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

明朝趣事1、明朝公主出嫁遭骗婚。

明朝公主按规定只能下嫁平民,民间男子为了当上驸马,往往贿赂太监把自己夸的天花乱坠进行骗婚,皇帝也经常被坑!比如嘉靖皇帝女儿嫁了个秃子,万历皇帝妹妹嫁了个病痨,结婚一月就守寡。

2、朱元璋写错别字。

官员卢熊要到山东兖州走马上任,结果拿到皇帝诏书发现皇帝写了错别字,“兖[yǎn]州”写成“衮[gǔn]州”。

卢熊脑子一根筋,办事极认真,一定要朱元璋改过来。

朱元璋恼羞成怒,心想你这厮是欺负我老朱没文化是吧,我说是“衮州”就是“衮州”,天下都是我的,改个名字怎么啦!可怜卢熊就这样脑袋搬了家。

3、明朝户部经常发不出工资。

有时候上半年发纸币,下半年发苏木和胡椒。

明朝纸币贬值,发了等于是废纸。

正统年间没钱,把仓库囤积的布匹发了,官员领了俸禄还要往商铺换钱。

4、正德皇帝有个法号叫大宝。

正德皇帝有段时间迷上了宗教故事,天天缠着各国法师给他讲因果轮回,想当一名优秀的法师。

法师们各有法号,正德皇帝很羡慕,于是给自己也加封了一个,名叫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课前准备: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3、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4、唐朝、宋朝经济发展课本从哪些方面进行了阐述?5、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的建立。

2、通过皇权的加强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1)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

2.建立建立者: 朱元璋时间: 1368年都城: 应天(今南京) 统一: 1368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姻亲担任右丞相。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
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
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
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4
5、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五、板书设计
时间: 1368 年
明朝的建立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府(南京)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明朝的统治 强化皇权的措施 中央: 废除丞相及中书省
特务机构: 锦衣卫、东厂
科举制度的变化:八股取士
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一,巩固拓展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问:取代元朝是哪个朝代?(明朝),那么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思 考)
1/4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生: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问: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 生: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在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多媒体介绍朱元璋资料及明朝的疆域) 2、 朱元璋强化皇权: 问: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生: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总结: (1)在地方:①废行省,②设三司,③分封诸子。材料分析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及中书省,②提升六部职权,②分散兵权, 问:皇帝每天坐在朝中却知道天下事,他是通过什么手段? 生:设“厂卫”,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总结:他的这些措施可以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实现大权独 揽;为防止大权旁落,还立下“祖制”。 (3)材料分析 问:明太祖加强君权并定下祖训的目的? 师生讨论:使皇帝权力的加强,巩固统治 3、科举考试的变化 问: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总结: (1)内容变化: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离 经叛道,文章再好,也不能录取。 (2)文体变化:有严格文体,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 问:这种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局限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导学案课题:明朝的统治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谈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提问学生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被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用PPT呈现明朝的基本情况,包括明朝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国号,以及明朝的首都。

2. 让学生明确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通过图片和文字呈现给学生。

三、学习任务(3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记录下来。

2. 汇总每个小组的意见,进行整理汇报。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

2. 引导学生理解明朝的统治政策和措施的作用。

3.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概括总结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让学生复述。

2. 教师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分组讨论和整理汇报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课堂时长控制得较好,基本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的教学内容。

但是这些内容和任务略显枯燥,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游戏和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七、延伸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统治政策或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小研究报告。

2. 学生可以从政策的背景、目的、实施方式、社会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八、互动活动(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将学生分为两队,每队轮流回答关于明朝统治的问题。

正确回答的队伍可以得到奖励,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2.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明朝的统治政策,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科举考试或农业生产实践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 姓名:_______ 评价:_______【学习目标】1.仔细研读文本,用自己的话说出明朝的建立及明太祖强化皇权的3方面措施。

2.结合科举考试的变化,谈谈它对当今教育的影响(2点)。

【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导学案上关于明朝加强皇权、八股取士相关资料,结合课本内容和问题,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遍讨论边做记录,并总结答题方法。

探究主题---朱元璋强化皇权【情境导入】在中国古代,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要吃过怎样的苦、走过怎样的路、经历怎样的磨难、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最终创建一个帝国,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几千年来,有且仅有一个,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个人经历是传奇的,更是励志的。

