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上28《惊弓之鸟》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
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9篇】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优秀9篇】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篇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
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已认识近两千汉字,能够通过读书或上网等方法搜集与处理资料,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射下大雁的事。
使学生了解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由事及理的阅读理解思路,以读促思,思中生悟,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
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体会魏王与更羸在三次对话中的情感变化,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3、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4、使学生养成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惊弓之鸟”的寓意教学难点: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懂得最后一段内容采用了总述---分述的写法。
也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写法。
(因果倒装)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
“惊弓之鸟”对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呢?(惊:害怕,惊吓;弓:弓箭;之:的。
指被弓箭吓怕的鸟或害怕弓箭的鸟)文中是如何写“惊弓之鸟”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屏幕出示要求认识的七个字,指生认读,重点强调“弦”、“惨”的读音。
)。
4、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魏”、“箭”、“试”三个字。
三年级语文教案《惊弓之鸟》

三年级语文教案《惊弓之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成语和寓言故事的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惊弓之鸟》。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
3. 教师引导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成语和寓言故事。
2.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深入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理解课文中成语和寓言故事的含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情节,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2. 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对表演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教案及练习题(*)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字:鸣、箭、嘣、箭、慢、掉词:大雁、翅膀、悲惨、弦响、使劲重点句子:1、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2、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3、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4、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主要内容:《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惊弓之鸟》资料雕(精品)

《惊弓之鸟》资料雕雕,别名黑雕、花雕、小花皂雕。
雄鸟体长63cm,雌鸟约70cm。
体羽暗栗褐色,背面有金属光泽。
尾上、尾下覆羽均缀以白色和棕白色,趾黄色、爪黑色。
嘴黑褐色,鼻孔圆形有别于其他种。
雕的英文叫EAGLE,日语又叫鹫。
雕的形态像鹰,但比鹰大得多,翅膀宽大,身体粗壮,羽毛有褐色有近灰色的。
它强健有力,在空中盘旋,能看见地上的任何东西。
它有几个品种:生长在北方,色黑的,称皂雕;生活在东北,色青的,称青雕;生长在西部,头部黄,眼睛红,羽毛颜色多样的,称鹫。
日语把雕叫“鹫”,但中文的雕与鹫还是有区别的。
大多数种类的雕单独或成对,冬季结小群活动,视觉敏锐,性凶猛,飞行速度快且持久。
留鸟。
栖息于高山林地、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草原、荒漠及丘陵地带,平原少见。
雕常在空中盘旋,俯冲而下捕捉食物,食肉。
雕的捕食方式并不单一,有时它伺候在悬崖或高树上,静等猎物出现,然后俯冲扑食;有时在高空盘旋搜寻猎物;也有时掠地而过,在低空中捕食;还有时快速而敏捷地扇动双翅,紧随猎物飞行追捕;人们还见到它们成对或成群围捕猎物。
雕主要捕食大型的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赤麻鸭、斑头雁、鱼鸥、雪鸡,兽类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黄鼬、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雕的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营巢材料主要以垫状植物的根枝堆积而成,内铺以草、毛皮、羽绒等。
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
孵卵期44~45天,育雏时雌雄共同参加,雏鸟77~80天离巢。
鹰雕在繁殖季节大多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森林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活动,也出现在浓密的针叶林中。
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阔叶林和林缘地带活动。
经常单独活动,飞翔时两个翅膀平伸,煽动较慢,有时也在高空盘旋,常站立在密林中枯死的乔木树上。
叫声十分喧闹。
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惊弓之鸟》公开课学案第一课时(1)

《惊弓之鸟》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2.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更羸被称为箭术高手,仅仅是因为他射箭技术高超吗?2.魏王有了这个经历他可能会怎么做?四、参考资料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惊弓之鸟》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1)(精品)

《惊弓之鸟》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能手”、“悲惨”、“大吃一惊”、“惊弓之鸟”4个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成语故事的学习方法,会抽象出寓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观察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体会情感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意,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前准备教学课件与多媒体准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
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惊弓之鸟》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谁来复述一遍?就是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所以魏王便邀请更羸去郊外打猎,发生什么事情了,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二、新课学习(一)学习第2自然段1.边听边思考:更羸与魏王外出打猎时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样对魏王说的?2.汇报,更羸看得怎样?(仔细)就是因为更羸看得仔细所以他对魏王说什么?3.指导朗读:更羸的话,读出自信,胸有成竹的感觉。
(二)学习第3~8自然段1.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更羸真的能把大雁射下来吗?)2.魏王也不信,他说什么了?(理解什么叫做“信不过”)3.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看课件)课文中哪一段描写刚才的情景的?4.女生读,找出那一个字直接导致大雁掉下来的?(嘣)5.就因为“嘣”的一声响,大雁做出什么样的反应?6.比较句子。
7.看到这样的情景,魏王是怎么说的?他的神态怎样?(理解:大吃一惊)(三)学习第9段1.假如是你跟魏王去打猎,你有这样的本领让大雁掉下来吗?那更羸一定是神仙,否则他为什么会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他是怎样判断的?2.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更羸是如何判断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3.文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听到的、分析的?4.课件展示大雁是群居性的候鸟,当孤单是的情景又是如何。
5.讨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6.练习:使用“因为……所以……”说话。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惊弓之鸟》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惊弓之鸟》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拉弓和大雁落下来之间的逻辑关系。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智慧。
教学难点:理解拉弓和大雁落下来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惊弓之鸟》。
(板书课题)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请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什么意思?1.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
“惊弓之鸟”指受到弓箭惊吓的鸟。
2.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的声音?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上面哪些问题?你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
课文说:“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
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
可不要写成“小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从哪些描写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证明你理解了,学得相当不错了。
怎样读的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羸跟着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他看 到 ,听到 ,心里暗 暗分析: ;
。他判 断:大雁一听到弦响, , 就 。它一使劲, 。 我不用取箭,只要 就能 。
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 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 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 “你有这样的本事?”
(怀疑) (惊讶) (惊奇)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
★ ★课外阅读一些成语故事,选择自 己最喜欢的一个讲给大家听,再说说这 个成语的意思。
读课文第2~5小节,用“——”画 出能说明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的语 句。 边飞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 一只 慢慢地
边鸣 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
一 慢 边
读课文第6~9小节,用“~~~~~” 画出更羸分析的语句。
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
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
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 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
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
掉下来。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怎么说
怎么做 结果怎样
这是一只
听到弦响,
,只要一
。
读课文第2~5小节,用“——”画 出能说明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的语 句。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 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
28、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
害怕 弓箭 的 (弓弦声)
xián
害怕弓弦声的大雁
gēng léi
小节,用“——”画 出能说明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的语 句。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 “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 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掉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 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之所以能成为有名的射箭能手,
不在于他
于他
,而在
。
受伤的大雁只要
,
就
。
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 就异常恐惧。
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不要 自己吓着自己。
作业: ★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把“有名的 射箭能手”写具体。