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变浊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流变浊水
作者:郑秀亮
来源:《环境》2012年第02期
2012年元旦,“珠江之友”皮划艇俱乐部发起人之一的何小军与他的同伴,以近乎自虐的方式,驾着皮划艇完成了从化良口镇流溪河到广州市珠江边小蛮腰的河流探索旅行。
全程150公里,总用时48小时,其中38小时是在不间断划艇和扛艇过水坝中度过的,最后一段旅程,他们更是持续24小时划艇,于第三天凌晨七点半到达终点。
这是一次艰苦的挑战,但在何小军看来,一点一点累积,最终达至成功、平安回到终点,即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这期间,他们更是深刻体验到流溪河水是如何由好变差、又如何汇入水质更差的珠江广州段。
缘起:寻找一汪清澈的水域
“为什么做这么一件看似没有创造丝毫社会价值、毫无愉悦感近乎自虐的事情?”这是许多人共同的疑问。
作为皮划艇俱乐部的发起者之一,何小军似乎天生就对皮划艇运动及水域资源抱有相当的敏感和热情。
俱乐部成立后,他们先后多次在珠江上组织了划艇主题活动,有“划船去小洲村”、“划船去黄埔古港”、“划船去看龙舟”、“广州独木舟友谊赛”等等。
然而,在珠江上划艇,常常碰到的是各种漂浮的动物尸体、垃圾,给何小军印象最深刻的还有随处可见的使用过的避孕套,他的舟友们常常要忍住恶心和反胃等不良反应,冲开一片又一片的垃圾,在珠江上练习划艇。
2011年初,俱乐部的成员们已经不满足于在珠江上的划艇生活,他们希望寻找到一个水质更为清澈、景观更赏心悦目的地方。
几经探索发现,何小军他们寻找到了从化良口镇大江里段的流溪河,那是一段水质清冽、两岸翠竹的清幽之地,环境可媲美于漓江河段。
尤其是在2011年中,俱乐部展开系统的皮划艇培训后,他们几乎每个周末都活跃在从化的流溪河。
从化的温泉、五道菜、漂流、溪头村美景、林海、枫叶、柿子树、春笋、绿道及村民的淳朴,都给队员们留下无与伦比的回忆。
2011年年末,当何小军脑中“皮划艇”“流溪河”“回广州”“扛船过坝”“不间断”等疯狂与自虐的想法,与元旦三天的假期串联起来的时候,流溪河皮划艇之旅的计划也就瓜熟蒂落了。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流溪河水库的水,绵延弯曲最终要汇流入珠江,而此行将使何小军见证这一汪清泉是怎样由清变浊汇入珠江干流的,这又使他内心充满了期待。
过程: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
不能有一丝侥幸,这就是划艇的原则。
在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之后,2012年1月1日清晨7点半,何小军与他的伙伴带着享受返璞归真、观赏令人赞叹的美景的愿望,踏上了征程。
生活总在不经意间带给人们一些惊喜,当划艇翻越第一座水电站,到达良口镇至碧水湾一带时,眼前的美景确实带给何小军不小的震撼,这里环境清幽、秀气灵动,翠竹、拱桥、沙丘、果树、江心洲、隐秘的村庄与现代的绿道并存。
甚至在远离公路的另一面,何小军还发现一块两张乒乓球桌大小的沙滩,迷你而精致,“如果今天不用赶路,我就支上一把太阳伞、摆下一张茶桌和沙滩椅,再配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就太惬意了”,何小军兴奋的大叫。
这里简直就是一方世外桃源,很有生活的小情调。
顺流而下,河面豁然开朗,到达碧水湾温泉酒店后的河面,游人的竹排和游船画舫沿岸排开。
这里已然开发成了一个类似阳朔遇龙河景区的迷你版。
此刻的水面是碧绿的,水面上没有任何的漂浮杂物。
