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放射卫生学
(完整版)放射卫生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天然放射源、人工辐射源、松散型污染,控制区、监督区、医疗照射、职业照射,封闭源,开放源(选三个)1、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过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2、天然辐射源: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3、松散型污染:既非固定性污染,污染物与表面结合差,可轻易转移的污染4、控制区:要求或可能要求采取专门防护措施或安全手段的任何区域,以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展和防止潜在照射或限制其程度。
5、监督区: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措施的安全手段的、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件的任何区域。
6、医疗照射:在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被检者或病人受到电离辐射的内、外照射。
7、职业照射:除了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所排除的照射以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予以豁免的实践或辐射源所产生的照射以外,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受的所有的照射。
8.、封闭源:永久地密封在包壳内并于某种材料紧密结合的放射性物质9、开放源:非密封的,与环境介质接触的放射源二:1、人类受到在照射包括哪些?天然辐射有哪些类型?天然照射与人工照射。
天然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和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陆地辐射、增加了的天然照射、天然本地照射致人类有效剂量)2、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氡等)致成人年有效剂量,以及新建房屋和已建房屋氡浓度的要求。
天然:2.4mSv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年有效剂量,14C是12μSv,22Na是0.15μSv,3H是0.01μSv,7Be是0.03μSv。
原生放射性核素(即天然放射性核素):外照射:0.46mSv,内照射(Rn除外):0.23Rn人工辐射源人均年有效剂量:医学X射线诊断:0.4mSv大气层核试验:0.005mSv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0.002mSv核能发电小于0.2μSv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的照射年有效剂量:0.6mSvRn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2mSv(室内:1.0mSv;室外:0.095mSv)3、放射防护的目的?辐射防护发展几个阶段特点目的: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减少随机性效应的诱发⏹防护发展几个阶段特点:1928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成立⏹1930年,出现加速器,防护跟不上⏹1934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提出以每天0.2R或每周1R作为“耐受剂量”⏹1942年,美国建成反应堆,防护需要激增⏹1950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更名“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耐受剂量”下降为每周0.3R,同时易名“容许剂量”⏹1953年,导出90种放射性核素最大容许浓度⏹1958年,ICRP第1号出版物,公布剂量限值5rem(50mSv)⏹1977年,26号出版物,从放射生物学、剂量限制制度、辐射防护标准等方面提出许多新建议⏹1990年,60号出版物,我国新的防护标准等效采纳其中剂量限值⏹4.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的区别确定性效应:效应的发生存在剂量阈值,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的一类辐射效应。
放射卫生学

