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doc

合集下载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二、化学方程式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书写:(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三、化学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典型例题】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煤燃烧后剩余的煤渣比煤轻,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态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少质量与消耗掉的氧气的质量之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doc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doc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作者:平占斌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1年第08期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现在看来这个定律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可是,人们认识它的过程却是那样的艰难。

为了探索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关系,在近代化学史上,诸多科学家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相当一段时期内,燃素说统治整个化学界,成为制约化学向前发展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但是,俄国化学家罗蒙索诺夫并不相信它。

对于物质,罗蒙索诺夫有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大量的定量化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尽管金属已煅烧成灰,但其重量仍然与煅烧前一样,并无变化。

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因此可以断定,金属在敞口的容器中煅烧之后发生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结合的缘故,从而否定了波义耳所谓“火微粒”和“燃素”的存在。

他提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常常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

1760年,罗蒙索诺夫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说,自然界中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即如果是一物体上的某种东西消耗了若干量,则有若干量这种东西加在另一物体上。

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处有某量的物质减少,在其他地方便有同量的物质增加。

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可惜罗蒙索诺夫的见解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对当时西方科学的进步并无多大影响。

直到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法,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得出了与罗蒙索诺夫相同的观点——在化学反应中,不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并且这种物质中所含的任一元素的质量也保持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质量守恒定律(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质量守恒的实质 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导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

比如,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在质上发生了变化,那么量上有什么变化吗?合作探究知识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提出问题 在化学反应里,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1.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探究实验一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装置实验步骤 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上面放一块的红磷磷,用带有导管橡胶塞盖紧,在导管上系一气球,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1;然后,取下锥形瓶,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2。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小气球鼓起,冷却后,小气球变得更瘪 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实验结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m1= m2,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探究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在锥形瓶中倒入适量的CuSO4溶液,塞好橡皮塞,几根铁钉(用砂纸打打磨光亮),将其放入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1;将铁丝伸入CuSO4溶液中,过一会,观察现象?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2。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上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实验结论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m1= m2,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结论:大量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专题09质量守恒定律

专题09质量守恒定律

专题09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1)概念: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研究对象:化学变化。

(3)注意事项: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守恒”指的是质量守恒,其它方面如体积等不一定守恒。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包括在内(如催化剂、过量的物质)。

③“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当包括生成的各种物质,如沉淀、气体等。

【典例1】★★☆☆☆1.反应A+B=C+D中,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则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 )A.2g B.4g C.1g D.2.5g [答案]: C[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5g+5g-8g=2g因此,按照比例进行转化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1g。

2.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并将实验测的得结果填写在下表中,请你分析并填空:(1(2)C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 (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3)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答案]:(1)化合反应(2)催化剂(3)32[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

由于A的质量减少,A是反应物,B的质量减少,所以B也是反应物,C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所以C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有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由此可见,D的质量一定会增加,D是生成物,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参加反应A的质量是20 g,B参加反应的质量是10 g,反应物的总质量是30 g,也就是生成了30 g D,则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是2 g+30 g=32。

【训练1】★★☆☆☆1.在化学反应中A+B=C+D中,80gA和2gB和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0gB,则生成C的质量是_____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3、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有:①物质的总质量; ②元素的种类; ③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个数; 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发生改变的有: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种类.可能发生改变的有:①分子个数;②元素的化合价.4、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5、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6、有时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二.化学方程式。

1、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量的方面: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2H2 + O2= 2H2O4 :32 :36(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2)、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3)、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②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粒子相对数量比;③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原则: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义,等号的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2、书写步骤:①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学方程式;③注明反应条件;④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生成时,在生成物化学式的右边注明“↓”或“↑”符号、但是反应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时,生成物气体后面不用注明气体或沉淀符号。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它表明在任何物理或化学过程中,质量是不会凭空被创造或消失的,质量只能被转化或转移。

以下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定义: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任何封闭系统中,质量总是不变的。

即系统内的质量在一个过程中既不会凭空增加也不会凭空减少。

2. 封闭系统: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封闭系统,即不与外界发生质量交换的系统。

