此阶段形成。

在《爸爸去哪儿》里边,轩轩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美女的好感,从第一集看到夏天姐姐就踏上了卖力讨好姐姐的征程;到了霓娜出现又开始有事没事搭个讪;当维吾尔族美女姐姐到来后,又开启了“美女定位仪”模式等小粉红行为。

对于一个4岁处于婚姻敏感期的幼儿来说,这些行为都正常,婚姻敏感期的出现是建立在正确处理“恋父”或“恋母”情结之上的,正确认识自身性别角色后,能够很好地将对母性或父性的依恋和友爱转移到其他同伴个体中。

3大班幼儿性心理活动规律具有集体意识社会化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对与性有关的词汇开始敏感起来。

幼儿智力活动和逻辑推理的积极活跃,对异性的好感具有明显的群体助力性倾向,并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顾虑。

教师喜欢的女孩,大多数男孩也会喜欢;教师喜欢的男孩,大多数的女孩也会喜欢,反之亦然。

随着幼儿高级心理的发展,幼儿对“喜欢”“爱”等羞于出口,并对有关于“性”的若干词汇变得敏感起来。

此阶段,幼儿知觉到的危险情景与自我的控制和压抑有关,本能冲动会引起幼儿的懊悔自责或自卑,并由此产生应对焦虑的防御机制。

然而,幼儿的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表现为对各种客观事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认为“喜欢”“爱”是不可以当众表达的。

而这一切符合社会文化“表现”的心理,通常为成人意识不到。

幼儿对性心理问题随着自身心理调控技能的发展便会进行压抑、投射、转换,具体的表现行为即对这一问题的否认、反向作用和退化认识。

四、幼儿性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主体(即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特别强调儿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重视集体和同伴对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性。

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下位概念,幼儿性道德教育既是性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皮亚杰指出,幼儿的道德性发展按照2—5岁的自我中心阶段(无律)、6—7岁的权威阶段(他律)呈现螺旋式递进发展,且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

1小班幼儿性道德处于无律顺应化发生时期皮亚杰指出2—4或5岁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即无律阶段。

此阶段的幼儿不懂得规则的含义与约束,对引起事物的结果只有朦胧的了解。

为了避免惩罚或者赢得奖励,幼儿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并任意去改变规则。

由于小班幼儿对性生理直观行为容易表现出好奇与探究欲望,幼儿性心理受个体意识情绪化影响,因而根据这一阶段幼儿的性认知、行为等无法判断出幼儿的性道德发展是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只有随年龄与智力的增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2中班幼儿性道德处于无律顺应到他律认同的发生过渡变化时期4—5岁幼儿道德发展处于无律顺应到他律认同的发生过渡时期。

在性道德发展过程中,从观察学习到模仿学习,合作行为和共同游戏的次数和频率逐渐增高,此阶段的幼儿开始接受规则的约束性,当幼儿发现有的幼儿做出“不雅”行为时,会自发地告知教师,出现告状行为,并撇清该行为和自己的关系,依据成人的准则,对行为的本身做出判断。

幼儿的顺应行为发生,并不代表幼儿能够辨认好坏对错,只是服从成人提出的要求,属于性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

3大班幼儿性道德处于他律认同发展时期5—6岁或7岁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权威”阶段,属于他律道德阶段,皮亚杰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