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音 (一)
古代汉语音韵

一联诗平仄相对。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诗律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单数句叫出句,偶数句为对句。 一联诗如果出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 两联诗平仄要相黏。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 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黏、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 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 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黏、对就能使整首 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音律美能起很 大作用
音
韵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声母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 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五音 (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
古书的读音问题
特读
国名:
月氏yuèzhī“氏”不读shì 大宛Dàyuān “宛”不读wǎn 龟兹Qiūcí 不读guīzī 身毒Yuāndǔ “身”不读shēn 吐蕃Tǔbō “蕃”不读fǎn 荤粥xūnyù 不读hūnzhōu 先零Xiānlián “零”不读lí ng 吐谷浑Tǔyùhún “谷”不读gǔ 番禺Pānyú “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 “夏”不读xià 镐京Hàojīng “镐”不读gǎo 阿房宫Epánggōng “房”不读fáng
古今语音的异同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 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 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 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代汉语声调

古代汉语声调古代汉语声调是中文语言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其独特性可以在多方面体现出来。
在音韵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四个声调各具特色,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规律以及中文语言的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平声是古代汉语中最为基础的一个声调。
它所表示的音高相对固定,发音时需要用平稳的声音把字读出来,旋律感较少,属于静态音。
平声可以用来完成语气平静的陈述句或者基本的造句形式,而且平声规律简单、易于掌握,是中文语言中最为基础的元素之一。
其次,上声是古代汉语中最为高昂的一个声调,因为它要求发音时把声音抬得较高,以示强调。
在韵律方面,上声在最后一个音节汇聚成抑扬格,体现出动态的意义。
上声音调比较复杂,需要更加集中地注意音高、音长以及音调,因此使用上声时需要进行反复练习。
接着,去声是古代汉语中较为低沉的最后一个声调。
去声属于静态音,在阅读、讲课以及写作等方面就需要用到这种声调。
由于去声发音时需要降低音高,因此去声比较适合表示疑问、反问、质疑以及否定等情况。
最后,入声是古代汉语中独特的一个声调形式,因为它与其他声调形成的韵律规律并不相同。
入声是指最后一个音节带有息音的音调,需要用带气息的声音来表现出来。
在古代汉语中,入声仅出现于少数字词,主要在汉字学习中需要注意其发音规律。
总之,古代汉语声调对于中文语言的形态和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中文语言时,学生们可以通过研究古代汉语声调的特点,进一步掌握中文语言的发音规律,更加准确地掌握中文语言的基本元素,从而提高中文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古汉-音韵

4、 近体诗,齐梁时,诗体开始讲究平仄,当时出
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
(二)近体诗的格律
1、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八句以上 的为排律(长律)。古体诗则不固定句数。 2、押韵严格。 近体诗一般只能用平声韵(正格),不能出韵。
声训(用同音字解释) 《尔雅· 释名》:“负,背也,置项背 也。”“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 粤语中“文、门;雾、幕”……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古多舌头音(黄侃) 周——雕,调,凋;啁,淍,赒 重——懂,董,動(动);锺(钟),穜 (种),踵 尚——党,當(当),堂;掌,赏,裳
《荀子· 天论》“星隊(坠)木鸣” 闽北、闽南方言, 知[ti] 致[ti] 猪[tu] 追[tui] 抽[tiou] 耻[t`i] 古多舌头音(上古正齿音的一部分) 是——题,提,踢,惕,醍 首——道,導(导),噵(说,解释) 真——滇,颠,阗(充满),填;慎
关于古音通假: 古书里同音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假借: ①“六书”中的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 事
“天帝之山,有鸟,黑文而赤翁。”《山海经》 《说文》:“翁,颈毛也,从羽,公声” 《史记· 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父亲”
②用字的假借——本有其字又依声托事
“硕鼠硕鼠……逝将去女”《诗经· 魏风· 硕鼠》 “逝”——“誓” “女”——“汝”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黑伯之丘,而柳生其肘,其 意厥厥然恶之。”《庄子· 至乐》 柳—从木卯声 瘤—从疒留声 “冬以圉寒,夏之圉暑”《墨子· 节用》 圉——御 “百仁之高,始于足(下)”(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老子》甲本) 仁——仞
“六书”的假借无本字,在上古音里借用 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尚无字形的某一概 念;古音通假是一种临时现象,须借助于 上下文环境,离开语言环境则无该意义。
古代汉语的语音..

