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共培养厌氧同步消化反硝化处理污水的研究
生物除臭技术研究

(二)恶臭物质的治理方法 目前,对于臭味的去除方法主要有: (1)化学除臭法(氧化法,吸收法,吸附法)包括燃烧法 (热力燃烧,催化燃烧)。 (2)物理除臭法,如掩避法,稀释扩散法等。 (3)生物除臭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除臭,通过微生 物的生理代谢将具有臭味的物质加以转化。
(三)除臭方法的适用范围
(2)真菌:青霉、曲霉、木霉和酵母菌。
多为混合微生物,因为: (1)含有多种成分的混合臭气,需要多种微生物分别降解。 (2)有的成分需要几种微生物的相继作用才能分解转化为 无害物质。如:氨先经硝化细菌硝化作用,再经反硝 化作用细菌才能 成为分子态氮。
(3)一些难降解的成分要由几种微生物联合作用才能被 完全降解。如:卤代有机化合物先经厌氧微生物还 原脱卤,再被好氧微生物彻底分解; (4)工艺需要,尽管废气成分能够被单一微生物分解, 但还需利用其它微生物。如:在硫化氢氧化中,为 了使自养型脱氮硫杆菌凝絮持留于反应器内,需与 活性污泥中的异养型微生物—起共培养。
(四)除臭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实例)
(1)菌株的初筛和复筛
根据所需菌株的特性,本实验自制了简单的初筛培养基: 残菜400g,鱼头、内脏、肉渣100g,水800ml,煮沸30min, 过滤,调滤液pH7.0,琼脂2%。按10%接种量接入所试菌株, 分别在5d、10d、15d后用感官法初步判定微生物的除臭效果。 初筛工作连续进行几轮。
表1 中温和耐高温微生物除臭效果
中温微生物 分离到微 生物种类 菌株 数量 有效菌 株数量 分离 效率 菌株 数量 耐高温微生物 有效菌 株数量 分离 效率
细菌
丝状真菌 放线菌 酵母菌 总计
270
150 97 120 637
80
54 13 50 197
《2024年固定化藻类去除污水中氮磷及其机理的研究》范文

《固定化藻类去除污水中氮磷及其机理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超标排放,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之一。
固定化藻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环保、可持续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固定化藻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效率及其机理,以期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固定化藻类技术是通过将藻类固定在特定的载体上,使其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生长和代谢,从而达到去除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对于缓解水体富营养化、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1. 材料与设备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固定化藻类、污水样本、固定化载体等。
设备包括光照培养箱、分光光度计、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1)固定化藻类的制备:选用适宜的固定化载体,通过吸附、包埋等方法将藻类固定在载体上。
(2)污水处理实验:将固定化藻类放入含有不同浓度氮磷的污水中,进行光照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及氮磷去除效果。
(3)机理研究:通过分析固定化藻类的生理生化指标、氮磷代谢途径等,探讨其去除氮磷的机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固定化藻类的生长情况及氮磷去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固定化藻类在污水中生长良好,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逐渐增强。
当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时,固定化藻类的生长速度和氮磷去除效率均有所提高。
2. 固定化藻类去除氮磷的机理(1)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固定化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将污水中的氮磷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同时,其还能分泌一些酶类物质,促进氮磷的降解和转化。
(2)氮磷代谢途径:固定化藻类通过吸收、同化、排泄等过程,将污水中的氮磷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
其中,氮的代谢主要涉及硝化、反硝化等过程,而磷的代谢则主要涉及吸收、释放、储存等过程。
通过这些代谢途径,固定化藻类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氮磷。
微生物共培养厌氧同步消化反硝化处理污水的研究

KHCO3 5 0 0, Mg S O4 2 00, Fe C1 3 1 0 0, Ca C1 2 3 0, C6 I - I l 2 O6 50 0, Na NO3
4 0 ; 反 硝化 菌 培 养 基 配方 为 ( m g / L ) : ( N H 4 ) 2 S O 6 0 , K H z P O 4 3 0 , K H C O 3 5 0 0 , Mg S O 4 2 0 0 , F e C 1 3 1 0 0 , C a C 1 2 3 0 , C 6 H 1 2 O 6 2 0 0 , N a N O 3 2 0 0 。每 升 培 养基 添 加 微量 元 素 液 1 — 2 m l , 微 量元 素液 配 方 ( g / L ) : E D T A 5 0 . 0 ,