1、名词解释:宇宙射线、陆地辐射、天然辐射、人工辐射源、管理限值、基本限值、指导水平、exempt waste、radioactive waste●宇宙射线:源自宇宙空间及其内容物的电离辐射线。
●陆地辐射:陆地原有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以不同的程度存在于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所有的环境介质中。
●天然辐射: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
包括宇宙射线、陆地辐射。
●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
●管理限值:为了管理目的,由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人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的限值。
以年平均有效剂量为依据,对获准实践或源所规定的与放射性废物排放相关的排浓度和总排放量限值。
●基本限值(基本限值是指直接根据已确定的健康效应而制定的暴露在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下的限值。
根据场的频率的不同,用来表示此类限值的物理量有电流密度、比吸收率(SAR)和功率密度。
通常难于直接测量。
只有被暴露者体外空气中的功率密度可以被迅速轻易地测量。
)(P48)包括了年有效剂量限值(用以控制随机性效应的概率)、器官或组织的年当量剂量限值(用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和次级限值(年摄入量限值)。
●指导水平:是在职业照射中为使人员的受照射剂量达到最优化指定的某一剂量限值的一个份额,以及为避免在持续照射情况下公众受到的增加照射和为减少在应急情况下公众的受照剂量而确定的剂量和活度浓度水平。
为一个指定量的水平,高于该水平的应考虑采取相应的行动。
●exempt waste:豁免废物,含放射性物质,并且其放射性浓度、放射性比活度或污染水平不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的废物。
比活度小于0.5×10(-6)Ci/Kg●radioactive waste: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其活度或活度浓度大于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的、预期不会再利用的任何物理形态的废弃物,被成为放射性废物(P227)2、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氡,食入,吸入等)、陆地内外照射致成人年有效剂量,我们关注的氡主要是哪个?新建房屋和旧房屋氡及其短寿命子体的浓度标准是多少及其他们在呼吸道的沉积规律?(书P21)⏹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人工辐射源人均年有效剂量:医学X线诊断—0.4 mSv,大气层核试验—0.005 mSv,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0.002 mSv,核能发电—0.0002 mSv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产生的照射年有效剂量:0.6 mSv2、天然本底照射2.4 mSv1)宇宙射线年有效剂量:0.38 mSv;宇生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年有效剂量:0.01 mSv 【14C是12μSv,22Na是0.15μSv,3H是0.01μSv,7Be是0.03μSv2)陆地辐射:原生放射性核素(自地球形成以来就存在于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40K238U232Th):外照射:0.46 mSv、内照射(除氡):0.23 mSv ---- 氡Rn:成人年有效剂量:1.2 mSv(室内:1.0 mSv,室外0.095 mSv)食入:0.29吸入:1.26??书:P7-8⏹Rn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2 mSv(室内:1.0 mSv,室外0.095 mSv)⏹关注的是222Rn,年平均值400Bq/立方米⏹新建住房年平均值≦100Bq/立方米,已建住房年平均值≦200Bq/立方米⏹呼吸道的沉积规律:氡的短寿命子体:指氡的放射性子体核素中半衰期比222Rn的子体。
放射卫生学科发展趋势

放射卫生学科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放射卫生学科也在不断发展。
下面是放射卫生学科发展趋势的列表:
1. 大数据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人工判断和分析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放射卫生学家更好地处理和分析海量医学影像数据,提高诊断正确率和准确性。
2.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地挖掘和分析医学影像数据的隐含信息,提高放射卫生学的诊断水平。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与医生共同开展疾病诊断工作。
3. 去冗余技术
放射卫生学家需要快速且准确地查找和分析医学影像数据中的异常区域,而医学影像数据往往存在大量的冗余像素信息。
去冗余技术的应用可以精简影像数据,提高放射卫生学的数据处理效率和精度。
4. 放射卫生医疗设备的高性能化
随着医疗设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放射卫生医疗设备性能将不断提高,并具备更高的精度和解析度,体积和重量更加小巧轻便,方便日常使用。
5. 放射卫生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放射卫生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未来放射卫生学将与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紧密融合,形成更加广泛的跨学科应用。
以上是放射卫生学科发展趋势的列表,未来放射卫生学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放射卫生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放射卫生学-第一章核物理基础汇总

3.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灾难。1986年4月 26日早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更多爆炸随即发生并引 发大火,致使放射性尘降物进入空气中。据悉,此次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降 物数量是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所释放的400倍。
第一章
放射物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原子和原子核结构
原子和原子核结构
一、原子结构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都是由很多同样 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相同的或不同的原子结 合而成的,而原子是任何一种化学方法都不能分 解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基本化学性质 的最小个体。它的种类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它 们都是由不外乎100多种基本成分组成的。这些 基本成分叫元素,元素的最小单位是原子。
Tc
六、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原子核能自发地不 受外界影响(如温度、压力、电磁场),也不 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而转 变为其他原子核或自发地发生核能态变化的核 素,同时释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一变 化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 (radioactive nuclear decay),或蜕变(简 称核衰变)。核衰变是由原子核内部的矛盾运 动决定的。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其质子数和中 子数必须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才是稳定的,比 例过大过小放射性核素都要发生核衰变。
原子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区域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能量高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电子能 量低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 ,把原子核外分成七 个运动区域,又叫电子层,分别用n=1、2、3、4、 5、6、7…表示,分别称为K、L、M、N、O、P、 Q…,n值越大,说明电子离核越远,能量也就越 高。当内层轨道电子获得一定能量即会跃迁到外 层轨道,称激发;电子脱离原子称电离。内层电 子空缺时,外层电子又会跃迁(激退)到内层补 缺,而多余的能量以标志(特征)X射线或俄歇 电子形式放出。
放射卫生