文学院 谢洁瑕
内容梗概
• • • • • 中古汉语语音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音韵学 双声叠韵、联绵词 古书的读音
文学院 谢洁瑕
直音法
yá o
垚
音姚
《汉书 · 高帝纪》:“高祖为 人,隆准而龙颜”。 服虔注:准音拙。 读如,读曰,读若
汉高祖刘邦
直音法
文学院 谢洁瑕
直音法的优缺点
简单明了,直截了当
文学院 谢洁瑕
《广韵》
文学院 谢洁瑕
礼部韵略与平水韵
• 南宋年间,山西平水有个叫刘渊的人,写 了一本《礼部韵略》根据当时诗歌押韵的 情况,把《切韵》的206韵归纳为107个韵 部。 • 同时期的金国有个王文郁,也写了本《平 水新刊韵略》,把206韵归纳为106韵部, 成为近体诗押韵的标准。
文学院 谢洁瑕
文学院 谢洁瑕
反切的运用
• 反切发明以后,从东 汉到清末长达1600多 年的时间里,一直对 汉字的标音起了重要 的作用。 • 反切还被广泛的运用 于隐语、谜语、行话 之中。
文学院 谢洁瑕
南海燕子话
• 南海盐步流行一种盲人间说的燕子话。 • “燕子话”其实是建立在粤语方言的基础 上的,特点是用反切的方法,将每一个字 分解成声母与韵母两个音节,规律是把声 母、韵母的位置调换,并在韵母前加声母 “l”,声母后加韵母“ing”。比如 说,“南”字在“燕子话”里的发音便是 “lam ning”,“方”字的发音 便是“long fing”,如此类推。
这四个字的韵都是[ong],但却用了4个 反切下字来表达,不利于人们的识记!
隋代学者陆法言把当时的表示韵的反切下 字归纳为206个汉字,写了一本代表隋代 韵的书叫《切韵》。
文学院 谢洁瑕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是一份关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主要记录了汉语上古时期的音系、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信息。
这份表格对于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音韵表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声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帮母(b)、滂母(p)、並母(m)等。
这些声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语音功能,如区分词义、表示语法关系等。
2. 韵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韵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东韵(ong)、冬韵(ueng)等。
这些韵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如元音的长短、前后、高低等。
3. 声调:描述了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这些声调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区分词义、表示语气等功能。
4. 音节结构:介绍了上古汉语中音节的结构规律,如声母+韵母的组合方式等。
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构成和语法特点。
5. 音变规律:总结了上古汉语中音素的变化规律,如声母的演变、韵母的合并等。
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6. 语音对应关系:分析了上古汉语与其他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如与藏语、壮语等的关系。
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了
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古汉语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因此这份上古音韵表稿并非绝对准确,仅供参考。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上古汉语的认识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古今语音异同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反映了唐宋时代 的汉语声母系统,是一个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的一个汉语声母系统。
