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之后的第一个唯一的、较为稳定的朝代。

它的建立者为赵匡胤,他在长期内战后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宋朝,首都定为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

二、政治制度1. 宋朝政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形成。

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职,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和地方势力割席断交,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 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即“路、府、州、县”的组织结构。

路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府、州和县是路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域,这种行政制度相对于以往的封建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管理能力。

三、社会状况1. 北宋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东京等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经济繁荣。

同时,农业生产也相对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社会贵族阶层特权严重,富人和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要统治力量,而中小地主和贫苦农民则面临着严峻的生活困境。

这一切导致了社会上阶级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四、经济发展1. 北宋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粮食产量增加,使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成为可能。

2. 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宋时期的货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频繁,大量商品流通。

手工业方面,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和冶炼业等都有很高水平的发展。

五、文化艺术1. 北宋时期,文化艺术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文人雅士成为时代的精英。

代表作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在科技方面,北宋时期有很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龚路中学 景琦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知道:陈桥驿兵变,宋朝建立;宋朝的文官体制;宋朝科举考试的制度、规则及内容。

(2)理解:实行文官体制的原因和着眼点;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形成国家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代十国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理解实行文官体制的原因。

(2)通过老师导读分析文官体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实行文官体制的着眼点以及随之带来的新弊端而造成的“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宋初统治者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精神。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客观地评价北宋初年的文官体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文官体制(2)难点:文官体制实行的原因以及矫枉过正带来的弊端三、教学方法:导读和问题教学法四、知识结构: 建立 陈桥驿兵变,宋定都开封 (960年)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979年)指导思想:重文轻武 文官体制 杯酒释兵权, 分割臣僚权 影 消除割据隐患 制度 皇帝揽军权,实行更戍法 响 “三冗二积” 调整 文官主军政,官职差分离 ……完善科举制 设三级考试 弥封誊录等五、教材与学情分析宋代是一个偃武修文的朝代。

宋太祖赵匡胤能够登上皇位建立宋朝,正是基于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君弱臣强的局面,所以为了使赵宋王朝能够长治久安,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消除隐患,巩固统治。

这些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文官体制取代了贵族政治,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太祖为了压制军人的权势,想出的办法是削弱兵权。

他用“杯酒释兵权”的软性手段将军权揽回手中,又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的精锐部队归禁军管辖。

他又担心兵将在一起时间久了会形成盘结势力,于是,实行更戍法,定期轮换驻防,这样一来,地方割据势力无法形成,但其弊在于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恶果,致使其武功不盛,多有外患。

与削弱武将之权相对应,宋以文官治天下。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材料汲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宋朝科举取士和西欧到17世纪以后才采取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选官制度上领先地位,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在的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文官体制和科举考试的完善难点:文官体制的影响三、教学过程问:唐朝是如何灭亡的?907年唐朝灭亡以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后周末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

(一)、宋朝的建立1、陈桥驿兵变:武将篡权,黄袍加身(1)、时间:960年(2)、人物:赵匡胤(3)、地点:陈桥驿(4)、结果: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周被北宋取代。

何谓“禁军”?原指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

插图《宋太祖》《陈桥镇宋太祖黄袍加身处》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

禁军将领赵匡胤统率大军北上,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2、北宋建立的意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统一,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插图《北宋疆域图》问题:宋朝疆域与唐朝有什么不同?宋朝的建立,标志着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时代的结束和统一国家的重建,但观察宋初疆域图,辽、西夏所控制的范围也极大,他们已不再是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足以与中原王朝抗衡的少数民族的王朝。

与汉唐相比,可见宋时民族关系已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文官体制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

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

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它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 、北宋初期的统治
1、统一战争: 结束分裂 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
3、科举制的发展
(1)、科举制的发展
考试程序 考试科目 考试方法 录取名额
(2)、发展的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官员冗滥的局面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20年的战争,终于 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 面。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 北宋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在北宋历史上所 起的作用,我们应辩证地去看,一方面它有效地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 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措 施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给北宋王朝种下 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集北 权宋 制的 度建 的立 加和 强中 央
一、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二 、北宋初期的统治
1 统一战争:
时间:
结束分裂 局面
人物: 宋太祖、宋太宗 960年—979年
战略方针: “先易后难” “先南后北”
二 、北宋初期的统治
1、统一战争: 结束分裂 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 项目 军 权 行 政 财 政 司 法
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
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 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 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 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
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 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