朱元璋是怎样加强皇权的?明朝的统治又有怎样的呢?【学习任务】初二年级远足拉练去明祖陵,面向全校招聘解说员,你想参与,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朱元璋的生平事迹、他的功与过等,一起准备吧!通过搜集材料,可以了解明朝的建立背景、朱元璋加强皇权措施。

步骤1:从乞丐走向黄帝步骤2: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改革官制,立竿见影材料一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

材料二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步骤3:八股取士,为害甚巨材料一: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问题阐发经义,成为“八股”……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应试者必须……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材料二: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明,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2)请思考一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本课地位和内容第14课《明朝的统治》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分析历史问题能力自然较弱。

所以,在课堂上需要采取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法及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已不是主体,学生才是主体。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

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14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授课教师: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创新初级中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三.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学习过程(一)新知学习1.【导】播放视频《明朝的那些事》导入新课||。

2.【思】——自主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徭役繁重||,灾害频繁||,导致社会动荡||,||。

2.明朝建立: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他就是||。

随后||,明军攻占||,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和过大所致||,所以他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二)措施:1、政治:在中央:①废||,权分六部||。

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制度和||,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负责||。

在地方:①取消||,设立“”||。

将原来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使权力分散||。

②分封为王||,驻守各地||,地方||,巩固皇室||。

2、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将军队和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大权||。

3.设厂卫特务机构:为臣民||,朱元璋设立||,时期设立东厂||,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影响: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2.答题:以朱熹的《》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

14课明朝的统治一、自学目标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重难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八股取士。

二、基础自学1.明朝的建立(1)建立时间: 年。

(2)都城: 府(今南京)。

(3)建立者: (即明太祖)。

2.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和的权力过大所致。

3. 朱元璋设,明成祖设。

这两个机构合称“”。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又,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 大为加强。

4. 明朝提倡。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为标准,不得自己。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

5.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6.商品经济活跃。

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安徽的。

三、分析探究1.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八股取士”的危害?3. 唐朝科举制和明朝八股取士的异同 ?四、知识体系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时间:1368年3.定都:应天府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全面改革官制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2.改革科举制度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3.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五、拓展测评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2.明初统治者废行省、设三司的举措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3.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4.我国的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人们思想和阻碍社会进步。

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导学过程师生活动【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第1题(2013辽宁鞍山中考)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第2题朱元璋是一位马上皇帝。

下列皇帝中哪一位与朱元璋的称帝过程最相似( )A.刘邦B.杨广C.李世民D.赵匡胤第3题明太祖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下列不属于三司分管的是( )A.民政B.刑狱C.军政D.锦衣卫第4题(2013山东泰安中考)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A.锦衣卫B.三司C.军机处D.六部第5题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①实行削藩政策②设立锦衣卫③废丞相④设东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我的疑惑: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5.明朝是谁建立?建都何地?6.明朝如何加强君主专制?说说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拓展延伸】挑战自我,走向辉煌!第6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锦衣卫印材料二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

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写有“朝廷心腹”的大匾。

(1)材料一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2)材料二中的“东厂”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3)“锦衣卫”和“东厂”是一种怎样的机构?(4)明朝统治者设立这种机构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及作业
●教学目标
1、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全面的掌握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
3.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
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四、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运用启发式和问题
目标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朱元璋的图片,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让学生分析图片与课本上图片差距大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问:取代元朝是哪个朝代?(明朝),那么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思考)
生: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问: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生: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在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多媒体介绍朱元璋资料及明朝的疆域)
2、朱元璋强化皇权:
问: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生: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总结:
(1)在地方:①废行省,②设三司,③分封诸子。

材料分析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及中书省,②提升六部职权,②分散兵权,
问:皇帝每天坐在朝中却知道天下事,他是通过什么手段?
生:设“厂卫”,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总结:他的这些措施可以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实现大权独揽;为防止大权旁落,还立下“祖制”。

(3)材料分析
问:明太祖加强君权并定下祖训的目的?
师生讨论:使皇帝权力的加强,巩固统治
3、科举考试的变化
问: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总结:
(1)内容变化: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否则,就是离经叛道,文章再好,也不能录取。

(2)文体变化:有严格文体,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

问:这种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局限性?
生:①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②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能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科举改革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多媒体展示定州考棚及举子看榜图片):危害: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4、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5、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五、板书设计
时间:1368年
明朝的建立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府(南京)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明朝的统治强化皇权的措施中央:废除丞相及中书省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科举制度的变化:八股取士
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一,巩固拓展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