《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韵学残卷》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守温三十字母
宋·三十六字母
(错处)喉音:心邪
(增加)舌音:娘
舌上音:日 牙 音:来
唇音:非敷奉微 齿 音:床
王力《三十六字母表》拟音
(切上字“得”“多”互用,同类。)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切上字“当”“都”互用,同类。) “东”韵:涷,德红切;又都贡切。 “送”韵:涷,多贡切(又音东)。 通过“又音”进行系联——“多”“都”同类
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
陈澧 40类
黄侃、钱玄同 41类
高本汉、白涤州 47类
曾运乾、陆志伟、唐作藩、
反
切
韵
目
同
音
字
数
即相 邻韵
可以
通押
总结: 1、先以四声为纲,分5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 2、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韵目,正文中用
“一”“二”等标识)。 3、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
叫小韵/纽(正文用“○”标识)。
4、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反切法、直音法、 个别用“纽四声法”),再表明同音字数。
声母
母
声类
等第
见组[k]
见
(1)古 一 二 四
(2)居
三
声母系统(35个)
“声母”系统(35个):
帮滂並明
帮组、非组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晓
庄初崇生(俟) 照二
章昌船书禅
照三
见溪群疑
古汉语音韵 (1) 共106页

3、古音知识对于古籍校勘的重要性。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传世本《老子》
帛书本《老子》 4、研究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要借助于古音。 历史学家考证汉代“发羌”(西羌)是藏族
的祖先,证据之一是“发”的古音[pwat], 跟藏族自称[bod]相像。Tibetan
《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
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庆”《诗经》时代读平声。
二、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不同,是历时发展的结果,了解古 音,要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要掌握语音 发展的历史。
汉语史: 原始汉语(史前时代)——远古汉语(商
代)——上古汉语(西周至汉末)——中古 汉语(魏晋至唐五代)——近代汉语(两宋 至清)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韵母系统发生变化: 叠韵联绵词今不叠韵,如“仓庚、芣苢”等,说明
古今韵母的变化。 古代诗歌韵文今不押韵。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二、汉语古音的分期 三、上古音简说 四、《诗经》的用韵 五、双声叠韵;古音通假 六、古书的读音问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清古音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 (论语·述而)
古代汉语语音

51
傳統音韻學的主要概念術語
◦ “叶韻”說不能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語 言,所以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但它的影 響卻很深,直到明代的陳第才第一次明確 指出“叶韻”說的錯誤,並提出了“時有 古今,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的正確论断。
7
研究漢語語音的材料
三、對音材料
◦ 對音就是通常所說的音譯,對音材料在一 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詞在借用時的讀音情況。
◦ 在漢語古音研究特別是音值構擬上有著獨 特的價值。
8
研究漢語語音的材料