上海 沪教版 历史 第三分册

上海 沪教版 历史 第三分册

第三分册第17課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創設(1)宋朝的建立: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A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

宋建国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

但辽政权已雄踞北方,西北党项族的势力范围也很大,宋朝的统一是不完全的。

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文官体制———————————————————————————— C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3)科举制的完善:宋朝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改革的举措;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A宋朝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宋初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

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B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課多民族政權的並立(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A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夏辽议和。

两次宋辽之战,宋夏之战。

(2)金与南宋的对峙:金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与绍兴议和———— A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北宋的建立

北宋的建立

开宝九年( 976年)十月,宋太宗在其即位诏书中郑重 宣告:“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由 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冗官 冗兵
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 时40余万,仁宗时82.6万,加厢军则达 125.9万。
国别
开国皇帝
原官爵
后梁
后唐 五代 后晋 后汉 后周




王.宣武节度使
王.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 威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邺都留守
南楚 马 殷 楚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 武将夺权 王.武安节度使 吴越 钱 镠 吴越王.镇海节度使 前蜀 王 建 蜀 王.西川节度使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 南吴 杨 刘 渭 岩 吴 王.淮南节度使
(3)评价 对武臣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酿成“积贫积弱” 的恶果 解试、省试、殿试 改革考试的制度和规则 弥封、誊录 三、科举制的完善 改革考试内容:增加策论考试 文官体制的基础 影响:选拔文官人才,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
清朝有诗云:“千秋疑案陈桥驿, 一朝黄袍遂罢兵”,表明对这件事 的怀疑。你认为陈桥兵变有预谋吗? 你能找到疑点证明吗?
——根据《宋史· 卷一八七· 志第一百四十》绘制
重文轻武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北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汪洙《神童诗》


963年,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永济任知县。周渭到任 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却趾高气昂,仅 在马上拱手作揖。见此情景,平日专横跋扈的符彦卿心 中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1)周渭是文官还是武将?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 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 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2)平日符彦卿为什么能专横跋扈,目中无人? 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兵变篡夺皇 位时有发生。 3)面对趾高气昂的周渭,符彦卿为什么又无可奈何? 因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识记知识点: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知识点:
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

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华师大版第3册《宋朝的建立及期制度创设》教案

华师大版第3册《宋朝的建立及期制度创设》教案

华师大版第3册《宋朝的建立及期制度创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北宋的建立和意义,宋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文官体制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宋朝科举制的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献选读”理解宋朝实施政治、军事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文官体制”,了解宋朝“重文轻武”基本国策的利弊。

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完善”,懂得这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宋“文官体制”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导入:唐朝灭亡以后,各地藩镇割据继续发展,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五代历时53年(907—959年),先后更换八姓十四帝;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或同时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在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中,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长期混战。

直到公元960年,手握重兵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率军北上途中,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一.宋朝的建立:1.讲述北宋的建立:时间:960年创建者:赵匡胤都城:开封说明:960年元旦,后周有奏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它的边境,朝廷派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北上抵御,一日行军到开封东北的第一个驿站——陈桥驿。