光 光 度法 测 量 氨氮 含 量 ,用 N 一 ( 1 一 萘 基) 一 乙二 胺 分 光 光度 法 测 定 亚 硝盐氮含量,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硝酸盐氮含量 。文中实验数据 均 为 三 次测 定 结果 平 均 值 。 3实 验 结果 与 讨 论 每天定时更换 1 次 污 水 ,连 续 运 行 1 O天 后 ,测 定 进 出水 中 C O D、 N H 4 - - N、 N O 3 - - N和 N O 2 - 一 N的浓 度 , 并 计 算 去 除率 , 结果 如 表 1 所 示 。进 水 中 C O D 、 N H 4 - - N和 N O - _ N 的浓 度 分别 为 5 3 5 m g / L , 1 2 . 7 m g / L和 1 6 . 5 mg / L , 而 出水中的浓度分别为 1 2 8 m g / L 、 1 0 . 8 m g / L和 2 . 0 0 m g / L 。可见 C O D、 N H 4 - - N和 N O - 一 N的去除率 分别 为 7 6 . 1 %、 1 5 . 0 %和 8 7 . 9 %。这 说 明共 培养 厌 氧 消化 菌 、 反 硝化 菌 和厌 氧 氨 氧化 菌对 C O D和 N O N有较 好的 去除率 。该微生 物共 培养体 系对 N H 4 一 一 N的去除效果不 明想 ,这 可能与在厌 氧体系 中以葡萄糖作为 碳源时 , N O 3 - 一 N 易被 异化 还 原 为 N H 4 _ 一 N,因 此 出水 中 N H N浓 度 较高 , 去除率相对较低 。 出水 中 N O : - - N仅为 0 . 1 0 , 说明N O  ̄ 一 N没有 明显 的积 累 。 已有 的研 究 表 明 : 在以 C 6 H1 2 0 为 碳 源 的反 硝 化脱 氮 工艺 中 , 当 C O D / N O x - - N介于 8 . 8 6 — 5 3时 , 同时存在反硝化和厌氧消化作用。在 本 研 究 中进 水 的 C O D / N O - _ N为 3 2 . 2 ,结 合 进 、 出水 中 C O D和 N O 3 - - N含量 的变化 ,说明在该反应体 系中存在 明显的厌 氧消化和 反硝化协 同作用 。因此共培养厌氧消化菌 、 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 菌, 利 用 微 生 物 代 谢 的 协 同性 , 实 现 污 水 中有 机 污 染 物 和 含 氮 污 染 物 的协 同 、 高 效 去除 是 可行 的 。 4 结束 语 污水中同时含有有机污染物和含氮污染物 , 利用微生物代谢的 协同性 , 共培养厌氧消化菌 、 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 , 在同一个反 应 器 内 可 实 现 污水 中有 机 污 染 物 和 硝 态 氮 污染 物 的协 同 、高 效 去 除, 减少 了污 水处 理 的 工艺 流 程 , 可 明显 降低 污 水 的处 理 成 本 ,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义 。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研究进展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研究进展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ANAMMOX)是一类能够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
其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利用这些细菌,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和硝态氮,实现废水处理的资源化和节能减排目标。
ANAMMOX细菌最早是在1990年代末期在荷兰的集水污水处理安装中被发现的,由于其具有高效、节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中。
ANAMMOX细菌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通过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过程,能够将废水中的氨氮和硝态氮转化为氮气,并排出系统外,实现氮的去除和回收。
相较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ANAMMOX工艺具有更高的氮转化效率和更低的能耗,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废水处理技术。
在ANAMMOX细菌的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首先,通过对ANAMMOX微生物群落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ANAMMOX细菌菌株,如广泛应用的"KSU"菌株、"KUUM"菌株以及新鲜发现的"MBE-I"菌株等。
这些菌株的发现不仅丰富了ANAMMOX微生物资源库,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材料。
其次,在ANAMMOX细菌的代谢途径方面,研究者们发现了ANAMMOX细菌独特的代谢途径和相应的酶,如异硝化酶(hydrazine dehydrogenase)和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
这些酶对于ANAMMOX过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它们的催化作用,ANAMMOX细菌能够高效地将氨氮和亚硝态氮转化成氮气。
此外,ANAMMOX细菌的生理与生态适应性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者们发现,ANAMMOX细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在不同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仍能正常运行。
此外,一些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利用ANAMMOX细菌进行废水处理的策略,如厌氧好氧串联系统和结构化填料反应器等,这些技术改进能够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研究专业:生物化工工艺班级:学生姓名:完成时间:2013年5月2日一、课题分析(1)课题背景: 近年来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在国外接连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并迅速成为新概念废水处理的热点。
介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系统综述了该项技术的研究进展, 重点总结了在产电菌、系统构型与材料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的重点突破方向。