在封闭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受到系统边界的约束。

3. 转化和转移:质量守恒定律指出,质量只能通过物质的转化或质量的转移来改变。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化学键重新排列从而改变了物质的质量。

在物理过程中,例如溶解、沉淀、蒸发和凝固等,物质的质量可以通过转移来改变。

4. 质量增加和减少:虽然质量守恒定律表明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似乎会发生质量的增加或减少。

这是因为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封闭系统中适用的,并且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能量转化。

5. 质能关系: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相互转化的。

根据这个方程,当物质被转化为能量时,其质量会减少;反过来,当能量被转化为物质时,其质量会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质量守恒定律并不适用于某些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过程,如黑洞的物质吸收和宇宙学中的大规模结构形成等。

但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大多数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中,质量守恒定律仍然是一个非常有用和有效的定律。

当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一个系统时,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考虑:1. 封闭系统:封闭系统是指在物理或化学过程中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通过定义系统的边界,我们可以确定哪些物质可以进入或离开系统。

在封闭系统中,质量守恒定律始终成立。

2. 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是相等的。

例如,当燃烧木材时,木材中的碳、氢和氧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尽管反应后的产物看起来和原始物质不同,但两者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doc(1)

质量守恒定律.doc(1)

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2适用范围: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②质量守恒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物体体积不一定守恒;③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与反应;④质量守恒定律的推论: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3理论简介: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

18世纪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实验上推翻了燃素说之后,这一定律始得公认。

20世纪初以来,发现高速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而变化,又发现实物和场可以互相转化,因而应按质能关系考虑场的质量。

质量概念的发展使质量守恒原理也有了新的发展,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条定律通过质能关系合并为一条守恒定律,即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简称质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

化学反应因没有原子变化,质量总是守恒的(无论是动质量还是静质量)。

根据道尔顿的原子说,化学反应只是物质中原子的重新排列,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又每个原子有固定质量,所以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具体来说,化学反应里面,物质的元素数目无论在反应前或反应后,都是一样。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包括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元素守恒等几个方面。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酸、碱、盐)1、固体NaCl、KNO3、NaOH、Mg(NO3)2等不能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所以酸碱盐溶液能导电,但有机物溶液不导电。

2、氯酸钾溶液中是否含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没有,只含有自由移动的氯酸根离子)3、能导电的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例如某溶液中Na+∶Mg2+∶Cl-=3∶2∶5,如Na+为3n个,求SO42-的个数,(此类题要会)解:3n+2×2n=5n+2x,则x=4、盐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或金属元素(×)碱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碱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5、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但一定是酸性溶液;(如NaHSO4溶液是盐溶液,但溶液显酸性)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但一定是碱性溶液。

(如Na2CO3溶液是盐溶液,但溶液显碱性)6、X-和Cl-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出HX的化学性质(酸的通性)i.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紫色石蕊遇HX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

ii. 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条件:①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②酸除了HNO3和浓H2SO4,氧化性强,与金属反应时,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H2CO3酸性太弱)iii.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一定反应)iv.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一定反应)v. 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条件:生成物有沉淀或气体)7、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呈酸性,pH>7时呈碱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分析】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

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

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

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

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

追求在学习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教案
●【学案】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之旅
【复习旧知】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下的化学反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活动与探究】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你的问题是。

【你的猜想】。

猜想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下面方案中选作一个,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解释结论】
[建立质量守恒的微观模型]
①将一些螺栓每一个都拧上螺母后,称出总质量。

②把螺母旋下,分别称出螺栓、螺母各自的质量。

③把螺栓、螺母重新组合,把2个或3个螺母与1个螺栓旋在一起,或1个螺栓与1个螺母旋在一起,等等。

④再一次称总质量,比较上述各步得出的质量。

[讨论]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是否可与螺栓、螺母相类比?请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你认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你能否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事例建立质量守恒的模型呢?
【实践与运用】
讨论:
1 质量守恒是普遍规律,但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损失”的质量到哪去了呢?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
2 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蜡烛燃烧前后应测量哪些物质的质量?能否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