◦ 自漢代起,中外交流頻繁,漢語從其他語言 特別是梵語借入了大量詞語,其中很大一部 分採用的是音譯;其他民族語言如朝鮮語、 日語、越南語也從漢語借用了大量詞語,其 中很大一部分也是音譯。 ◦ 梵漢對音、朝漢對音、日漢對音、越漢對音 等對音材料是我們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系統非 常寶貴的資料。
◦ 入聲韻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韻。
40
傳統音韻學的主要概念術語
《廣韻》 ◦ 陰聲韻: (1)無韻尾:支之脂、魚虞模、歌戈麻 (2)[-i]尾韻:微、齊佳皆灰咍、祭泰夬 廢
(3)[-u]尾韻:蕭宵肴豪、尤侯幽
41
傳統音韻學的主要概念術語
◦ 陽聲韻: (1)[-m]韻尾:侵、談覃咸銜鹽添嚴凡 (2)[-n]尾韻:真諄臻文欣元魂痕、寒 桓山刪先仙 (3)[-ŋ]尾韻:東冬鍾江、陽唐、庚耕 清青、蒸登
3
研究漢語語音的材料
“聞” 從“門”得聲,那麽在造字的時候“聞” 的讀音與“門”一定非常接近。
使用相同聲旁的字,它們的讀音也必定是 相同或非常接近的。 “芒”“妄”“忘”“忙”
從“亡”得聲。 這些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裏韻母相同而聲 母不同,但在上古造字的時候它們的聲母 一定是相同或非常相近的。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義
音韻學的應用十分廣泛,它與漢字學、詞彙學、訓詁學、 漢語史、現代漢語以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古典 文獻學、古籍整理、考古學、中醫學等學科都有著密切的 聯繫. 比如分析漢字結構、探求同源詞、破通假字、校勘古籍、 進行音系比較、從事方言調查、根據古反切確定今音以及 學習和創作古典詩詞等等,都離不開音韻學的參與。 因爲上述工作都和語音息息相關,而語音是發展變化的, 今音不同于古音,離開了音韻學,不能準確把握古音的面 貌,學習和研究工作也就難以順利進行。
反切大致起源于東漢末年,具體說法主要 有四:一、起源于三國魏人孫炎說;二、 起源于東漢末年服虔說;三、來自西域說; 四、中國古已有之說。
中古的陽聲韻還有以雙唇鼻音[m]收尾的, 到明代時這類韻發生消變,與[n]尾韻合併 了。入聲韻從元代開始就在北方話中消失 了,今天只是在一些方言中還保留著。
三、反切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 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 “反”“切”“翻”“反語”等。反切的 基本規則是用兩個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 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例 如: 冬 都宗切 條 徒聊切 戽 荒故 切
古漢語通論
古代的語音(一)
定義
音韻學: 或稱聲韻學,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 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屬 於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內容
傳統音韻學的內容分爲三個部門,即: 古音學 基本內容是研究漢語上古時期的聲、韻、調系統, 上古主要指先秦兩漢時期。 今音學 基本內容是研究漢語中古時期的聲、韻、調系統, 中古主要指隋 唐時期。 等韻學 基本內容是通過研究《韻鏡》、《七音略》等等 韻書的聲韻配合情況以瞭解古音的音韻地位。
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是關於發音部位的名稱。 所謂五音,是指唇、舌、齒、牙、喉五音。 所謂七音,是指唇、舌、齒、牙、喉、半 舌、半齒七音。 半舌音今稱作邊音,從五音的舌音中分化 而出;半齒音今稱作舌面鼻擦音,從五音 的齒音中分化而出。
(三)清濁 清濁是古人分析聲母發音方法的術語,指 清音和濁音,今天我們仍然沿用。 根據今人的研究,所謂濁音就是氣流通過 聲帶時引起聲帶顫動而形成的音,如[b] [d];所謂清音就是氣流通過聲帶時沒有引 起聲帶顫動而形成的音,如[p] [t]。
(四)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這是從韻母最後一個音素的角度對韻母所作的分 類。 凡是以母音收尾或無韻尾的韻母叫做陰聲韻,如 [ai]、[a]等; 凡是以鼻音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如[an]、[a ŋ]等; 凡是以清塞音[p]、[t]、[k]或喉塞音[?]收尾 的韻母叫做入聲韻,如[ap] [at] [ak][a ?]等。
