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与特级教师共商榷《人物描写一组》

合集下载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3《人物描写一组》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3《人物描写一组》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3《人物描写一组》优质精品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物描写一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对一组人物描写的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在教材中,这组文章具有典型的人物描写特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文章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也有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

这样的文章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灵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人物描写这一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人物描写的文章,对于人物描写的概念和基本技巧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的写作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运用描写手法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则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人物描写的概念和基本技巧,能够识别和运用不同的人物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运用人物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人物描写的概念和基本技巧,能够识别和运用不同的人物描写手法。

2.教学难点:运用人物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刻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写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文本和写作素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人物描写手法。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

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由《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三个片段组成,这三个片段分别选自《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这三部经典小说。

在这三个片段中《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抓住了小嘎子的是动作、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一个机灵、敏捷、富有心计、争强好胜的小嘎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临死前的严监生》作者吴敬梓老先生运用讽刺的手法,通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将严监生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是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曹雪芹先生则从正面、侧面两个方面入手将王熙凤泼辣、不拘小节、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形象刻画的入目三分。

由于作品产生的年代不同,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也差异较大。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虽然是一篇白话文,文中出现了较多的地方方言,比方说“惯手” “冷绊子”等;《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古白话文,里面的用词和现在不尽相同,如“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破皮破落户”等等。

这些都给孩子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需要教师加以重视。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这一训练重点不仅在单元导读中特别指出,而且渗透在本组教材的每一个板块中,比如本课的课后题,再如“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标依据】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色彩。

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人物描写”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写一个人,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出来,还学习了从多个方面表现人物的特点;在五年级上册又学习了结合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那么今天,我们将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写人的基本方法。

课文运用了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生动描绘了“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芯”三个片段,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机灵又急于取胜的小嘎子,健壮有力的祥子和吝啬的严监生。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观点、见解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同时在四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学过了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达人物情感以及体会人物品质。

而且五年级上册也接触过运用细节描写对人物进行描写。

但五年级的孩子毕竟属于小学阶段,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对于历史的了解不足,从而在理解某些时代感较强的词语时颇有难度。

因此,课前让学生对文中的生僻语句进行预习,并通过课上展示辅助理解,深化对人物特点的感知。

【学习目标】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并能体会表达效果。

3.通过选用典型事例,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人物特点。

【学习重难点】1.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并能体会表达效果。

2.通过选用典型事例,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人物特点。

【评价任务】1.小组交流讨论,概括人物特点,并圈画出文中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神态等语句。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案例及反思(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人物描写一组》教学案例及反思《人物描写一组》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内容: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胖墩和小嘎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小嘎子顽皮、机敏、富有心计。

生:小胖墩很沉稳,也是个摔跤能手。

师:嗯,他们两个各有特点。

你还有其他收获吗课文着重抓住了什么进行描写生:生:小胖墩和小嘎子比赛摔跤时的动作、神态。

生: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师:是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个片段,这篇课文选自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被人们视为细节描写的经典,这是一段怎样神奇的文字啊(板书课题,读课题,正音监,理解监生)。

师:片段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严监生呢(强调临死前,师在临死前下打上点。

)师:设想一下一个人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生:师:这些都是一般人临死前的想法,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说说你的收获。

师:严监生临死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师板:两茎灯草)师:在古代灯草是用来照明的,它非常地便宜,相当于一盒火柴里一根火柴的价钱,高明的作家善于抓住特殊情景下的最不起眼的事物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原来两茎灯草就是严监生临死前的心事,他的表现是怎样的不一般呢,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生读书画记)师:严监生临死前有哪些不一般的表现?生:(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语文教学论文:《人物描写一组》教学例谈

语文教学论文:《人物描写一组》教学例谈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例谈在我看来,语文教学,简单点说,其实就是读与写的教学。

教会学生品味祖国语言之精妙,享受祖国语言之魅力为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方法,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为本。

教学实践中,依托教材,抓好“读”之纲,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出“写”之本,不失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上策。

《人物描写一组》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它由三个独立的片断组成,分别是《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三个片断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

每个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栩栩如生,但作家描写人物方法的侧重点又不尽相同。

可以说,这三个片断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也是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最好范本。

教学时,我本着“抓纲悟本”的理念,组织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尤其引导学生牢牢抓住片断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细细品味,从中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进而运用方法,描写人物。

读、写训练,齐头并进。

一、充分阅读,品味语言充分阅读文本,感受文中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的教学重点。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充分阅读。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一片断,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同时夹杂了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

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又富有心计的儿童形象。

为了让学生感悟这一人物形象,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语,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入情入境地阅读,把文章中的精彩片断读成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之后,我播放电影片断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让头脑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鲜活起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段精妙绝伦的描写。

那如同素描般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将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过目不忘。

教学它,我采用范读、领读、边读边想等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一组反思范文(2篇)

人物描写一组反思范文(2篇)

人物描写一组反思范文《人物描写一组》这课有三个描写人物的片段,教学时我抓住了每个细节描写的侧重点进行教学。

第一个片段是抓住了小嘎子和胖墩的动作描写,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

对于这些动作的体会,我分别请几对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请同学从动作神态这方面去评审这几对同学的表演,加强了对“站、围、蹦、转、推、拉、拽、顶板”等动作的理解。