3/4/2020
随机性效应发生概率与剂量间的关系
1)大剂量与小剂量的界定
对于低LET辐射而言: < 0.2Gy 为小剂量; > 2Gy 为大剂量; 2Gy > D > 0.2Gy 为中等剂量; < 0.05mGy/min 为低剂量率; > 0.05Gy/min 为高剂量率; 0.05mGy /min > D > 0.05Gy /min 为中剂量率。
和繁荣的贡献,并确保相关援助不用于任何军事 目的; • 不断地更新与发布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导则和 标准。
3/4/2020
问题:为什么吸收剂量相同但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呢?
3/4/2020
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样程度的生物效应。 因为生物效应受到辐射类型、 剂量与剂量率大小、 生物种类、照射条件和个体生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用中子和γ射线分别照射同一组织, 如果吸收剂量 都是1Gy, 它们对组织产生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 和发生几率是不同的。 为了比较不同的种类照射引 起的有害效应,在放射防护中引进了一些系数, 当 吸收剂量乘上这些修正系数后, 就可以用同一尺度 来比较不同类型辐射照射所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重 程度或发生几率。 我们把乘上了适当的修正系数后 的吸收剂量称为当量剂量,记为HT。
3/4/2020
放射防护三原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实践的正当化是最优化的前提; 个人剂量限值是最优化的约束条件; 最优化是辐射防护的核心。
3/4/2020
最优化的约束
对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个人剂量的大 小、受照的人数、以及在不是肯定受到照射的情况 下其发生的可能程度,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 应当全部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尽量低的程度。这 一程度应当受到限制个人剂量的约束,对潜在的照 射则应受到限制个人危险的约束。
放射卫生学

放射卫生学第一章放射卫生的主要任务:①研究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和对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②研究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劳动条件和健康状况,制订集体和个人的放射防护措施;③对大气、水、土壤和食物的放射性污染进行监督,拟定防止放射性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污染环境的措施;④研究天然和生产条件下放射性物质最大容许剂量和最大容许浓度,为制订卫生标准和工作条例提供科学依据。
α衰变是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
β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发生的转变。
放出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β-衰变;放出正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β+衰变;原子核从核外电子壳层中俘获一个轨道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轨道电子俘获γ衰变:原子核从不稳定的高能状态跃迁到稳定或较稳定的低能状态,并且不改变其组成成分的过程。
X射线与γ射线虽然都属电磁波,但它们是有区别的:(1)产生的机理不同:X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激辐射的;γ射线是原子核受激辐射的;(2)光子能量不同:γ射线比X射线光子能量高,因此,γ射线的频率较高,波长较短;(3)穿透能力不同:二者都有穿透能力,但γ射线波长更短,穿透能力更强。
放射性核素衰变规律:指数衰变规律N=No*e^-λt半衰期T=ln2/λ平均寿命T=1/λ λ是衰变常数天然辐射源:来自于大气层外的宇宙辐射和来自地壳物质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产生的陆地辐射称为天然辐射源。
人工辐射源:来自人类的一些实践活动或辐射事件的电离辐射源。
天然本底照射:天然辐射源对地球人类的照射。
宇生放射性核素: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某些原子核相互作用生成的放射性核素称为宇生放射性核素。
宇生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成分:3H、7Be、14C和22Na。
影响宇宙射线强度和剂量率的主要因素:海拔高度,地磁纬度,建筑物屏蔽情况质子,α粒子带正电荷地球赤道比两级宇宙射线强(只考虑地球磁场)人类受天然辐射源照射的全世界年平均有效剂量(mSv):1.宇宙辐射对人体产生的总剂量为0.39(392.19μSv/a)包括宇生放射性核素(μSv/a)12.19宇宙射线380 2.陆地辐射0.48 3.除Rn食入和吸入放射性核素0.37室内γ辐射剂量率比室外高氡的析出系数影响因素(选择):岩石或土壤中镭的活度浓度:①单位质量岩石或土壤晶粒的比表面积(正比)②岩石或土壤单位面积上的孔隙度③岩石或土壤含水量④大气压(反比)⑤氡对人体产生的年平均有效剂量1.252mSv地下水氡浓度大于地表水,室内氡浓度比室外高吸入辐射>陆地辐射>宇宙辐射>食入辐射医疗照射是最大的人工辐射人类受照剂量天然本底:2.4mSv第三章放射防护体系1.放射防护与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可指全人类、其中一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尽量少受电离辐射危害的应用性学科。
放射卫生学重点 第一章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源