(2)检索工具⑴中国知网⑵Google(3)检索策略1.期刊论文检索操作步骤:①打开中国知网,采用高级检索②以“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和“性能”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条,通过查看题目和摘要下载了1篇全文③以“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7条,通过查看题目和摘要下载了16篇全文2.英文文献检索操作步骤:①打开Google,采用高级检索②在检索项“with all of the words ”中输入“MFC”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1000条(4)文献汇总序号题名作者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发表时间1 产电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黄杰勋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博文】中国科技技术大学2009-11-012 电子中介体固体化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的应用王凯鹏武汉大学【博文】武汉大学2010-09-013 废水处理新概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孙健;胡勇有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期刊】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02-284 功能化碳纳米管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莫光权华南理工大学【博文】华南理工大学2010-09-015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生活污水产电特性研究强琳;袁林江;丁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重点实验室【期刊】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08-156 微生物燃料电池及介孔磷酸锆阳极材料的电化学研究张领艳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北京工业大学2011-06-207 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性能化及传输特性研究付乾重庆大学【硕士】重庆大学2010-05-018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谢珊;欧阳科;陈增松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嘉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期刊】广东化工2011-07-259 微生燃料电池中产电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物谢丽;马玉龙宁夏大学【期刊】宁夏农林科技2011-07-1010 微生物燃料电池最新研究进展范德玲;王利勇;陈英文;祝社民;沈树宝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期刊】现代化工2011-06-2011 电化学产电菌分离及性能评价冯玉杰;李贺;王鑫;何伟华;刘尧兰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期刊】环境科学2011-11-1512 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锰盐改性及产电性能研究李魁忠;付玉彬;徐谦;赵忠凯;刘佳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期刊】材料开发与应用2011-06-1513 黄姜废水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去污性能研究李辉;朱秀萍;徐楠;倪晋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期刊】环境科学2011-01-1514 加入多孔球形颗粒微生物电池的性能研究王晖;杨平;郭勇;廖勋;李小芳;汪莉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期刊】环境工程学报2010-02-05二、文献阅读我以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废水为研究课题,对下载的文献进行经略阅读,选取了其中10篇,然后进行细读,共花费了9小时将筛选出的文献阅读完毕,并从阅读的文献中摘录了一些信息,对摘录下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又花了4小时将本篇论文完成。
污水处理中的反硝化与硝化过程研究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好氧细菌,通过氧化氨氮获得 能量,同时生成硝酸盐。
03
硝化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亚硝化阶段和硝化阶 段,分别由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完成。
硝化菌种特性
01
硝化菌种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和活性。
02
硝化菌对环境条件较为敏感,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需保
持适宜的条件才能维持其活性。
02
反硝化过程研究
反硝化过程概述
反硝化过程是污水处理中的重 要环节,主要是将硝酸盐和亚 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以去除水 中的氮元素。
反硝化菌种在缺氧环境中利用 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将硝酸 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反硝化过程通常发生在生物反 应池的缺氧段或曝气池的厌氧 段。
反硝化菌种特性
1
反硝化菌种多为异养菌,能够利用有机物作为碳 源和能源。
02
反硝化和硝化是污水处理中的重 要过程,对于去除氮污染物、改 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反硝化与硝化过程的基本原 理、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优化污 水处理工艺和提高氮污染物去除效果 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问题
分析反硝化与硝化过程中关键影响因 素的作用机制,探究不同工艺条件下 的反硝化与硝化效果,提出优化策略 及技术改进方案。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当前反硝化与硝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条件下,实际应用中 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加强实际应用研究。
02
对于反硝化与硝化过程的微生物种群和代谢机制研究不够深入,需要 进一步探讨其生态学和生物化学机制。
03
未来研究可以加强反硝化与硝化过程的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提高污水 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
01