例如“多德得丁都當冬”這組切上字就叫 一個聲類,可以給它起一個名叫“都” 類,“都”類代表的聲母是[t] (以下注音 凡加[]者为国际音标,未加者为汉语拼音)
聲類是有關聲母的概念,和聲母有密切的 聯繫,但二者的內容是有所不同的。有時 候一個聲類代表的是一個聲母;有時候兩 個聲類代表的也是一個聲母,例如“滂普 匹譬”和“敷孚妃撫芳披峰丕拂”這兩個 聲類代表的聲母就是一個,即[p‘]。
古人把三十六字母分爲清濁兩大類。 清音又細分爲全清音和次清音,濁音又細 分爲全濁音和次濁音。 全清音指不送氣、不帶音的塞音、塞擦音 以及擦音。 次清音指送氣、不帶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濁音指帶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濁音指鼻音、邊音、半母音。 古代的全濁音從元代開始向清音轉化,在 現代漢語中除了部分方言外已沒有全濁音 了。
④時乎時(之),不再來(之)! 《史記· 淮 陰侯列傳》 水至清則無魚(魚),人至察則無徒 (魚)。 東方朔《答客難》
从成语看通假的重要性
强奸民意
无独有偶 信口开河 逐鹿中原
名列前茅
喋血沙场
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汉字音节=声+韵+调 一、有關聲母的概念 聲紐 或簡稱“紐”,即聲母。 聲類 對同類反切上字的稱呼。古人製造 反切,同一個聲母使用了多個反切上字, 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同類的反切上字歸納成 若干類,每一類就叫做一個聲類。。
“北音學”: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在傳統音韻學的 三個部門之外又興起的一個新的部門 基本內容是研究漢語近代北方音的語音系 統,近代指元 明 清時期。
分期
上古音 先秦兩漢 《詩經》音為代表
中古音
六朝到唐宋
《切韻》/《廣韻》音系為代表
近古音
元明清Leabharlann 《中原音韻》音系為代表現代音
現代
普通話(北京音系)為代表
二、有關韻母的概念 (一)韻頭、韻腹、韻尾 韻頭 現代漢語的韻頭有[i][u][y]三個,中古 漢語的韻頭只有[i][u]兩個,[y]韻頭直到在明 代才開始出現。 韻腹 中古漢語的韻腹比現代漢語複雜。中古漢 語的韻母比現代漢語多得多,韻腹複雜是其中的 重要原因之一。 韻尾 中古漢語的韻尾也比現代漢語複雜,主要 表現在輔音韻尾上。除了[n][ŋ]外,還有 [m][p][t][k]四個。
進一步細分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 上古前期I 上古前期II 上古后期I 上古后期II [上古到中古的過渡期] 中古时期(南北朝至北宋)中古前期 中古后期I 中古后期II [中古到近代的過渡期] 近代时期(元以后) 近代前期 近代后期 前11世纪以前(周朝建立以前) 前11——前3世纪(周秦) 前2世纪——公元前后(西汉) 1——3世纪(东汉) 3——4世纪(魏晋) 5——8世纪(南北朝至盛唐) 8——9世纪(中唐至唐末) 10——12世纪(五代北宋) 12——13世纪(南宋) 13——15世纪(元及明前期) 16——20世纪(明后期及其以后)
(二)韻部 韻部,簡稱“韻”,是根據一定標準對韻 母歸納的結果。 同一韻部的字,少則幾個、十幾個,多則 數百個,如《廣韻》東部字共有“東同中 終忡崇嵩戎弓”等三百五十多個。 凡屬同一韻部的字,其韻腹、韻尾相同, 有無韻頭或韻頭是否相同不論。
(三)開口呼、合口呼 這是從韻母第一個音素的角度對韻母所作 的分類。古代音韻學家根據韻母首音的狀 況把韻母分爲兩大類:開口呼與合口呼。 我們今天所說的齊齒呼中古叫開口呼,今 天所說的撮口呼直到明代才產生,故明代 以前漢語沒有撮口呼。
①甲組:氓(明陽)—亡(明陽) 乙組:桃(定宵)—兆(定宵)
② 甲組:并(幫勁去)—並(並迥上) 乙組:宕(定宕去)—蕩(定蕩上) 丙組:頻(並)—臏(並) 丁組:庚(見陽)—崗(見陽)
③冬,齊人來歸衛俘(滂幽)。《左傳· 莊公六年》 冬,齊人來歸衛寶(幫幽)。 《公羊 傳·莊公六年》
字母 簡稱“母”。古代沒有像拼音字母這 樣的標音工具,對於聲母的表示,人們採 用的方法是選用漢字去代替,被選漢字就 叫做“字母”。 一個字母自身的聲母就是該字母代表的聲 母,例如“幫”這個字母就代表[p]這個聲 母。一個時期有多少聲母,就選用多少相 關的漢字去表示。
創制字母的人傳說是唐末一個叫守溫的和 尚,他翻譯佛經時受到梵文字母的啟發而 對當時漢語的聲母進行了歸納,同時選用 三十個漢字記錄了他歸納的結果,這就是 最初的字母。 到了宋代初年,有人根據當時漢語聲母的 實際在守溫三十字母的基礎上增加了六個, 於是就出現了三十六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