穿过温泉度假区,过江小桥上的游人和学生,都好奇的探头观望他们这些不速之客,如同看见外星人般兴奋。
在众人的关注下,第三座水坝——胜利电站,很快呈现在了何小军面前。
美丽的景观在这里陡然一变,水坝的出水口前,密密麻麻布满了水葫芦,绿油油一片挡住了靠岸的去路。
何小军他们奋力地拨开水葫芦,船头破开水面,开出仅容船身宽的一条路,吃力的靠向岸边,后面的船快速的跟进,走过的来路,水葫芦很快的又交织在一起,恢复原来的摸样。
据他们同行的从化队友介绍,从前的河道是没有水葫芦的,近两三年才渐渐多起来。
进入从化温泉镇之后,世俗的气息浓重起来,最上游是林立的私家温泉宾馆、山庄,紧随其后的是大型温泉度假宾馆和餐厅,再之下是温泉镇的街道商铺,下游就是大型开发商的楼盘和另外的一些烂尾楼,商业繁忙之中,溪水的轻灵飘逸、水岸的田野风光荡然无存,溪水也渐次变得不太清澈了,水面浮游垃圾明显增多了。
第一天他们就在这种抬抬停停、折折返返的艰辛中度过。
第二天九点半,水上旅程再次启动。
这一路又是走村过镇,经过了太平镇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和钟落潭。
这一路的水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溪水已经显得相当的浑浊,两岸的竹林树枝,离地面两三米之上,被染上了一层灰色的黄土,还零落的挂着很多的垃圾、泡沫、塑料袋。
那是汛期,大水水位高涨后的最高处,水位退下来,它们就留在了树枝之上。
没有了美景的相伴,何小军与队友埋头只顾着不间断的划桨,或偶尔陷入妄想沉思,希望尽快逃离这浑浊的溪流。
时间就是这样的溜走,全程15万次的划桨,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尾声。
3号凌晨七点半,在饱经艰难困苦、隐忍煎熬之后,何小军与同伴成功到达新洲俱乐部码头,此时他们已是蓬头垢面疲惫不堪。
按照何小军原先的估算,沿途有5座水坝,google地图之后看见有9座,而实际他们全程却翻越了13座,一切都超出了预想!行程就是不断翻越水坝,与时间赛跑的故事。
后记:渐变的景观
温水煮青蛙,变化太慢,人们便不易察觉;然而此次行程,掐去中间段,对比何小军前后所见的景观,却使人大为惊诧,感慨良多。
水质:由清澈变浑浊。
良口镇到街口,水质最好,犹如矿泉水可直接饮用,可以看出街口是一个幸福的城市;街口到人和水质其次,尚可以一游泳;人和到市中心,水体浑浊已让人无下水的欲望,划桨也提防水会飞溅到身上。
本来,独木舟要求持桨人拥有较高的操控水平,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侧翻落水,不过在珠江广州段,两年内“珠江之友”在此举行的历次活动,队员们总共只有十人次不慎落水。
那就是因为这里的水太脏了,每个人划行经过这里,都会比平常小心百倍。
颜色:上游地区,沿岸翠竹、瓜果、耕地,满目皆是生机黯然的绿色;越往下,渐渐多市镇,进而到了一个繁华的都市,满眼尽是灰色的水泥森林,唯有建筑之中偶尔夹杂着一些绿色。
路桥:愈近城市,跨河路桥愈是密集,频繁的出现。
水泥的、钢梁的、单道的、双向的、车用的、铁路用的林林总总
所见:上游人民多田间耕作,风光无限,嫣然一派世外桃源景观;中游人民多水岸钓鱼,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悠闲自得;下游人民多水泥作业,忙碌奔波。
空气:上游是清新的,清爽的感觉,大口的呼吸是一种享受,人在此中顿觉精神百倍;下游吸入的则是城市的味道,呼吸仅仅只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注:本文文字及照片资料均由何小军提供,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