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精编版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类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类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类型为题,以下是符合要求的句式类型:
1. 并列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 简单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3. 主从复合句:丘不与易,因为天下有道。
4. 疑问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吗?
5. 反问句:天下有道,难道丘会与易吗?
6. 条件句:如果天下有道,那么丘不与易。
7. 并列复合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人们应该学习守道。
8. 感叹句:天下有道啊!丘不与易。
9. 强调句:天下有道,丘是不会与易的。
10. 比喻句:天下有道,丘如同一座坚固的山峰,不会与易。
先秦 课文

当仁,不让于师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 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 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 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当仁,不让于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 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 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 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当仁,不让于师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 斯疾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师
"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 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 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 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赏析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5c7fe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1.png)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赏析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选文解读我国古老的神话说,远古时候,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
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来作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
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
作为神话形象,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
孔子当然不是女娲之类的神,但是也有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选文第2则:“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和“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而是指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身材高大魁梧的人。
“长”是高大的意思,“桀”通“杰”,也是高大的意思。
“沮”是低湿的洼地,“溺”是浸在水洼当中。
“耦而耕”指两人并力一起耕作。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是说孔子带着众弟子经过他们,并且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津”是渡口。
“问津”一词,这里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
成语“无人问津”则是指没有多少人关心询问。
孔子及其弟子问路,那么长沮、桀溺有什么反应呢长沮问道:“夫执舆者为谁”意思是,那个手拉缰绳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
”接下来的发问“是鲁孔丘与”还是“长沮”的话,并且十有八九是明知故问。
“是也。
”这是子路的回答,老老实实,尽管他可能知道长沮是明知故问。
长沮接着说:“是知津矣!”字面意思是说,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儿了!这是一个奇怪的回答。
孔子跟弟子们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所以才让子路来打听。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翻译及原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翻译及原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翻译的意思是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出自《论语·微子篇》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出处的故事。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原文】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论语选读1-2章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jù)、桀(jié)溺(nì)(1)耦(ǒu)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目录
• 引言 • 天下有道 • 丘不与易也 • 当今社会的启示 • 总结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天下有道
指天下有道,即社会秩序良好, 人们安居乐业。
丘不与易也
孔子认为自己不会参与改变这种 状态,因为这是他所追求的理想 社会。
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
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弘扬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 优秀的文化遗产。
倡导道德教育
孔子提倡道德教育,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社会 的道德建设。
推动社会变革
孔子认为,社会的变革需要从道德和教育入手,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来实现。 他希望未来的社会能够更加注重道德和教育,实现和谐、稳定和繁荣。
孔子对于变革的态度
审慎对待
孔子认为变革应慎重考虑,不能轻率行事。在变革之前应充分评 估其利弊,以及是否符合道义和民心。
强调仁爱
孔子倡导仁爱思想,认为变革应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福祉,而非 仅仅追求功利目的。
循序渐进
孔子主张变革应逐步推进,通过逐步改善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而不是通过剧烈的变革来达到目的。
孔子的处世之道
1 2
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 时应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极端。
谦虚谨慎
孔子认为做人应谦虚谨慎,不应自以为是、骄傲 自大,而应时刻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3
重义轻利
孔子强调道义和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价 值不应仅仅取决于其财富和地位,而更应看重其 品德和行为。
天下无道,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 扩大,道德沦丧。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学生姓名:()学习小组:()学案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
(1)阅读目标:熟读并背诵经典语句
(2)知识目标:实词“见”“是”的一词多义,虚词“之”的用法
(3)能力目标:领会孔子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奔波中,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参政的机会。
孔子对一生经历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导学过程:
(一) 阅读须注意的字音:
(1)仪封人请见()(2)木铎()(3)长沮()桀溺()(4)舆者()(5)耰而不辍()()荷蓧丈人()()杀鸡为黍而食之()
(二)初读思考:
(1)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所遇到的人对孔子有哪两种看法?试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面对众人对自己的评价,孔子的态度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整理答案。
总结:十四年的艰苦跋涉,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
面对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些隐于山林的小隐们的嘲讽和规劝,孔子没有随波逐流,他选择了勇敢担当,为有道的社会,为祥和而安宁的社会而奋斗。
(三)再读整理知识。
一词多义:见(1)仪封人请见()是(1)是鲁孔丘与?()
(2)吾未尝不得见也()(2)是知津矣()。
(3)君既若见录()(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虚词“之”的用法:
(1)君子之至于斯也()(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天下之无道也久也()(4)孔子下,欲与之言()
(四)研读探究文言文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2)而谁以易之()
(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4)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五)经典语句回顾:
(1)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
”
(2)往者不可谏,----------------。
陶潜变“之”为:悟已往之不谏,--------------------------。
(3)丈人曰“-------------------------,---------------------,孰为夫子?”
(4)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六)拓展延伸——片段作文:
根据文中“接舆歌而过孔子……”一段,设想如果接舆不躲避,孔子又会说些什麽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段孔子的话。
-----------------------------------------------------------------------------------------------------------------------------------------------------------------------------------------------------------------------------------------------------------------------------------------------------------------------------------------------------------------------------------------------------------------------------------
(六)写作素材积累:(勇于担当责任)
那年,他还是一个9岁多的孩子。
那天,他的父亲带回一把斧头。
这是一把非常精致的斧头,父亲将其放到地上后,就外出办事去了。
望着那把漂亮好看、闪闪发光的斧头,孩子突然心生奇想:“他锋利吗?我要试一试!”想到此,他拿起斧头,蹦蹦跳跳的跑到自家的樱桃园。
望着那一棵棵挂满鲜艳雨滴的红果果,他选了一棵最细的,使出全身力气,用力挥起了斧子,只听咔嚓一声,那棵细细的小树拦腰倒了下去。
霎时,孩子意识到自己闯了祸,赶快跑回家中,把斧子放回了原处。
傍晚,父亲回到家里,一眼便看到那棵被砍倒的樱桃树。
因为那是他最喜爱的一棵优良品种树。
为了这颗优良品种,他可没少费力气。
瞬间,父亲怒火中烧:“这是谁干的?”面对怒发冲冠的父亲,孩子怯生生地走到父亲身边道:“爸爸,是我。
”
“是你?”父亲大惑不解。
待孩子慢慢细说后,他不仅没有责孩子。
而是把其搂在怀里道:“我为你的诚实高兴,因为这是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的东西。
”
这孩子名叫乔治华盛顿。
他后来成了北美起义部队的总司令。
在他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现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