环境微生物学ppt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6页
4. 污染少 生物处理产物是生物量,很轻易处理。
⑤ 耗能低
生物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量来自微 生物利用VOCs成份本身产生能量。
生物处理法消耗动力只是污染气体进入
处理系统时所消耗能量(正压送风或负压 引风)。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10页
1.生物滤池
• 生物滤池内固态介质是一些天然材料, 常见固体颗粒有土壤和堆肥,这些材 料为微生物附着和生长提供表面,微 生物能够吸收废气中污染物将其转化 为无害物质。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11页
• 微生物滤池适合用于处理肉类加工厂、 动物喂养场、污水处理厂和堆肥厂等 处产生废气。
微生物数量、基质浓度和温度等原因也会 影响供氧。 少数厌氧条件,比如着色菌处理硫化氢, 则需控制无氧条件,以氨气取代反应系统 氧气。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42页
5、酸碱度
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
废气生物处理中细菌多数适应于中性至微碱 性环境,只有少数种类对酸碱度要求比较特 殊,
比如氧化硫硫杆菌最适pH为2.6~2.8,最 低为pH1.0,最高为pH4.0~6.0。
溶于水中成为液相中分子或离子,这一 过程是物理过程,符合亨利定律。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28页
2. 吸着过程
溶于水中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吸收,污 染物从水中转入微生物体内。作为吸收剂 水被再生复原,继而再用以溶解新废气成 份。
环境微生物学ppt
第29页
3. 生物降解过程
进入微生物细胞污染物作为微生物生命活 动能源或养分被分解和利用,从而使污染 物得以去除。
2024年环境工程微生物总结(2篇)

2024年环境工程微生物总结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工程领域中微生物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微生物作为一种生态优势活性生物,能够在环境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功能。
2024年,在环境工程领域,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以下是对2024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应用的总结,总结了微生物在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水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一、微生物在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1. 生物筛选2024年,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研发出了更多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菌株。
这些菌株具有较强的生物降解能力,能够快速分解各种有机物,如石油烃、农药和兽药等。
通过生物筛选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化学方法处理有机污染物时的难题。
2. 微生物共培养2024年,发展了一种新的微生物共培养技术,能够将不同菌株的降解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协同降解的效应。
这种微生物共培养技术能够提高有机物降解效率,缩短处理时间,并降低处理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基因编辑技术2024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环境工程领域开始尝试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来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其能够更高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改造了多种微生物菌株,提高了其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和效率。
二、微生物在生物处理水体中的应用1. 活性污泥工艺2024年,通过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群的优化,提高了水体中有机物的处理效果。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群进行分析,筛选出更适应处理水体中有机物的微生物菌株,提高了处理效率。
此外,还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菌群来处理特定的污染物,如硝酸盐还原菌来处理含硝酸盐废水。
2. 反硝化技术2024年,反硝化技术在水体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增加特定的反硝化微生物菌群,可以将水体中的硝酸盐转化为无害氮气,从而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
反硝化技术在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共培养厌氧同步消化反硝化处理污水的研究
以塑料网为载体附着生长厌氧消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
厌氧消化菌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酸、醇类、醛类、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有机物厌氧消化产生的丙酸和丁酸等作为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脱氮时的碳源被消耗,从而实现模拟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含氮污染物的协同、高效去除。
标签:微生物共培养;厌氧消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
1 前言
微生物代谢具有一定的协同性,如厌氧消化菌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时将产生小分子的有机酸、醇类和醛类,而这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很容易被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在脱氮时作为碳源而消耗,从而促进厌氧消化菌的代谢作用。