第二个片段抓住了严监生的神态动作描写,我让学生画严监生摇头的动作和伸手指的动作来体会作者所刻画的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第三个片段抓住了凤辣子的语言神态描写。

这一课既是课文也可以作为指导写作的范文。

我在教学时读写结合,在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后,对学生进行了细节描写的写作练习。

在教学这课时,第三个片段中对凤辣子的外貌描写,有许多词是不常用的,学生对这些词不理解,也读不通顺,于是我采取了领读的方式,在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练读,然后挑读,并引导学生简单地理解了句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我将从《红楼梦》中截取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图文结合,更好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人物描写一组反思范文(2)反思范文:人物描写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物。

有些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或是我们的亲人,或是我们的朋友,或是我们的同事。

无论他们的角色如何,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以下是我所认识的一组人物的描写和我对他们的反思。

人物一:袁阿姨袁阿姨是我大学时住在隔壁房间的一位邻居。

她已经退休了,但她却经常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袁阿姨是个非常有活力和激情的人,她永远满脸笑容,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

她喜欢参加各种社区活动,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讲座等等。

她还经常邀请我们去她家吃饭,她总是用心做出一桌丰盛的菜肴。

她对待每一个人都十分友善和热情,让人感到被关心和重视。

通过观察和和袁阿姨的交流,我深深地认识到,人生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年龄,而是取决于他的心态和态度。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 样性。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 发言) (1)人物的评价,如小嘎子很机灵,祥子很健壮,严监生很吝啬…… (2)人物言行的感受,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 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描写等。) 3.《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 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 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 心 理 描 写 : 小 嘎 子 已 有 些 沉 不 住 气 , 刚 想 用 脚 腕 子 去 钩 他 的 腿…… 表达效果:“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 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4.《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 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1.会认“嘎、绊”等 1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 15 个字。正确读写“摔跤、欺负”等 9 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 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 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
外貌描写:(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是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是由一组描写人物的短文组成的。

这一组短文分别是《我的战友》、《我的老师》、《我的父亲》、《我的母亲》。

这些短文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描写,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他们能够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但是,他们在人物描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不够细腻,不能很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人物描写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人物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自己的人物描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的描写,培养对人物的关爱和尊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人物描写。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阅读法、讨论法和写作法。

阅读法是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人物描写的方法;讨论法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人物描写的理解和体会;写作法是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物,引出本课的主题——人物描写。

2.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人物描写的理解和体会。

4.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与特级教师共商榷《人物描写一组》
[原创]与特级教师共商榷《人物描写一组》By 卿卿小叶发表由我执教的《人物描写一组》其中的片段《监死前的严监生》,被校外请来的特级教师批评得近乎“体无完肤”。

性情急躁的我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着校内外领导的面与特级教师就上课内容发生三次争执。

该特级教师的某些评价观点无法让我心服口服,校内语文研讨会上我也针对这次做课,谈了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会上与同事们交流过后,更激起我与该特级教师同探讨、共商榷的欲望。

怎样的导入才算是优化?《监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的一个片断,大部分学生对《儒林外史》及作家吴敬梓的创作背景一无所知。

所以我以推荐古典文学著作《儒林外史》为契机导入本课,请一名学生结全课前资料,简介《儒林外史》,并相机指导理解并读准“监生”一词。

在备课时,我以主人公严监生的“吝啬”为主线贯穿全文。

班里绝大部分学生没读过原著,亦没读过原著中写严监生的篇章。

要想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严监生“吝啬”这一特点,必须让学生对严监生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

所以在解“监生”一词后,我设计了“了解人物背景”这一环节,节选了《儒林外史》中描写严监生家境十分富裕的片断,让学生想象一个腰缠万贯的大财主临生前的情景。

其目的是为学习课文体会其“吝啬”的特点埋下伏笔。

最后我才补充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

该特级教师认为我的导入太繁琐,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为何不直接导入新课,而是七拐八弯的绕一圈,才开始进入文本的学习。

他帮我计算了时间,共花了9分钟。

乍一听,9分钟啊!真的太久了。

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个教学环节处理得是否太复杂了?本文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个片段,教学课时为1课时。

短短的40分钟,教师应惜时如金、惜字如金啊!可是学生如果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文本所属原文(严监生家境介绍)一无所知,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起来断章取义,局限了对文本的深入剖析。

怎能指望学生通过严监生神态、动作的细致描写反映其“吝啬”的特点?又怎能感悟作者对读书人追求功名、贪婪吝啬的丑陋嘴脸的抨击与讽刺呢?经过昨日校内研讨,得出的结论是:新课程环境下的导入策略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方式多种多样,力求简洁明了。

最好把时间控制在2-3分钟内,体现导入的有效性、趣味性或启发性。

但是导入策略的优化,不应仅仅体现在时间的有效控制和导入的激趣效应上,还要关注不同类别的文章应适当做出不同调整的导入策略。

只要导入策略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联,充分为解读文本服务,让学生因导入策略中所插入的背景介绍,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挖掘。

这样的导入应是有效的,尽管多花了时间,却是充分体现了导入策略的价值。

也许我的观点还是有些偏颇,但我还是要真诚地感谢这位特级教师,是您让我对“优化导入”开始了深入地思考。

另外您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分层朗读的指导”令我很受益。

在此对您说声“对不起!”那天太激动了,纯属互动交流,别无他意。

千万别放在心上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