02:20:31
38
(四)医疗照射中X射线诊断对 公众产生的剂量
X射线诊断对公众产生的人均年有效
剂量为0.04-1.0mSv,平均值 0.4mSv
02:20:31
39
(五)核事故对公众产生的剂量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对
北半球人口产生的人均年有效剂量 为0.04mSv,到2000年降到0.002mSv
17
02:20:31
室内的外照射产生的年有效剂量
室内陆地的γ 辐照剂量率取决于建 筑物选用的建材 人口加权平均值是84nGy.h-1 室内陆地的γ 辐射水平比室外高 40%
02:20:31
18
室内外陆地γ 辐照的年有效剂量
室内陆地γ辐照的年有效剂量为 -1 0.41mSv.a 室外陆地γ辐照的年有效剂量为 -1 0.07mSv.a 陆地γ射线对人体产生的年有效剂 量率为 -1 0.48mSv.a
02:20:31
2
一、宇宙辐射
初级宇宙射线:宇宙空间存在的许多高能粒子流。
次级宇宙射线:初级宇宙射线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 气层中固有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级联效应或次级反 应,形成次级宇宙射线。
宇生放射性核素: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某些原 子核相互作用生成的放射性核素,统称为宇生放射性 核素。
02:20:31
3
宇宙射线影响全球...
02:20:31
4
捕捉宇宙射线
02:20:31
5
“ 钱 德 拉 ” 望 远 镜 拍 摄 到 的 超 新 星 爆 发 残 骸
02:20:31 6
地球曾遭宇宙射线猛袭
《放射卫生学》课件

放射性物质
来源
放射性物质可以来自自然界, 如放射性矿石,也可以来自 人类活动,如核能发电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源。
生物效应
放射性物质的生物效应取决 于其类型、剂量和暴露方式。
放射线
种类
放射线包括阿尔法、贝塔、伽马射线等不同类型。
生物效应
放射线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是各种放射线照射后产生的。
放射性污染的防护
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免受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辐射剂量
计量单位
辐射剂量常用格雷(Gy)和希沃特(Sv)作为计量单位。
评估方法
我们将了解评估辐射剂量的方法,例如使用个人剂量仪和环境监测。
限值标准
了解辐射剂量的限值标准可以帮助我们确保安全。
放射卫生学应用
医疗和环境监测
放射卫生学在医疗和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放射治疗和辐射监测。
辐射事故中的应用
我们将探讨放射卫生学在辐射事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应对和减轻事故的影响。
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放射卫生学的研究将继续推动前沿科技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公众意识和科学合 作。
总结
通过本课程,我们了解到放射卫生学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中的重要性。我 们还将提供一些建议和安全提示,以确保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放射卫生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我的《放射卫生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放射卫生 学的基本概念、放射性物质和放射线的生物效应,以及放射卫生学在医疗和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引言
放射卫生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和放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科学领域。我们 将了解放射卫生学的定义、历史和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