当夜,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带领亲近的将领鼓动士兵哗变。

士兵们聚集在驿门下,叫嚷着赵匡胤做皇帝,赵匡胤刚走出帐外,众人就将早准备好的黄袍加在他身上,随即跪呼万岁。

既然身披黄袍,就等于坐实了谋反罪名。

赵匡胤大军随即返回开封城,夺取了后周政权,正式登上帝位,定国号“宋”,史称“北宋”,仍定都开封。

(2)北宋建立的意义:宋建国后,先后消灭了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

说明:宋朝建立以后,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终于在979年打败了北汉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选读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 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 普曰: 此非他故, 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 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 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 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 李焘《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篇》
二、北宋制度的创设——文官体制 北宋制度的创设 文官体制
1、原因: 、原因: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拥兵自重、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 历史教训。 历史教训。 2、改革内容 、 (1)加强中央集权 ) “杯酒释兵权”,建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 杯酒释兵权” 建立枢密院主军政、 杯酒释兵权 兵权的新体制; 兵权的新体制; 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老弱者 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充任厢军和乡兵; 充任厢军和乡兵; 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拥兵割据。 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拥兵割据。 (2)建立文官体制 ) 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统治集团由科举选拔的文官组 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中央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官担任, 成,中央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官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 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实行官、 差遣分离的制度。 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在考试方法上,宋朝比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考试方法上,宋朝比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考试制度中先后创立“弥封” 誊录” 在考试制度中先后创立“弥封”、“誊录”等规 则。它们的推行,防范了考官、考生徇私舞弊, 它们的推行,防范了考官、考生徇私舞弊, 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为此, 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为此,欧阳修称 赞说: 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赞说:“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科举制 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 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 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史料 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 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 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 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 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常用的史料的种类: 常用的史料的种类: 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 、档案文书类、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 史书、 史书 档案文书类、思想或学术著作、 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 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 史料、其他(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史料、其他(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非文字史料: 图像类:实物类:风俗类: 非文字史料: 图像类:实物类:风俗类:
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 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使庶 族中小地主以至出身寒微的平民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 途; 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需要, 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需要,扩大 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抑制了地方门阀势力, 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抑制了地方门阀势力,消解了地 方离心因素,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方离心因素,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它是我国官吏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 它是我国官吏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 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 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直沿用至清末; 一直沿用至清末; 17、18世纪,科举选官方式西传,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 世纪, 、 世纪 科举选官方式西传, 度的借鉴。 度的借鉴。 科举制度仍然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官吏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仍然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官吏选拔制度。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在 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加强,这样严重限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和创新精神 的发展。 的发展。
科举制度
1、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2、发展:开创于隋朝,健全完善于唐朝。 、发展:开创于隋朝,健全完善于唐朝。 3、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考试形式——分为制举(临时设置的皇帝特旨召试)和常 分为制举 考试形式 分为制举(临时设置的皇帝特旨召试) 定期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 举(定期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 算等,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算等,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经史、时务策、诗赋等 四书五经、 考试内容 四书五经 经史、时务策、
二、北宋制度的创设——科举制度的完善 北宋制度的创设 科举制度的完善
1、改革措施 、 (1)在考试制度上,增设殿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 )在考试制度上,增设殿试,分为解试、 三级。 三级。 誊录”等制度, (2)在考试规则上,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 )在考试规则上,创设了“弥封” 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3)在考试内容上,从宋朝中期开始,废除了“帖经”, )在考试内容上,从宋朝中期开始,废除了“帖经” 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 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 2、作用和影响 、 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 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 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料: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
史料解释: 史料解释: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的描述,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的描述,记录 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 一些看法等
史料解释:注重的是对史料的解读,要求不加入个人的观点, 史料解释:注重的是对史料的解读,要求不加入个人的观点,不能有预 先的设定,必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候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 先的设定,必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候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 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或者事情进行评价, 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或者事情进行评价,必须有鲜明 的立场,比如是从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具有相当的主观性。 的立场,比如是从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具有相当的主观性。
二、北宋制度的创设——文官体制 北宋制度的创设 文官体制
1、原因: 、原因: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拥兵自重、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 历史教训。 历史教训。 2、改革内容 、 (1)加强中央集权 ) (2)建立文官体制 ) 3、评价: 、评价: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解决藩镇拥兵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解决藩镇拥兵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 中央和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中央和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重文轻武的国策和文官制度,暂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重文轻武的国策和文官制度,暂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差遣分离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宋初的政局, 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宋初的政局,但是各级政府权 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带来了冗官冗禄的弊病,官吏众多, 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带来了冗官冗禄的弊病,官吏众多, 使政府难以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 使政府难以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 总之,北宋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文官制度的这些措施, 总之,北宋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文官制度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 上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是后来就逐渐走向了反面。 上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是后来就逐渐走向了反面。
科举制度的发展 隋朝: 隋朝: 开创 唐朝: 唐朝: 发展确立 宋代: 宋代:完备
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待遇。 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待遇。
明朝:鼎盛: 明朝:鼎盛: 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 清朝:早期进一步加强 清末(1905)被废除 清末 被废除
在考试方法上,宋朝比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考试方法上,宋朝比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考试制度中先后创立“弥封” 誊录” 在考试制度中先后创立“弥封”、“誊录”等规 则。它们的推行,防范了考官、考生徇私舞弊, 它们的推行,防范了考官、考生徇私舞弊, 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为此, 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为此,欧阳修称 赞说: 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赞说:“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科举制 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 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 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宋 朝 的 建 立 及 其 制 度 创 设
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及要求:
1、宋朝的建立: 、宋朝的建立: 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北宋与辽、 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 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A) 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 2、文官体制(C) 、文官体制( ) 3、科举制度的完善: 、科举制度的完善: (1)宋朝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改革的举措;宋朝科举 )宋朝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改革的举措; 考试的内容。( 。(A) 考试的内容。( ) (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B) )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