可见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在污染物的代谢过程中具有相互促进和协同作用。
本研究利用微生物共培养技术,以塑料网为载体共培养厌氧消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实现了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氨氮和硝态氮的协同、高效去除。
2 材料与方法
2.1 微生物的驯化、培养
厌氧消化菌培养基配方为(mg/L):(NH4)2SO4 30,KH2PO4 30,KHCO3 500,MgSO4 200,FeCl3 100,CaCl2 30,C6H12O6 500,NaNO3 40;反硝化菌培养基配方为(mg/L):(NH4)2SO4 60,KH2PO4 30,KHCO3 500,MgSO4 200,FeCl3 100,CaCl2 30,C6H12O6 200,NaNO3 200。
每升培养基添加微量元素液1~2 ml,微量元素液配方(g/L):EDTA 50.0,ZnSO4 2.2,CaCl2 5.5,MnCl2·4H2O 5.06,FeSO4·7H2O 5.0,(NH4)6Mo7O2·4H2O 1.1,CuSO4·5H2O 1.57,CoCl2·6H2O 1.61。
分别接种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污泥和反硝化污泥到密闭的锥形瓶中驯化培养,每天更换一次培养基,并用高纯氮气排除系统内的氧气,培养期间溶液pH均控制在6.5~7.5之间。
控制污泥浓度在3500~4000mg/L,出水中COD和NO3-的浓度保持稳定,表明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已经驯化好了。
2.2 反应器的构建
以内径6cm、长10cm的圆柱形有机玻璃为反应器,两端采用螺母加盖固定,一端固定50mm×80mm网格间距为180μm的塑料网。
各接种20ml驯化培养好的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悬浮液到反应器培养4天后,用培养液洗掉网面上附着不牢的污泥,每天更换一次待处理的模拟污水,下部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00rpm)。
2.3 模拟污水和分析测试方法
采用去离子水配制待处理的模拟污水(mg/L):KH2PO4 30,KHCO3 500,
MgSO4 200,CaCl2 30,(NH4)2SO4 60,FeCl3 100,C6H12O6 500,NaNO3 100,每升添加1~2mL微量元素液,调节pH为7.0±0.2,每天更换一次处理污水。
相关指标的测定:用pH计(pHS-25型,上海精科雷磁)测定pH,用重铬酸钾微波消解快速测定法测定COD含量,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量氨氮含量,用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盐氮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硝酸盐氮含量。
文中实验数据均为三次测定结果平均值。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每天定时更换1次污水,连续运行10天后,测定进出水中COD、NH4--N、NO3--N和NO2--N的浓度,并计算去除率,结果如表1所示。
进水中COD、NH4--N 和NO3--N的浓度分别为535mg/L,12.7mg/L和16.5mg/L,而出水中的浓度分别为128mg/L、10.8mg/L和2.00mg/L。
可见COD、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76.1%、15.0%和87.9%。
这说明共培养厌氧消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对COD和NO3--N有较好的去除率。
该微生物共培养体系对NH4--N的去除效果不明想,这可能与在厌氧体系中以葡萄糖作为碳源时,NO3--N易被異化还原为NH4--N,因此出水中NH4--N浓度较高,去除率相对较低。
出水中NO2--N 仅为0.10,说明NO2--N没有明显的积累。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以C6H12O6为碳源的反硝化脱氮工艺中,当COD/NOx--N介于8.86~53时,同时存在反硝化和厌氧消化作用。
在本研究中进水的COD/NO3--N为32.2,结合进、出水中COD和NO3--N含量的变化,说明在该反应体系中存在明显的厌氧消化和反硝化协同作用。
因此共培养厌氧消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利用微生物代谢的协同性,实现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含氮污染物的协同、高效去除是可行的。
4 结束语
污水中同时含有有机污染物和含氮污染物,利用微生物代谢的协同性,共培养厌氧消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在同一个反应器内可实现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硝态氮污染物的协同、高效去除,减少了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可明显降低污水的处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方法(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Akunna J C,Bizeau C,Moletta R. Denitrification in anaerobic digesters:possibilities and influence of wastewater COD/N-NOX ratio [J].Environ. Technol,1992,13:825-836
[3]Quevedo M,Guynot E,Muxi L.Denitrifying potential of methanogenic sludge
[J].Biotechnol. Letters,1996,18 (12):1363-1368
[4]Srinandan CS,D’souza G,Srivastava N,Nayak BB,Nerurkar AS. Carbon sources influence the nitrate removal activity,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film architecture.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2,117:292-299.
指导教师:冉春秋(1976-),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